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詹姆逊后现代批评及其在中国的接受(论文文献综述)
潘雁[1](2021)在《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战后,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抓住科技的力量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全球范围的资本输出。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将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到新的高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发展成规模化的生产与销售的产业链条,资本家在进行文化产品输出的同时,也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渗透到其他国家。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后现代主义带给人类历史及社会发展、人们精神世界及物质生活深刻的影响。我们应如何客观、辩证地看待后现代主义思潮、如何深入挖掘文化变革背后的本质、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我们当下需要面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此方面的思考展开对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研究。第一,通过对詹明信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提升对詹明信学术思想认识的广度与深度。从时间看,最早关于詹明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威廉·道林对于詹明信《政治无意识》的研究;从广度上看,国内外对詹明信的研究十分丰富,包括:对詹明信本人学术思想的整体研究;对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研究;对詹明信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对其近年学术演讲及采访的研究。对詹明信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问题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一致性在于对詹明信本人及其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研究上,中外学者高度认同詹明信后现代主义理论家的地位;差异性在于国内学者更加关注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中对第三世界社会文化关注的问题。第二,詹明信汲取多个流派、不同学者的理论观点形成其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曼德尔资本主义分期理论将资本主义划分为三个阶段对詹明信文化分期理论的提出产生巨大影响;詹明信深受鲍德里亚“幻象”理论的影响,重点阐述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表现出的乌托邦现象,主体与客体之间发生位置互换,人们深陷“视像”世界;根据威廉斯三种文化理论,詹明信提出通过主导文化解决后现代主义社会文化的问题;詹明信试图将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与解构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相结合,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去解读西方文化呈现的新特点;詹明信对精神分析理论十分推崇,他认为精神分析理论是真正意义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阐释学。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中政治无意识理论就是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第三,詹明信在其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中提出多个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观点。其一,詹明信提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这一重要论断。詹明信沿用其早期作品的方法论视角,采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的方法,对多个领域的大众文化产品进行分析,将文化问题重新放置在现实社会的历史语境中进行研究;同时研究文化问题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论述社会生产方式与文化思潮、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实例分析阐述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深度的消失、主体的消失、拼凑的模仿、距离感的消失、历史意识的消失。其二,詹明信文化分期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的形成。詹明信从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出发,根据不同阶段资本主义出现的新特征,借鉴并吸收曼德尔关于资本主义分期理论提出文化分期理论。詹明信将文化分期理论的三个阶段: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分别与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相对应:市场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和晚期资本主义阶段。第四,詹明信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理论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特征。詹明信对解释学进行重新建构,认为文化解释必须遵循由政治、经济和历史的发展脉络,深入研究三者的历史关联进而深入到对文本背后本质的研究,解释其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理论是詹明信后现代主义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既不认同对大众文化绝对的批判与悲观判断,也反对对大众文化的全面追捧。詹明信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对大众文化进行客观的评价。詹明信认为:批判与希望并存的大众文化理论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思想控制,维护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大众文化的乌托邦特质也将普通人群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呈现出来。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关系绝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你中有我的渗透关系。第五,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既有积极意义也有历史局限性。我们应辩证地看待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有益之处,也应对其局限性保持清醒地认识。既肯定其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文化霸权本质的揭露,以及对我国文化强国建设中有益的启示;同时也应该看到其理论中的杂糅性、文本与实践二元脱节、对大众文化构成分析不足等历史局限性。第六,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对第三世界国家包括我国社会文化建设具有一定启示作用。