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因子论文-郭宇,王树森,马迎梅,徐军,李国婧

降雨因子论文-郭宇,王树森,马迎梅,徐军,李国婧

导读:本文包含了降雨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降雨强度,降雨量,降雨历时

降雨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郭宇,王树森,马迎梅,徐军,李国婧[1](2019)在《降雨因子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毯措施径流小区产流产沙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等降雨因子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毯措施径流小区产流产沙的影响,为该区水土流失防治、水土保持规划、生态建设等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降雨量与各植被毯措施的产流产沙的相关性较差;降雨历时与各植被毯措施的产流量相关性较好(P <0. 05),降雨历时与各植被毯措施的产流量相关性较差;降雨强度与各植被毯措施的产流产沙相关性显着(P <0. 01)。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降雨强度是影响各植被毯措施产流产沙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周晗[2](2019)在《黄土区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对降雨因子、坡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汾河流域上游坡耕地引起的水土流失是汾河水库泥沙淤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当前,关于坡耕地土壤侵蚀、氮素流失特征与降雨、坡度等单因子关系的研究居多,而关于降雨因子、坡度对不同下垫面径流深、泥沙流失量以及氮素流失规律影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特别是关于汾河上游地区的此类研究非常缺乏。本研究利用天然降雨下野外径流小区径流深、泥沙流失量以及氮素流失量的数据,分析了不同降雨强度、坡度条件下4种下垫面(玉米地、马铃薯地、裸地、弃耕地)水土、氮素流失规律以及降雨强度、坡度对径流深、泥沙流失量、氮素流失量的影响,提出了基于降雨强度、坡度的径流深、泥沙流失量、氮素流失量的复合因子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4种下垫面径流深、泥沙流失量与降雨量(P)、最大10 min降雨强度(I_(10))、最大30 min降雨强度(I_(30))、降雨量与平均降雨强度的乘积(P×I_m)、降雨量与最大10 min降雨强度的乘积(P×I_(10))、降雨量与最大30 min降雨强度的乘积(P×I_(30))存在显着相关性,与平均降雨强度I_m相关性不显着;径流深、泥沙流失量与P×I_(10)、P×I_(30)的相关系数大于与I_(10)、I_(30)的相关系数。径流深、泥沙流失量与降雨因子的关系具有较好的一致性。4种下垫面径流深、泥沙流失量随降雨强度、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在中、高降雨强度下,玉米地对径流深、泥沙流失量的削减能力最强。地面坡度为7°时,弃耕地对径流深、泥沙流失量的削减能力最强。(2)4种下垫面氮素流失量与I_(10)、I_(30)、P×I_(10)、P×I_(30)存在显着相关性,与I_m、P×I_m相关性不显着。单一降雨因子中,I_(30)与氮素流失量相关性最大。不同下垫面氮素流失量与I_(10)、I_(30)存在线性、对数或者二次函数关系。不同降雨强度、坡度等级下,氮素流失量大小分别为:高降雨强度>中降雨强度>低降雨强度,17°>12°>7°,氮素流失浓度稳定时间随降雨强度、坡度增大而提前。地面坡度为7°时,弃耕地对氮素流失量的削减能力最强。地面坡度为12°、17°时,玉米地对氮素流失量的削减能力最强。(3)径流深、泥沙流失量、氮素流失量与降雨强度、坡度的偏相关系数高于Pearson相关系数。坡度对径流深、泥沙流失量、氮素流失量的影响大于降雨强度。由以上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1)玉米可作为降雨强度较大地区坡耕地作物的首选品种,弃耕地在缓坡条件下的水土保持作用明显。(2)在中低降雨强度下,坡度是影响水土、氮素流失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坡耕地治理中,应结合整修梯田、沟垄种植等措施,降低坡度对水土、氮素流失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徐冉[3](2019)在《干旱半干旱草原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及植物群落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一直受到人为因素和气候变化的威胁,草原荒漠化日益严重,人类影响下的草原水文变化特征和植物群落响应成为维持草原生态稳定的关键和研究热点。干旱半干旱草原是我国草原生态系统的主体组成部分,土壤水是连接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的纽带,同时显着影响着草地植被的生长发育。