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Supercritical Water Oxidation,SCWO)是一种能够彻底破坏有机物结构的新型氧化技术。大多数有机污染物和氧气都能够极好地溶解在超临界水(Supercritical Water,SCW)中,形成一个有机物氧化的良好环境。从而可以很好地将废物中所含的有机物用氧化剂分解成水、CO2等简单无害的小分子化合物。本文以过氧化氢作氧化剂,使用自行设计的实验装置,以实际油田含油污泥和模拟的含油污泥为研究对象,研究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油田含油污泥。实验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反应停留时间、氧化剂量等因素对含油污泥中有机物去除率的影响,并且提出了以HCHO作共氧化剂、NaHCO3在低温时作催化剂来促进含油污泥中有机物去除率。并对超临界水氧化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温度420℃—440℃;最佳反应压力24MPa—30MPa;反应停留时间10min—15min;氧化剂过氧比,过氧化氢量与化学需求量之比为4—7;含油污泥量,污泥中所含有机物COD为2000mg/L—6000mg/L;最佳pH值为10。HCHO具有很好的共氧化作用,在反应温度440℃、反应压力24MPa、反应时间10min、氧化剂过氧比为4、初始油田含油污泥COD为2000mg/L、15mg/L共氧化剂HCHO条件下,油田含油污泥COD去除率达99.9%,最后出水COD<10mg/L。超临界水氧化含油污泥为自由基反应机理,反应中间产物为醋酸和一氧化碳。含油污泥的超临界水氧化反应经过醋酸、一氧化碳中间步骤,然后再进一步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水溶性氧化剂在微孔球形药中原位超细化分散方法研究[J]. 兵工学报 2018(10)
- [2].典型氧化剂与硫酸亚铁联用去除水中磷的效能分析[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4(04)
- [3].化学氧化剂降解果蔬农残研究进展[J]. 食品与机械 2014(03)
- [4].氧化剂次氯酸钠利用率及氧化淀粉结晶度的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04)
- [5].自制铝氧化剂的应用[J]. 材料保护 2010(05)
- [6].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和对羟基苯甲酸丙酯稳定性的研究[J]. 中国调味品 2016(11)
- [7].“氧化剂与还原剂”知识解读[J]. 中学化学 2019(04)
- [8].试车台氧化剂系统增压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 火箭推进 2013(02)
- [9].过氧化氢做为氧化剂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在合成中的应用[J]. 当代化工 2013(09)
- [10].复合氧化剂法合成氧化玉米淀粉[J]. 粮食与油脂 2011(12)
- [11].地下水中化学氧化剂分散方式试验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8(S2)
- [12].利用废水中产生的氧化剂进行资源利用的工业废水处理方法及装置[J]. 齐鲁石油化工 2019(03)
- [13].环境友好氧化剂催化氧化合成己二酸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 2009(01)
- [14].复合氧化剂在合成导电聚苯胺中的应用[J]. 应用化工 2008(10)
- [15].固载计量氧化剂用于氧化反应[J]. 化学通报 2008(07)
- [16].氧化剂对土壤中石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J]. 化工环保 2018(02)
- [17].空气-氧化剂联合氧化法制备聚合硫酸铁的研究[J]. 化学工程师 2010(07)
- [18].不同氧化剂在酸法地浸铀矿山难浸出矿石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矿业 2018(11)
- [19].化学问答[J]. 中学生数理化(高二版) 2008(05)
- [20].阿萨希毛孢子菌对氧化剂敏感性的实验研究[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2(02)
- [21].Dess-Martin氧化剂制备方法的改进[J]. 化学教育 2014(24)
- [22].酸碱及碱/氧化剂对丝素强伸性能的影响[J]. 丝绸 2016(05)
- [23].高考中的无机综合题[J]. 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 2012(04)
- [24].复合氧化剂界面聚合制备导电聚苯胺纳米纤维[J]. 电子元件与材料 2012(07)
- [25].氧化剂对提升高分子3D打印材料热稳定性效果分析[J]. 粘接 2019(10)
- [26].碘量法测定竹签氧化剂残留量[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5(08)
- [27].复合氧化剂法制备聚苯胺乳液及其应用性能的研究[J]. 现代涂料与涂装 2015(02)
- [28].常用的氧化剂与挥发性烷化剂类消毒药[J]. 养殖技术顾问 2014(02)
- [29].多种氧化剂对水中铊的去除效果试验研究[J]. 城镇供水 2012(06)
- [30].茶黄素的酸性氧化形成研究[J]. 食品科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