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研究对象并不局限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他对第三世界的文化问题予以极大关注,运用“民族寓言”剖析第三世界的文化,尤其是文学作品;作为一名美国学者,詹明信对美国文化的世界性输出有着更加深刻地认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文化建设更伟大的历史使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如何加强思想建设、如何增强文化自信、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如何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等一系列问题为中国学者提出了新的思考。詹明信后现代文化理论为中国学者更加清楚地认识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变革、文化变革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国学者研究世界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等问题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毛雅睿[2](2019)在《詹姆逊主义的历史化》文中研究说明新世纪以来出现了不少回顾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eric Jameson,1934—)理论在中国的文章,这些文章对詹姆逊在中国的接受现状作出了清理和评估。中国学术界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开展詹姆逊接受史的文献整理工作,如何利用丰富的材料进行规律总结和理论推进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刘康在《西方理论在中国的命运——詹姆逊与詹姆逊主义》一文中从思想史和知识谱系学的角度来审视近四十年来詹姆逊理论与中国的亲密接触,提出用詹姆逊主义(Jamesonism)来描述詹姆逊的学术思想在中国的影响,通过詹姆逊主义的个案研
陈楠[3](2019)在《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文本阐释观及实践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詹姆逊的文本阐释理论中,“总体性”、“历史化”和“辩证批评”占据着重要的结构地位,并为他的整个理论构成奠定了基础。詹姆逊始终认为自己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有义务解读现实状况,并引导世人追求更加完美的社会形式,他的研究目标可以概括为:利用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分析的方法,对文本中的意识形态素进行分析和批判,从而找到蕴含其中的乌托邦内涵,将辩证法贯穿于整个批评实践的过程。进一步来说,他的辩证批评可以从历史化、总体性和元评论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与此同时,詹姆逊始终认为自己构建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需要最大限度地包容各种不同的理论方法。一方面,他完善补充了利奥塔的总体化思想,发展了保罗·利科的否定阐释概念,提取了圣经阐释的四重意义系统,改造了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从精神分析学中借用了欲望的概念,在尼采批判的善恶二元对立中发现了新的解读方式;另一方面,也时刻保持着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关注,他研究了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以及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并创造性地作用于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文本阐释理论。总的来说,詹姆逊的文本阐释是在辩证批评的指导之下,用历史化的手段,站在总体化的高度上探求文本的阐释范畴和符码路径的一种理论。
刘康[4](2018)在《西方理论在中国的命运——詹姆逊与詹姆逊主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美国理论家詹姆逊为例,对近四十年来西方文艺理论与中国的碰撞、变异、转化,从思想史和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来审视。本文分析了"译介开路、借用西方","以西人之话语,议中国之问题"的背景,分析中国的詹姆逊主义,即围绕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和第三世界寓言这两大主题,建构出的一种顺应中国学术环境和大背景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詹姆逊主义跟詹姆逊的理论本身相差甚远。中国学术界对西方理论选择性的误读和错位,导致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论遮蔽和对话的缺失。
马常铭[5](2017)在《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对我国文化现状的反思》文中指出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是美国当代着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理论家,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学术地位。詹姆逊在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文化状况的过程中融入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理论,总结概括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主要特征,对西方社会存在的突出矛盾和文化弊端进行了深入地揭露和批判,也为学习和了解西方社会知识分子的理论观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中国的思想理论发展、大众文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解读。全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对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背景进行了分析。首先对曼德尔的资本主义分期理论、鲍德里亚的“幻象”理论、哈桑的“不确定的内向性”理论以及斯潘诺斯的“全球化”理论进行了简要分析,认为这些理论为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迁和“文化工业”的扩张,主体意识的缺失,现实主义渐渐衰落,为詹姆逊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论文第二章对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进行深入的解读。着重分析了詹姆逊的历史分期划分,分别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主导文化形式一一对应。进而分析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判的语境和后现代文化特征,认为晚期资本主义产生出无深度的后现代超空间,文化表现出突出的大众性,社会的主体已经离散化、碎片化,文化表现出深度模式的削平、历史意识的消失、拼凑的模仿、距离感的消失等特征,后现代社会处于精神家园彻底沦丧的危机之中。论文第三章对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进行了评价,一方面肯定詹姆逊及其理论的贡献,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其理论自身存在的局限性。认为詹姆逊的研究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其对历史意识及总体性原则的坚持对后世的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理论融合和借鉴了多种思想流派,有调和的色彩,部分理论过于模糊和简单。基于以上的探讨和论述,论文第四章从我国社会和文化生活的视角出发深入挖掘了詹姆逊的理论观点对我国文化现状产生的重要反思。认为詹姆逊的文化批判理论引发了中国学者关于后现代的讨论,也凸显了中国文学观念的后现代表征,对于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多元化发展、促进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融合等方面有重要影响,对于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认为中国城乡空间的发展、城市建筑的美学追求以及消费文化的普及和应用都需要结合中国本土语境,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