本文以内蒙古干旱半干旱草原典型区为研究对象,结合连续监测、定期采样和室内实验,基于气象数据、土壤水分数据、植被数据和土壤特征数据描述分析了放牧对草原土壤水分的影响及土壤含水率对降雨的响应规律;使用相关分析、聚合分类、广义可加模型(GAM)等方法探讨了植物群落(组成、综合地位)分布情况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分析研究降雨、相对湿度、温度、太阳辐射对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冠比变化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以期总结降雨与土壤水分的转换规律以及气象条件对草原植被群落变化的作用特征,为了解当地草原水文过程,预测或改善草原生产力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为制定合理的放牧政策、保护草原物种多样性以及防治草原荒漠化提供基础数据与理论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放牧会导致草原地上生物量减少,土壤蒸发作用加剧,降雨转化率降低;放牧会影响0~15cm层植被根系,导致根系吸水能力减弱,上层土壤水分向下运移速度加快,因此放牧区0~15cm层含水量小于禁牧区,30cm层却大于禁牧区;禁牧区与放牧区5cm、10cm和15cm层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相似,单次或累积降雨量大于10mm时,土壤含水量即有显着增加,但会因干旱间隔(两次降雨事件之间无降雨日数)时间的不同而变化;禁牧区含水量对降雨更加敏感,增加幅度较大,30cm层开始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有明显滞后现象;禁牧区单次降雨量大于30mm或累积降雨量大于20mm且干旱间隔时间≤3d时,30cm层土壤水分有显着增加,放牧区30cm层只在干旱间隔较短(≤2d)的连续大降雨(降雨量>35rmm)后有明显波动;禁牧区0~30cm层的土壤水分增加量都与降雨量、降雨强度极显着相关,放牧区0~15cm层与降雨量极显着相关,0~10cm层与降雨强度极显着相关。(2)禁牧5年后土壤垂向异质性增强,降雨过程中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差异显着,放牧区则相反;两个区域土壤水分对降雨响应的滞后时间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相对于禁牧区,放牧区浅层土壤(5cm、10cm)持水性能较弱入渗完成用时较短;5mm以下的降雨对禁牧和放牧区土壤水分均无明显补给作用,当降雨连续均匀且强度不超过5mm/h时最有利于入渗,放牧区入渗深度达到15cm和30cm层分别需要7.9mm和大于25mm的降雨,而禁牧区大于5mm的降雨就可以入渗到30cm 土层;强度5~6mm/h的独立降雨只能入渗到表层土壤中(5cm),强度大于15mm/h的降雨在禁牧区能通过大孔隙快速入渗到30cm及更深层土壤,放牧区则表层入渗较快(0~5cm),深层入渗较慢,会形成地表径流甚至洪水灾害。(3)根据生长季植物在群落中的综合地位变化趋势,禁牧区植物主要分为Ⅰ类羊草,Ⅱ类黄囊苔草+糙隐子草,Ⅲ类米氏冰草+克氏针茅,Ⅳ类双齿葱+细叶葱,放牧区:Ⅰ类克氏针茅,Ⅱ类羊草+糙隐子草,Ⅲ类米氏冰草+黄囊苔草,Ⅳ类双齿葱+细叶葱。禁牧区降雨和温度是影响物种在群落中综合地位的主要因素,降雨对4类植物重要值都有显着影响(p<0.05),GAM拟合的解释偏差分别为46.2%、30.8%、42%、24.7%,羊草对温度的响应不显着,温度对Ⅱ类、Ⅲ类、Ⅳ类植物的重要值的解释力分别为32.6%、56.8%、34.6%。放牧区温度和辐射是影响植物重要值的主要因素,除克氏针茅受气象因素影响很小外,Ⅱ类、Ⅲ类、Ⅳ类植物重要值对温度和辐射都有很明显的反应(p<0.05),温度对各类植物重要值的解释力依次为76.2%、65.7%、39.4%,辐射的解释力分别为72.8%、68.7%、67%。降雨是影响地上生物量的主要决策变量,除通过自身对生物量起直接的促进作用外,还间接通过改变相对湿度,进一步影响地上生物量;触发植物枝叶生长的降雨阈值并不是固定的,阈值下限随生物量增加而增加,5月初下限最小;降雨量、降雨事件大小和降雨强度是影响草原地上生物量的主要降雨参数,当降雨总量或每场降雨量增加1mm时,禁牧区生产力变化量分别增加3.1g和5.85g,而放牧区生产力变化量更多取决于放牧强度,与降雨模式相关性不显着;禁牧区温度和太阳辐射是改变地下生物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地下生物量起直接的抑制作用,放牧区地下生物量只受温度的显着影响,温度过高或辐射太大,都不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禁牧区地下、地上生物量的分配受降雨、湿度、辐射、温度的综合作用,温度和辐射的直接作用较大,对其他气象因子的间接作用较小,降雨能直接作用于根冠比还能通过影响相对湿度和温度间接影响根冠比,放牧区根冠比只与降雨和温度显着相关。(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赵亮[4](2019)在《增温和降雨变化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正承受着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深刻影响,且降雨格局发生了显着变化。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敏感性,然而迄今为止,结合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因子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还很缺乏。因此,本论文通过野外长期控制实验,研究了增温和降雨格局变化对高寒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环境的影响机理。通过两年研究,初步揭示了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特征,土壤理化因子在不同实验处理下的变化规律。