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素价格决定机制研究 ——国际经验与历史证据

中国要素价格决定机制研究 ——国际经验与历史证据

论文摘要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经历了引人瞩目的长期高速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然而,在经济总量迅速提高的同时,经济结构问题也日益突显,经济可持续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全面回顾改革开放30年发展进程,系统总结中国转型时期的发展经验与教训,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人民富裕、民族振兴;就是要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与发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变资源配置方式是改革的本质要求与核心内容,其目标是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真正使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使价格成为经济信息传递的有效载体。资源配置归根结底是对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其直接决定经济发展水平与运行效率,进而决定发展成果分配与社会公平。要素价格是资源配置的重要媒介与基础手段,要素价格决定机制是资源配置方式的根本实现工具,健全的要素价格决定机制是确保要素价格合理性的制度保障。经过20多年市场化改革,中国市场化进程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已取得决定性胜利。然而,要素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各类要素价格形成存在制度分割、发展极不均衡。多数劳动力和部分技术要素配置权由市场主导,而(土地、能源)资源、资金要素配置主导权和定价权仍由国家掌握。在这种背景下,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必然出现扭曲,无法保证资源配置效率,并传导至产品市场,导致产业结构、需求结构与分配结构等一系列经济结构失衡。要素价格扭曲实质如何、后果如何、如何改进,是中国转型时期和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认真探讨与回答的重要问题。本文旨在对中国要素价格决定机制进行系统考察,综合利用理论方法与历史方法,给出识别要素价格合理性的理论标准与经验标准。其理论意义在于,以价格决定研究推动转型经济体制理论研究,推动现代经济理论中国化,并推进统计学与经济学交叉研究。其现实意义在于,由价格改革视角回顾与反思中国改革进程,为我国摆脱经济结构失衡提供参考,并从理论上提供贯彻落实十七大重要精神之有益思路。论文结构安排如下:第1章,导论。本章是论文的总体纲要。首先介绍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并对该领域之研究现状和已有文献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明确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并介绍论文总体结构安排。最后,指明该领域与主题内的研究难点,并就本文的可能创新做简要说明。第2章,基本理论分析框架。旨在建立中国要素价格决定机制研究的基本理论分析框架。首先介绍一般均衡理论,并将其作为分析价格决定机制的根本理论依据。随后探讨价格调整路径的内容与形式,作为联结理论均衡与现实状态的重要桥梁。最后,提出一种识别价格决定与调整合理性的思路:从宏观初次分配结构视角对价格体系进行刻画,并将其与基于微观代表性比价关系变动的认识互为补充、互相验证。第3章,相对价格调整:国际经验与历史证据。以理论分析框架为指导,重点考察工业革命前后欧美国家价格决定与价格调整的历史证据,并将其作为研究中国价格问题的经验参照。研究方法上以史为鉴,综合利用大量数据。借鉴已有研究成果,选择小麦价格作为一般价格长期趋势代表,据此对欧美发达国家产品比价以及产品要素比价变化规律进行考察,得出若干有意义的认识。第4章,要素份额演进:经验模式与统计规律。要素份额是各生产要素参与初次分配的宏观表现,也是特定微观价格体系与资源配置状态的作用结果。以第2章为理论基础,重点考察若干发达国家要素份额演进之经验规律,并与第3章给出的产品要素比价关系变化相联系。首先,系统梳理有关“要素份额稳定性”典型事实之争,给出要素份额研究的文献背景。随后,对若干重要发达国家超长时期内要素份额演进规律进行考察,明确要素份额稳定性之条件性和适用边界。最后,深入剖析要素份额演进与经济发展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探寻要素份额演进特征背后的基本经济决定力量与运行规律。第5章,中国价格决定机制发展变迁历史考察。集中考察中国价格决定机制之历史变迁,由此给出评估中国价格体系合理性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历史背景与制度依据。首先,考察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定价机制形成的背景、原因、过程、作用与影响,论证国家定价机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贡献与效率损失。随后,考察改革初期价格改革的背景与目标,讨论价格双轨制这一特定过渡形式的基本特征与历史作用,以及价格形成机制转换与价格并轨进程。最后,考察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形成与发展,重点讨论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发育不平衡的表现与后果,并就现存问题与深化改革方向进行分析。第6章,中国初次分配结构与价格合理性识别。以发达国家历史发展规律为经验参照,重点考察中国要素份额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并综合利用世界各国初次分配数据展开中外比较,以初次分配结构和要素份额特征作为识别中国价格体系合理性的基本工具。