开展主题式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

开展主题式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

潘炜东

〔摘要〕课间活动是每个学校的常规体育内容,可是真正高效率的课间体育活动却几乎没有。我校通过有组织、有目的地引入阳光伙伴、三人制篮球赛、乒乓球擂台赛、五子棋擂台赛、握力挑战赛、长绳大赛等主题式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学会团队合作。同时吸引一些具有活力的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大课间活动,营造校园快乐的学习气氛。

〔关键词〕大课间体育活动主题式成果1课题的现实背景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大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

陈至立要求,要在保证体育课开足开好、不被挤占的前提下,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要改革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工作,增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生机活力和吸引力。组织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团队和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校长要亲自动员和号召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中小学班主任、高校辅导员、体育教师及学生会要做体育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推动者,形成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生龙活虎、生机勃勃的校园体育氛围。希望广大家长、社区和新闻媒体都来关心支持学校体育工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青少年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004年以来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再次显示,我国中小学生部分身体素质,特别是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及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超重与肥胖学生的比例增加,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二是难以保证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侵占了学生到操场上、阳光下,到大自然中去陶冶身心的时间、空间加之仅有的体育课和课间操,其内容与形式都比较单调枯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难以调动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制约了上课和做操的质量,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教育部在《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每个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具体要求。学校体育职能部门适时地提出多项改革举措,其中大课间体育活动意义尤为重大。

2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从传统课间操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思考》———陈颖悟、熊百华、刘晓忠(井冈山学院体育系):从概括我国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发展历史及目前的开展情况出发,就大部分中小学校在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时依然存在着就“操”论“操”的现状,提出在实施大课间时应充分发挥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多元化教育功能,真正实现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效果。

《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刘淑芳:①转变观念、更新思想,积极宣传和引导,提高各级部门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认识和理解。②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网络和机构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个自上而下合理、科学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管理网络和机构进行管理、协调和评估。③变化形式、丰富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开展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关键。④因地制宜,从实效出发,形成特色大课间体育活动。

《对唐山市“趣味性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与效果的调研》———李彩秋(河北理工学院轻工分院体育部):唐山市教委于1999年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趣味性大课间体育活动”并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实施办法,2002年10月对全市36所中小学进行全面调研发现,中小学生的形态发育水平,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比以前有很了大幅度的提高。这种新形式,能够满足学生生长发育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我认为关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已有不少研究,但还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不能只考虑学校如何严密组织,完成行政部门的任务。

更应该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有不同的兴趣,不能一概而论地进行呆板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所以我校提出主题式大课间体育活动,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共同参与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有效培养自身的创新、合作等能力,并且磨练坚强的性格;尤其在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下,更应该有适应学生的主题式大课间体育活动,使更多的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3实施小学主题式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过程3.1我校操场比较小,只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平时却要容纳九百多学生的玩耍,可想而知学生的活动场地是多么拥挤。

3.2根据年龄与教育特点可以将儿童分为两个年龄段,其中从六七岁至十二三岁这一阶段称为小学儿童期。儿童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不均衡,兴奋点易转移,因此注意力不易集中。在儿童的注意中,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无意注意还占着主导地位。游戏活动只有形式变化多样、趣味性强,才能引导儿童的无意注意的指向与集中,使游戏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

3.3我校体育教师具备篮球专项、五子棋专项、乒乓专项等一些特长,还有其他青年教师也都比较喜欢体育运动,整个校园体育运动气氛较好。

3.4根据以上一些调查思考,设计了阳光伙伴、三人制篮球赛、乒乓球擂台赛、五子棋擂台赛、握力挑战赛、长绳大赛、短绳大赛等游戏,并一一进行了实施。

4实施小学主题式大课间体育活动后的数据统计共发放问卷调查统计850份,回收有效800份。

4.1第一项喜欢运动占95%。

4.2第二项至第八项统计:

4.5运动不觉得危险占99%。

4.6感到身心愉悦占89%。

4.7更好的游戏建议基本集中个人类游戏和集体类游戏,分别占82%和18%。

5实施小学主题式大课间体育活动后的数据分5.1对数据统计的第一项可以描述为全校学生都喜欢体育运动,这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5.2从数据统计的第二张图表可以观察到参加五子棋、跳短绳、握力大赛占97%以上,说明学生喜欢参加个人类游戏项目,相对参加集体类的游戏项目比较少,同时从学生的游戏建议中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这是为什么?我通过各个年级的学生访谈,了解到学生喜欢集体类的游戏项目,可是调查问卷上却反映了学生不喜欢集体类项目。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原来调查表设计不够合理,还可以再细分一点。学生填写喜欢个人类游戏项目,是这些游戏项目容易操练,而集体类项目需要配合练习,而学生又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自发组织起来训练,有畏难情绪。经过深入访谈才明白学生喜欢集体类的游戏项目,是因为孩子喜欢能表现他们的体力、敏捷、机智、主动、优美协调的游戏,并且无论后果怎样,都会有人来共同分享快乐和失败的体验。而且从现场观察到集体类的游戏项目的加油声明显要多。

5.3对第三张和第四张图表观察,发现无论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还是自己觉得最有效的锻炼项目都是跳短绳,经过访谈学生和自我总结思考得出结论,这是因为我校操场较小,平时教师安全教育到位,不要踢足球等一些限定,怕学生摔得鼻青脸肿,不好交代,所以使学生只能选择跳短绳之类的安全游戏。可是从调查数据来看学生觉得运动不危险占99%,说明学生非常喜欢新潮的运动,对这一点危险完全可以接受。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贝克汉姆类的选手就被埋没了,这是中国教育执行中不合理的一面。

5.4学生运动后感到身心愉悦占89%,这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人有寻求良好体验的倾向,良好体验可以从中获得愉快感和满足感,多数人都可以从运动中获得这类良好体验;不带功利色彩、没有任何负担的游戏活动,能消除学习带来的疲劳,转换精神,使人得到积极性休息,这无疑是一种愉快的身心感受。

6课题成果6.1吸引学生主动参加主题式大课间活动的原因,主要是游戏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化。学生走出教室,增加了同学之间的沟通,使整个班级集体更具有凝聚力。

6.2在集体游戏类项目中学生学会了团队合作。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合作是被认为有价值的行为,但是合作却不可能通过讲座和讨论形成的,合作是需要通过某种活动,通过人与人交往的过程,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和对各种结果的经历,以及成果共同分享和责任共同承担的关系去培养,集体类的游戏运动项目是培养和发展合作意识的有效工具。

6.3对影响学生的狭小场地因素进行了分析,有效整合利用学校的小操场和器材,做到物尽其用,而且尽量安排学生体验大量的运动项目,让一些“贝克汉姆”类的运动选手冒出来,不要被埋没,我校通过活动的开展冒出了许多体育尖子,并代表我校参加上一级的比赛均获得较好名次,五子棋比赛获浙江省团体三等奖,乒乓比赛获上城区团体第六名,中小学运动会获上城区团体第二名。

6.4充分开发了体育教师专长,同时吸引一些具有活力的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大课间活动,营造了校园快乐的学习气氛。

6.5主题式大课间活动设计规范合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推广价值,特别要以集体类的游戏项目为主。

7对主题式大课间活动的一些困惑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效果是显著的,但是总有一些与理想状态不一致的地方。例如:如何保证学生全部参与主题式大课间体育活动,还需要理顺班主任支持学生参加活动的关系,同时结合专家意见,如何控制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运动量。

参考文献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体育游戏.高等教育出版社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天地实验小学

标签:;  ;  ;  

开展主题式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