目前得出的研究结果可为未来温度升高和降雨格局变化对高寒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直接证据,也能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通过以下两个野外长期控制实验:1)增温和降雨增减实验(增温、增雨、减雨、增温减雨、增温增雨、和对照);2)增温和降雨变异实验(第一年的增雨处理在第二年变为减雨处理,而第一年减雨处理在第二年变为增雨处理,其余处理保持不变),监测与分析了植物群落(组成,多样性、生产力等)和土壤理化因子(土壤含水量,pH,有机质,氮,磷等)在不同实验处理下的变化趋势。最终得出以下实验结果:1.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在两个实验下的各实验处理间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增温和降雨变化下植物群落的组成并没有发生变化;在增温和降雨增减实验中,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在增温减雨处理下显着降低,杂草生物量(群落水平)在增温处理下显着增加;在增温和降雨变异实验中,杂草生物量在减雨处理变化后显着增加。2.在增温和降雨增减实验中,土壤含水量在增温处理下显着降低,土壤pH在减雨处理下显着降低;在增温和降雨变异实验中,所有理化因子无显着性差异。3.在增温和降雨增减实验中,第一年的结果显示: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硝态氮是影响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铵态氮是影响植物群落水平总生物量的主要环境因子;第二年的结果显示:pH和全磷是影响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全磷是影响植物群落生物量的主要环境因子。在增温和降雨变异实验中,铵态氮、硝态氮、有机质、全氮是影响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熊壮,叶文,张树斌,杨大新[5](2019)在《元江稀树灌丛降雨再分配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西南干热河谷地区广泛分布有稀树灌丛植被,气候条件干热,水热矛盾异常明显,然而对其降雨再分配缺乏研究。本研究选择了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丛进行了1a的监测,开展降雨再分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总降雨量为762.9mm,穿透雨量、树干径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分别为639.3、14.6mm和109.0mm,分别占总降雨量的83.8%、1.9%和14.3%,当降雨量>1.1mm时开始产生穿透雨;降雨量>1.4mm时,开始产生树干径流。降雨再分配各分量与降雨量、降雨强度和气温均具有显着的相关关系(P<0.01),其中降雨量是与降雨再分配关系最密切的气象因子,即随着降雨量的增加,穿透雨量、树干径流量均增大,穿透雨率、树干径流率先增加后趋于稳定,而林冠截留率先减小后趋于稳定。该地区植被分布稀疏、群落结构简单、群落层次少、郁闭度低等原因造成稀树灌丛的穿透雨率相对较高,林冠截留率较低。(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苏小娟[6](2018)在《适用于华北地区降雨侵蚀力因子R的计算公式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用土壤流失方程:W=R·K·L·S·C·P·A,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土壤侵蚀量估算公式,实用性较强。方程中的降雨侵蚀力因子R,是其首要的基础因子,决定着土壤侵蚀量估算的准确度。研究将国内外专家提出的3个降雨侵蚀力因子计算公式,分别应用于华北地区的滦河重点预防区、永定河重点治理区、太行山重点治理区和伊洛河叁门峡库区治理区,估算对应的土壤侵蚀量。将估算结果和2016年度的土壤侵蚀量监测数据逐一对比,得出适用于华北地区的降雨侵蚀力因子计算公式为刘秉正公式。这一研究结果,可为华北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本文来源于《山西水土保持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张萍萍,孙军,车钦,董良鹏,钟敏[7](2018)在《2016年湖北梅汛期一次极端强降雨的气象因子异常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NCAR再分析逐日资料和其他常规观测资料,对2016年湖北省梅雨期一次罕见极端强降水过程气象因子的异常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异常的高低纬度环流形势配合,为此次极端降水过程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500 hPa副热带高压较气候平均值显着偏强,有利于副热带高压西侧水汽输送加强,使得低层南风距平较气候平均值异常偏强;850 hPa低涡强烈发展配合200 hPa分流区的形成,导致垂直方向上动力抬升也表现出一定的异常性;此外对该过程中极端降水站点上空的气象因子分析发现,水汽因子(PW)、不稳定因子(K指数)和动力因子(850 hPa散度)绝对值均比气候平均值偏高了1.5个σ以上,并且超过历史相关统计值的上四分位值。最后给出了此次过极端强降水过程的天气概念模型及气象因子异常度的定量配置图。(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8年11期)

