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勘查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通过对二道沟—黄道沟萤石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工作区地质特征、矿床特征等进行分析,发现成矿受构造控制作用明显,主要产于中酸性侵入岩体内或岩体与地层接触带内侧附近。
关键词:低温热液;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1区域地质背景
工作区位于华北陆块南缘秦岭造山带东段,大地构造单元属华北地台南缘华熊台隆外方山隆断区。南以黑沟大断裂为界,与秦岭地槽北缘的北秦岭中元古褶皱带相接,地层分区为华北地层区豫西分区的熊耳山小区。
工作区位于华北陆块南部台缘区,受板块边界深断裂和秦岭褶皱造山带长期活动的影响,区内构造复杂,并具长期复杂的演化特点。华北陆块南部台缘区又以东西向F1断裂为界划分为北部和南部,北部地区因燕山期岩体吞噬呈残片出露,基底岩系褶皱构造不太发育,盖层岩系以断裂构造为特征;南部地区基底岩系在赵村南一带分布,由于岩体侵入活动造成表壳岩呈残块出现,局部褶皱发育,韧性剪切变形强烈,盖层岩系被燕山期岩体吞噬出露不全。区域断裂以近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为主,次为北北东向及近南北向,这些断裂构造为萤石矿脉的生成提供了导矿、运矿、容矿的空间。
2工作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工作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熊耳群,包括鸡蛋坪组和马家河组,主要分布于区域东北部,另在区域西北部嵩也有出露,为一套陆棚—滨浅海相火山—沉积建造组合,主要岩性为安山岩、流纹岩、英安斑岩夹晶屑凝灰岩等。鸡蛋坪组:在工作区出露较少,主要分布在工作区西南及东北,岩性主要为浅灰色英安流纹质凝灰角砾岩、熔结角砾岩、英安岩夹安山质熔结火山角砾岩及少量凝灰质砂岩等。马家河组:主要分布在工作区东部,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玻基安山岩,局部可见晶屑凝灰岩夹层。与鸡蛋坪组为断层接触。
2.2构造
工作区位构造活动强烈,活动期次多,以断裂构造为主。早期构造均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历史演变和构造变动过程,晚期构造对早期构造的叠加改造作用明显。按走向可归纳为近东西向F1、北西向F2、北东向F3三组,均为区内主要含矿构造。近东西向断裂F1分布于工作区中南部,近东西向贯穿全区,区内长约16km,总体走向95°,北倾,局部倒转,倾角60~80°。该断裂为区内主要的萤石矿控矿构造。
2.3岩浆岩
除熊耳群火山岩外,区内侵入岩约占工作区总面积的75%,以早白垩世正长花岗岩为主,其次为新元古代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早白垩世二长花岗岩。
3矿床特征
区内萤石矿脉主要分布在酸性-中酸性侵入岩体内外接触带,呈脉状、透镜状、串珠状带状分布,且明显受构造断裂带控制,以低温热液充填断层碎裂岩带或充填次级雁列状裂隙成因为主。
在工作区东部的黄道沟矿段发现两组含矿构造带,走向分别为北西向、近东西向;在工作区西部二道沟矿段发现一组北东向含矿构造带。
黄道沟矿段:位于工作区东部。萤石矿化脉产于酸性-中酸性侵入体内外接触带,受近东西向断裂(F1)、北西向(F2)及其次级断裂控制。其中压性断裂矿化体沿走向和倾向,其厚度和品位变化不大比较稳定,张性断裂其厚度和品位变化较大,甚至膨大缩小、尖灭再现现象明显。而断层的交叉、复合、波状弯曲强烈或转折的地段,均是成矿的有利地段。
简单介绍下K1矿(化)脉位于黄土岭一带,其产状与断裂带基本一致。地表出露长约800m,宽1.0~2.0m。矿体呈脉状、团块状赋存于钾长花岗岩体近东向断裂构造带中,连续性好。带内岩性为碎裂钾长花岗岩、角砾岩(钾长花岗岩)及石英、萤石脉。矿石以浅绿色、灰白色为主、次为浅紫色。围岩蚀变为强烈高岭石(土)化及弱绢云母化。
二道沟矿段:矿(化)脉位于工作区西部二道沟一带,其产状与断裂带基本一致。严格受北东向断裂控制,属低温热液充填成因。构造带主要产于钾长花岗岩内,断面陡立呈波状弯曲,发育逆冲擦痕和磨光面。带内岩石破碎,主要由蚀变碎裂钾长花岗岩、角砾岩、碎粒岩、挤压片理、构造透镜体及石英萤石细脉组成;构造蚀变主要有硅化、绿泥石化、弱黄铁矿化、局部高岭土化,构造蚀变南段较北段强。
4区域成矿条件分析及找矿远景
工作区域地处华北陆块南缘Fe-Cu-Au-Mo-W-Pb-Zn-铝土矿-硫铁矿萤石-煤成矿带,小秦岭-豫西Au-Mo-W-Fe-Pb-Zn-硫铁矿-萤石成矿亚带,熊耳山—外方山金多金属、萤石矿集区,矿产资源丰富,成矿地质条件优越。
4.1地层与成矿关系
区内萤石矿床主要产于中酸性侵入岩体内或岩体与地层接触带内侧附近,少数产于与花岗岩体相距不远的流纹岩、安山岩、凝灰岩中(推测深部应有隐伏花岗岩体)。因此,地层因素与萤石矿成矿关系不大。
4.2构造与成矿关系
区内断裂构造极发育,活动期次多,多受东西向F1断裂带和北西向F2断裂带影响。构造线方向主体为近东西向、北西、北东向,并且相互叠加、改造,形成了复杂的构造格局。东西向F1断裂的次级断裂,多呈北西向或北东向,在断裂逆冲后期应力松弛张性环境下生成,严格控制了萤石矿化脉的产出位置及规模,所有萤石矿床均产于断裂构造带中,其矿体形态、产状均于构造基本一致。这些断裂构造为成矿热液的的运移、富集、沉淀提供了有利的通道和空间。北西向F2断裂西段靠近东西向F1断裂两者交角10°。因此,该断裂对萤石矿矿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4.3岩桨活动与成矿关系
区内酸性—中酸性侵入岩出露规模较大,期次多,岩相复杂,为区域萤石成矿提供了丰富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物质的活化、迁移、富集是通过岩浆演化而实现的,与萤石矿成矿关系密切。
总之,区域地质成矿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断裂构造极发育,为含矿热液提供了有利的通道和储矿空间,是萤石成矿富集及分布的基本条件;并且这些断裂构造不仅发育在岩体内部,并且延伸到上覆地层中,扩大了构造带和矿体规模,对该区的矿床形成极为有利。二、合峪及泰山庙等大规模的酸性-中酸性岩体为该区域萤石成矿提供了丰富的成矿物质来源,岩浆体系自身的大量挥发性组分达到沉淀所需的物理化学条件时则富集成矿。因此分析测区有一定的成矿前景,有进一步工作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盛学成.福建建阳—浦城地区萤石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D].长安大学,2015.
[2]王吉平,商朋强,熊先孝,杨辉艳,唐尧.中国萤石矿床成矿规律[J].中国地质,2015,(01):18-32.
[3]王吉平,商朋强,熊先孝,杨辉艳,唐尧.中国萤石矿床分类[J].中国地质,2014,(02):315-325.
[4]扈恒畅.便携式近红外矿物分析仪在林西地区萤石矿床矿化蚀变特征分析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作者简介:李贞岐(1989~),男,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矿产勘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