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红树林资源调查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生,吴灿雄,欧阳美霞,曾婷,刘经健,杨光华,董华杰,张彩婵,刘阳[1](2020)在《广州市南沙区红树林资源现状与保护》文中认为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对广州市南沙区红树林资源进行了野外实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南沙区共有红树植物12科15属16种,包括真红树植物6科7属8种和半红树植物7科8属8种;红树林主要分布于南沙湿地公园、洪奇沥东岸14涌至17涌滩涂、仁隆围和义隆围东部河岸、蕉西水闸、大角山海滨公园、沥心沙大桥桥脚、沙仔岛、坦头村等地;红树林群落可以分为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群落、无瓣海桑群落、桐花树群落、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群落、无瓣海桑+老鼠簕群落、卤蕨(Acrostichum aureum)群落、秋茄(Kandelia obvata)群落、假茉莉(Clerodendrum inerme)群落、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群落、黄槿(Hibiscus tiliaceus)群落、桐花树+老鼠簕群落、秋茄+桐花树群落、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群落、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群落和海杧果(Cerbera manghas)群落等15种主要群落类型。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南沙区的红树林资源,建议在宜林地补种红树植物,划定红树林重点保护区域,加强红树林监测和对入侵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的治理,积极开展红树林生态旅游等。
高弋斌[2](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与无人机监测的龙海九龙江口红树林群落识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但近年来受人类活动、气候变化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的影响,红树林面积不断减少,生态系统功能日益降低,加强红树林的保护管理刻不容缓,明确红树林群落的空间分布是其基础和前提。基于无人机图像对光谱及空间等特征相似的红树林群落实现高精度分类对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精细化保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九龙江口红树林群落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借助无人机低空遥感平台获取多时相高空间分辨率的图像,充分挖掘不同物候期红树林群落的光谱及空间等特征差异,深入解析红树林群落图像识别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构建基于深度学习分类方法的红树林群落识别模型。利用逐步判别分析法选取红树林群落图像识别敏感性特征,采用分形网络演化法对无人机图像进行分割,进而基于深度学习分类方法构建红树林群落识别模型。该模型分类效果好,精度高,研究区土地覆盖类型总体精度为90.62%,其中秋茄、桐花树以及白骨壤群落的生产者精度与用户精度分别为93.43%、92.40%、91.46%和91.39%、93.12%、93.32%。(2)利用监督与非监督分类方法对研究区进行红树林群落识别与分布制图,两者分类精度的差异不大,总体精度均在60%左右,不同红树林种群间混分错分现象较多。分析其主要原因为红树林群落间以及红树林群落与互花米草和林草地之间的光谱特征相似,且传统的监督与非监督分类方法在分类过程中未充分利用红树林群落的纹理特征。(3)基于深度学习分类方法得到的研究区红树林群落空间分布结果,研究区内秋茄群落是面积最大的红树林群落,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67%,主要分布在研究区靠近内陆的部分;其次为桐花树群落,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66%,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向海边缘处;白骨壤最少,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0.17%,零星分布于研究区的西部地区,多有互花米草入侵现象。基于深度学习与无人机监测的九龙江口红树林群落识别研究,不仅可为九龙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可为其他区域红树林群落的识别提供借鉴。
陈家辉[3](2019)在《水产养殖废水排放对红树林沉积物氧化亚氮(N2O)通量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上个世纪以来,人口增长带来对海洋食品的持续需求刺激了海水养殖的发展,海水养殖被认为是热带和亚热带沿海地区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但由于规划和管理不善以及缺乏适当的法规,大量富含营养盐和养殖抗生素的废水被直排进入邻近的沿海地区,对沿海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利的环境影响。我国南方地区高位水产养殖活动过程中,清塘废水经常被排放到毗邻的红树林中,这些废水中携带大量的氮营养盐,但目前清塘废水进入红树林中如何影响红树林中的功能微生物群落及N20产生仍不明确。基于此,本项目研究了清塘废水排放到红树林后沉积物N2O排放的时间动态及其产生机制,并且针对养殖废水中抗生素这一备受关注的污染物,研究它们对于沉积物N20产生机制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认识养殖排污引起的红树林湿地对大气温室效应的贡献,可为近岸海洋环境保护、国家温室气体清单计算和红树林湿地的保护工作提供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于2017年6月在九龙江口南岸红树林湿地连续测量养殖清塘废水直排后红树林沉积物N20通量、沉积物特征以及N20产生过程中沉积物微生物丰度,以研究废水排放对沉积物N20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富含NH4+-N的养殖废水直排进入红树林后,增加了红树林沉积物中N20排放(排污区大约为120 μmol m-2 h-1,对照区为3μmol m-2 h-1)。