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永修县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环境工程
作者: 易光斌
导师: 董瑞斌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净第一性生产力,生态脆弱性分析,可持续发展
文献来源: 南昌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运用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对江西省永修县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定量研究。 研究表明,永修县西部山区丘陵地区、东部平原地区和东部滨湖地区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值)分别为12.18tDW/(hm~2.a)、12.21tDW/(hm~2.a)、11.94tDW/(hm~2.a),显示永修县的生态承载力在理论上是较高的,但生态环境强脆弱,生态环境抗逆能力差。各脆弱因子敏感程度由强到弱依次是:植被>地貌>气候>土壤>水文>地质。永修县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主要表现是植被覆盖率和成效率不高,地形复杂,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严重。 永修县耕地潜在生产力为14055.62kg/hm~2,现实生产力为6175kg/hm~2,还有56%的耕地生产潜力可以开发。但由于当地的生产力水平较低,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影响大,永修县的耕地资源承载力只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永修县水资源承载指数为83.97,水资源承载压力度为0.30,可以继续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丰富。 永修县200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5307hm~2/cap,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5327hm~2/cap,人均生态富余0.0020hm~2/cap。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几乎持平。生态足迹产值为426美元/hm~2,低于江西省平均水平(535美元/hm~2),反映资源利用效率低。 本研究还分析了江西省1999—2002年各年的生态足迹。江西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在逐年提高,人均生态承载力在逐年下降,2000年开始出现生态赤字,且生态赤字有逐年增大的趋势。 永修县的经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永修县的3大支柱产业是:城郊特色生态农业、以有机硅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和生态旅游业。
论文目录:
1 绪论
1.1 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
1.2 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1.3 研究课题的提出
2 永修县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资源概况
2.3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3.2 生态足迹的计算
4 永修县生态承载力的计算与评价
4.1 永修县耕地资源承载力
4.2 永修县水资源承载力
4.3 永修县生态承载力
5 永修县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
5.1 永修县2003年生态足迹的计算
5.2 计算结果分析
5.3 江西省的生态足迹
6 提高永修县生态承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6.1 永修县生态承载力的限制因子
6.2 提高永修县生态承载力的对策
6.3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7 结论
7.1 生态承载力
7.2 生态足迹
7.3 策略
致谢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6-02-28
参考文献
- [1].基于生态足迹的中原生态区典型城市生态承载力研究[D]. 陈军.四川师范大学2017
- [2].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河北省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李纯.河北师范大学2013
- [3].陕西省生态足迹及虚拟水时空分异规律[D]. 吴彦斌.西安科技大学2017
- [4].基于能值理论的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分析[D]. 魏静.河北师范大学2008
- [5].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山西省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D]. 冀冰.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
- [6].大同煤矿区农户生态足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D]. 徐菲.山西师范大学2017
- [7].基于本地生态足迹的湖南省可持续发展评价[D]. 张畅.中南大学2007
- [8].生态承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张治华.华东师范大学2007
- [9].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舟山群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 陈佳代.浙江大学2017
- [10].江西省生态足迹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D]. 徐萍萍.江西财经大学2017
相关论文
- [1].大连市生态承载力与生态恢复研究[D]. 邰姗姗.辽宁师范大学2007
- [2].生态承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张治华.华东师范大学2007
- [3].滇池流域生态承载力分析研究[D]. 王绍春.昆明理工大学2007
- [4].城步县生态足迹计算及应用研究[D]. 丁敬祥.湖南农业大学2005
- [5].绵阳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D]. 蒲仕刁.西南交通大学2005
- [6].哈尔滨市生态足迹初探[D]. 郭林.东北林业大学2005
- [7].喀斯特区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D]. 王密.贵州师范大学2006
- [8].生态承载力度量方法与应用研究[D]. 朱环.同济大学2006
- [9].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县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D]. 朱云峰.吉林大学2006
- [10].天津市滨海新区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D]. 吴静.天津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