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宋代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中转时期,文官政治、城市繁荣、平民文化、儒学更新运动等种种因素使理学迅速发展。宋代书论是这个时代美学思潮的浓缩,并折射出时代精神。在宋学内部,关学、洛学、濂学、蜀学、新学都具有复兴儒学的理性精神,从重视天道到重视人道,将伦理意义提升到宇宙本体,使一切艺术都作为人格精神的象征。以苏、黄为首的蜀学书论,直接原始儒家的伦理精神,注重生命体验和艺术实践,博采众长,文道并重,在诗书画及理论方面贡献突出,代表了宋学的基本精神。北宋书论从注重外在的“意气”到注重内在的“韵趣”转换,是理学家“内圣”之学逐渐盛行的表征。南宋书论相对于北宋书论而言,面临着另一种转型。理学的成熟,政治的偏安,江湖文化的特色等,使“内圣之学”尤其发达。南宋书家具有理学家兼文艺家的双重身份,使书论更有高明纯一之境。理学家自觉加入到文艺创作中来,并有论书语录。无论是理学家还是文艺家,都不可避免的会带有时代的转型特点。朱熹、魏了翁等理学家的“醇儒”思想影响尤大,主张文从道出,使书论走向深刻而单纯。他们重视书品与人品特别注重书论的伦理道德内容,“心画论”等尤其发达。这种批评方法奠定了元明清书论的批评模式。尤其是两宋所开创的理性精神,注重将书品与人品结合起来的论书模式,对后世产生了巨深远的影响。同时,在“道术”的分合时期,我们也应看到一个时代的多元化现象。理学作为宋代哲学的最高成就,其发生、发展、转型的本身对文艺思潮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理学被“官方”接纳以后,道术合一,必然左右文艺思想发展的方向,理学前后时期不同的内涵,对书论产生了正、负面影响,我们应该从历史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
论文目录
论文摘要ABSTRACT绪论第一节 本课题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一、本课题选题意义二、本课题研究现状三、本课题研究方法第二节 文化转型与中国书论一、“文化转型”与理学转型二、历史上五次文化转型与书论嬗变三、思想转型对书论的影响四、“理学书论”命题的提出第三节 理学的产生与宋代士人精神一、北宋文官政治与文人"道统"的确立二、理学的名称与特点三、理学融合三教复归儒宗的特点第四节 禅隐思想的产生与理学一、理学家与禅悦之风二、理学与士人中隐思想第五节 北宋理学与文人诗词书画理论的老熟一、词的兴起与理论的老熟二、从"唐音"到"宋调"——宋诗的奇特解会三、王维水墨西升格运动与宋人应世心态四、"逸"格批评标准的确立第六节 宋代书院的发达与理学传播一、宋代书院兴起的时代背景二、宋代书院对理学的传播作用第一章 理学影响下北宋书论转型的特征第一节 北宋书论发展的分期一、"了无特色"的早期书论二、崇尚"书意"的中期书论三、独宗"意趣"的晚期书论第二节 北宋理学兴起前书论的概况一、唐代三教融合促进了书论的繁荣二、张怀瑾书学思想对宋代书论的奠基作用第三节 北宋理学对文道关系的处理一、"文""道"内涵小释二、宋代"文""道"关系的新内涵第四节 北宋理学派的文道观一、"象数学派"的文道观:以邵雍为代表二、"濂学"的文道观:以周敦颐为代表三、"关学"的文道观:以张载为代表四、"新学"的文道观:以王安石为代表五、"洛学"的文道观:以程顥 程颐为代表六、"蜀学"的文道观:以苏轼 黄庭坚为代表七、"朔学"的文道观:以司马光为代表第五节 北宋理学书论的审美转向一、思维方式上重视"圆照"二、审美表现上重视"心性"三、风格追求上的"多样化"四、人格追求上"人文化"第二章 