尽管N2O通量在排污后第2天显着降低,但其依然显着高于对照区的通量,这种刺激作用持续了约10天。清塘废水携带的大量NH4+-N被排入红树林沉积物中,排放后第1天沉积物中NH4+-N含量高达200 μg g-1。排污后第1天沉积物中氨氧化细菌(AOB-amoA)基因(编码氨单加氧酶亚基A)的含量显着高于氨氧化古菌(AOA-amoA),而对照区沉积物则具有相同AOA-amoA和AOB-amoA基因丰度。养殖废水排放对沉积物narG(编码硝酸还原酶)和nirK基因(编码亚硝酸还原酶)丰度没有显着影响,但增加了nosZ基因(编码氧化亚氮还原酶)的丰度。沉物N20通量与沉积物NH4+-N含量或AOB-amo基因丰度之间的相似时间变化模式表明,微生物硝化作用对纳污沉积物中N20的生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调查了九龙江口南岸红树林沉积物中抗生素的污染现状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调查的17种抗生素中磺胺(Sulfanilamide,SA)和氯霉素(Chlorampheicol,CAP)在所有样点均未被检出,氧氟沙星(Ofloxacin,OFL)、氟苯尼考(Florfenicol,FF)、土霉素(Terramycin,TA)都有被检出,磺胺嘧陡(Sulfadiazine,SD)、磺胺噻唑(Sulfathiazole,STZ)、磺胺吡啶(Sulfapyridine,SPD)、磺胺甲基嘧啶(Sulfamerazine,SMR)、磺胺对甲氧嘧啶(Sulfameter,SME)、磺胺甲噻二唑(Sulfamethizole,SMTZ)、磺胺二甲嘧陡(Sulfamethazine,SMT)、磺胺甲恶唑(Sulfamethoxazloe,SMX)、磺胺间甲氧嘧陡(Sulfamonomethoxine,SMM)、磺胺二甲氧嘧啶(Sulfadimethoxine,SDP)、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和红霉素(Erythromycin,ERY)在多数样点均被检出;并且抗生素浓度随着沉积物深度增加而降低,30~40 cm沉积物抗生素浓度远低于0~10 cm沉积物抗生素浓度,即抗生素主要集中在红树林沉积物表层。与我国其他河口和沿海海湾相比,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受到抗生素污染的程度不容忽视。(3)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水产养殖废水中抗生素对营养盐作用下的红树林沉积物N20通量的短期影响。富含NH4+-N的养殖废水进入红树林沉积物后刺激了沉积物的N20排放。废水流尽后0h,在不同浓度(100 mg L-1(氟苯尼考、磺胺二甲嘧陡)、15 mg L-1、10 mg L-1、5 mg L-1、500 μg L-1、50 μg L-1)的氟苯尼考、磺胺二甲嘧啶和氧氟沙星作用下,沉积物N20通量低于对照组(未加抗生素),不同抗生素浓度下沉积物N20通量均被显着抑制。研究结果也显示,在每个采样日,处理组沉积物通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增加趋势,表明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抑制作用有所适应,但高浓度抗生素作用下通量恢复水平低于低浓度抗生素的恢复水平。(4)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水产养殖废水中抗生素对营养盐作用下的红树林沉积物N2O通量和功能微生物的累积影响。选取了3种典型的养殖抗生素(氟苯尼考、磺胺二甲嘧啶和氧氟沙星),每种抗生素设置3个浓度梯度(10 mg L-1、500 μg L-1和5 μg L-1)。实验初期,在养殖废水排入沉积物后,不同抗生素不同浓度作用下沉积物N2O通量均被显着抑制。除10 mg L-1氟苯尼考以外,其他浓度和抗生素作用下,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沉积物N20通量恢复到对照组的水平。在3种抗生素分别作用下,沉积物中AOA-amoA基因拷贝数高于对照组(未加入抗生素)的值,反硝化细菌关键酶基因narG、nirK、nosZ则低于对照组的值。说明抗生素作用下,沉积物中N20通量的恢复可能主要归因于硝化菌的恢复作用。
李珂珂[4](2019)在《互花米草入侵和养殖污染对红树林土壤挥发性气体释放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红树林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具有高初级生产力、高土壤C、N、S储量等特点,其土壤长期处于厌氧条件下,是潜在的挥发性气体释放源,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红树林生态系统生境脆弱,近年来互花米草入侵和人类养殖污染给红树林生态系统造成的生态后果已经引发了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关于红树林土壤气体释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温室气体通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前人主要开展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挥发性气体释放的研究,而受海陆共同作用的红树林湿地挥发性气体(挥发性含硫气体和挥发性苯系物)的自然排放规律研究却并不多见。本研究选取红树林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互花米草入侵和人类养殖污染干扰下,红树林土壤挥发性含硫气体包括(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二甲基二硫(dimethyl disulfide,DMDS)、二甲基硫(dimethyl sulfide,DMS)、甲硫醇(methanethiol,MT)、羰基硫(carbonyl sulfide,COS)、二硫化碳(carbon sulfide,CS2)、乙硫醚(ethyl sulfide,ES))和挥发性苯系物包括(苯(benzene,BE)、甲苯(toluene,TE)、乙苯(ethylbenzene,EE)、苯乙烯(styrene,SE)、邻(间)二甲苯(o(m)-Xylene,o(m)-XE)、对二甲苯(p-Xylene,p-XE))释放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通过分层探讨了土壤0-100 cm不同土层的理化性质及与红树林土壤挥发性硫化物和苯系物气体释放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在互花米草入侵下,红树林土壤变成了MT的释放源,对COS、DMS有显着的增汇作用,释放量与没有互花米草入侵的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约1.26倍和5.15倍。