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型油菜fad2基因差异表达与脂肪酸合成的相关性分析

甘蓝型油菜fad2基因差异表达与脂肪酸合成的相关性分析

论文摘要

提高油酸含量是油菜品质育种的一个重要目标,有利于生物柴油的生产和新能源的开发。在现有的低芥酸油菜中,油酸的含量与油酸是否进一步减饱和转化为亚油酸有关。而油酸减饱和酶基因fad2是控制减饱和反应的关键。本研究运用RT—PCR技术研究湘油15号品种中不同处理材料的fad2基因表达差异,以及这些材料的脂肪酸积累模式:并对湘油15号进行不同温度的处理,研究温度对fad2基因表达和油酸、亚油酸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普通的湘油15号材料的fad2基因表达量在油菜种子发育的各个时期都显著高于高油酸突变的湘油15号材料,而油酸含量则显著低于高油酸突变材料。证明fad2基因的表达与油酸积累呈显著负相关,与亚油酸积累显著正相关。2、在甘蓝型油菜中,油酸积累的过程是“升——平——降”模式,油酸的主要积累时期为授粉后第14~35天。亚油酸积累模式为“升——降——升”,亚油酸含量的最低值出现在授粉后第20多天。3、fad2基因表达量和油酸、亚油酸的积累都具有明显的时期变化性。温度对fad2基因表达的变化不显著,对油酸、亚油酸积累的影响也不显著;但是授粉后在不同的时期内,温度对它们的影响却是显著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意义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1 与油酸合成相关的基因的研究进展
  • 3.1.1 油酸合成的过程
  • 3.1.2 油酸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3.2 基因表达的研究
  • 3.2.1 Northern杂交
  • 3.2.2 mRNA差异显示技术(mRNA differential display,mRNA DD)
  • 3.2.3 cDNA—AFLP技术
  • 3.2.4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
  • 3.2.4.1 半定量RT—PCR技术
  • 3.2.4.2 实时定量RT—PCR技术
  • 3.2.4.3 RT—PCR技术的运用
  • 4 实验技术路线
  • 2基因在不同时期的表达差异分析'>第二章 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fad2基因在不同时期的表达差异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试验方法
  • 1.4.1 RNA的提取、检测与保存
  • 1.4.2 逆转录反应
  • 2及actin引物的PCR扩增'>1.4.3 fad2及actin引物的PCR扩增
  • 1.4.4 电泳及结果检测
  • 2 结果与分析
  • 2基因半定量RT—PCR扩增电泳图'>2.1 fad2基因半定量RT—PCR扩增电泳图
  • 2基因半定量RT—PCR扩增结果分析'>2.2 fad2基因半定量RT—PCR扩增结果分析
  • 3 讨论
  • 2基因在不同时期的表达差异'>3.1 fad2基因在不同时期的表达差异
  • 2基因表达差异'>3.2 不同材料间fad2基因表达差异
  • 第三章 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的脂肪酸积累模式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剂
  • 1.3 仪器
  • 1.4 取样方法及甲酯化处理
  • 1.5 气相色谱仪分析
  • 1.6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 脂肪酸与出峰时间对应关系的摸索结果
  • 2.2 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含量的测定结果
  • 3 讨论
  • 3.1 各种脂肪酸的积累模式
  • 3.2 高低油酸材料中脂肪酸积累模式的变化
  • 3.3 油酸与亚油酸相关性分析
  • 2基因表达量与油酸、亚油酸积累的相关性'>3.4 fad2基因表达量与油酸、亚油酸积累的相关性
  • 2基因的差异表达'>第四章 甘蓝型油菜在不同温度条件下fad2基因的差异表达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材料的处理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基因半定量RT—PCR扩增结果'>2.1 不同昼温条件下fad2基因半定量RT—PCR扩增结果
  • 2基因半定量RT—PCR扩增结果'>2.2 不同夜温条件下fad2基因半定量RT—PCR扩增结果
  • 3 讨论
  • 2基因在不同时期的表达差异'>3.1 六个处理中fad2基因在不同时期的表达差异
  • 2基因表达的差异'>3.2 不同昼温对fad2基因表达的差异
  • 2基因表达的差异'>3.3 不同昼温对fad2基因表达的差异
  • 第五章 甘蓝型油菜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油酸、亚油酸积累差异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材料的处理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油菜的生长发育图
  • 2.2 不同处理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油酸、亚油酸含量的测定结果
  • 2.3 油酸、亚油酸含量测定的结果分析
