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忆语体”散文是指肇始于明末清初,延续整个清代直至民国初年的一种新型悼亡散文。学者一般认为冒襄的《影梅庵忆语》为此类作品的滥觞之作,并由此形成了延续三百余年别具特色的一股文学创作潮流。即便在近现代的悼亡散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忆语体”散文的灵性与影子。出现于清代的此类“忆语体”散文大多文字清新淡雅,叙事曲折动人,情感缠绵悱恻。“其实这些琐语,不外是些对亡侣怀念的回忆性的文言散文。”主要是古人面对妻子(包括姬、妾等)逝去时的情感体验、思想意念借助于文字和语言等符号的象征性的表达与宣泄。一般地说,“忆语体”散文通过对亡者生前家庭生活的琐细追忆,抒发真挚深切的悼亡情怀,在艺术上形成了对前代悼亡文学既有承继更有发展的独具魅力的抒情特色和别具一格的叙事艺术。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华民族对待爱情、死亡、生命的情怀和对人际关系的关怀,窥见伤悼文学的发展进程与艺术、审美特质。就研究现状而言,已有不少学者注意并开始对“忆语体”散文进行研究,但多从此文体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文体特征,传承源流等着眼,而对“忆语体”散文作为悼亡文学所呈现的艺术特质的关注和挖掘还不够。本文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忆语体”散文置于悼亡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从其对悼亡文学艺术的承继、开拓的角度阐释其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全文共分五部分进行论述。引言综述“忆语体”散文的研究现状并阐明本文研究与论述的思路。第一章首先简述悼亡文学发展进程,并论述传统悼亡文学之艺术特色,在此基础上论述“忆语体”散文在抒情、叙事、写法等方面的对传统悼亡文学特别是悼亡散文艺术的承继与发展。第二章着重对“忆语体”散文的抒情特色与技法进行分析。指出“忆语体”散文具有强烈的主体抒情意识,并善于运用诗词作为有意味的抒情方式,语言也颇具情感美。第三章运用叙事学理论,阐述“忆语体”散文在第一人称限制叙事视角、灵动的叙事时间,非情节化的叙事结构,关注女性亡者和悼亡主体的二度聚焦,由家庭到社会的巨大叙事张力等方面呈现的独具魅力的叙事艺术第四章探讨“忆语体”散文在悼亡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价值与影响。“忆语体”散文不但是悼亡文学由古代到现代发展的过渡,而且是认识其时社会、时代及士人心态的独特窗口。其艺术风范对后世悼亡文学尤其是悼亡散文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结语概括“忆语体”散文的艺术特色,对论题的研究价值作简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