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骨缺损论文-张贵春,郑润泉,邹林,陈晨,郝光亮

长骨缺损论文-张贵春,郑润泉,邹林,陈晨,郝光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长骨缺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抗生素骨水泥,Ilizarov技术,长骨,感染

长骨缺损论文文献综述

张贵春,郑润泉,邹林,陈晨,郝光亮[1](2019)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Ilizarov技术在长骨感染性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Ilizarov技术个性化治疗长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7年1月,我院应用Ilizarov技术个性化治疗股骨、胫骨、肱骨骨折术后感染性骨缺损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18~65岁,平均37岁。其中胫骨骨缺损12例,清创后骨缺损范围平均7.2cm;股骨骨缺损7例,清创后骨缺损范围平均8.5cm;肱骨骨缺损2例,清创后骨缺损范围平均6cm。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彻底清创,植入含敏感抗生素骨水泥,采用单边或环形外固定架固定,预留截骨延长的外固定架长度,控制感染;二期感染消灭后,根据Ilizarov技术进行截骨延长。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5个月。外固定架固定时间9~21个月,平均17.2个月。外固定架指数(external fixation index,EFI)平均为2.38个月/cm。采用伊里扎洛夫方法研究与应用学会(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of Ilizarov,ASAMI)评价标准评价,骨性结果:优13例,良6例,中2例,优良率为90.5%;功能结果:优11例,良7例,中3例,优良率为85.7%。结论抗生素骨水泥联合Ilizarov技术可有效控制感染,纠正患肢畸形,重建肢体的功能,是治疗长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实用骨科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杨礼丹,邹刚,何文斌,杨继滨,卿明松[2](2018)在《Masquelet技术与Ilizarov技术治疗成人下肢长骨感染性骨缺损临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Masquelet技术与Ilizarov技术治疗成人下肢长骨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9月采用Masquelet技术与Ilizarov技术治疗的下肢长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38例,其中采用Masquelet技术治疗16例,行Ilizarov技术治疗21例。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骨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膝、踝Iowa评分、SF-36评分。结果:在骨缺损为5~10cm组,Ilizarov技术组骨愈合时间及负重时间上优于Masquelet技术组(P<0.05);在骨缺损为10~15cm,Masquelet技术组骨愈合时间及负重时间优于Ilizarov技术(P<0.05)。两种方法使患者膝、踝Iowa评分、SF-36评分,末次随访都较术前改善。结论:对于成人下肢长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Masquelet技术与Ilizarov技术治疗都有很好的疗效。骨缺损较多的患者使用Masquelet技术;对于皮肤软组织条件较差,感染严重,自体骨量缺乏,骨缺损范围较少的患者使用Ilizarov技术。(本文来源于《河北医学》期刊2018年06期)

刘亦杨,沈立锋,张春,郭峭峰,林炳远[3](2018)在《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长骨干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术后骨性愈合不良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长骨干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术后出现骨性愈合不良的原因及其相应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12月采用骨搬移技术治疗的38例下肢长骨干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3例,女15例;年龄20~56岁,平均36.5岁;股骨5例,胫骨33例;受伤至骨搬移时间2~19个月,平均7.4个月;骨缺损长度4~12 cm,平均7.3 cm;术后均经过1周"待机期"开始骨搬移,搬移方向由近端向远端30例,由远端向近端3例,双向搬移5例;并及时调整力线及骨搬移速度,患者坚持负重。定期随访,拍摄X线片,观察是否存在搬移间隙矿化成骨不良,对合端不愈合以及再发骨折等并发症;并采用Paley评分标准进行临床评价。结果:38例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3.1个月。骨髓炎无复发,但出现多种骨性愈合不良相关的并发症,其中骨搬移过程中发生搬移间隙矿化成骨不良3例,对合端不愈合17例,发生搬移间隙骨折5例,尚未拆除外固定架时发生骨折1例,拆除外固定架后发生骨折4例。带架时间9~27个月,平均16.3个月;外固定指数为1.7~2.7个月/cm,平均2.24个月/cm;根据Paley评分标准评定疗效:骨性结果优12例,良16例,中3例,差7例;功能结果优14例,良18例,中3例,差3例。结论:骨搬移技术有效解决了长骨干骨髓炎伴大段骨缺损的临床难题,但治疗周期长,对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此,应严格适应证选择,同时应细致操作,全程监控,及时随访,并积极指导患者相应的预防策略,以期得到更满意的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伤》期刊2018年06期)

唐健,王仁崇,汤中飞,李百川[4](2018)在《富血小板血浆联合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Ⅰ型长骨骨缺损的临床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Ⅰ型长骨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将62例长骨骨缺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行(PRP)+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对照组30例行自体骨移植治疗。两组患者均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植骨成功率及骨融合率、骨融合时间。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植骨成功率、骨融合率、骨融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RP联合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Ⅰ型长骨骨缺损的疗效与自体骨移植治疗相当,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18年10期)

