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盘菌属真菌(Sclerotinia species)和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的ITS序列分析

核盘菌属真菌(Sclerotinia species)和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的ITS序列分析

论文题目: 核盘菌属真菌(Sclerotinia species)和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的ITS序列分析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植物病理学

作者: 赵晖

导师: 李国庆

关键词: 核盘菌,雪腐核盘菌,小核盘菌,三叶草核盘菌,灰霉菌,序列分析

文献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以产生菌核的植物病原真菌核盘菌(Sclerotinia species)和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为材料,从致病力、菌丝生长速度、在PDA固体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及子囊孢子形态等传统性状和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序列(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简称ITS)两个方面对供试菌株的属性进行了研究。取得以下结果: 1.核盘菌属真菌的4个种中,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丝生长速度最快(18.5~19.8 mm/d),菌落较厚,菌核最大,但产量最低(11~22粒/皿),对小白菜叶片的致病力最强;三叶草核盘菌(S.trifoliorum)菌丝生长速度中等(13.5~14.0 mm/d),菌落透明,菌核产量为56~62粒/皿,致病力较核盘菌弱;小核盘菌(S.minor)菌丝生长速度中等(13.8~14.5 mm/d),菌落较厚,菌核小而多(522~551粒/皿),致病力强,与核盘菌没有显著差异(P>0.05)。雪腐核盘菌菌丝生长速度最慢(11.9~12.4 mm/d),菌落较厚,菌核大小与三叶草核盘菌相似,菌核产量为135~151粒/皿。上述4种核盘菌的菌核均易脱离基质。灰霉菌菌丝生长速度中等(11.0~15.0 mm/d),形成蓬松的菌落,后期产生灰色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菌核不易脱离基质,菌核产量为36~156粒/皿,致病力与三叶草核盘菌相当。 2.核盘菌(Sclerotinia species)和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真菌核糖体ITS区序列比对结果显示,种内虽然各菌株的寄主和地理来源不同,但ITS区序列完全无变异或仅在碱基构成上存在微小的变异。不同种菌株ITS区序列在碱基构成上有稍大的变异,而对该区序列的系统聚类分析表明,核盘菌及其近缘种四个种虽然地理来源和寄主不同,但种内的不同菌株均在一个独立的聚类组中,而且和灰霉菌在聚类关系上明显分开,因此可利用该区进行核盘菌及其近缘种的分类鉴定。 首次对来自日本和我国神农架且不同寄主的3株雪腐核盘菌(Sclerotinia nivalis Saito)的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ITS)DNA序列进行了测定,并于GenBank中的同源序列进行比较,没有发现序列完全相同的真菌种类,雪腐核盘菌(Sclerotinia nivalis)在GenBank中属于还从未登陆过的新种,已将雪腐核盘菌中国分离物Let-19及日本分离物AGT和C-1-2的ITS序列在GenBank进行了注册,登陆号分别为DQ234388、DQ287338和DQ287339。本实验中核盘菌及其近缘种11个菌株的ITS序列均已在GenBank进行了注册。 从分子水平上初步证明了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和核盘菌(Sclerotinia species)的亲缘关系较近。

论文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2.研究的目的、意义

3.研究内容

第一章 核盘菌(Sclerotinia species)和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致病力比较

2.2 菌丝生长速度比较

2.3 在PDA固体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比较

2.4 菌核萌发试验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核盘菌及其近缘种的分子鉴定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试验试剂

1.4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四个核盘菌菌株的分子鉴定结果

2.2 两个小核盘菌菌株的分子鉴定结果

2.3 两个三叶草核盘菌菌株的分子鉴定结果

2.4 三个雪腐核盘菌菌株的分子鉴定结果

2.5 核盘菌及其近缘种真菌供试菌株所属物种间的分析与判断

3 讨论

第三章 灰霉病菌的分子鉴定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试验试剂

1.4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四个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菌株的分子鉴定结果

2.2 核盘菌近缘种和葡萄孢菌的ITS序列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12-12

参考文献

  • [1].中国北方8种鸢尾属植物ITS序列分析及其分子系统学意义的研究[D]. 卢海英.东北师范大学2006
  • [2].RAPD标记和ITS序列探讨谷精草属下六个组的系统发育关系[D]. 薛娴.北京林业大学2004
  • [3].小麦条锈菌毒性基因的RAPD标记及其ITS区序列分析研究[D]. 赵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 [4].十株海洋亚历山大藻ITS区序列测定和对比分析[D]. 张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
  • [5].向日葵品种抗锈性鉴定与向日葵锈菌ITS的序列分析[D]. 景佳丽.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
  • [6].RAPD技术和ITS序列对5个节旋藻样品亲缘关系的研究[D]. 于婷.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 [7].5.8S rDNA和ITS序列同源性分析在酸马奶酵母菌分子生物学鉴定中的应用[D]. 苟荣.新疆农业大学2008
  • [8].安徽产大戟属植物抑菌活性、ITS序列及微形态学的研究[D]. 孟娜.安徽师范大学2005
  • [9].中国独行菜属及近缘果皮与种皮微形态研究和基于ITS基因序列分析探讨其系统关系[D]. 郑纪庆.山东师范大学2006
  • [10].缙云黄芩(Scutellaria tsinyunensis C.Y.Wu et S.Chow)及近缘种基于ITS和cpDNA序列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 徐梦平.西南大学2016

相关论文

  • [1].小麦族仲彬草属植物的细胞学和生化标记以及ITS序列分析[D]. 曾建.四川农业大学2007
  • [2].香蕉枯萎镰刀菌1、4号小种rDNA-ITS序列分析及4号小种遗传转化体系建立[D]. 王文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
  • [3].核盘菌致病机制的关键因子分析[D]. 黄娟.华中农业大学2006
  • [4].甘肃省曲霉菌的RAPD分析和ITS序列分析[D]. 刘艳梅.甘肃农业大学2006
  • [5].四川省松树散斑壳菌的种类及其rRNA基因ITS区的PCR、克隆和序列分析[D]. 潘欣.四川农业大学2004
  • [6].两株甲真菌rDNAITS序列分析及系统形态学研究[D]. 马珦玻.河北大学2005
  • [7].核盘菌重寄生菌盾壳霉的固体发酵及分生孢子菌剂制备的研究[D]. 王英超.华中农业大学2005
  • [8].核rDNA ITS序列在侧耳属分子分类学上的应用[D]. 郑和斌.华中农业大学2005
  • [9].野生稻与栽培稻rDNA的ITS序列分析及系统学意义[D]. 高健.湖南师范大学2003
  • [10].小麦条锈菌毒性基因的RAPD标记及其ITS区序列分析研究[D]. 赵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标签:;  ;  ;  ;  ;  ;  

核盘菌属真菌(Sclerotinia species)和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的ITS序列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