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为了解巨桉内含物对几种牧草的化感作用,采用培养皿水培和盆栽的生物检测方法,研究了巨桉主要器官(根、鲜叶、枯落物及混合物)不同浓度浸提液对几种牧草的化感作用。同时以正己烷作溶剂,用超声波浸提巨桉枯落物,采用GC-MS联用技术鉴定了巨桉枯落物中所含的有机化学成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各浓度处理的浸提液对牧草幼苗生长影响显著,化感作用与受体种类、化感物质的类别及其浓度有关,化感强度存在显著的差异。与对照相比,各器官浸提液对白三叶萌发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黑麦草根生长有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对根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对紫花苜蓿根、苗生长和白三叶苗生长有促进作用。随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减弱。2长期水培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混合浸提液对黑麦草和白三叶的根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茎生长有促进的趋势。受体草种在化感作用下,耐受时间随着化感物质浓度的增加而缩短。3受体草种在水分和浸提液处理两个因子的共同作用下,水分对供试草种的影响占主要地位,但化感作用的影响不能忽视。在一定的水分条件下,浸提液对牧草幼苗生长影响显著,表现为高浓度抑制幼苗生长,低浓度促进幼苗生长。4供试草种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变化趋势相同,均表现为高浓度处理下低于对照,低浓度处理下高于对照。胞间CO2浓度和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与供试草种种类、水分、化感物质浓度有关。5巨桉枯落物中含有烷烃、烯烃、芳香烃、醇、醛、酮、酚、酯等8类35种化合物。证明巨桉枯落物中存在化感物质,主要为烷烃、芳香烃和酯类物质。这些化感物质可能对植物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有重要的影响,这对于研究巨桉对林下其它植物的化感作用有较高的参考意义。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巨桉速生丰产造林技术探讨[J]. 科学种养 2017(09)
- [2].两种巨桉人工林地土壤抗蚀性的比较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 2015(02)
- [3].巨桉和剥皮桉木材构造与性质的比较[J].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18(11)
- [4].巨桉凋落叶分解对假俭草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13(03)
- [5].氮磷添加对巨桉幼苗生物量分配和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13(10)
- [6].巨桉凋落叶分解初期对老芒麦幼苗生长和抗性生理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11(05)
- [7].巨桉人工林下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及碱解氮分布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15(03)
- [8].茉莉酸甲酯诱导巨桉对桉树枝瘿姬小蜂的抗性[J].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6(02)
- [9].川西低山区天然林转巨桉林后枯落物的持水特性[J]. 湖北农业科学 2012(13)
- [10].油菜素内酯对巨桉组培中不定根诱导、苗木生长和茎基部细胞结构的影响[J]. 广西植物 2016(07)
- [11].巨桉混交林不同树种C、N、P化学计量特征[J]. 生态学杂志 2015(08)
- [12].天然林及坡耕地转变为巨桉林后土壤抗蚀性变化[J]. 四川林业科技 2011(03)
- [13].巨桉人工林木材密度及其变异特性[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2011(04)
- [14].不同初植密度对巨桉木材纤维形态的影响[J]. 桉树科技 2008(01)
- [15].荣县发展巨桉林下养殖业推动林业循环经济的建议[J]. 南方农业 2015(06)
- [16].天然林及坡耕地转变为巨桉林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0(01)
- [17].巨桉人工林林下植被的数量分类[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14)
- [18].巨桉等5种桉树的热值和灰分含量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 2009(02)
- [19].闽南山地巨桉人工林土壤微量元素变化初探[J]. 林业调查规划 2011(06)
- [20].不同密度巨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氮特征[J]. 西北植物学报 2014(07)
- [21].采伐干扰对巨桉人工林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8(02)
- [22].巨桉中幼林施肥效果试验[J]. 浙江农业科学 2019(08)
- [23].巨桉栽培管理技术初探[J]. 内江科技 2015(07)
- [24].炼山对巨桉人工幼林土壤酶活性和有效养分的影响[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4(03)
- [25].炼山对巨桉林地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11(14)
- [26].巨桉自由授粉子代测定与遗传变异分析[J]. 桉树科技 2019(02)
- [27].18年生巨桉半同胞子代测定林遗传分析与选择[J]. 桉树科技 2018(01)
- [28].茶‖巨桉间作对茶叶品质的影响[J].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3(04)
- [29].桉树内生真菌二型伞霉的培养条件优化[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