杨礼丹[5](2018)在《Masquelet与Ilizarov技术治疗成人下肢长骨慢性感染性骨缺损临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Masquelet技术与Ilizarov技术治疗成人下肢长骨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9月采用Masquelet技术与Ilizarov技术治疗的下肢长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51例,采用Masquelet技术治疗22例(A组),男17例,女5例,胫骨18例,股骨4例;年龄19-56岁,平均40.41±8.85岁;缺损长度5-10cm 17例(分为A1组),10-15cm 5例(A2组)。其中29例行Ilizarov技术治疗(分为B组),男21例,女8例;胫骨24例,股骨5例;年龄20-57岁,平均37.66±7.61岁;缺损长度5-10cm 22例(分为B1组),10-15cm 7例(分为B2组)。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骨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膝Iowa评分、踝Kofoed评分、SF-36评分。结果:在骨缺损范围5-10cm时,Ilizarov技术组在骨临床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优于Masquelet技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quelet技术组术后SF-36评分优于Ilizarov技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末次两组患者术后膝Iowa评分、踝Kofoed评分、SF-36评分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缺损范围10-15cm时,Masquelet技术组在骨临床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末次膝Iowa评分、SF-36评分优于Ilizarov技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膝Iowa评分、踝Kofoed评分、SF-36评分,末次随访都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izarov技术组针道感染率高于Masquelet技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缺损范围5-10cm推荐使用Ilizarov技术,骨缺损范围10-15cm推荐使用Masquelet技术。(本文来源于《遵义医学院》期刊2018-05-01)

刘福尧,吴声忠,董志军,周开亮[6](2017)在《骨搬移治疗下肢长骨骨缺损的并发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长骨骨缺损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01月至2016年10月采用骨搬移技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02例的下肢长骨骨缺损病例,男93例,女9例,年龄12岁至71岁,平均34.6岁;股骨13例,胫骨89例。对治疗过程中(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种类、严重程度、处理方法及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2例均获得10-30个月随访,平均20个月。在随访的102例患者中,有81例患者出现147例次不同类型相关并发症(其中57人获得2种或2种以上并发症),骨折延迟愈合37例,针道感染33例,膝关节活动障碍9例,踝关节活动障碍24例,皮肤热损伤5例,神经损伤2例,血管损伤1例,腓骨小头脱位1例,断针1例,皮肤凹陷17例,力线偏移8例,外架卡压皮肤5例,感染复发3例,截骨端成骨不良1例。经抗感染、更换针道、换药、调整外架、加强功能锻炼、再次手术等处理,均可得到有效解决,获得满意疗效。结论应用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长骨骨缺损虽然术中、术后会出现一些难以避免的并发症,但通过合理恰当的对症处理,仍然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有效降低了致残率和截肢率。(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7-09-21)

纪振钢,周大鹏,刘欣伟,韩天宇,赵勇[7](2017)在《Masquelet技术治疗长骨骨缺损并发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Masquelet技术治疗长骨骨缺损的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6年9月沈阳军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39例长骨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Masquelet技术治疗,Ⅰ期清创后骨缺损长度2.0~18.5 cm,在骨缺损处填塞抗生素骨水泥诱导生物膜形成,Ⅱ期在膜内植骨重建骨缺损。观察膜诱导技术治疗骨缺损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39例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其中,87.2%(34/39)获得骨性愈合,1例(2.6%)患者出现切口浅部感染,1例(2.6%)患者因深部感染截肢,1例(2.6%)患者肿瘤术后复发截肢,3例(7.7%)患者(1例骨肿瘤,1例骨不连,1例骨髓炎)植骨区骨吸收、再次行膜诱导技术植骨愈合,2例(5.1%)患者因感染选择其他治疗方式,无取骨处疼痛、肢体短缩、医源性神经损伤、足下垂、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Masquelet技术可以有效治疗各种疾病所致的骨缺损,并发症主要有感染、骨吸收,需要进一步在终极治疗前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本文来源于《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期刊2017年05期)

沈杰,乔林,张树明,徐建强,宋迪煜[8](2017)在《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长骨骨缺损的断端并发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长骨骨缺损的断端并发症,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1-01采用骨搬移技术治疗的29例创伤性慢性骨髓炎导致下肢长骨骨缺损和12例创伤后非感染性下肢长骨骨缺损。记录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断端并发症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本组41例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9~65个月,平均15.7个月。治疗周期9~65个月,平均30.1个月。断端并发症:骨不愈合25例(60.98%),接触面积不足5例(12.20%),软组织嵌顿14例(34.15%),对线不良11例(26.83%)。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是骨搬移过程中断端骨不愈合的影响因素,软组织条件差是骨搬移治疗过程中断端软组织嵌顿的影响因素,股骨骨缺损是骨搬移治疗过程中断端对线不良的影响因素。结论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长骨骨缺损中断端骨不愈合、软组织嵌顿、对线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在治疗过程中感染、软组织条件差、股骨骨缺损患者需引起骨科医师的足够重视。(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7年01期)