北宋理学影响下的各种书论观念第一节 "文""道"之争--欧阳修与石介关于书法的论战一、欧阳修、石介对书法的不同态度二、欧阳修"文道并重观"对书论的影响第二节 二程理学观念关照下的书法观一、"重道轻器"论体现在书论中为"技进于道论"二、"天人合一"论在书论中体现为"天机自然论"三、"格物穷理"论在书论中体现为"达意明理论"四、"心性"论在书论中体现为"心通论"五、"养浩然之气"论在书论中体现为"养气论"六、"道心""人心"论在书论中体现为"心画论"七、"物必有对"论在书论中体现为辩证法思想八、"涵养德性"论在书论中体现为"字如其人论"第三节 理学精神影响下的书论范畴一、"理"与"趣"二、"道"与"技"三、"法"与"意"四、"韵"与"俗"五、"天机"与"工夫"六、"自得"与"积学"七、"涵咏"与"妙悟"八、"中正"与"欹侧"九、"德"与"才"十、"骨骼"与"态度"第三章 北宋书论的理学思想探源第一节 北宋理学对"人格"概念内涵的重新阐释一、追求"圣人气象"的人格观二、追求"孔颜乐处"的人格观三、追求"浩然之气"的人格观四、追求"天人合一"的人格观第二节 北宋书论中的人格象征论一、追求自然天成的品性二、追求品节道义的内涵三、追求风神韵趣的情意四、追求法度规矩的风范第三节 王羲之、张旭、颜真卿在宋代书论中的人格形象一、关于王羲之:法度完备 萧散简远二、关于张旭:天机自得 放而中矩三、关于颜真卿:德盛气足 清刚壮伟第四章 宋代蜀学书论的理学精神第一节 蜀学与宋学的关系一、"蜀学"的概念二、宋代蜀学的发展分期三、欧阳修对蜀学文艺思想的奠基作用第二节 蜀学与洛学不同的文艺观一、"重道轻文"与"文道并重"二、礼法与性情三、崇儒教与崇佛老第三节 蜀学书论的理学思想一、重理明道求理趣二、修身进德为"养气"三、读经积学谈"义理"第四节 宋代蜀学书论探源一、"精神为上"论二、"妙在心手"论三、"文粗于道"论第五节 黄庭坚对苏轼书学思想的理学阐释与发展一、山谷论书更注重以技进道二、山谷论书更注重人格形象三、山谷论书更注重扩充胸次四、山谷书论更具有理学色彩五、苏、黄重视"心性本体论"第五章 理学精神观照下的南宋书论第一节 南宋理学学派影响下文艺新特点一、文艺理论的集大成特点二、彻底的"内圣"之学三、"江湖文化"与内倾心态四、生活与伦理同一五、南北宋文艺思想之异第二节 "洛蜀会同"与理学书论的成熟一、洛学、闽学与蜀学的会同二、魏了翁对理学书论的贡献第三节 南宋理学书论的新特点一、南宋书论注重"践履"的实践功夫二、南宋书论追求崇雅重调的精神境界三、南宋书论"心画论"的普遍盛行第六章 朱熹理学思想对书论的影响第一节 性、心、情的学说与书论一、"天地之性""气质之性"论与书论二、"道心""人心"论与书论三、"心统性情论"与书论第二节 "文道合一"的美学思想与书论一、"美"、"善"思想与书论二、"重道轻文"思想与书论三、"圣贤之心"与书论第三节 朱熹审美心胸理论与书论一、朱熹"学书明理"论二、朱熹"学书去俗"论三、朱熹"学书涵养"论第七章 南宋理学书论渊源分析第一节 追求雅逸平和的"趣味论"一、赵构的"趣味论"二、魏了翁的"平实有味论"三、岳珂的"雅趣论"第二节 追求天机自得的"养气说"一、陆游的"养气论"二、刘克庄"养中和之气"论三、魏了翁"不烦绳削而合"论第三节 追求致思高妙的"心画论"一、赵构的"胸有万卷书论"二、陆游的"神驰意造"论三、岳珂的"清逸绝俗"论四、赵孟坚的"骨骼态度论"第四节 致思高妙的"心画论"一、魏了翁的"心画高妙"论二、姜夔的"淘洗俗姿论"三、岳珂的"因迹识人"论四、赵孟坚的“骨骼态度论”五、董史的“书因人废”论第五节 追求萧散虚淡的"神气论一、赵构的"精神之运"论二、岳珂的"妙入神品"说三、姜夔的"风神论"四、陈槱的"神气论"五、沈作喆的"心画传神论"第八章 