互花米草入侵显着降低了土壤孔隙水中硫酸盐(S042-)含量和0-100 cm深的任意土层的总硫(TS)。2、在互花米草入侵下,挥发性苯系物(BE、TE、EE、SE、o(m)-XE)均有显着的增汇作用。互花米草入侵显着增加了0-100 cm深任意土层的电导率。3、在人类虾塘养殖污染干扰下,红树林土壤挥发性含硫气体(COS、H2S、CS2、MT)排放量显着增加。此外,土壤孔隙水中的S042-含量与对照区相比,增加了约50%。污染影响下0-100 cm深任意土层的TS、TC、TN和CN比与对照相比均显着增加。4、在人类虾塘养殖污染干扰下,红树林土壤挥发性苯系物排放量显着增加。此外,铵根离子和硅酸盐的含量均显着增加。5、红树林挥发性硫气体之间是相互转化的,其中H2S的释放量则很小,S042-含量却很高。这很可能和由硫酸盐还原菌介导的硫酸盐异化还原过程有关,也可能和H2S在空气中易被氧化有关。
林沛然[5](2018)在《红树林下人工养殖拟穴青蟹养殖性状及营养成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采用铁笼养殖技术比较研究在红树林和光滩两种样地人工养殖拟穴青蟹对养殖性状、营养成分及其基底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挑选平均体重为(11.78±2.40)g的拟穴青蟹作为种苗,共设置4个实验组,分别为:(1)光滩不投饵组、(2)光滩投饵组、(3)红树林林下不投饵组、(4)红树林林下投饵组,每个实验组设计三个平行重复,每个重复放养5只,以新鲜小杂鱼作为饵料。铁笼的规格(长×宽×高)为1 m×0.8 m×0.4 m,铁笼内部隔4个铁板,形成5个独立空间,每个空间大小为0.2 m×0.8 m×0.4 m,采用单养模式。养殖周期60 d,实验结束时进行存活个体计数和体重、甲壳宽、甲壳长等养殖性状的测量,并取肌肉进行营养成分测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养殖性状:林下投饵组、光滩投饵组、林下不投饵组和光滩不投饵组终末平均体重分别为(83.36±7.14)g、(76.00±7.05)g、(42.99±9.39)g和(19.54±3.10)g,体重分别增长了6.87、6.25、3.32和1.32倍;出肉率分别为30%、29%、22%和20%;肥满度分别为0.64、0.64、0.63和0.60;成活率分别为40%、40%、33.3%和20%。4组中投饵养殖方式的各项养殖性状较好,以红树林下投饵养殖方式最优。2.营养成分:各组实验蟹肌肉的粗蛋白含量均较高(77.00%-80.14%),粗脂肪含量均较低(0.91%-1.73%),符合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特点,红树林下养殖两组实验蟹肌肉的粗蛋白含量高于光滩养殖两组和池塘养殖组,粗脂肪低于光滩养殖两组和池塘养殖组,接近于林下野生组。各组实验蟹肌肉的氨基酸总量为68.03%-76.10%,其中必需氨基酸总量为31.25%-35.53%,非必需氨基酸总量为36.80%-40.57%,必需氨基酸总量占氨基酸总量的比值为45.22%-47.29%,必需氨基酸占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为84.34%-89.77%,鲜味氨基酸的总量为33.59%-38.20%,占比高达48.35%-50.20%。不同生长条件下的拟穴青蟹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缬草氨酸或蛋氨酸+胱氨酸;氨基酸支链/芳香比值在1.87-2.02,接近鸡蛋蛋白标准。各组实验蟹肌肉中氨基酸组成以林下野生组为最佳,红树林下养殖两组的氨基酸组成优于光滩养殖两组和池塘养殖组,其中红树林下投饵组接近于林下野生组。各组实验蟹肌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占8.80%-13.60%,多不饱和脂肪酸占37.34%-41.14%,两者约占50%左右,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中EPA和DHA的相对含量较高,占30%左右;n-3/n-6的比值在2.5以上,说明脂肪酸营养均衡,并具有较好的保健功能。各组实验蟹肌肉中PUFA含量以红树林下投饵最高,红树林下养殖两组高于光滩养殖两组。3.土壤理化性质:不同养殖方式对土层深度为0-10 cm和10-20 cm土壤理化性质都会产生影响,对土层深度0-10 cm的影响大于土层深度10-20 cm,各养殖实验组都能提高土壤的有机碳、总磷和总氮的含量,其中以红树林下投饵养殖组的影响最为显着;除了林下投饵组能显着提高土壤pH外,其他养殖组对pH值和盐度均无显着影响。综上所述,与光滩养殖拟穴青蟹相比,红树林下养殖拟穴青蟹在养殖性状和营养成分上更具有优势,且能提高土壤肥力,促进红树树生长。研究结果可以解决红树林恢复种植和当地渔民滩涂养殖的矛盾,既可以增加当地渔民的经济收入,又可以更好地保护红树林,实现红树林的可持续性发展。
田海燕[6](2018)在《基于海岸带发展指数的闽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岸带地区是“人-地”耦合的复杂区域,其对人类活动的干扰具有高度敏感性和脆弱性。然而,伴随着全球海洋经济的增长,沿海地区人为干扰日渐加重,海岸带已经成为全球三大生态脆弱带之一。权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成为海岸带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难题,而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则是定量地评估海岸带的发展状况,以此来调整海岸带发展战略和政策。基于此,本论文提出了一个海岸带发展指数(CDI)来定量评估海岸带发展在一段时间内的可持续性。CDI是由两个指标—生态与环境指标(EEI)和社会与经济指标(SEI)构成,每个指标又由三个亚指标构成。EEI由海岸带保护(CP)、清洁水域(CW)、生物保护(SP)三个亚指标构成;SEI由食品供给(FP)、海岸带生计与经济(CLE)、休闲与娱乐(TR)三个亚指标构成。