林晓霞[6](2016)在《重新审视后现代性:中国视角》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后现代在中国接受的现实依据、后现代在中国的本土变异的讨论,并结合全球化的背景对后现代性在中国本土的变异作出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
柯婷[7](2015)在《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指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不仅是当今美国非常重要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家,也是着名的新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他的理论同时具备后现代主义色彩和马克思主义意味。詹姆逊深受雷蒙·威廉斯、厄尔奈斯特·曼德尔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将其经典理论如三种文化理论、晚期资本主义理论和生产方式理论相结合,以资本主义时代为实际背景,运用总体性、辩证法来剖析后现代主义文化特点,并把后现代文化定义为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主导形式。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拓展了我们认识资本主义文化的视角,对我们了解当下社会经济文化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启示,也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依据。文章运用文本研究和材料分析法,对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理论进行解读。首先,介绍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通过概述其理论来源和现实背景,界定詹姆逊的理论性质;其次,阐释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表现,系统地呈现其理论框架;最后,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不仅要关注詹姆逊笔下的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现实,更要探视第三世界尤其是中国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原则,灵活运用詹姆逊文化理论分析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文化发展状况。本文以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为支撑,力求挖掘其理论的当代价值,旨在分析该理论视角下资本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中国的文化发展状态及方向,探析当前我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
刘颖[8](2014)在《论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评对中国的影响》文中指出弗雷德里克詹姆逊(1934—),美国着名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理论解析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文化状况,提出后现代主义就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等一系列观点。詹姆逊是中国后现代理论的启蒙人物,他多次来华演讲,对中国思想理论、文学理论等方面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论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导论。詹姆逊关注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观点,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持续久远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他第一次来中国时,为中国学者引进后现代主义的前沿理论,开启了国内三十年来的“后现代”热潮。根据其演讲授课内容整理出版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在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詹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与过去文化的决裂,“文化批评”应以比较的研究形式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他的理论在传入中国前就已在欧美等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我国学术界也对詹姆逊极为重视,有大量的学术着作和论文问世。一,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批评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长期不止的越南战争、经济转型期的骚动以及新左派和五月风暴的运动等是詹姆逊其理论的社会根源,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典理论是其理论的思想来源。詹姆逊认为后现代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大众文化和高雅艺术、文化活动和商品生产及各种主要学科之间的边界和界限的消失。詹姆逊通过对后现代和文化批评两个概念的梳理,明确了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评理论的总体特征。他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期观、空间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原理、历史意识和总体性的文化批评原则,其理论局限在于未能将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融合在一起。二,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评理论对中国思想理论的影响。中国学者在詹姆逊理论的影响下,就中国是否存在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关系以及后现代文化的特点三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反映在文化研究理论中,是将从传统的文学文本研究扩展到影视、广告、音乐等文化领域,将研究对象置入特定时期使用跨学科的文化研究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大众文化和高雅艺术的界限逐渐消失,大众文化展现了媒介性、视觉性、商品性和世俗性等特点。三,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评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影响。詹姆逊指出,后现代文化具有平淡感、削弱的历史感和精神分裂感等特点,受此影响中国学者提出复制、消费和平面感是后现代文学代码等观点。依据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的发展,中国网络文学展现出无距离感、商品化和文学性的消解三个具有鲜明后现代色彩的特点。四,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评理论与中国社会生活的对接。根据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批评理论的观点,可以发现与之对应的中国现象。中国学者认识到城市和乡村都存在空间同质化问题并积极设法去除空间的同质性。在詹姆逊的建筑民粹美学追求的驱使下,中国学者主张建筑要保持本土特色以促进空间同质化问题的解决。批量复制生产的文化产品以及视象文化使受众的感官得到直接的快感和满足,促进了以商品性为主导的消费文化的普遍盛行。结语。随着历史的发展,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理论不断修正,他对后现代主义状况保持着清醒的认识。通过研究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对中国的影响,可以发现具体的文化研究理论要与中国的特定国情相结合,不能盲目照搬。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危机和发展机遇,中国学者在积极借鉴各国经典理论的同时吸纳继承传统理论的精华。
