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长江流域的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亚洲大河流域的起源及古气候变化等许多重大科学问题紧密相连。从“源”到“汇”的研究理念即是通过关注长江三角洲地区沉积物物源变化,进而推测长江流域演化信息。大量的实验结果和资料总结,表明沉积物中磁铁矿各种元素的丰度可以指示母岩类型,进而判断沉积物来源。为了掌握长江流域母岩类型分布,寻找有效的特征物源,从而应用于长江口晚新生代钻孔沉积物物源识别,本论文首先对现代长江上、中、下游河道不同河段的47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磁性矿物分选,并对其进行了磁性矿物形态电镜扫描(SEM)和化学成分的电子探针(EPMA)测试。其次,本文基于对河口区晚新生代钻孔(SG7孔,孔深336.62米)不同层位上的440个样品进行室温磁性参数测试的结果,挑选出54个强磁性层位样品进行了磁性矿物形态电镜扫描(SEM)和化学成分的电子探针(EPMA)测试,其中9个样品进行重矿物鉴定。同时结合到本研究中的还有430个样品的粒度数据、267个样品的古地磁分析、10样品的光释光测年和3个样品的u系测年结果。将长江现代河道沉积物和长江三角洲SG7孔EPMA结果进行有效指标提取、对比分析和讨论,尝试在河流汇区地层中寻找物源变化的信息及驱动力,从而为古长江流域演化过程研究展开一个新的角度抛砖引玉。长江现代河道沉积物中磁铁矿的EPMA结果表明:上游金沙江流域(石鼓段以上流域)物源贡献的磁铁矿特点是高Fe、Co,较高Cr、Mg、Al、V,低Ti、Mn、Zn;长江上游诸支流对高Ti、Cr磁铁矿贡献量较大;清江汇入Zn含量明显增高;汉江流域对高Zn磁铁矿物源也有一定贡献;大别山诸河对高Mn磁铁矿贡献量较大;鄱阳湖水系对高Ti、Al、Cr磁铁矿贡献量较大;青弋江小河流域对较高Mg丰度的磁铁矿有一定贡献;河口区本地物源贡献的是低Fe、Co,高Ti、Mg、Al、Cr的磁铁矿。表层样的EPMA分析结果还显示,长江上游产出的磁铁矿在进入江汉盆地后存在显著堆积的可能。根据磁铁矿EPMA测试结果中元素的变化情况可将SG7分为五层。Ⅰ层为上新统和下更新统底部,特征是高Ti、Mg、Mn低Cr、Zn、Al;Ⅱ层为下更新统下段,特征是高Fe,微量元素含量均为低值;Ⅲ层为下更新统中段,特征是高Ti、Mg、Mn,低Cr、Zn、Al、V;Ⅳ层为下更新统上段至上更新统,特征是所有元素都表现出强烈的波动;V层为全新统特征是低Mg、Mn、Cr,较低Al、V。长江三角洲SG7孔与长江现代河道沉积物中磁铁矿标型特征对比分析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初期期间沉积物中磁铁矿主要以当地白龙港富Ti玄武岩为母岩,古地形起伏较大,沉积物的来源范围狭小,主要来源于局地;早更新世早期沉积物中磁铁矿主要来自近源闽浙隆起带的沉积、变质岩性母岩,以高Fe为特征,其它元素含量均表现为低值;早更新世中期沉积物中富Mn磁铁矿颗粒的出现指示了流域至少有过一次明显扩张,反映了构造沉降作用导致沉积体系变大,本区由侵蚀区逐渐向开放的沉积体系演变,极大可能为中源大别山水系加入本区物源贡献;早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磁铁矿标型特征元素波动变化指示了多次流域物源演化,其中早更新世晚期存在明显的流域扩张信息,沉积物中富Zn磁铁矿颗粒的出现极大可能指示了中远源长江中游武汉以上段物源影响到本区,反映了流域的再次扩大;全新世长江已完成全程贯通,长江三角洲地区沉积物源稳定并以上游远源贡献为主,长江流域水系演化进入成熟期。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西藏羊卓雍错沉积物沉积速率的测定[J]. 地球与环境 2020(02)
- [2].黄海麻坑群沉积物磷的保存与转化及环境效应[J]. 中国环境科学 2020(04)
- [3].珠江口海域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释放特征研究[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0(03)
- [4].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对老化贝类养殖沉积物的生物修复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20(04)
- [5].盐度影响沉积物抗侵蚀性的环形水槽试验研究[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0(03)
- [6].岗南水库沉积物间隙水有色溶解有机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差异分析[J]. 环境科学 2020(06)
- [7].江汉平原沉积物中磷酸盐与砷的竞争吸附机制[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4)
- [8].酸性矿山排水影响的水库沉积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04)
- [9].沉积物—水界面水流通量研究之渗流仪直接测量法回顾与进展[J]. 地质论评 2019(S1)
- [10].全球俯冲沉积物组分及其地质意义[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08)
- [11].砷在昂曲沉积物中吸附解吸的影响因素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20(09)
- [12].动水条件下沉积物-水界面微生物与铬的相互作用机理[J]. 生态环境学报 2020(07)
- [13].污染沉积物原位和异位修复方法概述[J]. 安徽农学通报 2019(19)
- [14].唑草酮在水-沉积物系统中的残留分析[J]. 农药 2016(12)
- [15].滇池不同湖区沉积物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 环境科学 2016(12)
- [16].土壤/沉积物吸附抗生素的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台州学院学报 2016(06)
- [17].不同生长期水生植物对湿地沉积物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7(01)
- [18].基于逸度方法的辽东湾海水-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扩散行为[J]. 环境科学研究 2017(10)
- [19].白洋淀养殖区春季沉积物垂向微生物群落特征及驱动因素[J]. 环境科学学报 2020(05)
- [20].象山港海水和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和来源研究[J]. 海洋环境科学 2020(04)
- [21].基于脂肪酸探究青虾扰动作用对沉积物中有机质降解的影响[J]. 淡水渔业 2020(03)
- [22].城市黑臭河道治理前后沉积物对大型溞的毒性变化监测与评价[J].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0(04)
- [23].城市化对甘肃省牛谷河沉积物氮磷分布的影响[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0(01)
- [24].天鹅湖瀉湖沉积物铁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释放潜力[J]. 土壤通报 2020(04)
- [25].岳阳王家河沉积物中汞的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J]. 施工技术 2020(18)
- [26].基于微量分析的沉积物-水界面磷铁相关性研究[J].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 [27].多重组合扰动对沉积物微界面环境的影响[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2016(04)
- [28].鄂东南云中湖近50a沉积物微量元素记录[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7(02)
- [29].沉积物-水界面氮的源解析和硝化反硝化[J]. 环境科学 2017(04)
- [30].沉积物修复技术现状与展望[J]. 甘肃科技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