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汶川震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策略研究

提高汶川震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策略研究

论文摘要

“5·12”汶川地震之后,在各方的援助之下,许多受地震影响的学校陆续搬入了新校区,余下的一些板房学校也于去年的9月1日全部迁入新校舍。这些重建的学校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教育技术装备较震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学校甚至在整个四川省都堪称一流。然而在欣慰之余,一些问题不得不让人起担忧:在这样一个教育技术装备完好的环境下,教师是否具有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以充分利用这些设备优化教学?如果不具备,他们的教育技术能力处于一个怎样的层次?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发展他们的教育技术能力?这些问题便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该研究主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首先从理论上突破了单单就培训的相关因素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研究视角,从更宽的视域去寻找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因素。得出除培训外,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自我发展意识及学校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起着不可忽视的关键作用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从研究视角和理念上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在实践价值方面,本研究建立在对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其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为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文章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从“汶川震区震后教育教学的研究”以及“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国内外研究”两个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了搜索、归类、整理。发现对汶川震区震后教育教学的研究,多从“心理”视角进行探讨,从教师某一方面专业能力发展的研究进行的很少。对于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大多拘泥于从培训角度谈提高,视角较为狭窄,很容易忽略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其它关键因素。接着采用调查的研究方法,走访了“5·12”四个地震极重灾区(都江堰、绵竹、绵阳、北川)的五所中小学及当地的教育局、电教馆。先访谈了当地的电教馆、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及选点学校的部分学科教师,以从总体上了解教师对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态度、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接受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基本情况。之后在访谈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问卷,又对选点学校的绝大部分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更广泛的了解汶川震区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基本现状。问卷共发放120份,有效问卷115份,有效问卷率为95.8%。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1. 对汶川震区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关注
  • 2. 对"培训"的现实审视
  • (二) 已有的研究基础
  • 1. 汶川震区震后教育教学的研究
  • 2. 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国内外研究
  • (三)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主要研究方法
  • 一、教师应用教育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 调查设计
  • (二) 震后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现状
  • (三)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下载别人的课件授课或请别人代做课件
  • 2. 只在公开课上应用信息技术教学
  • 3. 制作的课件华而不实
  • 4. 刻板的利用教学资源
  • 二、原因探析
  • (一) 教师缺乏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自我发展意识
  • 1. 教师对稳定教学活动的追求
  • 2. 学校对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态度
  • 3. 教师对自身学习能力不足的焦虑
  • (二) 学校缺乏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必要支持
  • 1. 学校自上而下的变革方式,使教师备受压力
  • 2. 学校缺乏对教师自主教育技术知识学习的有力支持
  • (三) 震后缺乏有效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 1. 震后汶川震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基本情况
  • 2. 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策略
  • (一) 培训的改进策略
  • 1. 调整培训教师团队结构,提高培训教师团队质量
  • 2. 培训目标由"技术为主"转向"理念为主"
  • 3. "案例"与"反思性训练"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 4. 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 (二) 学校对教师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支持措施
  • 1. 引领变革,坚定教师发展教育技术能力的信念
  • 2. 变革管理方式,赋予教师一定的决策权
  • 3. 为教师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创造适当的氛围
  • (三) 教师积极自主的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
  • 1. 积极学习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丰富自己的理性认识
  • 2. 反思教学实践,创造性的运用理论
  • 3. 进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研究,使自己的知识显性化、系统化
  • 四、对研究的反思和展望
  • (一) 研究成果综述
  • (二)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的展望
  • 1. 研究的不足
  • 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高震区桥墩类型浅析[J]. 四川水泥 2020(03)
    • [2].三元食品星夜驰援九寨沟震区[J]. 中国农垦 2017(08)
    • [3].震区的旗帜[J]. 共产党员 2013(09)
    • [4].为震区帐篷前飘扬的五星红旗题照[J]. 岷峨诗稿 2009(03)
    • [5].震区外的画面与沉默(组诗)[J]. 岁月(燕赵诗刊) 2008(03)
    • [6].孩子,别哭——写给纹川震区的孩子[J]. 辽河 2008(07)
    • [7].向震区的孩子致敬〔组诗〕[J]. 满族文学 2008(04)
    • [8].大震区·伤逝[J]. 世界博览 2008(12)
    • [9].爱,直抵心灵的震区[J].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08(07)
    • [10].震区二级医院临时手术室的设置及意义[J].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06)
    • [11].震区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0(26)
    • [12].携手同心——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援助震区人民[J]. 图书馆论坛 2010(03)
    • [13].震区中小学校电气设计探讨[J]. 建筑电气 2009(04)
    • [14].重返震区[J]. 中国经济周刊 2009(18)
    • [15].重生——震区教学重建记[J]. 天风 2009(06)
    • [16].灾后真情帮扶显实效 震区贫困母亲展笑颜[J]. 中国妇运 2009(06)
    • [17].记者120小时震区亲历记[J]. 商界(评论) 2008(06)
    • [18].你是共和国不屈的脊梁——献给战斗在震区的子弟兵[J]. 华北民兵 2008(07)
    • [19].震区记忆[J]. 中国民族 2008(07)
    • [20].汶川震区感怀[J]. 决策探索(下半月) 2008(05)
    • [21].苏嘉杰:一名士兵的震区行走[J]. 军队党的生活 2013(06)
    • [22].温总理在震区一线最催人泪下的30句话[J]. 教育艺术 2009(02)
    • [23].感受震区,站在生命之外的彼岸 一个记者眼里的“另类战争”[J]. 野草 2008(04)
    • [24].震区历险:记录与见证[J]. 中国记者 2008(06)
    • [25].在震区经历情感考验[J]. 中国记者 2008(06)
    • [26].震区四肢骨折病人感染的后方治疗[J]. 创伤外科杂志 2008(05)
    • [27].浅议震区灾后旅游市场的重建[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3)
    • [28].震区读者,我们永远心相连[J]. 电脑爱好者 2008(12)
    • [29].《震区警察的记忆》作品首发式在京召开[J]. 啄木鸟 2009(06)
    • [30].震区纪历(组诗)[J]. 凉山文学 2010(05)

    标签:;  ;  ;  ;  

    提高汶川震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策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