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诊治进展

产后抑郁症诊治进展

【中图分类号】R749.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3-0018-02

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出现的抑郁症状。产后抑郁症不仅对产妇有不良影响,严重危害产妇的身心健康,还能导致婴儿的认识能力、情感、性格、行为障碍以及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因而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并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讨。

1病因

1.1内分泌因素

1.1.1激素水平的变化在妊娠、分娩的过程中,体内内分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在产后24小时内,体内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生物学基础。有研究表明,临产前胎盘类固醇的释放达最高值,患者表现愉快情绪;分娩后胎盘类固醇分泌突然减少,患者表现抑郁。杨氏[1]测定了426例产妇分娩前7天及分娩后72小时的甲状腺素T3水平,结果提示产后T3<140ng/ml的产妇为产后抑郁症的高危人群,推测甲状腺功能降低可能为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因素之一。

1.1.2孤啡肽及单胺类递质孤啡肽是机体自身合成的一种17肽,既有神经递质效用又有一般活性肽的作用,可通过多种机制参与机体的生理、病理调节过程。5-羟色胺(5-HT)及多巴胺(DA)属于单胺类递质,其合成、释放、再摄取或代谢障碍,均可导致抑郁症的发生。而孤啡肽可抑制5-HT及DA等递质的释放及转运。Solnek等报道,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与体内单胺类递质的水平密切相关。

1.2遗传因素

遗传物质基础发生病理性改变,如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以及基因突变等均可发挥致病作用。有精神病家族史,特别是有家族抑郁症病史的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病率高。

1.3心理因素

产后抑郁症多发生于以自我为中心、神经质、情绪不稳定、认真、社交能力不良、内向性格等个性特点的人群。由于产妇对婴儿的期待、对即将承担母亲角色的不适应、有关照料婴儿的一切事情都要从头做起等现实,对产妇造成心理压力,导致情绪紊乱、抑郁、焦虑。产妇的过度焦虑和抑郁可导致一系列生理、病理反应,成为产后抑郁症的促发因素。

1.4社会因素

不良的分娩结局如死胎、畸形儿及产妇、家庭对婴儿性别的反感等,是产后抑郁症的诱发因素。孕期应激压力越大、孕期发生不良事件越多,患产后抑郁症的可能性越大。失业、夫妻分离、居住环境恶劣以及产后亲属冷漠等都是引发产后抑郁症的危险因素。产后抑郁症还与产妇的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孕产期保健服务的质量、产后的母乳喂养、产妇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幸事件等因素有关。

2临床表现

产后抑郁症多在产后2周内发病,产后4—6周症状明显。其表现以抑郁状态为主,有情绪低落、孤独、食欲低下、反应迟钝、焦虑烦躁等,还可以出现罪恶感,怀疑自己患有种种疾病,最严重者出现自杀企图。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还常有早醒或入睡困难等。情绪障碍可有晨重夜轻的波动。

3诊断

目前比较常用的标准是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在《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一书中制定的“产褥期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其内容如下:

3.1在产后2周内出现下列症状中的5条或5条以上,但至少有一条为情绪抑郁或缺乏兴趣或愉悦:①情绪抑郁;②对全部或大多数活动明显地缺乏兴趣或愉悦;③体重显著下降或增加;④失眠或睡眠过度;⑤精神运动性兴奋或阻滞;⑥疲劳或乏力;⑦遇事皆感毫无意义或自罪感;⑧思维力减退或注意力涣散;⑨反复出现死亡的想法。

3.2在产后4周内发病。

4预防与治疗

4.1预防

针对产后抑郁的发病因素,预防工作主要有:①做好产前保健工作,对孕妇及家人宣教,使其正确认识妊娠、分娩生理,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减少孕妇的各种压力;②医务人员注意服务的语言技巧,避免医源性负面影响;③分娩过程及疼痛对产后抑郁影响较大,对分娩过程给予充分的关注,在生理上、心理上全力支持;④对具有高危因素(孕前情绪异常、手术产、难产、滞产等)者进行干预,及早进行心理咨询与疏导。

4.2治疗

4.2.1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可以使产后抑郁患者宣泄,感到支持、尊重、理解、信心增强,加强自我控制及建立与他人良好交流的能力,激发患者的内在动力,去应付自身问题。心理治疗对产后抑郁症显著有效,同时不会给母乳喂养的婴儿造成任何危险。应被视为产后抑郁症的一线治疗,而不是药物疗法的辅助治疗。

4.2.2药物治疗①三环类抗抑郁药:因该类药在体内起效慢及代谢存在个体差异,使用时应严密监测血药浓度及对乳汁的影响。②单胺氧化酶类抗抑郁药:具有非选择性、非可逆性的特点。起效快,副作用大,一般不作首选药。目前用的新药为吗氯贝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抑郁剂。③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舍曲林,副作用小,而疗效却与传统药物相当,抗抑郁药应足量并连续应用8周。在妊娠期患抑郁或继往有产后抑郁症史者,产后立刻给予预防性抗抑郁药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杨小华.甲状腺素T3与产后抑郁症关系探讨.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10(11):1548.

标签:;  ;  ;  

产后抑郁症诊治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