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人脸识别技术研究及其在人员身份认证系统中的实现

自动人脸识别技术研究及其在人员身份认证系统中的实现

论文摘要

自动人脸识别技术(AFR)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前沿研究课题。它试图通过计算机分析人脸图像并从中提取有效识别信息,达到辨认人员身份的目的。对AFR技术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学术研究意义,而且具有潜在的巨大应用价值。 经过近几十年特别是近几年来的研究,自动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用于人脸识别商业系统已经面市,但对应用条件的限制相当严格;在非理想可控情况下的自动人脸识别技术还远未达到实用化的程度,有很多研究工作要做。 本文作为上海市应用材料科技国际合作共同计划(上海市科委AM基金)项目(《基于ARM和RFID芯片的自组织安全监控系统的研制》编号:0512)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从构建自动人脸识别系统需要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入手,重点探讨了实时人脸检测与跟踪、面部关键特征定位、高效的人脸特征描述、鲁棒的人脸识别分类器及自动人脸识别系统设计等问题。 1、提出了结合肤色校验的Haar特征级联分类器实时人脸检测算法(SCC-HCC)和基于人脸约束的人脸实时跟踪算法(AM-CamShift) 人脸检测是自动人脸识别系统首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Viola于2001年提出的基于Haar特征级联强分类器的人脸检测算法,通过抽取人脸的Haar特征训练分类器,达到人脸检测的目的,但由于其仅仅利用了人脸的灰度信息,没有考虑人脸的肤色分布,因而对复杂背景中类人脸结构的物体对象区分的鲁棒性较差。鉴于此,论文第三章提出了基于肤色模型校验和Haar特征级联强分类器的快速人脸检测算法(SCC-HCC)。 人脸跟踪是基于视频的人脸识别、视频监控等典型应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CamShift算法对于目标物体的跟踪具有较强的鲁棒性,但其存在跟踪窗口(Tracking Window)必须通过手工标定的缺陷,而且对背景中类肤色区域的鲁棒性欠佳。我们在CamShift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人脸约束的实时跟踪算法(AM-CamShift),实现了跟踪窗口自动标定及多目标的快速自动跟踪,有效提高了对背景中类肤色区域的鲁棒性。 2、针对传统线性判别分析法存在的小样本问题(SSS),通过调整Fisher判别准则,实现了自适应线性判别分析(A-LDA)算法,提出了基于A-LDA算法的分类判决准则及相应的人脸识别方法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 1.1.1 指纹识别
  • 1.1.2 虹膜识别
  • 1.1.3 人脸温谱图识别
  • 1.1.4 声纹识别
  • 1.1.5 耳廓识别
  • 1.2 自动人脸识别技术
  • 1.3 人脸识别研究的意义
  • 1.4 人脸生物特征识别的优势与困难
  • 1.4.1 人脸识别的优势
  • 1.4.2 人脸识别的困难
  • 1.5 AFR研究简史及现状分析
  • 1.5.1 人脸识别研究简史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1.6 人脸识别评测体系
  • 1.6.1 人脸图像数据库
  • 1.6.2 评测方案
  • 1.7 本文主要贡献及组织结构
  • 1.7.1 本文主要贡献
  • 1.7.2 研究思路与组织结构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人脸识别技术研究综述
  • 2.1 人脸检测与定位
  • 2.1.1 基于特征的方法
  • 2.1.2 基于肤色检测的方法
  • 2.1.3 基于模板匹配的方法
  • 2.1.4 基于统计学习的方法
  • 2.1.5 实时人脸检测的转折点
  • 2.2 人脸识别的主要技术方法
  • 2.2.1 人脸子空间法
  • 2.2.2 局部特征匹配
  • 2.2.3 混合方法
  • 2.3 人脸识别商业系统简介
  • 2.4 人脸识别系统若干关键技术问题
  • 2.4.1 光照变化
  • 2.4.2 姿态变化
  • 2.4.3 人脸图像获取质量
  • 2.4.4 人脸老化
  • 2.4.5 化妆与整容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人脸检测与跟踪
  • 3.1 引言
  • 3.2 Haar函数及 Haar变换
  • 3.2.1 Haar函数系定义
  • 3.2.2 Haar变换
  • 3.2.3 人脸 Haar特征抽取
  • 3.3 人脸类 Haar特征快速算法
  • 3.4 Ada Boost级联分类器
  • 3.4.1 弱分类器
  • 3.4.2 强分类器
  • 3.4.3 级联强分类器
  • 3.4.4 特征缩放与平移算法
  • 3.4.5 基于 Haar特征级联强分类器和肤色模型校验人脸检测
  • 3.5 视频人脸跟踪
  • 3.5.1 CamShift算法
  • 3.5.2 自动人脸跟踪算法
  • 3.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自适应线性判别分析(A-LDA)
  • 4.1 引言
  • 4.2 主成分分析法—特征脸法
  • 4.2.1 训练样本空间
  • 4.2.2 测试样本空间
  • 4.2.3 识别分类
  • 4.3 线性判别分析
  • 4.3.1 多类 Fisher判别准则
  • 4.3.2 小样本问题(Small-Sample-Size)
  • 4.3.3 自适应线性判别分析
  • 4.4 基于A-LDA的人脸识别
  • 4.4.1 训练过程
  • 4.4.2 识别过程
  • 4.5 实验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人脸关键特征定位与特征抽取
  • 5.1 引言
  • 5.2 人眼检测方法回顾
  • 5.2.1 主动红外人眼检测
  • 5.2.2 基于图像的被动人眼检测
  • 5.3 实时人眼检测算法
  • 5.3.1 人眼检测分类器
  • 5.3.2 瞳孔定位算法
  • 5.4 人脸归一化与姿态校正
  • 5.5 人脸 Gabor特征抽取算法
  • 5.5.1 Gabor函数
  • 5.5.2 二维 Gabor滤波器
