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独立审计声誉惩罚机制研究

我国独立审计声誉惩罚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近年来,重大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作假现象以及随之而来的审计失败,在整个世界审计行业频繁出现,并给整个世界审计市场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使得公众对整个审计行业的信任度大大降低。在整个世界审计行业,会计师事务所在市场中的地位受运作模式的商业化的影响,正在发生悄然的变化,会计师事事务的角色正由政府权威向追求最大利润的企业转变。社会大众也慢慢摒弃了原来对会计师事务所一味的信任和崇拜心理,现在社会公众已更加理性的看待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审计业务,整个世界审计市场变得更加的市场化。在这样的环境变化下,社会大众对独立审计的态度也明显地产生了一些不信任。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提高审计质量便成为当前审计行业十分重要的任务,以改变社会大众现在对于审计行业及会计师事务所看法,提高整个审计市场的声誉,把整个审计市场建设成为受社会各类监管者和信息使用者信赖的专业审计服务行业。我们通常将审计质量定义为:在执业过程中,专业审计执业人员通过自身职业素质及执业经验检查出并及时处理被审计企业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因此审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于的联合作。但是,由于审计从业人员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难以被我们所测量,导致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成为被社会大众所直接观测到的因素。一般来说,审计声誉由团队声誉和注册会计师个人声誉共同组成,当注册会计师缺乏单独执业能力的时候,国内外学者通常将会计师事务所的团队声誉视为审计声誉。研究独立审计声誉在我国资本市场上是否形成及其有效性,对我国独立审计声誉的建立将起到大力的推动作用,从而改变社会公众对我国审计行业的态度,增强各界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信任。因此,独立审计声誉机制的建立与运用将成为我国审计声誉领域的一大研究课题,我们必须加大对其审计声誉领域的研究力度与强度。对审计声誉形成机制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存在与否及其有没有发挥作用的深入探讨,可以保持并提高投资者对我国审计行业执业质量的相信度,并将极大的促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声誉的建立。所以,我国独立审计声誉机制的建立与运用成为现今审计行业所面临的十分迫切而重要的课题。本文第一章导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我国独立审计声誉惩罚机制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以图表形式做了简单说明。导论部分还详细的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也对本文的写作特色做了分析,当然,也充分的说明了本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第二章,本部分主要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独立审计声誉机制的研究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并结合导言部分对我国审计行业发展状况的解读,在以往关于独立审计声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独立审计声誉研究的方向。通过对国内外大量关于审计领域文献的阅读,笔者发现:国外研究者主要以实证研究方法对审计声誉进行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以下方面:信号传递功能、审计声誉效用(比如:审计费用溢价、会计师事务所事务所类型、法律诉讼、监管处罚等)、审计声誉创建、会计师事务所声誉需求比较等。然而,国外对于独立审计声誉的研究多以验证其有效性为主,对审计声誉内涵等规范研究较少,而审计声誉机制创建领域也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持。我国学者专门研究独立审计声誉机制的较少,大多数主要出现于另外领域的文献中,比如,会计师事务所知名度维护,审计诚信等的研究探索。且规范性研究为我国学者主要的研究方法,多数研究致力于构架独立审计声誉的理论框架,实证方面的探讨也主要集中于研究审计声誉与IPO发行公司抑价之间的关系。不过近年来,有学者从声誉惩罚机制角度对我国独立审计声誉进行研究,但是研究的结果并不统一,对于我国独立审计声誉是否有效,学术界仍然没有统一的认定。本文将立足于前任的研究,以惩罚机制为突破口,以审计声誉受损的两个经济后果为研究点,检验我国独立审计声誉惩罚机制是否有效。第三章,本部分主要是独立审计声誉惩罚机制的理论分析,其目的是为我国独立审计声誉惩罚机制这一研究主题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首先,笔者简述了独立审计声誉机制的概念及其构成。