  • 3 讨论
  • 3.1 不同昼温对油酸、亚油酸积累的差异
  • 3.2 不同夜温对油酸、亚油酸积累的差异
  • 3.3 不同温度对油酸、亚油酸积累的影响
  • 2基因表达和油酸、亚油酸积累的综合影响'>3.4 温度变化对fad2基因表达和油酸、亚油酸积累的综合影响
  • 第六章 本实验的结论与创新点
  • 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
  • 2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优质双低甘蓝型油菜“藏油12号”栽培技术与实施效果[J]. 西藏农业科技 2019(04)
    • [2].甘蓝型油菜新品系的抗裂角性筛选与相关性状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 2019(24)
    • [3].不同甘蓝型油菜对镉污染菜地的修复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0(13)
    • [4].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潜力分析[J]. 高原农业 2020(05)
    • [5].中美科学家揭开甘蓝型油菜“家族血统”之谜[J]. 中国食品学报 2019(03)
    • [6].甘蓝型油菜开花相关基因的鉴定及进化与表达分析[J]. 作物学报 2019(08)
    • [7].优质甘蓝型油菜新品种鉴定试验初报[J]. 园艺与种苗 2019(10)
    • [8].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研究进展[J]. 生命科学研究 2018(03)
    • [9].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新油22号”研制成功[J]. 农药市场信息 2018(19)
    • [10].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耐旱性鉴定与筛选[J]. 湖北农业科学 2017(01)
    • [11].甘蓝型油菜抗旱机制及育种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科学 2017(03)
    • [12].甘蓝型油菜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浙江农业科学 2017(07)
    • [13].甘蓝型油菜耐旱机理研究进展[J]. 湖北农业科学 2015(04)
    • [14].甘蓝型油菜几丁质酶基因家族进化及其应答病菌的表达分析(英文)[J]. 河南农业科学 2020(02)
    • [15].甘蓝型油菜优质高产新品种“汇丰1号”品种选育[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0(10)
    • [16].砷胁迫下甘蓝型油菜苗期根、下胚轴和鲜重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 作物学报 2019(02)
    • [17].西藏山南引进甘蓝型油菜新品种筛选试验[J]. 安徽农业科学 2019(09)
    • [18].甘蓝型油菜蜡质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7(12)
    • [19].甘蓝型油菜抗裂角种质筛选及其相关性状分析[J]. 种子 2017(12)
    • [20].新疆育出高含油量甘蓝型油菜新品种[J]. 科学种养 2018(10)
    • [21].甘蓝型油菜脯氨酸降解途径关键基因的进化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8(17)
    • [22].一种快速高效筛选甘蓝型油菜转化植株的方法[J]. 江苏农业学报 2017(05)
    • [23].甘蓝型油菜及其亲本苗期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02)
    • [24].外源激素对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分析[J]. 农村科学实验 2019(03)
    • [25].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菜自交亲和性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3(08)
    • [26].冬季甘蓝型油菜田除草好帮手——冬闲[J]. 农村百事通 2011(18)
    • [27].新型甘蓝型油菜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研究[J]. 北京农业 2011(18)
    • [28].甘蓝型油菜花药培养技术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17)
    • [29].密度及肥力对甘蓝型油菜产薹量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05)
    • [30].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三系保持系新材料遗传机理初探[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10)

    标签:;  ;  ;  ;  

    甘蓝型油菜fad2基因差异表达与脂肪酸合成的相关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