六个亚指标代表着海岸带发展的六个关键的方面及人类对沿海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CDI在海岸带可持续评价中具有显着的优势。首先,CDI使用数学公式直接计算指标、亚指标及其组件的指数值,避免了传统指标模型中数据归一化的过程,简化了评价过程,提高了方法的可操作性。其次,应用CDI评估时,决策者可通过追踪各指标及其参数的变化,清晰的辨析海岸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助于决策者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对策,更好地指导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再次,CDI各指标可独立评价或整合评估,避免了传统指标模型在应用时需分辨指标间因果联系的步骤,使其不仅适用于具备专业知识的专家,也适用于具备常规相关知识的决策者。为了证实CDI在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价值,本论文选取了福建省和台湾省2000-2013年海岸带区域作为案例研究。闽台两省是我国典型的沿海区域,立足“五缘”优势,开展两省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不仅能够扩展中国大陆对台湾海岸带发展研究的内容,更为实现闽台两省沿海区域协同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评价结果显示2000-2013年福建省CDI呈直线下降,说明2000-2013年间福建省海岸带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EEI缓慢下降而SEI显着上升,表明福建省沿海经济发展是以侵蚀环境价值为代价。通过对六个亚指标的分析得出福建省海岸带的发展存在沿海生境退化、自然保护区建设不足,天然海岸带线缩减及近海水域水质较差的问题。福建省海岸带管理需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以提高沿海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台湾省的CDI指数先上升后逐渐下降,表明台湾海岸带发展可持续性逐渐降低。EEI与SEI的波浪式变化,说明台湾省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经历了由不协调→协调→不协调的曲折变化过程。通过分析六个亚指标发现台湾省海岸带发展存在海洋保护区建设存在只重数量而忽视质量的问题,造成其沿海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建议台湾省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应在加速社会经济的同时稳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效。对比闽台两省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结果,台湾省CDI显着高于福建省,表明在2000-2013年台湾海岸带生态可持续性优于福建省。对比EEI和SEI指数发现台湾省的生态环境状况优于福建省,而福建省的社会经济发展优于台湾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闽台评价结果的深度分析得出:造成闽台评价结果差异的经济原因是两省海洋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环境管理方面的原因是两省海岸带管理法规推进速率的差异;社会方面的原因是两省环保运动和政治环境的差异。为了推进两省协同发展,本论文提出了实现两省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能够在闽台海岸带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梁亮[7](2017)在《湛江市公园植物景观热带特色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湛江在推进热带园林城市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多个城市公园相继落成,各公园优秀的植物造景营造出湛江地区独特的热带滨海城市风光。本文选取湛江市公园典型的植物景观案例进行分析,探索造景特色,进一步丰富植物景观热带特色造景理论,为湛江地区植物造景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本文以文献调研、实地考察、资料收集为基础,实地调研湛江市海滨公园、南国热带花园、绿塘河湿地公园等7个公园,记录常用造景植物,分析植物科属组成及其特色,对湛江公园热带特色植物景观进行分类,并选取其中优秀的景观案例进行分析,重点分析造景植物种类、植物配置手法等,总结湛江公园植物景观的热带特色。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湛江市公园常用的造景植物有183种,隶属69科148属,属热带分布的有48科112属,植物热带性明显。论文将湛江市公园植物热带特色景观分为热带雨林景观、热带湿地及堤岸植物景观、彩叶观花植物景观和棕榈类植物景观4大类,选取其中优秀造景案例进行分析。(2)针对公园热带雨林景观案例,分析应用频率较高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造景植物多选择榕树(Ficus microcarpa)、天桃木(Mangifera persiciforma)等树冠高大浓密的常绿乔木,花叶鹅掌藤(Schefflera arboricola‘Variegata’)、福建茶(Carmona microphylla)等耐阴性强的灌木以及合果芋(Syngonium podophyllum)、龟背竹(Monstera deliciosa)等喜湿耐阴的草本植物。配植方式以自然式为主,群落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层次多。榕树景观和附生植物景观在热带雨林景观造景中应用广泛。(3)针对公园热带湿地及堤岸植物景观案例,分析应用频率较高的乔木、灌木、湿生植物和红树林景观常用造景植物。造景植物多选择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王棕(Roystonea regia)等树形优美的乔木,美人蕉(Canna indica)等喜光耐湿的开花草本以及再力花(Thalia dealbata)、睡莲(Nymphaea tetragona)等热带常见的湿生植物。