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轨检车检测可靠性的几点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Chanthasouk Vanphouang[1](2020)在《中老铁路养护维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老挝是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家,虽然做为发展中国家,但国家经济欠发达,科技和工业都较为落后。众所周知,铁路作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之一,无论对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生等方面而言,都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自2013年中国提出与中亚各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下,中老两国加强合作。其中,中老铁路不仅提升了中老经济与贸易往来,同时改善了老挝较为落后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带动了老挝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在泛亚铁路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老挝运输工作的正常运行与铁路密不可分。在时代的不断进步过程中,对铁路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不仅仅局限于运输的安全性要有一定的保障,同时需要铁路做到更好的平顺性,这些就需要对铁路的维修以及养护工作进行加强。中老铁路项目是该国的一项长期发展计划,除了建筑研究之外,还需要进行侧重于铁路运营后养护的分析研究,本文综合比对了其他国家的先进维修管理技术,从实际状况出发,系统的分析了适合中老铁路的线路维修管理体系。依据我国中老铁路的运营特点和维修需要,从铁路的管理体制,铁路在线监测以及铁路的维修预防以及养护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铁路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运输的安全性要有一定的保障,同时需要铁路做到更好的平顺性,这些就需要对铁路的维修以及养护工作进行加强。首先,我们综合分析中国、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线路维护管理体制,结合中老铁路老挝段复杂地形的现状和老挝多山多湖以及多民族聚居的特点,选择了在经济、国情和自然环境等方面都相符的中国铁路维修管理体制,同时强调了设备检测对于线路维修的重要性,提出了“严格检查,慎重修理”的执行原则。其次,针对中老铁路,分别从线路修理管理体制,线路修理标准、线路检测与监测技术和线路常见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结果表明:铁路维修养护的风险管理要从人、设备、技术、管理和环境五个方面划分;为了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平稳性,需要保障铁路轨道结构安全可靠,增长轨道的使用寿命。同时,建设了具有老挝特色的智能、稳定的静态检测方法和动态监测方法,并对铁路轨道各个结构的常见病害进行了分析。最后,分别研究了铁路轨道、道岔和路基的病害预防和修理,系统的提出了中老铁路病害的预防和修理方法,为老挝的铁路建设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程庆辉[2](2011)在《高速铁路科技创新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速铁路是一项技术新、标准高、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建设专业齐全、系统配套、设施一流、合作开放的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实体已经成为高速铁路建设的迫切需求。高速铁路科技创新合作实体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运行机制以及合作绩效的评价事关合作实体本身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值得重点关注和研究。本文采用文献检索法、问卷调查法、理论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等科学的分析方法,对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实体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以及绩效评价等方面展开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主要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阐述了产学研合作的内涵,对美国、英国、日本和我国产学研合作的5个卓有成效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和启示。在此基础上,指出高速铁路科技创新的产学研合作可以遵循技术转让模式、政府未参与的共同开发模式、政府参与下的共同开发模式、政府未参与的合作实体模式与政府参与下的合作实体模式这5种模式,经过合作模式的博弈分析,提出在我国现实国情下高速铁路科技创新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政府参与下的合作实体模式)是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的理想模式,并且构建了我国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三重螺旋模型。第二,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风险包括伙伴选择风险、合作关系的风险、合作成果形成的风险、知识共享的风险和合作收益分配风险。论文阐述了其特点,提出了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风险的形成机理,进行了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风险分担的探讨,构建了风险分担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理论的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风险分担模型,使用MATLAB编制了相关程序,并提出了合作风险的防范建议。第三,立足于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实体的运行,设计了激励机制、监督制约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为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实体的有序高效运行打下了制度基础。