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国家新型城市化战略的实施,以及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实验区的获批和省会长沙市拓城步伐的加快,作为刚刚获批撤县设区的望城区,面临着快速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大机遇与挑战。新型城市化是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内容的城市化。新型城市化与传统城市化比较起来,在内在含义、发展路径、发展重点和社会效应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方面,主要包括市场主体的利益驱动机制、政府规划引导机制、制度变迁促进机制、产业结构演化机制、招商引资拉动机制等。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也有利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尽早实现现代化。望城新型城市化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应,但仍存在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差距、产业支撑水平需不断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政府治理能力与发展的要求有差距、制约新型城市化推进的体制性因素存在等问题与不足。作为省会长沙的新城区,望城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主题就是新型城市化。望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自身的特征,新型城市化已具备了良好了基础,必须走符合发展实际、具有自己特点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在目标定位上,立足于建设经济高效、整体和谐、江城一体、适宜人居的省会生态型滨江新城区。在发展原则上,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项目带动、“两型”引领。在模式选择上,注重由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转变,由小城镇建设融入城市群发展模式转变,由城乡分割向城乡统筹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具体推进路径上,分别是进一步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注重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大力推进城乡协调一体化发展、提升政府治理水平、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研究述评[J]. 当代经济管理 2020(01)
- [2].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独特模式和动力机制[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20(04)
- [3].城市化道路研究综述[J]. 城市 2018(03)
- [4].国内外城市化道路的研究综述[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8(03)
- [5].城市化道路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 经济师 2017(07)
- [6].城市化道路再思考[J]. 中国土地 2017(08)
- [7].浅谈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J]. 北方文学 2017(20)
- [8].安徽省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探讨[J]. 城市建筑 2013(20)
- [9].河北省走低碳城市化道路的必要性分析[J]. 时代金融 2013(36)
- [10].中国城市化道路急需修正[J]. 党政干部参考 2010(09)
- [11].中国城市化道路之争的辨正——评贺雪峰、文贯中、张曙光的相关论著[J]. 学术月刊 2016(11)
- [12].中部地区城市化道路与新生代农民工返乡置业——兼论小城镇模式的概念变化[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5(08)
- [13].园里园外,看城市如何变得更美好?[J]. 三月风 2010(05)
- [14].20世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道路(Ⅱ)[J].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08(02)
- [15].20世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道路(Ⅰ)[J].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08(01)
- [16].20世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道路(Ⅲ)[J].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08(03)
- [17].反思与阐释:中国城市化道路选择问题探析[J]. 理论月刊 2014(01)
- [18].工资、劳动力流动与新型城市化道路[J]. 经济体制改革 2014(01)
- [19].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反思[J]. 企业导报 2013(16)
- [20].农民进城不可“激进”[J]. 社会观察 2013(12)
- [21].坚定不移走新型城市化道路[J].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2(03)
- [22].浅论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1(01)
- [23].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该怎么走[J]. 领导之友 2011(09)
- [24].文化特色与中国城市化道路探析[J]. 未来与发展 2010(03)
- [25].文化底蕴、地方特色与中国城市化道路探索[J]. 消费导刊 2009(23)
- [26].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道路 打造武汉·中国车都[J]. 学习月刊 2009(24)
- [27].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理论及发展目标预测[J]. 经济学动态 2008(09)
- [28].中国应选择怎样的城市化道路[J]. 中国发展观察 2008(04)
- [29].走好新型城市化道路[J]. 浙江经济 2008(04)
- [30].走具有江苏特色的城市化道路[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