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南极地区建筑设计生态策略研究——中国南极中山科考站改扩建规划设计实践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建筑学
作者: 任飞
导师: 庄惟敏
关键词: 南极,科考站建筑,生态建筑,生态策略
文献来源: 清华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南极科考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作为科考研究后勤保障基地的科考站建设,也成为我国极地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南极科考站的生态化建设与其规模、功能的迅速发展相比严重滞后,不仅制约着我国科考站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也限制了科考事业的进一步拓展。本论文在南极实地调研、相关理论研究和具体设计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着重研究和解决我国南极地区建筑活动的生态化需求与现有生态建筑理论和技术之间的应用问题。论文首先分析了南极地区环境与科考站建筑的现状,指出南极地区建筑活动必须进行有效和全面的生态化。背景及理论准备部分经过深入的理论分析,阐述了目前生态建筑理论不能在南极地区简单套用的观点;并结合南极的实地情况,尝试建立南极地区适宜的生态建筑理论体系。策略部分以前文建立的南极地区建筑适宜生态理论为指导,从建筑设计层面和建筑技术应用方面全面系统地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比较,并建立起完整、适用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南极地区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它不仅是指导南极地区科考站建筑生态设计方法,而且从理论高度对该地区建筑发展的未来进行了尝试性讨论。实践与评价影响分析部分结合我国南极中山科考站改扩建工程设计实例,进行了南极地区建筑生态设计的实践,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对论文构建的策略进行使用与示范,进一步阐释和检验论文成果。最后,论文借助相关生态建筑评价方法,对中山站改扩建工程生态设计实践进行定性评价分析,对前文提出的南极地区建筑生态设计策略做出信息反馈和修正。本论文研究成果对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筑活动的实践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同时也试图对生态建筑理论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迈进做出积极的探索。
论文目录:
引言
0.1 研究概况
0.2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0.3 研究范围
0.4 论文内容和框架
0.5 研究的预定目标及创新点
第1章 南极与南极地区建筑
1.1 南极地区概况
1.1.1 南极地区的地理、气候状况
1.1.2 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1.2 南极地区人类的建筑活动
1.2.1 早期南极探险活动
1.2.2 南极科学考察和科考建筑
1.3 南极地区的特殊条件对建筑活动的影响因素
1.3.1 自然环境因素对南极地区建筑的影响
1.3.2 其它因素对南极地区建筑的影响
1.4 南极地区建筑活动的生态化必要而且紧迫
1.4.1 人类开发南极活动的未来
1.4.2 南极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矛盾
1.4.3 南极地区科学考察站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4.4 南极地区科考站建筑必须生态化
1.4.5 南极地区科考站建筑的生态化必须尽快实现
第2章 南极地区建筑的生态设计理论
2.1 生态建筑相关理论的缘起与发展
2.1.1 生态建筑的概念、来源和背景
2.1.2 生态建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演变
2.2 南极地区建筑生态设计的理论需求
2.2.1 南极地区生态环境的特点
2.2.2 南极地区生态建筑理论的取向