魏世隽,蔡贤华,齐白文,喻爱喜[9](2016)在《可吸收纤维膜联合自体松质骨颗粒植骨治疗四肢长骨干骨缺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可吸收纤维膜联合自体松质骨植骨修复四肢长骨骨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8月~2013年8月本科收治的19例四肢长骨骨缺损患者,骨缺损范围大小为1.5~5.0 cm,经创面严格清创后,给予髓内钉或钢板内固定,骨缺损区予以自体松质骨颗粒填充植骨,采用可吸收纤维膜(FibrillarTM,Tthicon LLC,USA)包绕骨缺损区,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手术切口和骨缺损愈合情况。[结果]17例患者术后切口一期愈合。2例术后切口有少许渗出,细菌培养结果阴性,切口延期愈合;18例术后获得12~18个月的随访,平均14.3个月;17例获得完全骨性修复,愈合时间4~8个月,平均5.3个月,1例患者术后8个月仍未获得骨性愈合,给予二次植骨后4个月骨性愈合。无1例发生感染及并发骨髓炎。愈后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利用市售的可吸收纤维膜联合自体松质骨颗粒植骨可以成功修复四肢长骨骨缺损。(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20期)

胡汉,田竞,刘欣伟,项良碧,周大鹏[10](2016)在《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长骨大段骨缺损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利用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长骨大段骨缺损患者31例。其中,17例初始损伤为开放粉碎性骨折合并感染,13例为慢性骨髓炎,1例为大段骨囊肿。Ⅰ期彻底清创后骨缺损长度为6.7~12.1 cm,平均(7.5±1.2)cm,在骨缺损处填塞抗生素骨水泥诱导生成生物膜,并修复缺损的皮瓣。Ⅱ期在膜内植自体髂骨,修复骨缺损,观察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长骨大段骨缺损临床疗效。术后末次随访采用中文版SF-36量表评定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34个月,平均(28.5±3.0)个月。其中,28例患者在5~7个月获得Ⅰ期骨愈合,平均(5.3±1.7)个月;2例Ⅱ期术后发生感染,再次行膜诱导技术治疗,达到临床骨愈合;1例出现踝关节僵直;其余未出现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结论膜诱导技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可取得良好疗效。(本文来源于《临床军医杂志》期刊2016年10期)

长骨缺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Masquelet技术与Ilizarov技术治疗成人下肢长骨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9月采用Masquelet技术与Ilizarov技术治疗的下肢长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38例,其中采用Masquelet技术治疗16例,行Ilizarov技术治疗21例。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骨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膝、踝Iowa评分、SF-36评分。结果:在骨缺损为5~10cm组,Ilizarov技术组骨愈合时间及负重时间上优于Masquelet技术组(P<0.05);在骨缺损为10~15cm,Masquelet技术组骨愈合时间及负重时间优于Ilizarov技术(P<0.05)。两种方法使患者膝、踝Iowa评分、SF-36评分,末次随访都较术前改善。结论:对于成人下肢长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Masquelet技术与Ilizarov技术治疗都有很好的疗效。骨缺损较多的患者使用Masquelet技术;对于皮肤软组织条件较差,感染严重,自体骨量缺乏,骨缺损范围较少的患者使用Ilizarov技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长骨缺损论文参考文献

[1].张贵春,郑润泉,邹林,陈晨,郝光亮.抗生素骨水泥联合Ilizarov技术在长骨感染性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骨科杂志.2019

[2].杨礼丹,邹刚,何文斌,杨继滨,卿明松.Masquelet技术与Ilizarov技术治疗成人下肢长骨感染性骨缺损临床疗效分析[J].河北医学.2018

[3].刘亦杨,沈立锋,张春,郭峭峰,林炳远.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长骨干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术后骨性愈合不良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骨伤.2018

[4].唐健,王仁崇,汤中飞,李百川.富血小板血浆联合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Ⅰ型长骨骨缺损的临床效果观察[J].广西医学.2018

[5].杨礼丹.Masquelet与Ilizarov技术治疗成人下肢长骨慢性感染性骨缺损临床疗效分析[D].遵义医学院.2018

[6].刘福尧,吴声忠,董志军,周开亮.骨搬移治疗下肢长骨骨缺损的并发症分析[C].第二十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7

[7].纪振钢,周大鹏,刘欣伟,韩天宇,赵勇.Masquelet技术治疗长骨骨缺损并发症分析[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17

[8].沈杰,乔林,张树明,徐建强,宋迪煜.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长骨骨缺损的断端并发症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7

[9].魏世隽,蔡贤华,齐白文,喻爱喜.可吸收纤维膜联合自体松质骨颗粒植骨治疗四肢长骨干骨缺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

[10].胡汉,田竞,刘欣伟,项良碧,周大鹏.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长骨大段骨缺损疗效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6

标签:;  ;  ;  ;  

长骨缺损论文-张贵春,郑润泉,邹林,陈晨,郝光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