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台建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古代建筑,宫殿基址,帝陵封土,高台建筑
高台建筑论文文献综述
曹文心[1](2019)在《公元3世纪之前中国高台建筑发展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高台建筑这种建筑形式在至少在一定的时间段中占主流。在中国历史中,公元3世纪之前高台建筑是占主流的建筑类型。从春秋时期开始兴盛的“高台榭,美宫室”,到秦汉时期的“非壮丽无以重威”,是高台建筑内涵的不断深化。高台建筑代表着山岳、天、权力崇拜,其类型囊括了代表阳间世界的宫室建筑、离宫别苑,代表死后世界的墓上建筑、墓葬封土,代表信仰崇拜的礼制建筑,为研究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提供了更为现实性的例子。并且通过对高台建筑的深化研究,进一步探讨其背后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和成熟。在世界历史中,高台建筑极早的出现在各文明发源地,在古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以及古玛雅文明之中,这种属于最高权力者的建筑模式,毫无疑问的成为城市建设的中心和民众目光的聚集处,更是具有纪念性意义的建筑模型。通过中外高台建筑的梳理,可知世界文明初期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同一种建筑形式,足以证明高台建筑的重要意义。高台建筑是政治、思想和技术综合的物化表现,在思潮不断碰撞的同时,技术的进步和政治制度的稳定导致高台建筑经历了从产生、发展、成熟到衰微一系列的过程,通过对这一过程的详细梳理,可以对中央集权体制的产生到成熟过程有进一步了解。(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欧阳一星,王健[2](2018)在《我国高台建筑的源起与消失》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叁千多年历史里,高台建筑至少有一千年属于主流建筑类型。"高台榭,美宫室"是春秋至魏晋时期的建筑风尚。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高台建筑的起源、功能、形式的研究,分析高台建筑产生的条件和发展历程,探索高台建筑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从出现到兴盛,最后逐渐消失的过程。然而,人们对高台建筑的情怀并未随着它的消失而褪去,后世的建筑文化中仍然保留有高台建筑的影子。(本文来源于《北京规划建设》期刊2018年04期)
张卫星,陈治国[3](2017)在《秦始皇陵封土高台建筑认识——以东周时期高台文化为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文献记载、考古发现看,先秦时期台体建筑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宫室建筑,另一类为墓葬建筑。从文献记载看,东周时期宫室建筑中的高台建筑开始盛行,各国出现了大量的高台建筑。从考古材料看,台体建筑逐渐从台基式建筑发展到高台式建筑,到战国时期各国都城中的高台式建筑成为宫室建筑的主要部分。东周时期的铜器、绘画材料也具体表现了这一时期高台建筑的形制与结构。陵墓的高台建筑出现于战国中期以后,中原地区出现了陵台、封土、享堂结合的趋势。在这一大背景下,秦始皇陵封土内高台建筑不同于传统的宫室建筑与墓上高台建筑。秦始皇陵的墓上建筑,从建筑结构上来看其最终形态是一座中腰部有木构建筑的封土。其主要的部分为封土,次要部分为台体建筑,因此墓上建筑的主要功用为礼仪标志,次要的功能体现在丧葬礼仪不同时段而异,在葬礼尚未举行的修筑时段,这一建筑有实用功能,也有礼仪功能;在封土完成后,这一台体建筑虽有实用功能,但更重要的功能是为满足始皇的灵魂需求。(本文来源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期刊2017年00期)
余腾飞[4](2016)在《重庆南宋衙署遗址高台建筑基址生物病害的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宋衙署遗址是南宋时期四川制置司衙署和重庆府治所所在地,是当时西南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也是目前为止唯一发现的一处宋代高级衙署。它的出现不仅让我们找到山城防御体系的“发源地”,而且对研究西南地区的古代建筑、重庆的历史变迁及宋蒙战争史等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南宋衙署遗址内存留的建筑遗址是一个夯土包砖式的高台建筑基址,遗址位于重庆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丰富的雨热条件适宜各种生物的生长活动。通过现场病害调查可以发现,遗址表面生长着多种草本植物、木本植物、色球藻属单细胞藻类、墙苔、石蕊属类地衣、曲霉菌、青霉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如不尽快采取有效地保护措施,这些生物病害会严重影响遗址的长期保存。