2.2.3 小结
2.3 建立适用于南极地区建筑的生态理论框架
2.3.1 作为中介环节的南极地区建筑系统
2.3.2 体现南极地区生态环境系统承载力极端有限特性的生态建筑观
2.3.3 体现时间影响因素的南极地区生态建筑观
2.3.4 体现空间影响因素的南极地区生态建筑观
2.3.5 体现南极地区建筑系统自身价值的实现
2.4 南极地区建筑的生态理论对其它地区建筑活动的参考意义
第3章 国外南极科考站建筑生态设计实践状况分析
3.1 国外南极科考站建筑生态研究和实践概况
3.1.1 各南极条约协商国制定的南极环境保护法规
3.1.2 研究实践概况
3.2 国外南极科考站建筑生态实践分析
3.2.1 澳大利亚南极科考站建筑的生态研究和实践分析
3.2.2 韩国南极科考站建筑的生态研究和实践分析
3.2.3 美国南极科考站建筑的生态研究和实践分析
3.2.4 其它几个国家南极科考站建筑的生态研究和实践分析
3.3 国外南极科考站建筑生态实践小结
第4章 南极地区建筑生态设计策略框架的建构
4.1 南极地区建筑的生态设计策略生成
4.1.1 南极地区建筑的生态观是南极地区建筑生态设计策略的理论基础
4.1.2 体现生态承载力极端有限的南极地区建筑生态设计策略
4.1.3 体现时间因素影响的南极地区建筑设计生态策略
4.1.4 体现空间因素影响的南极地区建筑设计生态策略
4.1.5 体现南极地区建筑系统自身价值的建筑设计生态策略
4.2 南极地区建筑的生态设计策略框架建立
4.2.1 南极地区建筑生态设计策略框架的意义
4.2.2 南极地区建筑生态设计策略框架的内容
第5章 南极地区建筑用地资源的保护策略
5.1 控制建筑系统影响的空间范围
5.1.1 选址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5.1.2 合理设计建筑基础,减小对用地的影响
5.2 有效地利用土地
5.2.1 减小建筑占地,高效利用土地
5.2.2 重复利用土地
第6章 南极地区建筑设计的节能策略
6.1 重视整体的建筑节能策略
6.2 节约能源的建筑材料
6.2.1 南极地区建筑材料应用现状
6.2.2 综合分析
6.2.3 建筑材料的节能策略小结
6.3 能源的高效利用与回收
6.3.1 能源合理、高效利用
6.3.2 能源的回收利用
6.4 建筑的节能设计
6.4.1 建筑方案层面的节能设计
6.4.2 建筑构造层面的节能设计
6.5 建立日常运行中的节能观
6.5.1 建立完善适用节能管理和节能规则
6.5.2 完善的建筑监测系统
6.5.3 建立节能意识
6.6 小结
第7章 新能源在南极地区建筑中的应用
7.1 南极地区建筑的能源应用现状
7.1.1 南极科考站建筑常规能源的应用
7.1.2 南极地区新能源利用现状
7.1.3 小结
7.2 风能发电技术在南极科考站的应用
7.2.1 风能发电技术的现状和前景
7.2.2 风能发电在南极地区建筑中的应用
7.3 太阳能技术在南极科考站的应用
7.3.1 自然光照明技术在南极地区建筑中的应用
7.3.2 被动式太阳能采暖技术在南极地区建筑中的应用
7.3.3 主动式太阳能采暖技术在南极地区建筑中的应用
7.3.4 太阳能发电技术在南极地区建筑中的应用
7.4 其它清洁能源在南极科考站的应用
7.4.1 核能发电的利用
7.4.2 氢燃料的应用
7.4.3 新型替代能源利用的尝试
第8章 南极地区建筑设计的节水策略
8.1 南极地区的水资源使用现状
8.1.1 南极地区水资源现状
8.1.2 南极地区建筑水资源消耗
8.2 保护水资源的南极地区建筑设计
8.3 用水设备的节水技术
8.3.1 对现有卫生洁具的改进
8.3.2 新型卫生设施
8.4 中水回用技术
8.4.1 废水收集
8.4.2 中水处理和回用
8.5 水资源管理
8.5.1 监控用水量和制定节水目标
8.5.2 发现和避免漏水
8.5.3 提高节水意识
第9章 南极地区建筑设计与废物处理
9.1 整体地控制废物产生和建设处理系统
9.2 生活固体垃圾的分类和管理
9.2.1 控制和减少垃圾来源
9.2.2 垃圾分类处理
9.2.3 固体垃圾弃置管理
9.3 废水处理与回用
9.3.1 废水处理和排放的标准
9.3.2 废水处理流程对建筑的要求
9.4 噪声的控制和处理
9.4.1 南极地区建筑生态设计的声环境及其标准
9.4.2 南极地区建筑设计中的声环境保障技术
9.4.3 南极地区建筑设备设计中的声环境保障技术
9.4.4 南极地区建筑声环境中的有源控制技术
9.5 其它废物的防范与处理
9.5.1 废气排放的防范与处理
9.5.2 电磁干扰的防范措施
第10章 南极地区建筑使用安全与生态环境
10.1 南极地区建筑消防安全与环境保护
10.1.1 南极地区建筑消防安全的重要意义
10.1.2 南极地区建筑消防安全设计
10.2 南极地区科考站危险品存放安全与环境保护
10.2.1 危险品存放