卫星君,赵晓萌,肖敏敏[8](2018)在《基于SVM的降雨型滑坡灾害影响因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滑坡灾害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以陕南地区为研究对象,采集滑坡灾害点最近区域站逐小时和前期综合雨量,使用SVM算法,选择合适的决策函数,以不同时段降雨为特征对滑坡灾害点进行两次分类。分析降雨对滑坡灾害的影响,为地区降雨型滑坡灾害研究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信息与电脑(理论版)》期刊2018年16期)

李明伟[9](2018)在《辽西地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条件下土壤侵蚀量与降雨因子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辽西地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条件下土壤侵蚀量与降雨因子的关系,利用野外径流小区(投影长20m、宽5 m)采集沙样,采用气象站收集降雨因子数据,运用海明贴近度法分析土壤侵蚀量(S)与降雨历时(T)、降雨量(P)、最大30 min降雨强度(I_(30))、最大60 min降雨强度(I_(60))、降雨量与最大30 min降雨强度乘积(PI_(30)),以及降雨量与最大60 min降雨强度乘积(PI_(60))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土壤侵蚀量与降雨量贴近程度最低,与I_(30)、PI_(30)贴近程度较高;水平槽整地保水能力强于梯田和果树台田;I_(30)较大的雨型易对研究的这叁种水土保持措施小区水土流失产生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8年08期)

