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我国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趋缓,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已成为制约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为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命题,意在加快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速度,实现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总量巨大,仅靠农村的自我资本积累和国家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离不开金融业的大力支持。然而在我国农村却广泛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抑制,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业务单一、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管理粗放、风险突出,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构成了瓶颈约束。因此探索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正确方向、创新一些制度安排来保证农村金融制度的进一步深化,推进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不仅十分紧迫,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国农村金融抑制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本文主要运用实证分析、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政策研究和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并根据问题产生的根源,有针对性的提出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思路。金融服务是经济发展催生的,现阶段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直接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村金融需求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安排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经过20多年的市场化发展,目前逐渐形成了农户、农村企业两类金融需求主体,通过对这两类主体金融需求的状况、特点及隐藏在其背后的行为逻辑的分析,得出目前农村金融有效需求不足的结论。农村金融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不是由于农村经济主体不需要资金支持,而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经济主体分散、规模不经济、市场交易成本较高等原因导致的有支付能力的金融需求不足。与现代商业性的农贷制度相比,我国农村更需要救助性的农贷制度。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是由正规金融组织和非正规金融组织两部分来提供的。农村正规金融供给无论是在资金总量上还是在供给结构上均存在严重供给不足,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现象严重,我们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该问题的制度原因进行探讨。从纵向上看,通过对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历程的考察分析,可以认为农村正规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如下特征:即在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中,农村经济主体始终都是被动的接受者,制度安排难以反映和满足微观主体的制度需求;渐进式的以增量改革为主的制度变迁由于没有直接触及制度的深层次问题,导致矛盾后延、问题积累,堆积整个农村的金融风险;制度变迁中注重农村金融机构的存在形态,局限于既有金融结构内部的修补,忽视农村经济对金融资源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和农村金融制度整体功能的发挥;农村金融制度变迁滞后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基于以上特征,我国农村金融制度长期低效。从横向上看,农村正规金融供给存在着种种缺陷,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金融管制过于严格、农村金融交易成本较高、农村金融市场缺乏风险分担机制等。分析表明,由于“三农”并非经济效率最高的领域,以现代成熟的商业化金融机构作为满足农村经济主体融资需要的中坚力量是不现实的。国外农村金融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表明,农村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是与“三农”发展相适应的,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农村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供给状况进行分析。分析表明我国农村信用社存在产权关系模糊、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人控制、管理体制不顺和缺乏法律保障等制度缺陷;我国政策性金融则存在职能定位过于狭窄、功能错位以及农业发展银行经营机制运行低效、资金运行机制不完善、缺乏法律规范等缺陷。农村正规金融与农村金融需求的背离,迫使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不得已求助于非正规金融。目前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日渐扩大,组织化程度明显加强。农村非正规金融具有产权清晰,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利率具有充分弹性,交易费用低,抵押机制灵活,存在内生的风险控制机制等优势,与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金融需求的特点相契合,已经成为广大农村金融需求主体融资的重要渠道。但是由于非正规金融存在活动范围、规模狭小,组织形式不规范,有一定的蔓延性,缺乏国家政策和法律支持等制度缺陷,其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综上可见,我国农村的金融抑制,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供给方面的原因。针对金融抑制进行金融深化,必须进行系统化的农村金融制度创新。首先,要通过建立市场竞争机制、构建风险分担机制、建立国家政策支持体系、完善农村金融监管制度等措施完善农村金融基础制度。健全完善的农村金融基础制度对农村金融体系运行起着支撑作用,可以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农村金融市场风险、提高收益率;其次,要重塑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是农村金融制度的基础结构,只有功能互补、适度竞争的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才能保证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发挥。要在坚持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同时,大力发展和完善目前在农村金融市场缺位的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地方中小商业性银行体系、小额信贷等金融组织形式,要逐步发展农村资本市场,规范和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最后,增进农户金融行为的组织化程度。增进农户金融行为的组织化程度是提高农村金融市场融资效率的有效途径,组织化可以使农民更加理性强大,组织可以分摊农户贷款的风险,增强其信誉,提高还款能力。当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农民金融组织有农民贷款担保协会、农村资金互助组织、金融机构+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等。今后,政府应在推进农民组织化的过程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金融制度创新实现“乡村振兴”的机制研究[J]. 经济问题 2020(04)
- [2].对广东自贸实验区金融制度创新路径的探讨[J]. 法制与经济 2017(12)
- [3].自由贸易区金融制度创新的风险控制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8)
- [4].加强农村金融制度创新 有效推进“两权”抵押工作[J]. 农业经济 2017(05)
- [5].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支持扶贫发展历程及其相关研究评述[J]. 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 2020(08)
- [6].论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制度创新[J]. 金融经济 2013(24)
- [7].自贸区离岸金融制度创新理论分析框架[J]. 上海经济研究 2018(05)
- [8].金融创新及其风险防范法律问题研究[J]. 征信 2018(09)
- [9].论自贸区金融创新软法治理的困境与出路[J]. 经济法论坛 2018(01)
- [10].试论工业化发展背景下的农业金融制度创新[J]. 北京农业 2011(18)
- [11].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J]. 农村金融研究 2009(11)
- [12].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支持精准脱贫的难点与对策——基于我国中西部金融扶贫的调研[J]. 学术论坛 2018(05)
- [13].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支持精准脱贫的难点与对策[J]. 乡村科技 2019(15)
- [14].自贸区金融制度创新的经验与路径研究[J]. 知识经济 2017(24)
- [15].金融制度创新机制研究[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6)
- [16].“新常态”下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关键问题与路径选择[J]. 农业经济问题 2016(06)
- [17].上海自贸区金融制度创新和溢出效应分析——以航运保险为例[J]. 浦东开发 2016(08)
- [18].民间金融改革的制度创新研究——基于法、经济学与组织分析的视角[J]. 现代经济探讨 2015(07)
- [19].农业现代化与农村金融制度创新[J]. 改革与战略 2012(04)
- [20].我国金融制度创新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 2010(02)
- [21].我国金融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J]. 经济问题探索 2009(08)
- [22].县域发展中金融制度创新的几点思考[J]. 理论学习 2008(01)
- [23].我省新兴产业创新增长中的金融制度创新[J]. 陕西发展和改革 2013(06)
- [24].上海自贸区金融制度创新和溢出效应——以航运保险为例[J]. 检察风云 2016(17)
- [25].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创新体系研究[J]. 智富时代 2018(09)
- [26].农地金融制度创新思考——以“先行先试”为视角[J]. 经济法论丛 2012(02)
- [27].农村新型互助金融制度创新与绩效考察——以安徽省凤阳县为例[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1(04)
- [28].东北地区农村金融制度创新[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9(03)
- [29].上海经验对西安金融商务区建设的启示和建议[J]. 陕西发展和改革 2012(05)
- [30].统筹城乡背景下的成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及评价[J]. 农村经济 2009(11)
标签:农村金融需求论文; 农村正规金融论文; 农村非正规金融论文; 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