  • 5.5.3 Gabor核函数的选择
  • 5.5.4 滤波器参数选择
  • 5.5.4 KFR-Gabor和 MR-Gabor特征抽取算法
  • 5.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基于 SVM和 Gabor特征 A-LDA的人脸识别
  • 6.1 引言
  • 6.2 统计学习理论
  • 6.2.1 损失函数和期望风险
  • 6.2.2 结构风险最小化原理
  • 6.2.3 VC维—置信区间
  • 6.3 线性支持向量机
  • 6.4 非线性支持向量机
  • 6.5 多类分类支持向量机及其训练
  • 6.6 识别算法性能比对
  • 6.6.1 方案一:基于 A-LDA分析和 SVM的人脸识别(A-SVM)
  • 6.6.2 方案二:基于 MR-Gabor特征抽取和 SVM的人脸识别(MR-G-SVM)
  • 6.6.3 方案三:基于 MR-Gabor特征和 A-LDA及 SVM的人脸识别(G-A-SVM)
  • 6.6.4 识别性能比对
  • 6.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综合形状和纹理特征的人脸识别
  • 7.1 引言
  • 7.2 可变形统计模型
  • 7.2.1 统计形状模型
  • 7.2.2 统计外观模型
  • 7.3 基于可变形模型的人脸识别
  • 7.3.1 主动形状模型
  • 7.3.2 主动外观模型
  • 7.4 AAM模型训练与测试
  • 7.4.1 AAM模型训练
  • 7.4.2 模型测试
  • 7.5 综合形状和纹理的人脸识别系统框架
  • 7.5.1 人脸形状和纹理表征
  • 7.5.2 人脸识别系统框架
  • 7.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自动人脸识别系统设计
  • 8.1 引言
  • 8.2 系统设计
  • 8.2.1 系统工作环境
  • 8.2.2 训练集的构造
  • 8.2.3 核心算法的考虑
  • 8.2.4 防欺骗策略
  • 8.3 基于 2D人脸图像身份认证系统
  • 8.3.1 基于动态视频的人脸身份识别
  • 8.3.2 基于视频和远距离RFID卡的人员身份验证
  • 8.3.3 静态人像照片比对
  • 8.4 系统实现
  • 8.4.1 系统硬件结构
  • 8.4.2 系统软件结构
  • 8.4.3 开发平台的选择
  • 8.4.4 系统工作截图
  • 8.4.5 部分实现源代码()
  • 8.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9.1 研究背景及研究的主要问题
  • 9.2 研究意义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 9.3 未来的展望及尝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工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自动人脸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08(15)
    • [2].基于嵌入式的自动人脸识别系统研究[J].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2(06)
    • [3].双语资讯三则[J]. 国际人才交流 2017(01)
    • [4].基于PCA和SVM的人脸识别[J]. 信息通信 2015(01)
    • [5].K-L变换在人脸识别特征提取中的应用[J]. 黑龙江史志 2008(01)
    • [6].AdaBoost检测结合SOM的自动人脸识别方法[J].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18(01)
    • [7].基于深度网络的多形态人脸识别[J]. 计算机科学 2015(09)
    • [8].视频人脸识别系统中的最佳人脸捕获[J].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9].面相识别之贝叶斯方法的探析[J]. 凯里学院学报 2015(03)
    • [10].一种基于倒谱的人脸图像清晰度评价方法[J]. 光电子.激光 2009(10)
    • [11].基于皮肤模板和改进HMM的自动人脸识别系统(英文)[J].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8(01)
    • [12].基于SVM和肤色提取的人脸检测研究[J]. 科技信息 2009(22)
    • [13].计算机识别人脸方法的分析及比较[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13)
    • [14].计算机视觉在人脸识别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9(20)
    • [15].人脸检测方法综述[J]. 计算机安全 2009(05)
    • [16].基于人脸识别的上机辅助身份验证系统设计与实现[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9(03)
    • [17].消除光照和姿态变化影响的人脸识别[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8(10)
    • [18].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方法研究综述[J].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2016(06)
    • [19].复杂背景和光照多变的人脸检测方法[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9(18)
    • [20].一种基于压缩域模板匹配的快速人脸检测算法[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1(06)
    • [21].利用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研究无约束条件人脸识别[J]. 中国安防 2014(23)
    • [22].基于仿生模式识别的人脸识别系统的研究[J]. 微计算机信息 2010(22)

    标签:;  ;  ;  ;  ;  ;  ;  ;  ;  ;  ;  ;  

    自动人脸识别技术研究及其在人员身份认证系统中的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