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宋耿(广东省普宁市华侨医院心内科515300)
【中图分类号】R54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8-0153-02
【摘要】目的探讨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8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41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在清晨空腹静脉抽血采样,对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等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检测指标,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及NK细胞相比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之下CD3比对照组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及肿瘤坏死因子(TNF)检测均有所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探讨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诊治中的价值,有助于研究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免疫机制,对于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细胞免疫检测临床指导
病毒性心肌炎,由于发病机制不明,临床治疗缺乏指导。随着医学技术发展,特别是免疫发病理论越来越受到关注[1]。有文献和报道表明,细胞免疫异常造成心肌损伤是病毒性心肌炎重要的致病因素[2]。本文根据文献和报道参考,进行实例观察,针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采取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对患者入院前后细胞相关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8月于我院心内科进行治疗的41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观察组的41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5.2±11.2)岁。经过检测,已经排除不合格病例如,符合诊断标准[3]规定。已经排除类型包括:其他患有各类重要脏器原发性疾病;患有免疫系统疾病;有使用激素史等患者。对照组为40例健康者,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46.2±10.2)岁。两组在年龄、性别构成比等基本资料方面进行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人员,均在肘部空腹静脉血样,加抗凝剂,在2小时内进行检测。对取得血样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作以下项目检测:淋巴细胞亚群,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CD3、CD4、CD8等指标的检测,并计算Th/Tc值;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进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对血清进行测试。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3统计学分析
检测数据以均值(x-±s)表示,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采用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血液样本检测指标对比,见表1所示。与本组入院时比较,观察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NK细胞检测和TNF结果及Th/Tc值均有显著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与对照组相比变化不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血液样本检测检测结果统计与对比(x-±s)
组别
(例数)CD3CD4CD8Th/TcNK细胞TNF(g/L)
对照组(n=40)68.5±4.544.3±5.225.1±2.91.6±0.39.2±3.644.8±5.1
观察组(n=41)66.1±3.833.6±4.6*30.4±5.7*1.1±0.3*15.4±0.5*34.4±3.6*
注:*为与对照组相比,P<0.05,对比有显著差异。
3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属于常见心血管疾病,病人发病时,常先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倦怠、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然后出现心悸、胸闷、胸痛或心前区隐痛、头晕、呼吸困难、浮肿,甚至出现Adams-Stokes综合征;极少数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明了,随着科技和药学的发展,近年来有免疫致病学说和心肌损伤致病学说,也有报道显示与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功能失调有关,其中细胞免疫相对来说较体液免疫更具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化观察,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淋巴细胞亚群中CD4、CD8、NK细胞亚群及TNF等指标异常变化;而且Th/Tc比例已经失衡,表明细胞免疫功能出现紊乱。病毒性心肌炎有关由于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存在着免疫功能方面的问题,可能会使心肌持续遭受损伤,从而加速病情恶化。探讨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诊治中的价值,有助于研究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免疫机制,对于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StrauerBE,KandolfR,MallG,etal.Myocarditis-Cardiomyopathy.ActaCardiol,1996,L1:347-371.
[2]吴铁吉.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2):75.
[3]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研讨会组委会.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研讨会纪要[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5,ll(6):324-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