张珊[10](2018)在《兰州市降雨型黄土滑坡及其关键致灾因子时空分布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兰州市是典型的西部河谷型城市,具有“两山夹一河”的特殊地形地貌,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构造极其发育,黄土类型各异,切层特征明显,在降雨的诱发下极易发生滑坡灾害。由于黄土滑坡灾害的突发性、广布性和灾难性,严重影响了该地区山体附近居民地、工厂和道路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制约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统计分析发现,降雨作为黄土滑坡的首要致灾因子,诱发了兰州市约85.6%的滑坡灾害。降雨型黄土滑坡及其关键致灾因子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是黄土滑坡防灾减灾的重要理论基础。论文首次以兰州市长时间跨度的滑坡数据为研究对象,将降雨作为关键诱因对研究区的历史滑坡、降雨数据进行长时序分析,研究其时空变化规律,以期能够有效提高降雨型滑坡预警精度,为解决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和预警等问题提供方法和数据参考。论文以1965-2015年间滑坡历史事件、滑坡点分布数据和51a来逐日降水数据为基础资料,运用Mann-Kendall突变性检验、滑动t检验和Morlet小波变换以及空间插值法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兰州市降雨型黄土滑坡以及不同等级降雨事件的降雨量、降雨日数和降雨贡献率的时空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滑坡与降雨、地层岩性和坡度等关键致灾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兰州市降雨等级以微雨、小雨和中雨事件为主。51a来各等级降雨量和降雨日数均具有突变特征,且突变时间各异,突变点大多通过ɑ=0.05显着性检验。降雨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震荡,变化周期均以8a为主。(2)降雨在空间分布上差异较大,不同等级降雨事件对不同地区降雨的影响程度不同。年降雨日数和降雨量分布分别呈现出“两多一少”和“两少一多”的变化规律。(3)降雨型黄土滑坡4-10月为高发期。从空间来看,滑坡整体分布不均匀,呈“两高两低”区域分布;通过核密度分析发现滑坡在局部集中性强,城关区滑坡密度较高且呈环状分布,西固区滑坡由东向西密度逐渐减小,呈带状分布。(4)降雨是诱发研究区黄土滑坡的主因;时间上,降雨的突变点和主周期与滑坡高发时段具有一致性;空间上,黄土滑坡次数与降雨量、降雨日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降雨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汾河流域上游坡耕地引起的水土流失是汾河水库泥沙淤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当前,关于坡耕地土壤侵蚀、氮素流失特征与降雨、坡度等单因子关系的研究居多,而关于降雨因子、坡度对不同下垫面径流深、泥沙流失量以及氮素流失规律影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特别是关于汾河上游地区的此类研究非常缺乏。本研究利用天然降雨下野外径流小区径流深、泥沙流失量以及氮素流失量的数据,分析了不同降雨强度、坡度条件下4种下垫面(玉米地、马铃薯地、裸地、弃耕地)水土、氮素流失规律以及降雨强度、坡度对径流深、泥沙流失量、氮素流失量的影响,提出了基于降雨强度、坡度的径流深、泥沙流失量、氮素流失量的复合因子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4种下垫面径流深、泥沙流失量与降雨量(P)、最大10 min降雨强度(I_(10))、最大30 min降雨强度(I_(30))、降雨量与平均降雨强度的乘积(P×I_m)、降雨量与最大10 min降雨强度的乘积(P×I_(10))、降雨量与最大30 min降雨强度的乘积(P×I_(30))存在显着相关性,与平均降雨强度I_m相关性不显着;径流深、泥沙流失量与P×I_(10)、P×I_(30)的相关系数大于与I_(10)、I_(30)的相关系数。径流深、泥沙流失量与降雨因子的关系具有较好的一致性。4种下垫面径流深、泥沙流失量随降雨强度、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在中、高降雨强度下,玉米地对径流深、泥沙流失量的削减能力最强。地面坡度为7°时,弃耕地对径流深、泥沙流失量的削减能力最强。(2)4种下垫面氮素流失量与I_(10)、I_(30)、P×I_(10)、P×I_(30)存在显着相关性,与I_m、P×I_m相关性不显着。单一降雨因子中,I_(30)与氮素流失量相关性最大。不同下垫面氮素流失量与I_(10)、I_(30)存在线性、对数或者二次函数关系。不同降雨强度、坡度等级下,氮素流失量大小分别为:高降雨强度>中降雨强度>低降雨强度,17°>12°>7°,氮素流失浓度稳定时间随降雨强度、坡度增大而提前。地面坡度为7°时,弃耕地对氮素流失量的削减能力最强。地面坡度为12°、17°时,玉米地对氮素流失量的削减能力最强。(3)径流深、泥沙流失量、氮素流失量与降雨强度、坡度的偏相关系数高于Pearson相关系数。坡度对径流深、泥沙流失量、氮素流失量的影响大于降雨强度。由以上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1)玉米可作为降雨强度较大地区坡耕地作物的首选品种,弃耕地在缓坡条件下的水土保持作用明显。(2)在中低降雨强度下,坡度是影响水土、氮素流失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坡耕地治理中,应结合整修梯田、沟垄种植等措施,降低坡度对水土、氮素流失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降雨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郭宇,王树森,马迎梅,徐军,李国婧.降雨因子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毯措施径流小区产流产沙量的影响[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9

[2].周晗.黄土区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对降雨因子、坡度的响应[D].山西大学.2019

[3].徐冉.干旱半干旱草原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及植物群落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4].赵亮.增温和降雨变化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因子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9

[5].熊壮,叶文,张树斌,杨大新.元江稀树灌丛降雨再分配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

[6].苏小娟.适用于华北地区降雨侵蚀力因子R的计算公式探究[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8

[7].张萍萍,孙军,车钦,董良鹏,钟敏.2016年湖北梅汛期一次极端强降雨的气象因子异常特征分析[J].气象.2018

[8].卫星君,赵晓萌,肖敏敏.基于SVM的降雨型滑坡灾害影响因子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8

[9].李明伟.辽西地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条件下土壤侵蚀量与降雨因子关系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8

[10].张珊.兰州市降雨型黄土滑坡及其关键致灾因子时空分布规律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8

标签:;  ;  ;  ;  

降雨因子论文-郭宇,王树森,马迎梅,徐军,李国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