余论:元明清书论中的理学精神第一节 理学体现在书论中的正面影响一、书论的理性精神占据主流二、书论中"三教"融合”成为主要思潮三、书论中以品论书思想明显四、诗书画印的全面修养第二节 理学思想在书论中的负面影响一、书论中“自由人格”的丧失二、书论中“创作精神”的削弱三、书论中缺乏积极进取精神四、书乱中淡化了形式的独特价值第三节 从书法创作中考察理学的影响一、从"朝体"到"院体"、"台阁体"、"馆阁体"二、"阁体"的盛行及其流弊三、科举考试与"馆阁体"的泛滥附录:理学书论相关术语释义主要参考文献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 [1].人文与意趣:中国古典书论在宋代的新拓展[J]. 艺术学研究(期刊) 2019(04)
- [2].复古和求法:中国古典书论在元代传承的两大主题[J]. 关东学刊 2020(01)
- [3].第六届百強榜·精英 殷涛[J]. 书法 2020(05)
- [4].苏轼书论思想与现代设计的审美共通性[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5].当代书论中的"书写性"概念[J]. 中国书法 2019(20)
- [6].魏晋书论中的"骨"说范畴衍化——兼论"骨"在唐宋以后之流变[J]. 中国书法 2019(20)
- [7].东汉至晚唐书论语言研究综述[J]. 中国书法 2018(02)
- [8].书论短简(下)[J]. 书法 2016(12)
- [9].负重与启航——《历代书论译注集成》的编撰体例述要[J]. 中国书法 2017(02)
- [10].《历代书论译注集成》编撰座谈会纪要[J]. 中国书法 2017(02)
- [11].形式批评与古代书论的现代转化[J]. 中国文艺评论 2017(02)
- [12].《古人书论选抄》[J]. 美术研究 2017(03)
- [13].唐代书论阅读札记[J]. 西北美术 2015(02)
- [14].古代书论二则[J]. 荣宝斋 2015(05)
- [15].《书论》[J]. 人民公交 2015(07)
- [16].《古人书论一则》书法[J]. 甘肃教育 2018(06)
- [17].殷涛作品[J]. 视野 2017(24)
- [18].晚清学人杨守敬[J]. 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 2016(12)
- [19].书论一则[J]. 大众书法 2017(01)
- [20].真书名实考——兼及康有为、杨守敬真书论之比较研究[J]. 三峡文化研究 2016(00)
- [21].对杨守敬书艺书论的评价认识及影响其书名的原因和书史评价定位蠡探[J]. 三峡文化研究 2016(00)
- [22].欧阳询书法艺术成就探微[J]. 中国文艺家 2017(07)
- [23].行书不是楷书的快写[J]. 中国篆刻(钢笔书法) 2017(09)
- [24].行草《书论一则》[J]. 青岛文学 2011(10)
- [25].双开楼书论(二十六)[J]. 书法 2011(02)
- [26].双开楼书论(二十五)[J]. 书法 2011(01)
- [27].古代书论中“悟”的范畴[J]. 书法 2011(04)
- [28].双开楼书论(二十四)[J]. 书法 2010(12)
- [29].双开楼书论(十七)[J]. 书法 2010(05)
- [30].双开楼书论(十六)[J]. 书法 2010(04)
标签:宋代新儒学论文; 理学书论论文; 文道并重论文; 人格理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