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的科学标准观

论邓小平的科学标准观

一、试论邓小平的科学标准观(论文文献综述)

姚荣[1](2012)在《从科学与技术关系解李约瑟难题》文中研究表明论文基于原始科学史文献和近几年学者的研究成果,以问题为线索,依据历史语境背景,试图通过梳理历史科学与技术关系,以解答李约瑟难题。论文主要探究的问题是:历史上科学与技术的具体关系?西方科学技术在哪一点开始融合?科学技术关系是以怎样的方式影响中国科学发展?科学技术关系给予我们的启示有哪些?历史科学技术关系可以归结为:科学技术平行分离—科学知识增长+社会需要—科学技术融合。历史科技关系伴随两条线索:一是科技融合前的历史科学技术个别联接案例;二是人类科学知识量与质上的进步。同时,论文分析了不同领域科学与技术联接紧密度的状况。在前述基础上得出本文结论:中国古代、近代累积的技术发展到某一点,在缓慢发展时被西方因科学技术融合表现出的突起相对优势文明打断;作为一种文化发展的科学,中国科学未发展到与技术融合的成熟状态。在上述结论基础上得出历史视野探究科学技术关系的启示:(一)研究影响科学发展成熟状态的内外因素,促进科学的完善与发展;(二)强化科学技术互动循环机制研究,提高国家科技水平。

伍静[2](2007)在《中美传播学早期的建制化历程与反思》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尽可能避免把教学、研究和它们所依托的物质机构三者相割裂的片面化、平面化的做法,本文试图从“学科制度”(以下将详述)的中观视角切入,来探究中美两国传播学如何经由建制化的过程,与既存的新闻教育接轨,成长为一门学科,并确立起其主导范式。在美国,传播学是跨学科的产物,与新闻学很难说有什么“嫡亲”的关系。学科创始人施拉姆借助于各种因缘际会,“将他的传播学观结合到新闻学院之中,因此就在重要的方面构成了传播学领域后来将要成为的样式”。所谓的新闻学与传播学之争,最初即导源于施拉姆的这一锤之定音。换言之,新闻学与传播学并置,并不是因为学科知识起点完全一致,也不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而一半是出自有心人在偶然机遇下的刻意捏合。但是,新闻—传播的建制化模式一旦确立,即对新兴传播学和既有新闻学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随着美国在全世界的实力日升、影响日大,以至于成为学术霸主和中心,其学科制度亦成为后发国家——中国——照葫芦画瓢的样板。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新闻教育引入传播学的实践,可以说是美国式的新闻—传播学科制度在转型期中国的翻版和嬗变。由于传播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并非在中国本身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诞生,因此在中国一开始并没有自己的土壤,我们只是被动地承认传播学在他国既已存在的事实,并将之“引进”,于是这种学科制度的移植,必然带有某种生吞活剥、南橘北枳的意味,即我们得以省略传播研究在原产国从散落于各门社会科学的零碎状态到被规限为一门“领域”的全过程,而一步跨入到“学科”的视野。从主观因素说,学科的引入者受自身专业局限,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传播学依附于新闻学这个基本结构上,而遗漏和错失了传播学最鲜明的特点——跨学科性质,致使传播学“成了地地道道的管窥之学”,仅能反映新闻学的一孔之见。而从客观因素说,传播学在美国创立时所处的社会科学整体繁荣的局面在中国没有相应出现,比较而言,社会科学的力量在中国依然比较薄弱,其发展水平及中国社会对于社会科学的认可度比起当时的美国还相去甚远。这也是阻碍中国传播学从“跨学科”中汲取理论滋养的现实因素。随同学科制度一起移植到中国的,除了一些基本的术语、概念、理论之外,更为根本的还有美国传播学的主导范式。

曾国俊,王彩云,王赛凤[3](2004)在《试论邓小平的科学标准观》文中指出

二、试论邓小平的科学标准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邓小平的科学标准观(论文提纲范文)