姜深洁[9](2014)在《“政治无意识”视野中的“第三世界民族寓言”》文中提出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是当代最负盛名也是最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之一,也是一位对世界文学建构有着深刻见解的比较文学学者。本文是基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理论在国内外研究现状所做的进一步阐发,由单纯的文本阐释延伸为深层次的理论分析;结合后殖民理论与后现代批评,进行“对位的阅读”。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着重分析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的概念的内涵、特征及研究对象,剖析詹姆逊在解读“民族寓言”过程中采用的视角;第二部分为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的理论溯源,阐释其“政治无意识”理论背景与出发点,讨论詹姆逊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看待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文本阐释;第三部分围绕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理论的时代意义与广泛性,辩证地看待詹姆逊在这一概念中体现出的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和视域局限,也指出这种理论展现出的对话姿态和多元理念;第四部分则在前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民族寓言”理论在中国化阐释方面的可行性,将源于西方的后现代理论运用于审视和促进第三世界文学的创作实践。
戴彦[10](2014)在《历史情境与批评意识 ——詹姆逊文艺美学思想在中国的接受研究》文中指出詹姆逊的文艺美学思想对于国内学术界来说是一个研究热点,自其1985年首次来华讲学至今30年,从每年发表在学术期刊上谈论有关他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政治无意识》以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等着作的相关论文篇数便可窥一斑。我们之所以对詹姆逊格外熟悉,一是来自于他“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传播者身份,二是源于其马克思主义信奉者的学术亲缘,三是他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第三世界国家历史与现状抱有的兴趣与同情。对詹姆逊的大量引用与我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中的境遇密切相关,对这种境遇的处理构成了我们对詹姆逊加以引用的批评视角。本文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梳理国内学者对詹姆逊文艺美学思想的研究旨趣与立场论点,客观的分析这些学术偏好,在廓清一些詹姆逊本人的思想基础上还原中国当时的历史情境以及接受主体在历史情境中做出的必然选择与价值判断。为此,本文将詹姆逊文艺美学思想进入国内学界这30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对詹姆逊文艺美学思想积极介绍,具体论及了詹姆逊文艺美学思想最初进入国内的历史契机与学界对詹姆逊积极介绍的历史原因;第二时期为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学界对詹姆逊文艺美学思想的选择性接受时期,主要从国内学者对詹姆逊文艺美学思想侧重的不同点去探讨背后的历史原因;第三时期为2000年以后,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对詹姆逊文艺思想研究的转向时期,主要论及为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对詹姆逊的理论方法的有了新的重视。这三个时期对詹姆逊文艺美学思想的不同接受表明了学术界在面对国家与民族现代化过程中对社会与文化变迁所做的思考,本土问题在不同情境的凸显决定国内了对詹姆逊思想在不同阶段的侧重与引用。最后,本文认为尽管在认识论的意义上,我们对詹姆逊的文艺理论逐步进入了理性解构的阶段,也能够对詹姆逊的理论价值进行重视与评估,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国内对詹姆逊的思想接受仍然没有转化为自身的理论创新这个事实,原因在于国内学界无法将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与我们的现实处境进行辩证阐释,最终难以形成解决我们当下问题的有力话语。
二、詹姆逊后现代批评及其在中国的接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詹姆逊后现代批评及其在中国的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1)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后现代主义文化 |
2.1 当代西方文化的后现代主义转向及其特征 |
2.1.1 现代性与现代主义 |
2.1.2 从现代性、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向 |
2.1.3 西方文化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
2.2 后现代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积淀 |
2.2.1 凯尔纳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理论 |
2.2.2 伊格尔顿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 |
第3章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背景及发展脉络 |
3.1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背景 |
3.1.1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 |
3.1.2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
3.2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脉络 |
3.2.1 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概念的提出 |
3.2.2 对阿多尔诺后期理论的解读 |
3.2.3 对现代性问题的再思考 |
第4章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主要思想 |
4.1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分期理论及其理论特质 |
4.1.1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分期理论 |
4.1.2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定位 |
4.1.3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本质阐述 |
4.2 詹明信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理论 |
4.2.1 詹明信后现代文化解释学理论 |
4.2.2 詹明信后现代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
4.3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与其他思想家相关理论的简要比较 |
4.3.1 总体性与元叙事:詹明信与利奥塔的差异 |
4.3.2 历史与权力话语:詹明信与福柯的分歧 |
4.3.3 关于“现代”和“后现代”问题的六种立场 |
第5章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总体评价 |
5.1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积极意义 |
5.1.1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5.1.2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 |