配植方式以自然式为主,营造物种丰富的自然湿地植物群落景观。(4)针对公园彩叶观花植物景观案例,分析应用频率较高的彩叶观花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彩叶草(Coleus scutellarioides)、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花叶艳山姜(Alpinia zerumbet‘Variegata’)等彩叶类植物是湛江公园色彩景观的主要造景因素,凤凰木(Delonix regia)、红花羊蹄甲(Bauhinia×blakeana)、洋金凤(Caesalpinia pulcherrima)等观花类植物让公园色彩随着季相展现不同的变化。配植方式灵活多样,花坛、花境及群落配景皆有应用。(5)针对公园棕榈类植物景观案例,分析应用频率较高的棕榈类植物。常用的棕榈类植物有王棕、海枣(Phoenix dactylifera)、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等15种,造景手法丰富,广场树阵、景观林、行道树等皆有应用。椰子树列植、林植等造景手法能有效营造湛江的热带滨海城市特色。论文总结湛江公园植物景观热带特色,在植物选择上,湛江公园造景注重色彩植物、榕属植物及棕榈科植物的应用,造景植物热带地域性明显。在植物配置方面,湛江公园植物群落有自然式的配植方式、丰富的植物群落结构以及疏密有致的空间效果等特点。最后,论文对湛江公园植物景观热带特色营造效果上差异进行了探讨,分析植物景观热带特色造景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提出了改善策略。
胡杰[8](2016)在《厦门红树林天然宜林地空间评价初探》文中提出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考察以及3S技术应用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厦门红树林天然宜林地评估指标体系,调查了厦门红树林生长现状,评价了厦门周边现存天然滩涂中红树林宜林地的空间格局,并在海平面上升情景下预测了红树林天然宜林地的变化趋势,为厦门市红树林天然宜林地规划以及红树林生态恢复的空间格局提供基础数据和可行性建议。
劳智文,孟祥丽,刘一鸣[9](2016)在《红树林面积量算方法的比较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为提高红树林面积量算的准确性和效率,对当前红树林面积量算主要采取的手持GPS仪绕测法、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遥感监测等方法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各种方法在红树林面积量算应用中的优缺点及其适用场合,提出采用无人机搭载数码相机拍摄设有控制点的被测区域,再应用近景摄影量算理论计算小区域红树林面积的方法。
张威[10](2016)在《广西北部湾海岸带红树林变化的遥感监测》文中提出红树林是一种自然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等地区的木本植物群落。由于其生长在潮间带的浅滩和淤泥中,研究人员采用常规的实地调查方式很难对其边界进行准确的定位和划分,而卫星遥感具有其覆盖面积广、时效性高、节省成本几大优势,可以有效的对红树林的变化信息进行提取。全面了解和掌握广西北部湾红树林的动态变化情况,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定量分析广西北部湾红树林的变化情况,本研究选取了美国Landsat卫星数据,以广西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区域,收集了1978年至2014年间的遥感影像,结合实地调查以及各项资源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解译并统计了广西山口红树林保护区的红树林面积变化。广西山口红树林保护区的红树林面积经历了先减少后增加的过程。从1978年到1989年,广西山口红树林面积急剧减少;1989年到2014年,广西山口红树林面积逐渐恢复。通过2005年遥感图像建立了简单的红树林生物量估算模型,分析了广西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丹兜海和英罗港地区的红树林生物量分布,并进行了生物量分布的绘图。通过对广西山口自然保护区红树林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提出了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建议和措施,为红树林管理和保护提供了决策参考和数据支持。
二、浅议红树林资源调查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红树林资源调查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市南沙区红树林资源现状与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区和研究方法 |
1.1研究区 |
1.2研究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红树植物种类 |
2.2红树林的分布 |
2.3红树林主要群落类型 |
2.3.1无瓣海桑+桐花树群落 |
2.3.2无瓣海桑群落 |
2.3.3桐花树群落 |
2.3.4老鼠簕群落 |
2.3.5无瓣海桑+老鼠簕群落 |
2.3.6卤蕨群落 |
2.3.7秋茄群落 |
2.3.8假茉莉群落 |
2.3.9水黄皮群落 |
2.3.10黄槿群落 |
2.3.11桐花树+老鼠簕群落 |
2.3.12秋茄+桐花树群落 |
2.3.13木榄群落 |
2.3.14银叶树群落 |
2.3.15海杧果群落 |
3讨论 |
3.1广州市南沙区红树林存在的问题 |
3.1.1红树林周边环境恶化,影响红树植物的生长 |
3.1.2红树林群落结构简单,未能充分发挥红树林生态功能 |
3.1.3外来植物薇甘菊的入侵 |
3.2广州市南沙区红树林保护措施 |
3.2.1在宜林地营造红树林 |
3.2.2划定红树林重点保护区域 |
3.2.3加强红树林监测和对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的防治,积极开展生态旅游 |
(2)基于深度学习与无人机监测的龙海九龙江口红树林群落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红树林群落识别数据源 |