首先,综合利用多种来源的收入法GDP数据,对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初次分配结构进行测算,并分别从国民经济和行业层面展开中外比较。其次,设法推算中国早期要素份额,并就中国要素份额演进与经济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同发达国家历史规律展开比较。再次,揭示国民经济要素份额形成机制,将其变动在行业要素份额与行业增加值比重之间进行分解,并考察产品比价与要素比价对该机制的影响与作用。最后,以扩展的增量利益分配三角模型为基础,就价格体系变化对要素份额的影响进行政策模拟。论文创新工作主要包括:第一,系统讨论均衡价格决定与价格调整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价格调整路径作为理论均衡价格与现实价格体系之间的桥梁,达到降低难度、增强可操作性的目的。对增量利益分配三角模型进行扩展,给出明确的参数化界面,并以此为基础就价格体系变化对中国要素份额的影响进行政策模拟。第二,系统梳理“要素份额稳定性”之争的背景与核心观点,揭示要素份额稳定性研究的实质与意义;通过考察欧美发达国家超长时期要素份额演进规律,澄清要素份额稳定性之条件性,并明确其适用边界。深入剖析要素份额演进与经济发展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探寻要素份额演进特征背后的基本决定力量与运行规律。第三,以经济理论为依据,对各国长期历史数据进行经验分析,并用经验标准作为衡量价格合理性的重要现实依据。微观价格与宏观分配相结合,通过代表品比价关系变动考察价格变动合理性,选用宏观分配数据反映要素比价与产品比价变动。二者结合,既能克服单独使用微观数据遭遇的可得性困难,也可减少单独使用宏观数据的信息损失。第四,揭示国民经济要素份额形成机制,是以行业增加值比重为权数对行业要素份额的加权平均过程。利用指数体系因素分解方法,对1952-2005年期间中国国民经济劳动份额变动进行分解,明确区分劳动份额下降的长期原因与短期原因,并探讨其变化趋势背后的政策涵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产品比价与要素比价对该机制的影响与作用。第五,综合利用各种方法,有效克服数据困难。主要创新工作体现为对缺失数据估算,特别是系统推算了我国1952-1977年劳动份额数据,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基础。在数据可信性检验与数据可比性调整方面,也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例如,编接发达国家各时期劳动份额时,对多种不同数据来源结果相互校验;评估中国1933年宏观初次分配结构时,充分利用微观企业收支数据进行检验与补充;进行价格比较与要素份额演进规律研究时,参照已有研究成果将各国不同时期的数据转换公制单位与共同货币表示。这些工作有力确保了数据可比性,并有利于准确揭示变量关系的内在经济规律。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1.2.1 研究现状
  • 1.2.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与创新工作
  • 1.4.1 研究路径
  • 1.4.2 结构安排
  • 1.4.3 研究难点
  • 1.4.4 创新工作
  • 第2章 基本理论分析框架
  • 2.1 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与价格决定机制
  • 2.1.1 一般均衡基本分析框架简述
  • 2.1.2 一般均衡分析之价格决定
  • 2.1.3 竞争均衡与配置效率
  • 2.2 价格调整路径与相对价格变动
  • 2.2.1 价格调整:联结理论与现实的桥梁
  • 2.2.2 相对价格变动:内容与方式
  • 2.3 价格决定与调整之微观-宏观联系
  • 2.3.1 价格变动的分配含义
  • 2.3.2 价格调整的宏观表现与微观基础
  • 第3章 相对价格调整:国际经验与历史证据
  • 3.1 欧洲前工业时期价格长期趋势考察
  • 3.1.1 价格长期趋势分析:基本思路与方法
  • 3.1.2 价格长期变动趋势:由个案到一般
  • 3.1.3 价格指数与工资变动
  • 3.1.4 农业发展、物价与人口动态
  • 3.1.5 基本结论与判断
  • 3.2 欧美工业革命以来相对价格演进
  • 3.2.1 研究思路与数据来源
  • 3.2.2 产品比价变化
  • 3.2.3 要素与产品比价变化
  • 3.2.4 几点认识
  • 3.3 相对价格变化:补充证据
  • 3.3.1 日本产品比价变化
  • 3.3.2 日本要素与产品比价变化
  • 3.4 简要总结
  • 第4章 要素份额演进:经验模式与统计规律
  • 4.1 要素份额稳定性:典型事实之争
  • 4.1.1 赞同观点与证据
  • 4.1.2 反对观点与证据
  • 4.1.3 争论焦点与意义
  • 4.2 要素份额稳定性:历史视角考察
  • 4.2.1 要素份额演进:发达国家的证据
  • 4.2.2 基本认识
  • 4.3 要素份额演进与经济发展阶段
  • 4.3.1 要素份额与人均收入演进特征
  • 4.3.2 要素份额与产业结构演进特征
  • 4.3.3 要素份额分解:资本收益率r 与资本产出比K/Y
  • 4.3.4 相对收入份额与资本劳动比率演进特征
  • 4.3.5 主要变量经验分布之补充分析
  • 4.4 简要总结
  • 第5章 中国价格决定机制发展变迁历史考察
  • 5.1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赶超战略与国家定价机制
  • 5.1.1 国家定价的历史背景
  • 5.1.2 国家定价的形成与强化
  • 5.1.3 国家定价的作用与影响
  • 5.2 改革初期:价格改革与双轨制
  • 5.2.1 价格改革的背景与目标
  • 5.2.2 价格改革过渡方式:双轨制
  • 5.2.3 价格形成机制转换与价格并轨
  • 5.3 市场经济时期:市场价格机制形成与发展
  • 5.3.1 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范围
  • 5.3.2 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发育不平衡