(1)从科学与技术关系解李约瑟难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科学与技术概念界定分析
    2.1 科学究竟是什么
        2.1.1 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观
        2.1.2 证伪学派科学观
        2.1.3 历史主义科学观
        2.1.4 精致证伪学派科学观
        2.1.5 科学究竟是什么
    2.2 如何定义技术
        2.2.1 技术词源
        2.2.2 技术工具观
        2.2.3 技术知识观
        2.2.4 技术演化观
        2.2.5 技术是什么
第3章 科学与技术历史演变轨迹探析
    3.1 科学与技术是文化过程
        3.1.1 文化过程视野下的科学与技术
    3.2 科学与技术历史演变轨迹研究
        3.2.1 西方科学历史演变轨迹
        3.2.2 西方技术历史演变轨迹
        3.2.3 中国科学历史演变轨迹
        3.2.4 中国技术历史演变轨迹
第4章 科学与技术关系模型
    4.1 科学与技术分离阶段
    4.2 科学与技术联结阶段
    4.3 科学与技术复杂关系模型
        4.3.1 科学与技术关系国外最新研究现状
        4.3.2 科学与技术复杂关系模型透析
第5章 从科学与技术关系解李约瑟难题
    5.1 从科学技术关系模型求解李约瑟难题
        5.1.1 科技互动模型解李约瑟难题
        5.1.2 李约瑟难题求解结论
    5.2 历史视野探究科学技术关系启示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2)中美传播学早期的建制化历程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意识
    第二节 关键概念
        一、学科
        二、学科制度
        三、建制化
    第三节 文献回顾
        一、国外的研究状况
        二、国内的研究状况
    第四节 思路框架与方法
        一、讨论范围
        二、章节安排
        三、总体路径
第二章 传播学在美国的早期建制化历程
    第一节 内在学理的演化:新闻学研究的局限性及其"社会科学化"的拓展
        一、1870年代~1920年代末:职业取向的新闻学研究的兴起
        二、1930年代~1940年代中期:社会科学研究对新闻学领域的侵蚀
        三、1940年代中期~1960年代:新闻学研究向大众传播学研究全面转型
    第二节 外在制度的设计:传播学建制化模式与主导范式的确立
        一、因缘际会:新闻院系并非是传播学生长的天然土壤
        二、"爱国"斗士:施拉姆的传播学观在二战和冷战中的形成
        三、跻身名门:四大奠基人、信息论与学科合法性的建构
        四、顺水推舟:从布莱耶的新闻教育到施拉姆的传播学教育
第三章 传播学在中国的早期建制化历程
    第一节 内在学理的演化:传统新闻学的理论拓展及其与传播学知识的衔接
        一、从"工具"到"媒介"——新闻学拨乱反正时期(1978—1983)传播学话语对极"左"政治宣传话语的冲击
        二、从"消息"到"信息"——新闻学恢复确立时期(1983—1986)对新闻本质的探寻及其与传播学话语的勾连
        三、从"传统新闻学"到"中国式新闻传播学":——新闻学丰富发展时期(1986—1989)对大众传播学的洋为中用
    第二节 外在制度的设计:美国传播学建制化模式与主导范式在我国的移植
        一、新闻学之外的其他学科与传播学的的擦肩而过:社会科学在院系调整后的整体停滞
        二、传播学进入"外国新闻事业"的视野:"资产阶级新闻学的一个流派"
        三、传播学独立"学科"意识的萌发:对美国学科建制模式的模仿
        四、"施拉姆学派"的引入:学科建构的霸权过程
        五、"传播学即宣传学":社会对传播学的接受与阐释
    第三节 新闻学院体制下的传播学领域: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为例
        一、早期传播学选修课的开设
        二、传播学硕士生的招收与研究队伍的初步养成
        三、国际交流的兴起与第一家传播学研究机构的成立
第四章 对照与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试论邓小平的科学标准观(论文参考文献)

  • [1]从科学与技术关系解李约瑟难题[D]. 姚荣.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6)
  • [2]中美传播学早期的建制化历程与反思[D]. 伍静. 复旦大学, 2007(06)
  • [3]试论邓小平的科学标准观[J]. 曾国俊,王彩云,王赛凤. 江西省团校学报, 2004(04)

标签:;  ;  ;  ;  ;  

论邓小平的科学标准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