1.2.2 红树林群落识别技术与方法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创新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预处理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红树林群落野外调查 |
2.3 无人机图像采集及预处理 |
2.3.1 多时相无人机图像采集 |
2.3.2 多时相无人机图像预处理 |
3 研究方法 |
3.1 逐步判别分析 |
3.2 分形网络演化法 |
3.3 效益分割尺度模型 |
3.4 深度学习分类方法 |
3.4.1 深度学习理论 |
3.4.2 卷积神经网络 |
3.5 监督分类方法 |
3.6 非监督分类方法 |
3.7 混淆矩阵精度验证方法 |
4 基于深度学习分类方法的红树林群落识别与制图 |
4.1 红树林群落图像识别标志及分类系统 |
4.2 红树林群落识别敏感性特征 |
4.3 无人机图像最优分割尺度 |
4.4 深度学习模型红树林群落识别 |
4.4.1 图像尺度确定与特征训练 |
4.4.2 分类结果及其精度验证 |
5 基于传统分类方法的红树林群落识别分析对比 |
5.1 基于传统分类方法的红树林群落识别 |
5.1.1 基于监督分类的红树林群落识别精度验证 |
5.1.2 基于非监督分类的红树林群落识别精度验证 |
5.2 传统分类方法的精度分析与对比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3)水产养殖废水排放对红树林沉积物氧化亚氮(N2O)通量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研究进展 |
1.2.1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 |
1.2.2 红树林沉积物N_20通量的研究进展 |
1.2.3 水产养殖抗生素对沉积物氮代谢的影响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章 清塘废水排放对红树林沉积物N_2O通量的影响 |
2.1 样地概况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气体样品采集 |
2.2.2 沉积物采样和分析 |
2.2.3 功能基因丰度测定 |
2.2.4 数据分析 |
2.3 结果 |
2.3.1 沉积物N_2O通量 |
2.3.2 沉积物特征 |
2.3.3 沉积物中功能基因丰度 |
2.3.4 N_2O通量和沉积物参数的相关性 |
2.4 讨论 |
第3章 九龙江口红树林沉积物中抗生素的分布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研究地点和样品采集 |
3.1.2 沉积物抗生素测定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4章 抗生素对水产养殖废水作用下红树林沉积物N_2O通量的短期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准备 |
4.1.2 实验设计 |
4.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 |
4.2.1 沉积物N_20通量 |
4.2.2 沉积物特征 |
4.3 讨论 |
第5章 抗生素对水产养殖废水作用下红树林沉积物N_2O通量的累积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准备 |
5.1.2 实验设计 |
5.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5.1.4 数据分析 |
5.2 结果 |
5.2.1 渗透液特征 |
5.2.2 沉积物N_2O通量 |
5.2.3 沉积物特征 |
5.2.4 沉积物中功能基因丰度 |
5.3 讨论 |
第六章 总结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互花米草入侵和养殖污染对红树林土壤挥发性气体释放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红树林生态系统 |
1.1.1 红树林生态系统简介 |
1.1.2 外来物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对红树林的入侵 |
1.1.3 水产养殖污染对红树林的影响 |
1.2 挥发性气体简介 |
1.2.1 挥发性含硫气体 |
1.2.2 挥发性苯系物 |
1.3 红树林土壤微生物 |
1.4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科学意义 |
1.4.1 立题依据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互花米草入侵(Spartina alterniflora)红树林土壤挥发性含硫气体释放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方法 |
2.2.1 样地选择及介绍 |
2.2.2 挥发性含硫气体采集及测定 |
2.2.3 土壤总DNA提取和文库构建 |
2.2.4 微生物宏基因组有关硫代谢的分析 |
2.2.5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2.2.6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标准品中挥发性含硫气体的色谱图 |
2.3.2 挥发性含硫气体的通量变化 |
2.3.3 土壤理化性质 |
2.3.4 宏基因组中注释到的参与硫代谢的功能基因 |
2.3.5 基于16S高通量测序的宏基因组硫代谢预测 |
2.4 讨论与小结 |
2.4.1 含硫气体的测定方法 |
2.4.2 不同生态系统含硫气体释放通量 |
2.4.3 含硫气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
2.4.4 环境因子对含硫气体释放的影响 |
2.4.5 功能微生物对含硫气体释放的作用 |
2.4.6 互花米草入侵对红树林湿地含硫气体释放和转化及功能微生物的作用机制 |
2.4.7 小结 |
第三章 互花米草入侵(Spartina alterniflora)对红树林土壤挥发性苯系物释放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方法 |
3.2.1 样地选择及介绍 |
3.2.2 挥发性苯系物气体采集及测定 |
3.2.3 土壤DNA的提取及文库构建 |
3.2.4 与苯系物降解有关的微生物宏基因组分析 |
3.2.5 土壤理化指标的测定 |
3.2.6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标准品中挥发性苯系物的色谱图 |
3.3.2 挥发性苯系物的通量变化 |
