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300仿真指数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研究

沪深300仿真指数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研究

论文摘要

价格发现功能是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它在期货市场的发挥程度直接反映了期货市场的有效性,因此它一直是监管当局、套期保值者和投资者十分关注的问题。股指期货作为交易最活跃的期货品种之一,已经在全世界得到快速的推广和发展。目前,股指期货在我国还是个新兴的市场。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2006年10月推出了沪深300股指期货的仿真交易,目的是为今后股指期货的正式推出积累经验,进行投资者教育。鉴于在股指期货推出后,股指期货对股市的影响以及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研究的焦点,因此本文利用仿真数据,对沪深300股指期货仿真合约的价格发现功能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功能的原因,并以沪深300指数及其仿真期货合约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向量自回归动态系统模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以及VAR基础上的Johansen协整检验、VECM基础上的Granger长短期因果检验、Garbade-Silber模型、波动性溢出模型等方法进行了价格发现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股指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的作用是相互的,但现货价格的影响力大于期货价格的影响力。两个价格之间只存在单向的引导关系,即现货价格在时间上领先于期货价格。Garbade-Silber模型的结果还表明,在价格形成过程中,沪深300指数现货价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尚不显著。最后,在波动性溢出效应的检验中发现,只存在从现货市场向期货市场的波动性溢出效应,而不存在期货市场向现货市场的波动性溢出,现货市场是主要的信息聚集地。从实证结果来看,仿真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不显著,不能为现货市场的交易定价。但这个结果并不意味着股指期货市场本质功能的缺失,而是由仿真市场存在的交易量小,交易机制单一,信息属性,非同步交易等原因造成的价格发现功能不显著。因此,股指期货的存在和发展在降低股市价格波动风险,提高交易者信心,保护交易者利益和稳定市场等方面仍具有重要意义,需要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以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理论界定
  • 2.2 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形成机理
  • 2.2.1 市场微观结构的差异
  • 2.2.2 交易成本
  • 2.2.3 价格传递机制
  • 2.3 股指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分析
  • 2.3.1 股指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形成原因
  • 2.3.2 影响股指期货功能发挥的因素
  • 2.4 期货市场的效率分析
  • 第3章 基于沪深300 仿真合约的实证检验
  • 3.1 数据来源及初步处理
  • 3.2 方法和模型的选择
  • 3.2.1 单位根检验
  • 3.2.2 协整检验
  • 3.2.3 VEC 模型
  • 3.2.4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 3.2.5 Garbade—Silber 模型
  • 3.2.6 波动性溢出效应检验
  • 第4章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 4.1 价格发现的实证检验
  • 4.1.1 平稳性检验
  • 4.1.2 协整检验
  • 4.1.3 VEC 模型
  • 4.1.4 基于VECM 的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 4.1.5 波动性溢出效应检验
  • 4.1.7 实证检验结论
  • 4.2 实证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沪深300仿真指数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