10.2.2 燃料油存放
10.3 南极地区科考站污水排放系统运行安全与环境保护
10.3.1 污水排放系统运行安全对环境的影响
10.3.2 污水排放系统运行安全设计
10.4 南极地区科考站安全备用系统设计
10.4.1 安全备用系统的重要意义
10.4.2 安全备用系统的设计
第11章 设计南极地区建筑健康的室内环境
11.1 建筑室内环境对使用者健康的影响
11.1.1 维持使用者生理健康的建筑室内环境
11.1.2 维持使用者心理健康的建筑室内环境
11.2 南极地区环境对人的生理影响与建筑室内环境设计
11.2.1 南极地区特殊环境对人的生理影响
11.2.2 建筑室内环境设计满足生理健康需求的设计策略
11.3 南极地区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与建筑室内环境设计
11.3.1 南极地区特殊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
11.3.2 建筑室内环境设计满足心理健康需求的设计策略
11.4 小结
第12章 南极地区废旧建筑的回收和利用
12.1 南极地区旧建筑的拆除
12.1.1 南极地区废旧建筑拆除移出的重要性
12.1.2 南极地区旧建筑拆除的困难现状与环境影响
12.1.3 便于拆除的南极科考站建筑设计
12.2 南极地区建筑废旧材料的再利用
12.2.1 废旧建筑材料利用的意义与实例分析
12.2.2 南极地区建筑旧材料的再利用价值
12.2.3 南极地区建筑废旧材料利用的方法与可能
12.3 南极科考站旧建筑的回收利用
12.3.1 旧建筑回收利用的意义
12.3.2 旧建筑回收利用在南极地区的现状与问题
12.3.3 有利于旧建筑更新利用的设计方法
第13章 南极地区建筑生态设计策略实践——中国南极中山科考站改扩建工程的概念性方案设计
13.1 中山站改扩建工程项目概况
13.1.1 项目背景
13.1.2 项目拟建地点
13.1.3 项目拟建规模
13.1.4 项目建设的人工条件
13.1.5 项目建设的自然环境条件
13.2 中山站现状建筑生态设计状况分析
13.2.1 中山站现状建筑在生态设计方面存在的不足
13.2.2 制约中山站建筑生态设计的因素
13.3 中山站改扩建工程建筑生态设计
13.3.1 科考站规划中的生态设计
13.3.2 中山站新能源利用的建设
13.3.3 中山站单体建筑的生态设计——以综合活动中心设计为例
13.3.4 中山站废物处理改造建设
13.3.5 中山站废水处理改造建设
13.3.6 中山站防止溢油装置的建设
13.4 小结
第14章 中山科考站建筑生态设计评价及影响分析
14.1 南极地区建筑生态设计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14.1.1 评价内容
14.1.2 评价方式
14.2 南极地区建筑生态评价依据和评价项目
14.3 南极地区建筑生态设计评价影响分析
14.3.1 中山站改扩建工程规划阶段
14.3.2 中山站改扩建工程设计阶段
1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全文)
附录 B 南极条约协商国南极法律法规摘要选编
B1 美国1978 年南极保护法(部分摘要)
B2 澳大利亚1980 年南极条约(环境保护)法(部分摘要)
B3 新西兰1994 年南极(环境保护)法(部分摘要)
B4 日本关于南极环境保护的法律(部分摘要)
附录 C 部分南极科考站分布情况
附录 D 中国南极中山站改、扩建工程相关图纸和图片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 2006-06-29
参考文献
- [1].当代西方生态建筑的美学研究[D]. 黄丹麾.中央美术学院2004
- [2].西北生态民居评价研究[D]. 梁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 [3].西藏高海拔地区台站生态化建设研究[D]. 刘伟.西南交通大学2013
- [4].根特·班尼士的建筑形态构成研究[D]. 苏昕.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相关论文
- [1].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D]. 姜娓娓.清华大学2004
- [2].建造研究批判[D]. 刘彤昊.清华大学2004
- [3].气候适应性的博物馆展示微环境研究[D]. 雷祖康.清华大学2005
- [4].城市住区中住宅环境评估体系指导作用研究[D]. 王静.清华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