所以尽快对本遗址的生物病害制定科学系统的防治方案,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查阅砖石质文物等古遗址生物病害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对遗址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调查与资料整理,得知遗址的主要生物病害为植物病害、微生物病害,并分析研究遗址的生物病害机理为物理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相互协同形成。之后通过实验室模拟试验、原位试验,筛选出合理的生物病害防治手段,手工机械清除遗址表面可见生物、3A去除有机污垢、浓度为5%的双氧水、浓度为3%杀菌除藻剂及高温蒸汽清洗进行微生物灭活和清洗,最后用WD一10对遗址表面进行憎水封护,最终达到良好的生物防治目标。(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6-12-01)
黄元元[5](2016)在《重庆南宋衙署遗址高台建筑保护工程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墙类文化遗产是中华儿女拥有的不可再生的灿烂文化资源,做好此类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意义,就是通过保存文物的物理形式,重现在时间洪流中饱经风霜的人类文明轨迹。重庆南宋衙署遗址高台建筑基址保护工程实践研究从国内外此类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工作的开展现状出发,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学评估南宋衙署遗址保存现状,针对遗址自身病害特征与目前仍对文物起到破坏作用的病害诱因分析结果,阐述了病害发生机理,并对遗址的砌筑工艺进行研究分析。立足于前期实验研究的结果,结合查阅文献资料,制订有针对性的遗址保护修缮一系列保护方法,合理的开展保护工作实践,分别实施表面清理、3A溶液清洗、局部补强、打点勾缝、局部除盐、生物病害灭活及清除和表面封护补强等几项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文物的保护性干预,理论结合实践,最后总结展望了此次保护工程实践,以期对南宋衙署遗址的后期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6-12-01)
刘冰[6](2016)在《新疆高台民居建筑空间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台建筑是新疆喀什老城中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建筑。早在2000多年以前,维族居民在新疆地区就发现了可以制作土陶的胶质粘土,这种粘土在气候温暖,木材资源丰富的新疆喀什老城得到了广泛应用,维吾尔族先民便长期居住于此。随着历史的发展,先民建造建筑物的经验也得到了不断的积累,高台建筑诞生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台建筑逐步发展成为了新疆喀什老城的特色建筑。今天,我们再次回到2000多年以前,探寻新疆喀什老城高台建筑民居的主要特色,旨在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6年18期)
方励[7](2016)在《高台基仿古钢结构建筑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台基古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建筑类型,目前,有关其上部以木骨架作为承重结构的传统高台基古建筑的结构抗震特性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但对于同形制且上部为钢框架的现代仿古建筑结构及其抗震性能的研究则较少。因钢结构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并适于绿色产业化装配建造,其在仿古建筑结构中的应用已逐渐推广,因此,对高台基仿古钢框架建筑的结构与抗震性能进行研究,对古建筑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西安城墙永宁门箭楼复建工程为背景,选用钢框架作为箭楼复建的结构承重抗侧体系,具体阐述了复杂仿古钢结构坡屋面的两种建模方法并作对比分析。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高台基仿古钢结构相应的叁维数值模型,并进行模态及时程分析,总结高台基对上部仿古建筑结构动力特性、变形特性及结构动力反应的影响特点,依据分析研究结果,对该类型的仿古建筑提出合理的简化设计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采用ANSYS软件分别建立箭楼下部城墙高台基、箭楼钢框架结构和整体结构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相应的动力模态分析结果知,下部高台基改变了上部结构的振动规律,尤其对结构的高阶频率影响较大。整体结构前十阶自振频率在1.3707Hz~2.9033Hz之间,一般地震动的主要频率范围涵盖了整体结构主要振型的频率区域,说明将下部高台基与上部钢框架结构进行整体动力分析是必要的。