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茶叶中多环芳烃的浓度水平、源解析及风险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环境科学
作者: 林道辉
导师: 朱利中
关键词: 茶叶,多环芳烃,源解析健康风险
文献来源: 浙江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多环芳烃(PAHs)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持久性的“三致”有毒有机污染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茶叶,影响其品质和卫生质量。曾有学者检测了茶叶中PAHs的浓度水平,但迄今未见茶叶中PAHs的污染来源、对茶叶品质及人体健康风险的报道。 本文检测了我国有代表性的8种茶叶中PAHs的浓度水平;从茶鲜叶吸收积累和制茶过程污染两方面研究了茶叶PAHs的输入途径;初步探讨了PAHs对茶鲜叶品质的影响;分析了茶叶中PAHs的健康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茶叶中PAHs的卫生标准建议。论文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1) 我国主要茶叶品种中16种PAHs的总浓度(∑PAHs)为323-8800μg/kg,其中3-4环占77.7%-98.7%。 (2) 茶树根部和鲜叶能大量吸收积累周围环境中的PAHs:鲜叶中PAHs主要来自空气,对空气中PAHs的浓缩因子随lgKow升高呈指数上升;根部对水培液中PAHs的富集系数与lgKow正相关,PAHs从根部至鲜叶的传输系数(TF)随lgKow升高呈指数下降,萘的TF为22.8%,菲、芘的TF仅约0.016%、0.004%。 (3) 制茶过程能显著影响茶叶中PAHs含量,正山小种红茶中94%-98%的PAHs来自其烘熏过程的松柴燃烧。 (4) 一定程度上PAHs能影响茶鲜叶品质,PAHs污染导致茶鲜叶中儿茶素类物质、咖啡碱等有效成分的含量呈下降趋势,总儿茶素降低了27%-41%,咖啡碱降低了37%-73%:儿茶素(C)、没食子儿茶素(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在总儿茶素中的比重随PAHs污染程度加剧逐渐下降。 (5) 正山小种红茶中PAH的泡茶浸出率与其lgK(ow)负相关,总浸出率平均为3.03%-7.69%;16种PAH的卫生标准建议为0.10-110mg/kg。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茶叶污染研究进展
1 茶叶概述
1.1 茶树
1.2 茶叶分类与制茶工艺
1.3 茶叶的化学组成及变化
2 茶叶污染研究进展
2.1 茶叶中污染物的浓度水平
2.2 茶叶污染的源解析
2.3 茶叶污染的风险
3 环境中多环芳烃污染的研究进展
3.1 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浓度水平
3.2 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源解析
3.3 多环芳烃的环境行为
3.4 多环芳烃的健康风险及标准
4 茶叶中多环芳烃污染的研究进展
5 小结与论文的研究目标及思路
5.1 小结
5.2 论文的研究目标及思路
第二章 茶叶中多环芳烃的浓度水平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
1.2 样品采集
1.3 样品提取与分析
1.4 质量控制
2 结果与讨论
3小结
第三章 茶鲜叶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来源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
1.2 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1.3 样品提取与分析
1.4 质量控制
2 结果与讨论
2.1 茶园空气中多环芳烃的浓度
2.2 茶园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浓度
2.3 茶组织中多环芳烃的浓度
3 小结
第四章 茶鲜叶中多环芳烃的输入途径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3 样品提取与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茶苗根部对多环芳烃的吸收积累
2.2 茶苗茎、叶对多环芳烃的吸收积累
2.3 多环芳烃在茶树体内的传输
3 小结
第五章 制茶过程对茶叶中多环芳烃污染的影响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样品采集
1.3 样品提取与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制茶过程对正山小种中多环芳烃含量及构成的影响
2.2 正山小种中多环芳烃的源解析
3小结
第六章 多环芳烃对茶鲜叶品质的影响初探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3 样品提取与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3 小结
第七章 茶叶中多环芳烃的健康风险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样品处理与分析
1.3 质量控制
2 结果与讨论
2.1 泡茶浸出率
2.2 茶叶中多环芳烃的卫生标准
2.3 茶叶中多环芳烃的健康风险
2.4 茶叶多环芳烃污染防治措施
3 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1 研究结论
1.1 茶叶中多环芳烃的浓度水平
1.2 茶鲜叶中多环芳烃的输入途径
1.3 制茶过程对成茶多环芳烃污染的影响
1.4 多环芳烃对茶鲜叶品质的影响
1.5 茶叶中多环芳烃的健康风险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4-29
相关论文
- [1].表面活性剂在土壤有机污染修复中的作用及机理[D]. 陈宝梁.浙江大学2004
- [2].土壤多环芳烃污染植物修复及强化的新技术原理研究[D]. 高彦征.浙江大学2004
- [3].杭州市空气中PAHs污染源及归宿研究[D]. 王静.浙江大学2004
- [4].表面活性剂对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沉积物上吸附行为的调控机制[D]. 杨坤.浙江大学2004
- [5].广州市及附近地区大气中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时空分布的初步研究[D]. 李春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
- [6].珠江三角洲地区多环芳烃的区域地球化学初步研究[D]. 刘国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
- [7].贵阳市大气—水体—土壤环境中多环芳烃的研究[D]. 胡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
- [8].长江口滨岸多环芳烃(PAHs)多相分布特征与源解析研究[D]. 欧冬妮.华东师范大学2007
- [9].上海市土壤和水体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测定方法、分布特征和源解析[D]. 刘颖.同济大学2008
- [10].钱塘江水体中多环芳烃的时空分布、污染来源及生物有效性[D]. 陈宇云.浙江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