  • 5.3.3 现存问题与深化改革之方向
  • 第6章 中国初次分配结构与价格合理性识别
  • 6.1 初次分配结构研究:目的与意义
  • 6.2 中外初次分配结构测算
  • 6.2.1 数据来源
  • 6.2.2 指标计算
  • 6.2.3 简要结果
  • 6.3 中外初次分配结构比较
  • 6.3.1 中国初次分配结构概貌
  • 6.3.2 中外国民经济初次分配结构比较
  • 6.3.3 中外行业初次分配结构比较
  • 6.4 中外要素份额演进特征比较
  • 6.4.1 中国劳动份额变化趋势
  • 6.4.2 中外要素份额演进规律对比
  • 6.5 要素份额形成机制与价格体系影响
  • 6.5.1 国民经济SL 形成机制
  • 6.5.2 要素比价与收入份额
  • 6.5.3 产品比价与权数结构
  • 6.6 价格合理性评价与政策模拟
  • 6.6.1 理论模型
  • 6.6.2 要素比价变化结果分析
  • 6.6.3 产品比价变化政策模拟
  • 6.7 基本结论与政策空间
  • 6.7.1 基本结论
  • 6.7.2 政策空间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我国初次分配结构失衡的现状及成因[J]. 职教与经济研究(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3)
    • [2].中国收入初次分配结构及其国际再比较(2003-2014)[J]. 经贸实践 2017(08)
    • [3].我国初次分配结构失衡的现状及成因[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1(05)
    • [4].河南省初次分配结构对消费的影响[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09)
    • [5].分配结构与潜在效率:剩余索取权分割模型——基于剩余控制权与权威排序的设计[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7(01)
    • [6].中国收入初次分配结构及其国际比较[J]. 财贸经济 2009(02)
    • [7].优化分配结构需调整“五个关系”[J]. 新商务周刊 2012(04)
    • [8].两个比重:利益分配结构的压舱石——从国家财政能力看社会正义的实现条件[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3(11)
    • [9].加快调整分配结构重在落实[J]. 唯实 2011(02)
    • [10].加快分配结构调整 扩大消费需求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0(06)
    • [11].转移支付纵向分配结构的财力均等化效应研究:基于省内县际差异的视角[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6(08)
    • [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结构递进改革的内容与几个基本认识[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6(04)
    • [13].三级教育公共支出分配结构的合理性分析[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 [14].中国三次产业结构与初次分配结构变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13(05)
    • [15].收入增长与分配结构扭曲的农村减贫效应研究[J]. 经济研究 2014(02)
    • [16].“一平四高”促转型[J]. 观察与思考 2011(03)
    • [17].伞状财税分配结构考验中国治理[J]. 大经贸 2010(Z1)
    • [18].国有混企利益分配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研究[J].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9(08)
    • [19].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思考[J].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1(02)
    • [20].新津:优化总控分配结构,有效控制不合理费用增长[J]. 四川劳动保障 2017(12)
    • [21].沙漏型初次分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基于我国42部门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3(05)
    • [22].调整结构不应该忽略分配结构与社会结构[J]. 中国投资 2009(04)
    • [23].军工视窗[J]. 军工文化 2013(03)
    • [24].我国功能性分配结构的国际比较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14(10)
    • [25].空间三:收入分配制度改革[J]. 资本市场 2011(04)
    • [26].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24)
    • [27].浅议我国经济发展几个问题[J]. 科技资讯 2010(34)
    • [28].收入代际分配结构与我国社会消费倾向——一个基于Diamond模型的社会消费总量模型分析[J]. 财经科学 2009(09)
    • [29].城镇化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J]. 西安社会科学 2011(05)
    • [30].基于价值链视角的新疆绵羊产业利益分配结构研究[J]. 新疆农垦经济 2015(04)

    标签:;  ;  ;  ;  ;  

    中国要素价格决定机制研究 ——国际经验与历史证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