对上部钢框架仿古结构和整体结构分别输入El Centro波、Taft波、兰州波叁种地震激励,分析、对比钢框架顶层柱顶节点的位移和加速度响应,并对其做频谱分析。结果表明:在各地震激励下,整体结构柱顶的位移和加速度响应幅值均增大,其柱顶加速度响应的平均动力系数是上部结构柱顶加速度响应的1.97倍。说明高台基的存在改变了柱顶加速度傅里叶幅值谱的幅值和分布规律。对下部城墙高台基输入地震动并进行时程分析,台基顶部节点输出的加速度幅值增大,说明高台基对地震动的滤波有放大效应。由台基顶面节点对应的加速度傅里叶谱知,其频率组成中与台基自振频率相近的频谱分量被放大。对上部结构和整体结构补充反应谱计算,对比所选地震激励下结构柱顶位移时程最大位移时刻的结果,可知按整体结构计算的各工况地震作用下的楼层位移、楼层位移角和楼层剪力均放大,整体结构采用反应谱方法计算的地震力、楼层位移结果较保守,工程设计中对类似具有下部高台基的仿古建筑采用ANSYS等有限元软件进行抗震分析时,对整体结构应补充时程分析并进行包络设计。工程中,对于该类下部具有高台基上部为仿古结构的建筑在进行地震作用分析时,本文提出一种解决思路:地震力放大系数法。其假定结构固定在刚性基础上计算上部结构的地震力,按有限元分析确定的放大系数计算各楼层剪力。(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李雪欣,钟燕丽[8](2016)在《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石筑高台、石围建筑与墓葬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梳理东黑沟遗址III、Ⅳ区内石筑高台、石围建筑和墓葬等遗迹的形制结构和出土器物,结合碳十四数据、周边的考古学文化的对比,对各类遗迹的年代和文化性质进行了分析,认为Ⅳ区石筑高台、石围建筑属南湾类型,III区石围建筑以及东黑沟墓葬与黑沟梁墓地联系紧密,二者不仅在时代上有所差异,在文化属性上也并不相同。(本文来源于《西域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戴海涛,易善炳[9](2015)在《生态之美 人文之质——喀什高台民居建筑的艺术美学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喀什高台民居是喀什地区维吾尔族族人聚居的地方,是地域建筑的典型代表。其打破了传统的维吾尔族民居的建筑风格,在传统的建筑基础上,融入新的有机建筑理念,把生态之美和人文之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它充分地体现了地方建筑特色和地方建筑的艺术美学特征。(本文来源于《新疆艺术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何智亚[10](2014)在《远去的家园 何智亚黑白摄影选 宋代高台建筑遗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重庆建筑》期刊2014年12期)
高台建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中国叁千多年历史里,高台建筑至少有一千年属于主流建筑类型。"高台榭,美宫室"是春秋至魏晋时期的建筑风尚。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高台建筑的起源、功能、形式的研究,分析高台建筑产生的条件和发展历程,探索高台建筑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从出现到兴盛,最后逐渐消失的过程。然而,人们对高台建筑的情怀并未随着它的消失而褪去,后世的建筑文化中仍然保留有高台建筑的影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台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1].曹文心.公元3世纪之前中国高台建筑发展演变研究[D].西北大学.2019
[2].欧阳一星,王健.我国高台建筑的源起与消失[J].北京规划建设.2018
[3].张卫星,陈治国.秦始皇陵封土高台建筑认识——以东周时期高台文化为背景[J].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7
[4].余腾飞.重庆南宋衙署遗址高台建筑基址生物病害的防治[D].西北大学.2016
[5].黄元元.重庆南宋衙署遗址高台建筑保护工程实践研究[D].西北大学.2016
[6].刘冰.新疆高台民居建筑空间形态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6
[7].方励.高台基仿古钢结构建筑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8].李雪欣,钟燕丽.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石筑高台、石围建筑与墓葬关系研究[J].西域研究.2016
[9].戴海涛,易善炳.生态之美人文之质——喀什高台民居建筑的艺术美学价值[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5
[10].何智亚.远去的家园何智亚黑白摄影选宋代高台建筑遗址[J].重庆建筑.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