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认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提升
社会认同论文文献综述
王非[1](2019)在《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提升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提升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必须遵循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提升的原则,明确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提升的着力点,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新境界。(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吴紫莹,叶展航[2](2019)在《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广州市部分高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状况及思想动态,笔者对广州市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通过特征变量对被试分组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济世救人的教育提升了医科生的认同感;面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阶段性成效;精准扶贫和"叁农"工作突显育人功能;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提高大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亲社会的实践有利于提升认同感;课堂教育是提高认同度的有效方法;出国经历或影响认同度。(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杨娟[3](2019)在《云南沿边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沿边地区高校大学生也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影响着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繁荣。而且云南作为连接南亚东南亚的中枢,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泛亚铁路的建立使云南成为连接东南亚的桥头堡城市,2019年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使红河、德宏这些边境城市加快了发展的速度,与境外合作更加密切和频繁。在此背景下,加强该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既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又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49期)
韩瑞霞[4](2019)在《网络社会支持对地方认同的影响——考察网络社区浸入度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地方论坛是网民在网络空间集合的一种重要形式。网民在网络地方论坛中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是否会有利于他们地方认同的提升?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中介因素是什么?以上海知名地方论坛宽带山(KDS) 339名网民为研究对象,通过SPSS19.0和Mplus6.0结构方程分析发现:网民在地方论坛中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确实会显着提升他们的地方认同水平,在情感、工具、信息、友伴方面感受到越多支持的网民地方认同水平也越高。而当引入网络社区浸入度中介变量后,发现网络社会支持与地方认同之间相关关系不再显着,但他们与网络社区浸入度的相关关系都非常显着,由此说明网络社区浸入度在网络社会支持和地方认同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研究进一步讨论了网络地方论坛作为网络空间意见聚合点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吴欢[5](2019)在《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学历层次、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学科专业、干群差别等因素影响,使得我国民族地区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层次的指标认同上存在新的差异性结构特征。应因材施教,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拓展价值观教育新渠道;针对影响因素具体特点,探索引导教育新方式;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特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准引导教育;加强社会舆论环境建设,为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营造良好的环境。(本文来源于《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遂敏,喻莉姣[6](2019)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是兴盛国家的灵魂,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进程中,多元文化的背景必然会导致当代大学生产生一些思想的困惑和价值观的迷茫,从而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所以,加强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研究,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以及国家的稳定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学校的实践教学、学习环境和学生学习等方面阐述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进行了探究。(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下旬)》期刊2019年11期)
孙德佳,杨璐,胡沿林[7](2019)在《独立学院学生社会认同与就业期望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状况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就其他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历史较短,学院的知名度和社会声誉一般依托于母体学校,导致独立学院学生社会认同度不高,又因独立学院的发展需要依托母体学校,其专业设置方面大多效仿母体学校,没有自己的王牌专业,学生所学知识与各行业所需业务能力不一致,造成独立学院学生就业难问题,本文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就业难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与思考,期望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能力。(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19年32期)
黄春艳,刘燕,周雪梅[8](2019)在《自我角色认同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状况、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自我角色认同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状况、社会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自我角色认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PANSS、 SSFPI、 WHOQOL-BREF评分。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的PANSS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SFPI、 WHOQOL-BREF评分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的SSFPI、 WHOQOL-BREF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自我角色认同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状况,提高其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金永兵[9](2019)在《文艺的文化担当:建构新的社会共识和身份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全球化、城市化的深刻影响,当代社会加速转型。人们的社会交往与人员流动、生活方式与价值追求、自我认知与身份定位都与过往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个人都在卷入“被称为‘现代化’的急切的、强迫性的、不可阻挡的变迁,并被迫接受与之俱来的一切事物(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9-11-15)
殷文,张杰[10](2019)在《参与式文化遮蔽了什么?——群内冲突视角下迷群的网络社会认同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迷群的社会身份认同,研究者多从亚文化视角和参与式文化视角去予以讨论。然而,这两种视角均将关注点放在了群际边界(差异和冲突)而相对忽略了群内冲突。本研究以布袋戏迷群的网络社会认同过程为研究中心,通过对新老"道友"之间的群内冲突的描述与分析,讨论群内冲突何以不能演变为群内分化。研究发现群内冲突的边界:新老之分的差异性,受到了群际差异(道友)的中和,从而产生了范畴的交叉化效应,无法成为新的群际范畴。但是新老之分作为一种群内亚行动逻辑还是得到了部分承认,使得老道友能够依赖其空间根着程度得到其他成员对其群内地位的认可,从而使得新老冲突成为群内的社会竞争而非群际分化。群内冲突既有冲突的一面,又有作为社会竞争策略,维持群内团结的一面。这种群内冲突的过程性与矛盾性动力,在参与式文化的群际冲突视角下是被遮蔽的,只有通过群际-群内的反复双向审视,才能真正认识迷群的社会认同过程。(本文来源于《新闻界》期刊2019年10期)
社会认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状况及思想动态,笔者对广州市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通过特征变量对被试分组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济世救人的教育提升了医科生的认同感;面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阶段性成效;精准扶贫和"叁农"工作突显育人功能;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提高大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亲社会的实践有利于提升认同感;课堂教育是提高认同度的有效方法;出国经历或影响认同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认同论文参考文献
[1].王非.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提升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
[2].吴紫莹,叶展航.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广州市部分高校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
[3].杨娟.云南沿边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研究[J].智库时代.2019
[4].韩瑞霞.网络社会支持对地方认同的影响——考察网络社区浸入度的中介作用[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9
[5].吴欢.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
[6].王遂敏,喻莉姣.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探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9
[7].孙德佳,杨璐,胡沿林.独立学院学生社会认同与就业期望相关性研究[J].时代金融.2019
[8].黄春艳,刘燕,周雪梅.自我角色认同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状况、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9
[9].金永兵.文艺的文化担当:建构新的社会共识和身份认同[N].中国艺术报.2019
[10].殷文,张杰.参与式文化遮蔽了什么?——群内冲突视角下迷群的网络社会认同过程研究[J].新闻界.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