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肠道益生菌群是构筑肠道粘膜屏障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机体抵御病原菌的侵袭提供强大的生物屏障,在维持肠道功能及机体的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通过微胶囊化能将益生菌菌体与外界环境分开,避免其受损害,利于储存和运输;采用肠溶性壁材,能防止胃液破坏,使其到达肠道遇肠液后溶解,从而使尽可能多的菌体到达肠道并定植于肠粘膜上,真正起到保健和治疗的作用。本文以嗜热链球菌为模式菌株,以内源乳化凝胶法对其进行包埋,得到微米级壳聚糖/海藻酸微胶囊,并研究了其在模拟胃肠道环境下的释放性和耐受性,从而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内源乳化凝胶法制备微胶囊的最佳条件:海藻酸钠浓度为15g·L-1,乳化剂Span80用量为0.7%,水与油的体积比为1:8,CaCO3与NaALG质量比为1:5。在此条件下得到目的粒径40~60μm范围内微胶囊的百分含量为80.2%。通过对酪蛋白的包埋及其释放特性研究,得出最佳的壳聚糖覆膜条件为壳聚糖浓度4mg/mL,壳聚糖溶液pH=6,成膜反应时间10min。(2)优化嗜热链球菌(Streptoccus thermophilus ST1)高密度培养基,最适碳源为蔗糖,最佳浓度为0.5%;最适氮源为大豆蛋白胨,最佳浓度为2.0%;适量的酵母膏和吐温80能促进嗜热链球菌的增殖,最适添加浓度为0.5%和0.1%,过量反而会抑制乳酸菌的增殖;柠檬酸二铵、乙酸钠和硫酸镁等无机盐也能促进乳酸菌的增殖,最适添加浓度为0.2%,0.3%和0.05%,过量也会抑制乳酸菌的增殖。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得出蔗糖、大豆蛋白胨和酵母膏对菌体生长影响最为显著。通过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出最适添加浓度为0.56%,0.54%和2.12%,菌体密度达到1.223。同时研究了温度、初始pH、接种量对乳酸菌高密度培养的影响。优化嗜热链球菌(Streptoccus thermophilus ST1)高密度培养条件,最适培养温度39℃,最适初始pH7.7,最适接种量5%。优化后大大缩短了生长延滞期,菌体密度达1.412。在5L发酵罐中进行嗜热链球菌的增殖培养, 6h菌体浓度达到最大,可达到OD600为1.71。(3)嗜热链球菌海藻酸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为菌体:胶量=1:1,Span80浓度为0.7%,乳化时间为15min,海藻酸钠浓度为1.5%,包埋率为75.6%。壳聚糖/海藻酸微胶囊较海藻酸微胶囊提高了被包埋嗜热链球菌的存活率,提高了65.74%;壳聚糖/海藻酸微胶囊在人工肠液中较海藻酸微胶囊难释放,释放时间长,释放缓慢;壳聚糖覆盖后,微胶囊在胃液作用下有更高的胃酸耐受性;同时耐胆汁酸性加强,在人工胃液中(pH=1.2)放置2h,活菌数仍能达到8.2×107c fu/mL,在胆汁酸溶液中处理6h,活菌数能达到1.99×10 9cfu/mL。壳聚糖/海藻酸微胶囊耐胃酸后仍有一定的发酵活力。放于冰箱中4℃保存2个月,菌体存活率仍然达到94.8%,根据国家对保健产品的要求,经计算该微胶囊有效期为94.544天,延长了保藏时间。综上所述,内源乳化凝胶法制备嗜热链球菌壳聚糖/海藻酸微胶囊是可行的,能增强菌体对外界环境因素的抵抗能力,显著提高菌体在低温保存期和到达肠道后的存活率,使乳酸菌更好地起到有益于健康的作用。微胶囊的粒径范围控制在40~60μm,便于将微胶囊加入到饮料、食品等中去,为新型微生态制剂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功能性微胶囊油墨在网印中的应用[J]. 丝网印刷 2019(11)
- [2].咪鲜胺、芥末精油微胶囊对红毛丹果实保鲜效果的研究[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3].什么是微胶囊染整技术[J]. 网印工业 2019(12)
- [4].微胶囊红磷阻燃木塑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J]. 包装工程 2020(03)
- [5].微胶囊技术开辟纺织染整应用发展的新途径[J]. 乙醛醋酸化工 2020(03)
- [6].天然抗菌微胶囊的制备与应用[J]. 针织工业 2020(04)
- [7].正十六烷在芳香微胶囊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纺织技术 2020(03)
- [8].分散染料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J]. 塑料工业 2020(04)
- [9].悬浮聚合制备交联聚苯乙烯石蜡微胶囊及性能研究[J].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03)
- [10].中药香囊组方药材种植及其芳香气味在香味微胶囊中的开发可能性分析[J]. 农家参谋 2020(19)
- [11].石蜡微胶囊的制备及改性研究进展[J]. 包装工程 2018(05)
- [12].微胶囊芳香整理[J]. 印染 2017(01)
- [13].维生素E复凝聚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J]. 现代食品科技 2017(07)
- [14].自润滑微胶囊摩擦学研究进展[J]. 润滑与密封 2017(08)
- [15].微胶囊释放机制概述[J]. 现代农药 2017(05)
- [16].热膨胀微胶囊的研究进展[J]. 工程塑料应用 2017(08)
- [17].微胶囊相变悬浮液用于储能/输能系统的性能评价研究[J]. 新型建筑材料 2017(09)
- [18].浅谈高分子材料在微胶囊新技术中的应用[J]. 西部皮革 2016(10)
- [19].单宁酸缓释微胶囊的释放特性与应用研究[J].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6(03)
- [20].相分离法制备多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胶囊[J].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2016(03)
- [21].有机无机掺杂微胶囊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9(11)
- [22].壳聚糖/明胶抗菌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应用[J]. 化工进展 2020(03)
- [23].茶多酚微胶囊对腊肉理化性质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J]. 食品工业科技 2020(11)
- [24].触发型微胶囊钢筋阻锈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综述[J].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20(02)
- [25].淀粉基食品微胶囊递送体系的构建及其控释特性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20(15)
- [26].微胶囊在自修复混凝土制品中的试验研究[J].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17(12)
- [27].微胶囊悬浮剂研究现状与展望[J]. 广东化工 2017(09)
- [28].芳烃油缓释微胶囊的制备及缓释性能研究[J]. 现代化工 2017(09)
- [29].卤油微胶囊的制备[J]. 中国调味品 2016(02)
- [30].新型防蚊微胶囊的应用研究[J]. 染整技术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