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芹郝风练王映兰(莒县人民医院2765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8-0263-01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主动脉夹层急诊CT检查过程中的护理工作要点。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2012年6月所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急诊患者共计26例为研究对象,上述患者CT检查前行针对性护理措施,针对患者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26例主动脉夹层急诊患者经过针对性的护理处理,配合放射科医师的严密工作,均顺利完成了CT检查。26例患者CT检查所对应CT图像显示:升主动脉8例,降主动脉6例,腹主动脉12例,CT检查图像均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结论通过加强专科护理的方式,在护理过程中严密监督主动脉夹层急诊患者的病情变化,是CT检查得以成功的关键,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CT检查急诊护理
主动脉夹层作为一种风险因素极大的心血管急症,有着发病突然、预后水平低、死亡率高等多个方面特点[1]。在发病前期通过CT检查的方式,能够为后期临床诊治提供参考资料,对降低患者死亡率而言有重要意义[2]。本文针对我院自2012年1月~2012年6月所收治的26例主动脉夹层急诊患者采取专科化护理,确保了CT检查的成功。现总结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2012年6月所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急诊患者共计2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15例男性患者以及11例女性患者。患者平均年龄为(52.3±1.8)岁。上述患者急诊入院均表现为持续性且突发性胸腹疼痛,怀疑患有主动脉夹层病症。
1.2方法针对26例主动脉夹层急诊患者行16层螺旋CT扫面检查,在进行7mm厚度常规性平行扫描的基础之上,应用高压注射器设备进行血管造影检查(注意:血管造影检查过程中所选取注射液为碘普罗胺,注射浓度为370mgI/ml,注射剂量为100ml,注射速度控制在3.5ml/s~4.0ml/s单位范围内)
1.3分型方法经由CT扫描所完成主动脉夹层图像采取DeBakey方式完成分型处理。分为升主动脉,降主动脉以及腹主动脉这三种类型。
2结果
26例主动脉夹层急诊患者经过针对性的护理处理,配合放射科医师的严密工作,均顺利完成了CT检查。26例患者CT检查所对应CT图像显示:升主动脉8例,降主动脉6例,腹主动脉12例,CT检查图像均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详细数据如下表所示(见表1)。
表1:主动脉夹层急诊CT图像分型情况示意表
3讨论
3.1院方应当最大限度的保障CT检查室绿色通道的畅通性,时刻配备相应的机械药品,针对主动脉夹层急诊病患应当由临床医护工作者陪同完成检查,确保针对主动脉夹层急诊病患入院救治的时效性,降低在这一时间段内可能出现的突发性死亡问题。
3.2主动脉夹层急诊患者胸腹疼痛感强烈,受此影响可能出现烦躁或是焦虑的情绪。而倦怠的情绪极有可能导致患者在CT检查过程中出现不积极配合的问题[3]。为此,在护理过程当中,护理人员应当及时告知病患有关CT检查的实施防范与注意事项。与此同时,在护理用语中应当尽量使用开导式与激励式的语言,防止患者受到心理刺激而出现病情的加重问题。更为关键的一点是:在有关主动脉夹层急诊病患的临床护理过程当中,还应当通过实施保护性医疗制度的方式,由医生、护士以及家属进行全程性的监护陪伴,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确保其能够积极配合CT检查工作的开展。
3.3临床护理过程当中应当预先引导患者展开呼吸训练。临床护理中针对主动脉夹层急诊病患展开呼吸训练的目的在于:防止在CT检查过程当中,因频繁性及剧烈性呼吸运动而造成的内脏器官运动产生不真实的CT造影[4]。为此,在临床护理过程当中,需要引导主动脉夹层急诊病患以自我耐受度为限,进行憋气训练。同时也应当防止过限的呼吸训练,引发主动脉夹层急诊病患出现瘤体破裂问题,进而造成对患者的二次伤害。
在我院本次临床实践过程当中发现:26例主动脉夹层急诊患者经过针对性的护理处理,配合放射科医师的严密工作,均顺利完成了CT检查。26例患者CT检查所对应CT图像显示:升主动脉8例,降主动脉6例,腹主动脉12例,CT检查图像均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这说明:通过加强专科护理的方式,在护理过程中严密监督主动脉夹层急诊患者的病情变化,是CT检查得以成功的关键,值得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范斌,刘爱英.癌症化疗患者使用高压注射器行增强CT检查的护理820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22-23.
[2]戚玉华,朱丽萍.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毁损术治疗慢性腹部癌痛的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7):1300-1302.
[3]沈霞,罗银灯.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护理配合与体会[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9,34(12):1752-1754.
[4]何婉玲,李新,蔡名金等.CT引导下经皮水冷循环微波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护理[J].海南医学,2012,23(16):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