3.3.3 宏基因组中注释到的参与苯系物降解相关的基因和酶 |
3.3.4 基于16S高通量测序的挥发性苯系物降解的宏基因组功能预测 |
3.4 讨论和小结 |
3.4.1 苯系物的测定 |
3.4.2 不同生态系统苯系物的释放通量 |
3.4.3 环境因子对挥发性苯系物的影响 |
3.4.4 功能微生物对苯系物释放的作用 |
3.4.5 互花米草入侵对红树林湿地苯系物释放和转化及功能微生物的影响 |
3.4.6 小结 |
第四章 高位养虾污染对秋茄红树林土壤挥发性硫气体和挥发性苯系物释放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方法 |
4.2.1 样地的选择及介绍 |
4.2.2 挥发性硫气体和挥发性苯系物采集及测定 |
4.2.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挥发性含硫气体的通量变化 |
4.3.2 挥发性苯系物的通量变化 |
4.3.3 土壤理化性质 |
4.4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5)红树林下人工养殖拟穴青蟹养殖性状及营养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红树林林下养殖研究 |
1.1.1 红树林下养殖优势研究 |
1.1.2 红树林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研究 |
1.1.3 红树林下养殖技术研究 |
1.1.4 红树林下养殖对红树林土壤影响的研究 |
1.2 拟穴青蟹的养殖研究 |
1.2.1 拟穴青蟹的生物学研究 |
1.2.2 拟穴青蟹养殖技术研究 |
1.2.3 蟹类肌肉营养成分的研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目的意义 |
第2章 红树林下人工养殖拟穴青蟹养殖性状的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实验样地的选择 |
2.1.2 实验时间 |
2.1.3 实验材料 |
2.1.4 实验方法 |
2.2 结果和分析 |
2.3 讨论 |
2.3.1 不同养殖条件对拟穴青蟹养殖形状的影响 |
2.3.2 拟穴青蟹的饥饿胁迫反应 |
2.4 小结 |
第3章 不同养殖条件下拟穴青蟹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氨基酸的营养评价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和分析 |
3.2.1 不同养殖条件下拟穴青蟹肌肉的常规营养比较 |
3.2.2 不同养殖条件下拟穴青蟹肌肉的脂肪酸组成比较 |
3.2.3 不同养殖条件下拟穴青蟹肌肉的氨基酸组成比较 |
3.2.4 不同养殖条件下拟穴青蟹肌肉氨基酸评分及F值 |
3.3 讨论 |
3.3.1 不同养殖条件对拟穴青蟹一般营养成分的影响 |
3.3.2 不同养殖条件下拟穴青蟹肌肉的脂肪酸组成差异 |
3.3.3 不同养殖条件对拟穴青蟹脂肪酸品质的影响 |
3.3.4 不同养殖条件对拟穴青蟹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不同养殖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和分析 |
4.2.1 不同养殖方式对土壤的总有机碳增量的影响 |
4.2.2 不同养殖方式对土壤的总磷增量的影响 |
4.2.3 不同养殖方式对土壤总氮增量的影响 |
4.2.4 不同养殖方式对土壤pH值和盐度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海岸带发展指数的闽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概述 |
1.3.2 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进展 |
1.3.3 海岸带发展指数 |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研究区域及技术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研究区域社会经济现状 |
2.1.2 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现状 |
2.1.3 研究区的选择依据 |
2.2 技术路线 |
2.3 研究方法 |
2.3.1 CDI的指标选择依据 |
2.3.2 各指标的计算方法 |
2.3.3 权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福建省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 |
3.1 指标参数的设置 |
3.1.1 海岸带保护(CP) |
3.1.2 清洁水域(CW) |
3.1.3 生物保护(SP) |
3.1.4 食品供给(FP) |
3.1.5 海岸带生计与经济(CLE) |
3.1.6 休闲与娱乐(TR) |
3.1.7 权重 |
3.2 数据来源及数据空缺 |
3.2.1 数据来源 |
3.2.2 数据空缺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福建省海岸带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结果分析 |
3.3.2 福建省海岸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台湾省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 |
4.1 指标参数设置 |
4.1.1 海岸带保护(CP) |
4.1.2 清洁水域(CW) |
4.1.3 生物保护(SP) |
4.1.4 食品供给(FP) |
4.1.5 海岸带生计与经济(CLE) |
4.1.6 休闲与旅游(TR) |
4.1.7 权重 |
4.2 数据来源与数据空缺 |
4.2.1 数据来源 |
4.2.2 数据空缺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台湾省海岸带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 |
4.3.2 台湾省海岸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闽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
5.1 闽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的比较 |
5.1.1 CDI指数的比较 |
