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在肿瘤的临床治疗中,由于肿瘤细胞乏氧造成对射线的抵抗,放射增敏剂能增强射线对肿瘤细胞内乏氧细胞的杀灭作用而对有氧的正常组织损伤较小。为了寻找高效、低毒的增敏药物,本文以丹参酮类化合物(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为先导化合物,设计一系列衍生物,体外实验考察其抑制肿瘤作用和放射增敏活性。期望发现新的具有放射增敏作用的候选药物,同时通过构效关系的分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丹参酮ⅡA为先导化合物,在A环、D环和邻醌结构进行结构修饰;以丹参酮Ⅰ为先导化合物,对D环和邻醌结构进行结构修饰;以二氢丹参酮为先导化合物,对D环和邻醌结构进行结构修饰。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受试化合物,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株、人肝癌HepG-2细胞株、人胃癌SGC-7901细胞株的细胞增殖的影响;集落形成实验测定化合物对HeLa细胞的放射增敏活性,单靶多击模型拟合剂量存活率曲线,计算放射生物学参数及放射增敏比。结果:(1)以丹参酮ⅡA为先导化合物,得到了13个衍生物;以丹参酮Ⅰ为先导化合物,得到了6个衍生物;以二氢丹参酮为先导化合物,得到了4个衍生物;共合成了23个衍生物,采用质谱、核磁等手段确定结构,鉴定其中17个为新化合物。(2)化合物T1-T7、T9、T10、T13的抗肿瘤活性优于其先导化合物丹参酮ⅡA,其中,化合物T7的活性最强,对宫颈癌HeLa细胞、肝癌HepG-2细胞及胃癌SGC-7901细胞作用48h的IC50分别为6.24μM、10.24gM、4.22gM;化合物T14-T16、T19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较其先导化合物丹参酮Ⅰ强;其余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均弱于各自的先导化合物。(3)分别测定了化合物T1-T4、T6-T10、T13、T20、T21和二氢丹参酮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体外增敏活性,集落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T3、T7、T13的SER(SF2)分别达到了1.30、1.44、1.30;其中化合物T7的体外放射增敏活性强于二氢丹参酮(SER=1.39)。结论:化合物T3、T7、T13具有较好的放射增敏作用。构效关系的分析表明:对丹参酮类化合物的A环和D环进行结构修饰可以增强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和放射敏感活性;破坏邻醌结构或者D环会降低该类化合物的活性,表明邻醌结构和D环是丹参酮类化合物的活性必须基团。丹参酮类化合物经Ⅰ相代谢后,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增强,放射增敏作用增强。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环境空气中醛、酮类化合物[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20(07)
- [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环境空气中醛、酮类化合物的方法验证及分析[J]. 辽宁化工 2020(08)
- [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环境空气中醛、酮类化合物的方法验证[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0(28)
- [4].基于拓扑方法研究三唑嘧啶酮类化合物除草活性[J]. 山东化工 2020(18)
- [5].2-吲哚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 精细化工中间体 2016(01)
- [6].海洋来源的聚酮类化合物及其活性研究进展[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 2015(04)
- [7].微生物代谢产物中聚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 中成药 2016(10)
- [8].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 中草药 2010(07)
- [9].海洋放线菌中具有抗肿瘤活性聚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12(04)
- [10].4-羟基-2-吡啶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J]. 有机化学 2012(04)
- [11].“一锅法”合成2-吡咯酮类化合物[J]. 广西轻工业 2011(11)
- [12].“一类茚并吲哚酮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和用途”获国家发明专利[J]. 生命科学 2008(03)
- [13].铁催化酮类化合物脱氧双硼化制备非末端偕二硼(英文)[J]. 有机化学 2019(12)
- [14].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醛、酮类化合物的方法验证[J]. 河南科技 2019(28)
- [15].(芳甲酰基)(羟基)喹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J].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2015(06)
- [16].丹参酮类化合物增敏化疗的研究进展[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02)
- [17].芳乙酮类化合物在农药合成中的应用[J]. 化学试剂 2013(09)
- [18].1,2-二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J]. 浙江化工 2010(08)
- [19].曼宋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 中草药 2008(06)
- [20].微波促进新型噁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初筛[J].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0(01)
- [21].苯并恶嗪酮类化合物对HepG2细胞生长的影响[J].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2016(02)
- [22].中国藤黄属植物中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J]. 世界中医药 2016(07)
- [23].磺酸功能化的聚乙二醇6000催化下合成二氢吡咯酮类化合物[J]. 有机化学 2013(10)
- [24].一步法合成(E)-1,3-二取代丙-2-烯-1-酮类化合物[J]. 化工时刊 2014(07)
- [25].吴茱萸次碱和喹唑酮类化合物的合成[J]. 应用化学 2008(12)
- [26].丹参酮类化合物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6(05)
- [27].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J]. 浙江化工 2020(11)
- [28].聚酮类化合物及其应用[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03)
- [29].丹参酮类化合物对K56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构效关系探讨[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0(06)
- [30].4-烷氧甲酰基苯并噁唑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体外抗炎活性研究[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