5.1.3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对思想领域问题的剖析 |
5.2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历史局限 |
5.2.1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杂糅性 |
5.2.2 解决问题思路中文本与实践的二元脱节 |
5.2.3 对大众文化构成的复杂性判断不足 |
第6章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影响与时代启示 |
6.1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对第三世界文化的立场分析 |
6.1.1 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的文化关联 |
6.1.2 詹明信对第三世界文学的文化批评 |
6.1.3 对第三世界文化发展的启示 |
6.2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对中国思想领域的影响 |
6.2.1 中国学者的后现代主义讨论 |
6.2.2 文化研究领域的扩展 |
6.2.3 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
6.3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
6.3.1 城乡空间的去同质意识 |
6.3.2 建筑领域的民粹美学追求 |
6.3.3 消费文化的商品主导 |
6.4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启示 |
6.4.1 对中国文化发展现状的新思考 |
6.4.2 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清醒认识 |
6.4.3 如何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詹姆逊主义的历史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詹姆逊与中国 |
二、接受的复调 |
三、詹姆逊主义的启示 |
(3)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文本阐释观及实践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詹姆逊生平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
三、本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
第一章 詹姆逊文本阐释观的主要构成 |
第一节 历史化的辩证批评 |
一、历史化的文本 |
二、内容与形式 |
三、实现辩证法的震撼效果 |
第二节 社会总体性的辩证批评 |
一、詹姆逊对利奥塔的总体化思想的吸纳 |
二、詹姆逊社会总体性辩证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作为新的批评模式的元评论 |
一、肯定阐释与否定阐释 |
二、元评论的概念与意义 |
第二章 詹姆逊文本阐释观的源起 |
第一节 詹姆逊文本阐释观产生的背景 |
一、理论渊源 |
二、时代背景 |
第二节 二十世纪时代环境下的阐释学困惑 |
一、形式主义的文本阐释 |
二、结构主义的文本阐释 |
三、新批评的文本阐释 |
第三节 詹姆逊文本阐释的解决策略 |
一、四重意义系统下的总体性阐释 |
二、三层次阐释视域的文本分析 |
第三章 詹姆逊文本阐释观的实践策略 |
第一节 意识形态与詹姆逊的文本阐释 |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演变 |
二、文本的意识形态性 |
三、詹姆逊理论中的意识形态素 |
第二节 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辩证法 |
一、乌托邦与阶级意识的辩证统一 |
二、双重视角阐释下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
第三节 符码转换作为文本阐释手段 |
一、符码转换的含义 |
二、符码转换的方式 |
三、符码转换的原则 |
第四节 詹姆逊文本阐释理论的实际应用 |
一、《老姑娘》中的欲望叙事机制 |
二、《吉姆爷》的情节建构策略 |
第四章 詹姆逊文本阐释观的贡献与意义 |
第一节 詹姆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传承与批判 |
一、卢卡奇的总体性概念 |
二、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 |
三、詹姆逊文本阐释的批判性继承 |
第二节 詹姆逊文本阐释观的意义 |
一、詹姆逊文本阐释的独特性 |
二、关于詹姆逊的批评理论的讨论 |
三、启示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西方理论在中国的命运——詹姆逊与詹姆逊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方理论与中国 |
“以西人之话语, 议中国之问题”的中国道路 |
西方理论的多重错位 |
二、詹姆逊与中国的詹姆逊主义 |
詹姆逊的学术背景及其影响 |
詹姆逊的主要成就 |
中国的詹姆逊主义 |
(5)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对我国文化现状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背景 |
一、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 |
(一)曼德尔的资本主义分期理论 |
(二)鲍德里亚的“幻象”理论 |
(三)哈桑的“不确定的内向性”理论 |
(四)斯潘诺斯的“全球化”理论 |
二、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 |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 |
(二)“文化工业”的扩张 |
第二章 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解读 |
一、詹姆逊的历史分期理论 |
(一)市场资本主义主导的现实主义 |
(二)垄断资本主义主导的现代主义 |
(三)晚期资本主义主导的后现代主义 |
二、詹姆逊对后现代文化的诊断 |
(一)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判的语境 |
(二)詹姆逊对后现代文化特征的归纳 |
(三)后现代文化的危机 |
(四)政治无意识与第三世界文化理论 |
第三章 对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的评价 |
一、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的贡献 |
(一)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
(二)坚持了历史意识及总体性原则 |
(三)重视和关注第三世界文化问题 |
(四)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重新认识 |
(五)把文化现象和社会经济生活相联系 |
二、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的局限 |
(一)将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融合产生自身矛盾 |
(二)理论的调和性和模糊性造成思维局限 |
第四章 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对中国文化的反思 |
一、对中国思想理论的反思 |
(一)掀起中国后现代主义研究热潮 |
(二)推动中国文学观念的后现代研究 |
二、对中国文化现状的反思 |
(一)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多元化的健康发展 |
(二)促进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融合 |
(三)推动消费文化的商品导向 |
三、对中国社会生活现状的反思 |
(一)追求城乡空间的异质化发展 |
(二)实现建筑的民粹美学追求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重新审视后现代性:中国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1 后现代性在中国接受的现实依据 |
2 后现代性在中国的本土转换和衍生 |
3 全球化格局中的后现代性 |
(7)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四、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 |