国际上对独立审计声誉机制的定义为:在审计市场中,政府及社会大众作为行业的监督者,会以各自特有的规则对审计市场进行监管治理,导致持有审计声誉的一方不得不限制其业务活动行为,同时,为达成一定目的,需求声誉的一方往往倾向于选择相应审计声誉的审计执业者。要取得并实践独立审计声誉的内在价值,使独立审计声誉充分发挥其激励与约束作用,我们需要使用一套综合系统的方法和手段,总的说来,独立审计声誉机制就是指以独立审计声誉为核心,围绕独立审计声誉的建立、运行、完善而形成的一套动态系统。独立审计声誉机制由四大部分组成:甄别系统、检验系统、惩罚系统以及信息处理系统。其次,本章第二部分主要对独立审计声誉机制子系统之一的惩罚机制进行的理论描述,介绍了独立审计声誉系统中惩罚机制的含义、功能,并从相关文献和市场实践方面,分析了我国独立审计声誉惩罚机制的运作状况。惩罚机制通常围绕经济性质,通过使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再加之道德谴责手段,使失信行为得到惩罚,从而从主流交易中将失信者清除。综合来说,独立审计声誉惩罚机制由以下功能:一方面,处罚会计师事务所失信行为;另一方面,震慑独会计师事务所失信行为。最后,本章对独立审计声誉机制失效进行了概念上了论述,并剖析了独立审计声誉机制一旦失效将对市场带来何种危害。学术界对审计声誉机制失效定义为:当审计声誉机制作用因素不具备时,具有审计声誉一方不能有效的建立声誉,对声誉下降的会计师事务,声誉需求方在选择主审事务所时不会受其影响太大,同时声誉需求方往往不能或者不会选取高声誉会计师事务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审计声誉促进我国审计行业发展、促进整个资本市场完善的良性循环也受其影响,导致形成过程困难重重。这些,都将大大危害到广大投资者、会计师事务所及整个资本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第四章,主要为实证检验,本文选取2005年审计署第4号公告被披露存在违规行为的10家会计师事务所及除被处罚上市公司的其他会计师事务所为研究对象,以处罚公告为研究事件,通过考察[-3,3]的事件窗口期内审计声誉受损后的市场反应:一方面,审计声誉受损会计师事务所所审计的其他客户股价波动幅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变化,来检验我国独立审计声誉惩罚机制是否有效。首先,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H1:检查公告宣布后,被披露存在审计违规行为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股价会受到影响,超额收益率应为负值。H2:检查公告宣布后,被披露存在审计违规行为的会计师事务的市场份额下降。H3:在检查公告公布后,如果会计师事务所被暂停执业或者撤销执业资格,那么市场对其审计的上市公司的负面反应会比较大。其次,介绍了研究设计的相关内容。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2004年审计署4号公告中北披露存在审计违规行为的10家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审计的除被处罚上市公司之外的客户。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事件研究方面,并选择超额收益理论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审计声誉受损的两大经济后果进行实证检验,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当会计师事务所因其违规行为被披露,预示着其审计声誉受损,随之而来的是其客户(除被披露的上市公司外)价格将发生异常波动,市场有明显的负面反应;另外,会计师事务所市场份额也会因为其声誉受损而下降,但是市场份额的下降与政府监管部分惩罚程度有关,如果没有政府监管部分的处罚没有涉及事务所执业资格,市场没有明显的反应。所以,我们得出结论:我国独立审计声誉惩罚机制不完全有效。第五章,本章主要是针对前面章节的研究结论,分别从政府监管、CPA行业建设、市场需求等方面给出建议,探讨如何建设并完善我国独立审计声誉机制,为充分发挥我国独立审计声誉机制的激励与惩罚功能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方法
  • 1.4 特色、贡献与不足
  • 1.4.1 本文特色与贡献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2. 国内外文献回顾
  • 2.1 国外关于独立审计声誉机制的研究
  • 2.1.1 审计声誉与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
  • 2.1.2 审计声誉与IPO公司发行溢价
  • 2.1.3 审计声誉与承销商的费率和承销风险
  • 2.1.4 审计声誉与公司盈利可信度
  • 2.1.5 审计声誉与审计收费溢价
  • 2.1.6 政府处罚及审计失败对事务所声誉的损害
  • 2.2 国内对独立审计声誉机制的研究
  • 2.2.1 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
  • 2.2.2 审计声誉与IPO公司发行抑价
  • 2.2.3 审计声誉与承销商的费率和承销风险
  • 2.2.4 审计声誉与公司盈利可信度
  • 2.2.5 审计声誉与审计收费溢价
  • 2.2.6 政府惩罚及审计失败对事务所声誉的损害
  • 3. 独立审计声誉惩罚机制相关理论
  • 3.1 独立审计声誉机制的概念及构成
  • 3.1.1 独立审计声誉的概念
  • 3.1.2 独立审计声誉机制的构成
