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国艺术精神的表现和具体化。研究从味觉的特殊性和丰富的中国饮食文化入手,探寻出味觉与中国人的审美意识起源的密切关系。运用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考察“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内涵和特征,寻找“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范畴之一的历史轨迹。其间,“味”与其他范畴互相阐释、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系统、自足的体系。用味论与印度诗学、西方文论展开比较诗学研究,以确立中国味论的定位及其价值。味论批评有其独特的诠释方式与批评方法,涉及作家、作品、读者、世界四个要素。与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解释学、接受美学以及现象学和存在主义中某些思想有相通之处,在西方理论互释的过程中既可拓展理论的深度,也可在两种异质文化的碰撞中找到契合点,从而发现新途径。最后讨论在面临文学样式转型的过程中,味论如何实现自身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以保持其理论效力。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绪论一二三四五六第一章 味:从感官走向审美第一节 味的起源第二节 味觉的特殊性第三节 从“味”到美感第二章 中国味论发展的文化考察第一节 有味于其言——先秦两汉味论发展的文化考察第二节 味之者无极——魏晋南北朝味论发展的文化考察第三节 味外之旨——唐代味论发展的文化考察第四节 寄至味于淡泊——宋代味论发展的文化考察第五节 余味缭绕——元明清味论发展的文化考察第三章 他山之石——兼谈印度味论第一节 印度的味论第二节 中印味论比较研究第三节 中国味论的定位及其价值第四章 多元视域下的“味”第一节 味与“世界”第二节 味与作者第三节 味与文本第四节 味与读者第五章 中国传统诗味论的现代转型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转型——以中国新诗为例第二节 诗味论面临的挑战第三节 文学转型中诗味论发展之途第四节 现代诗的新味——解读卞之琳的《断章》为例结语参考文献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后记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味论论文; 印度味论论文; 西方诗学论文; 现代转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