第一节 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概述 |
一、后现代主义文化 |
二、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
第二节 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来源 |
一、理论背景 |
二、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现实 |
第二章 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具体内容 |
第一节 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总的原则 |
一、辩证性 |
二、总体化 |
第二节 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分期 |
一、三个文化阶段 |
二、三个文化阶段之间的历史联系 |
三、三个文化阶段之间的区别 |
第三节 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的概括 |
一、深度消失 |
二、主体消失 |
三、拼贴戏仿 |
四、商业化 |
第三章 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当代价值 |
第一节 认清资本主义文化现状 |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当代延伸 |
二、资本的抽象化到文化的抽象化 |
第二节 对第三世界文化发展的启示 |
一、重视文化交流,抵制文化霸权 |
二、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增强自身文化竞争力 |
第三节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 |
一、对中国当前文化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揭示 |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思考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论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评对中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批评理论 |
(一) 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评的生成 |
(二) 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评的内容 |
(三) 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评的贡献 |
(四) 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评的局限 |
二、 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评对中国思想理论的影响 |
(一) 中国学者的后现代讨论 |
(二) 传统文化研究的领域扩展 |
(三) 大众与高雅的交融 |
三、 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评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影响 |
(一) 文学观念的后现代表征 |
(二) 凸显网络文学后现代特点 |
四、 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评与中国社会生活的对接 |
(一) 城乡空间的去同质意识 |
(二) 建筑的民粹美学追求 |
(三) 消费文化的商品主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政治无意识”视野中的“第三世界民族寓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章 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的内涵 |
第一节 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的概念 |
第二节 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的范畴 |
第三节 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的研究视角 |
第二章 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无意识”的政治总体性 |
第二节 “元评论”的解符码化 |
第三节 “再现”的历史阐释 |
第三章 全球化时代的第三世界民族寓言 |
第一节 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的文化逻辑 |
第二节 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的乌托邦投射 |
第三节 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的“语言牢笼” |
第四章 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理论的中国化阐释 |
第一节 中国化阐释的可能性 |
第二节 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的典型性 |
第三节 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实践意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10)历史情境与批评意识 ——詹姆逊文艺美学思想在中国的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80 年代中后期对詹姆逊文艺美学思想的积极引介 |
第一节 对詹姆逊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积极介绍 |
1、强调詹姆逊在当代西方理论界的重要地位 |
2、对詹姆逊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认同 |
3、后现代理论带来的思想撞击 |
第二节 对詹姆逊第三世界文学观的积极回应 |
1、对詹姆逊第三世界文学观的介绍 |
2、第三世界文化观带来的启示 |
第二章 90 年代对詹姆逊文艺美学思想的选择性接受 |
第一节 对詹姆逊后现代理论的重视 |
1、对“深度模式”的阐释 |
2、对“消解精神”的怀疑 |
3、对“多元思想”价值的强调 |
4、对“消费精神”的拒斥 |
第二节 对詹姆逊“历史与总体阐释”的重视 |
第三章 全球化背景下对詹姆逊文艺美学思想的研究转向 |
第一节 对詹姆逊理论立场的辨析 |
第二节 对詹姆逊文艺思想研究方向的转变 |
1、对詹姆逊马克思主义批评的重视 |
2、对詹姆逊批评方法的研究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詹姆逊后现代批评及其在中国的接受(论文参考文献)
- [1]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研究[D]. 潘雁. 吉林大学, 2021(01)
- [2]詹姆逊主义的历史化[J]. 毛雅睿. 文艺争鸣, 2019(06)
- [3]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文本阐释观及实践策略研究[D]. 陈楠. 闽南师范大学, 2019(08)
- [4]西方理论在中国的命运——詹姆逊与詹姆逊主义[J]. 刘康. 文艺理论研究, 2018(01)
- [5]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判理论对我国文化现状的反思[D]. 马常铭. 长春理工大学, 2017(03)
- [6]重新审视后现代性:中国视角[J]. 林晓霞. 外国语言文学, 2016(02)
- [7]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 柯婷.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8]论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评对中国的影响[D]. 刘颖.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9]“政治无意识”视野中的“第三世界民族寓言”[D]. 姜深洁. 苏州大学, 2014(11)
- [10]历史情境与批评意识 ——詹姆逊文艺美学思想在中国的接受研究[D]. 戴彦.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