第四,分析了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的收益分配目标、原则、影响因素和分配模型的前提假设条件,提出了三种合作收益分配模型:基于修正Nash谈判模型的合作收益分配模型、基于Shapley值的合作收益分配模型和基于MCRS法的合作收益分配模型,分析了其利弊,然后引入了熵权的思想,提出了基于嫡权法的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收益分配协商模型,阐述了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收益分配的主要实施思路,并提供了具体算例。第五,阐述了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绩效评价的含义、目的和原则,构建了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绩效评价体系,设计了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绩效的评价指标,确定了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绩效评价方法———基于白化函数的灰色聚类评估法,并提供了具体算例来详细说明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绩效评价的过程。第六,以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对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立项依据、建设思路、建设方针和内容、机构设置与职责、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进行了详细论述,总结了建设进展与成效,并得出了相关启示。论文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完善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理论,对我国高速铁路的科技创新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结论和指导意见,有利于提高我国高速铁路科技创新的效率与水平。
邓学通[3](2001)在《提高轨检车检测可靠性的几点措施》文中认为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提高轨检车检测可靠性的具体措施。
二、提高轨检车检测可靠性的几点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轨检车检测可靠性的几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中老铁路养护维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2 国内外铁路线路修理管理体制分析 |
2.1 中国 |
2.1.1 中国铁路工务设备的维护及管理 |
2.1.2 维护理念及维护标准 |
2.1.3 常见故障的维护与检修 |
2.1.4 中国铁路管理存在的问题 |
2.2 美国 |
2.2.1 铁路管理制度体系 |
2.2.2 铁路监测检修系统 |
2.2.3 铁路维护技术简介 |
2.3 日本 |
2.3.1 新干线的组织机构与职能 |
2.3.2 日本新干线的轨道平顺性管理 |
2.3.3 新干线线路维修制度 |
2.4 法国 |
2.4.1 管理体制 |
2.4.2 维修理念 |
2.4.3 养护维修计划编制 |
2.5 德国 |
2.6 英国 |
2.7 我国铁路线路修理管理体制分析 |
2.8 国内外铁路维修管理现状总结 |
3 中老铁路线路修理管理体制分析 |
3.1 线路修理管理体制的研究 |
3.1.1 各国铁路线路修理管理体制的对比 |
3.1.2 中老铁路线路组成 |
3.2 铁路维修管理基本状况 |
3.2.1 线路维修工作的基本要求和目的 |
3.2.2 线路维修机构的设置情况 |
3.2.3 线路维修组织管理机构 |
3.2.4 机构职责划分 |
3.3 铁路线路维修人员配置分析 |
3.3.1 固定设备维修人员组成 |
3.3.2 线路机械化维修设备配置 |
3.4 铁路线路检修周期 |
3.4.1 铁路线路检查 |
3.4.2 设备大修 |
3.4.3 线路设备中修 |
3.4.4 线路设备综合修理 |
3.5 铁路线路修理安全风险管理控制 |
3.5.1 铁路线路维修安全管理常见事故 |
3.5.2 铁路线路维护安全性能管理 |
4 中老铁路线路修理标准 |
4.1 线路修理标准的研究 |
4.2 轨道结构 |
4.3 钢轨 |
4.4 轨枕 |
4.5 道砟 |
4.6 配件 |
5 中老铁路线路检测与监测技术研究 |
5.1 铁路线路检测模式与方法研究 |
5.2 铁路线路检测技术研究 |
5.3 铁路线路动静态检查方法的综合应用 |
5.3.1 静态监测检查方法 |
5.3.2 动态监测检查方法 |
5.3.3 动静态检查综合应用 |
5.4 轨道部件检查 |
5.4.1 轨道几何尺寸的检测 |
5.4.2 纵向断面的检测 |
5.4.3 钢轨横截面的检测 |
5.4.4 铁路线路道岔部分的检测 |
5.4.5 铁路线路路基病害的检测 |
6 铁路线路常见问题 |
6.1 铁路钢轨常见问题 |
6.1.1 钢轨变形病害 |
6.1.2 轨道连接处病害 |
6.1.3 轨道爬行病害 |
6.2 道岔病害 |
6.3 路基病害 |
7 铁路线路病害预防方法 |
7.1 铁路线路病害预防方法的研究 |
7.2 铁路轨道病害修理 |
7.2.1 钢轨变形病害的防治 |
7.2.2 轨道连接处病害的防治 |
7.2.3 爬行病害的防治 |
7.3 铁路道岔病害预防 |
7.4 路基病害预防 |
7.4.1 更换原有的路基成分 |
7.4.2 砂垫层技术 |
7.4.3 织物铺垫方法 |
7.4.4 水泥灌注,提高稳定性 |
8 铁路线路修理方法 |
8.1 铁路轨道病害修理 |
8.1.1 轨道变形病害的修理方法 |
8.1.2 轨道连接处病害的修理方法 |
8.1.3 铁路轨道爬行病害的修理方法 |
8.2 铁路道岔修理 |
8.2.1 尖轨病害整治 |
8.2.2 导曲线病害整治 |
8.2.3 道岔接头病害整治 |
8.2.4 辙叉病害整治 |
8.3 路基病害修理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高速铁路科技创新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产学研合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基础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与借鉴 |
2.1 产学研合作的内涵 |
2.1.1 产学研合作的概念 |
2.1.2 产学研合作的系统结构 |
2.1.3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功能 |
2.1.4 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 |
2.2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的典型案例分析 |
2.2.1 国外产学研合作的典型案例分析 |
2.2.2 国内产学研合作的典型案例分析 |
2.2.3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和启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析与选择 |
3.1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比选 |
3.1.1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博弈分析 |