  • 3.1.3 独立审计声誉的实施
  • 3.2 独立审计声誉惩罚机制
  • 4. 我国独立审计声誉惩罚机制有效性检验
  • 4.1 研究假设
  • 4.2 研究设计
  • 4.2.1 数据来源
  • 4.2.2 研究方法
  • 4.2.3 模型构建
  • 4.3 实证检验结果
  • 4.3.1 声誉受损会计师事务所其他客户股票价格波动检验
  • 4.3.2 检查公告宣布后,声誉受损会计师事务的市场份额变化分析
  • 4.3.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 4.5 研究结论及局限性
  • 4.5.1 研究结论
  • 4.5.2 我国独立审计声誉惩罚机制不完全有效原因分析
  • 4.5.3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 5. 政策建议
  • 5.1 政府监管方面,加强政府监管处罚,改革行业监管制度
  • 5.2 事务所方面,加强事务所内部管理,提升审计质量
  • 5.3 市场需求方面,培育市场参与者对审计声誉的需求
  • 5.4 信息传递方面,提高信息监管透明度与及时性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企业高声誉的负面效应的心理学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03)
    • [2].中国畜产品质量声誉形成机制理论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 湖北农业科学 2019(S2)
    • [3].大学社会声誉的学理考察:国外研究进展及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 2020(04)
    • [4].中国畜产品民间质量声誉形成机制及实证检验[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09)
    • [5].发展中国家的大数据与共享经济:信任与声誉作为伦理考量[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20(05)
    • [6].消费者视角的电子商务企业声誉测度研究[J]. 软科学 2016(11)
    • [7].企业声誉和券商声誉对分析师预测准确度的影响研究[J]. 会计之友 2017(09)
    • [8].电子商务卖家声誉评价研究综述[J]. 现代情报 2016(01)
    • [9].大学声誉制度研究——基于制度主义的视角[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03)
    • [10].产业声誉自治中的困境及治理[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6(08)
    • [11].从声誉角度谈妇幼保健机构的服务水平和文化建设[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6(18)
    • [12].员工个人声誉对其内职业成功的影响研究[J]. 商 2016(35)
    • [13].后危机时代信用评级机构声誉资本分析[J]. 征信 2014(11)
    • [14].领导者,管理好你的声誉[J]. 商学院 2015(08)
    • [15].非示范性高职院校声誉创建机制研究[J]. 亚太教育 2015(28)
    • [16].一场雪,让大地的声誉慢慢纯洁,慢慢变白(组诗)[J]. 诗林 2018(04)
    • [17].美国房地产业声誉降低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J]. 宏观经济研究 2013(12)
    • [18].中小企业领导者声誉对客户购买意愿的影响[J]. 珞珈管理评论 2011(01)
    • [19].高信任、高声誉诉求与民营企业家治村中的捐赠行为[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20(01)
    • [20].用户—产品二部分网络中用户声誉实证研究[J].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2020(01)
    • [21].基于声誉与基于网络结构的用户聚类比较分析[J]. 计算机仿真 2020(02)
    • [22].高管腐败曝光后的声誉恢复行为及其经济效应[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20(03)
    • [23].卖方分析师与基金的声誉隐性交换研究[J]. 市场周刊 2020(07)
    • [24].网购平台声誉影响研究[J]. 生产力研究 2020(10)
    • [25].声誉对服务供应链的价值探索[J]. 经济研究导刊 2017(04)
    • [26].考虑声誉的公私合作项目监管演化博弈分析[J]. 系统工程学报 2017(02)
    • [27].官司、声誉与上市企业更名[J]. 经济研究 2017(01)
    • [28].企业社会责任、声誉与融资关系研究[J]. 山东纺织经济 2016(07)
    • [29].会计师事务所声誉能有效降低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吗?[J]. 审计研究 2014(05)
    • [30].媒体负面披露与声誉共同体——以丰田召回案例为例[J]. 财政监督 2014(29)

    标签:;  ;  ;  

    我国独立审计声誉惩罚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