3.1.2 演化路径与模式选择 |
3.2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三重螺旋模型 |
3.2.1 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本质属性 |
3.2.2 三重螺旋模型 |
3.2.3 三重螺旋模型中各方的职能定位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风险分析 |
4.1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风险分类与特点 |
4.1.1 合作风险的分类 |
4.1.2 合作风险的特点 |
4.2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风险的形成 |
4.2.1 合作风险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
4.2.2 合作风险的形成机理 |
4.3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风险分担 |
4.3.1 影响合作风险分担的因素 |
4.3.2 合作风险分担原则 |
4.3.3 合作风险分担主体 |
4.3.4 合作风险的分担指标体系 |
4.3.5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理论的合作风险分担模型 |
4.3.6 合作风险分担模型的MATLAB程序 |
4.4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风险防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激励、监督制约与知识产权保护 |
5.1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激励机制 |
5.1.1 激励与激励机制的含义 |
5.1.2 当前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5.1.3 产学研一体化的激励机制 |
5.2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监督制约机制 |
5.2.1 监督、制约与监督制约机制的含义 |
5.2.2 产学研一体化的监督制约机制 |
5.3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知识产权保护 |
5.3.1 国家级高速铁路科技创新实体的类型 |
5.3.2 产学研一体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特点 |
5.3.3 产学研一体化的知识产权保护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收益分配 |
6.1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收益分配概述 |
6.1.1 合作收益分配的目标 |
6.1.2 合作收益分配的原则 |
6.1.3 合作收益分配的影响因素 |
6.1.4 合作收益分配模型的前提条件 |
6.2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收益分配模型 |
6.2.1 基于修正Nash谈判模型的合作收益分配模型 |
6.2.2 基于Shapley值的合作收益分配模型 |
6.2.3 基于MCRS法的合作收益分配模型 |
6.2.4 熵权的概念 |
6.2.5 基于熵权法的合作收益分配协商模型 |
6.3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收益的分配方式 |
6.3.1 合作收益分配的主要思路 |
6.3.2 协商分配比例的确定及各参与方收益的分配 |
6.3.3 算例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绩效评价 |
7.1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绩效评价概述 |
7.1.1 合作绩效评价的含义 |
7.1.2 合作绩效评价的目的 |
7.1.3 合作绩效评价原则 |
7.2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绩效评价体系 |
7.2.1 合作绩效评价框架 |
7.2.2 合作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关键要素 |
7.3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7.3.1 构建的依据 |
7.3.2 构建的原则 |
7.3.3 构建的程序 |
7.3.4 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7.3.5 指标体系的内涵及考核标准 |
7.4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绩效评价方法 |
7.4.1 合作绩效评价方法选取的原则 |
7.4.2 合作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7.4.3 合作绩效评价方法 |
7.5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绩效评价的算例 |
7.5.1 合作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7.5.2 合作绩效评价过程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高速铁路科技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证分析 |
8.1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概况 |
8.1.1 立项依据 |
8.1.2 建设思路 |
8.2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方针与内容 |
8.2.1 建设目标与方针 |
8.2.2 建设内容 |
8.3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运行 |
8.3.1 机构设置 |
8.3.2 机构职责 |
8.3.3 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 |
8.4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进展与成效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四、提高轨检车检测可靠性的几点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老铁路养护维修技术研究[D]. Chanthasouk Vanphouang.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2]高速铁路科技创新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研究[D]. 程庆辉. 中南大学, 2011(12)
- [3]提高轨检车检测可靠性的几点措施[J]. 邓学通. 上海铁道科技,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