5.1.2 EEI和SEI指数的比较 |
5.1.3 闽台两省各亚指标指数值的比较 |
5.2 造成闽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 |
5.2.1 闽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差异的经济原因 |
5.2.2 闽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差异的环境管理原因 |
5.2.3 闽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差异的社会原因 |
5.3 闽台海岸带可持续的协同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
5.3.1 加强福建省海岸带法规实施效果,平稳渡过机构改革 |
5.3.2 增强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教育,营造全民环保氛围 |
5.3.3 推进闽台渔业合作,破除台湾渔业发展的瓶颈 |
5.3.4 去除台湾环保运动的政治依赖,恢复环保运动的理性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海岸带发展指数(CDI)的应用与推广 |
6.1 CDI对OHI在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扩展 |
6.2 CDI在全球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 |
6.2.1 计算公式的调整 |
6.2.2 CDI全球应用推广的可行性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湛江市公园植物景观热带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 |
1.2.1 国外的研究发展 |
1.2.2 国内的研究发展 |
1.2.3 热带景观概述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地自然地理概况 |
2.2 调研公园概况 |
2.3 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湛江市公园植物景观植物组成分析 |
3.1.1 园林植物科属组成分析 |
3.1.2 园林植物分布区类型及地理成分分析 |
3.1.3 公园植物景观分类分析 |
3.2 热带雨林景观营造分析 |
3.2.1 园林植物组成分析 |
3.2.2 典型造景案例分析 |
3.2.2.1 雨林景观分析 |
3.2.2.2 榕树景观分析 |
3.2.2.3 附生植物景观分析 |
3.2.3 热带雨林景观造景特色分析 |
3.3 热带湿地及堤岸植物景观营造分析 |
3.3.1 园林植物组成分析 |
3.3.2 典型造景案例分析 |
3.3.2.1 自然式湿地景观分析 |
3.3.2.2 人工驳岸湿地景观分析 |
3.3.2.3 红树林景观分析 |
3.3.3 热带湿地及堤岸植物景观造景特色分析 |
3.4 彩叶观花植物景观营造分析 |
3.4.1 园林植物组成分析 |
3.4.2 典型造景案例分析 |
3.4.2.1 花坛、花境景观分析 |
3.4.2.2 色彩植物群落景观分析 |
3.4.3 彩叶观花植物景观造景特色分析 |
3.5 棕榈类植物景观营造分析 |
3.5.1 园林植物组成分析 |
3.5.2 典型造景案例分析 |
3.5.2.1 椰林景观分析 |
3.5.2.2 棕榈植物造景景观分析 |
3.5.3 棕榈类植物景观造景特色分析 |
3.6 湛江市公园热带植物景观特色分析 |
3.6.1 造景植物特色分析 |
3.6.2 配植方式特色分析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公园景观造景效果差异的思考 |
4.1.2 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 |
4.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厦门红树林天然宜林地空间评价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评估指标确定 |
2.2 天然滩涂典型样地土壤采样及化学分析 |
2.3 红树林天然宜林地空间评估方法 |
3 厦门红树林现状分析 |
4 天然宜林地空间格局评价 |
4.1 评估模式和指标 |
4.1.1 盐度 |
4.1.2 地貌特征 |
4.1.3 风浪作用 |
4.1.4 社会经济因素 |
4.2 造林临界线 |
4.3 海平面上升情景下宜林地面积变化 |
5 结论 |
(9)红树林面积量算方法的比较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红树林面积量算方法 |
1.1 手持GPS仪量算法 |
1.2 卫星遥感监测法 |
1.3 无人机遥感量算法 |
2 红树林面积量算方法的比较分析 |
3 红树林面积量算方法的展望 |
(10)广西北部湾海岸带红树林变化的遥感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红树林遥感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2 红树林动态监测的研究进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 |
2.1.2 研究区保护管理状况 |
2.2 研究方法介绍 |
2.2.1 面向对象分类法 |
2.2.2 决策树分类法 |
2.2.3 监督分类法 |
2.2.4 目视解译法 |
第三章 数据源及数据预处理 |
3.1 遥感数据 |
3.2 非遥感数据源 |
3.3 数据预处理 |
3.3.1 遥感图像的校正 |
3.3.2 图像镶嵌及裁剪 |
第四章 红树林遥感信息提取及分析 |
4.1 建立地物遥感影像解译标志 |
4.2 典型地物光谱特征分析 |
4.3 红树林遥感信息的提取 |
4.4 广西山口红树林分布 |
4.5 广西山口红树林动态变化 |
4.5.1 1978-1989年广西山口红树林动态变化 |
4.5.2 1989-2000年广西山口红树林动态变化 |
4.5.3 2000-2014年广西山口红树林动态变化 |
4.6 红树林生物量的估算 |
4.6.1 信息提取 |
4.6.2 估算模型的构建 |
4.6.3 红树林生物量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红树林影响因素分析及保护对策 |
5.1 红树林变化因素分析 |
5.1.1 围垦养殖的影响 |
5.1.2 环境污染的影响 |
5.1.3 沿海建设的影响 |
5.1.4 建立保护区对红树林的影响 |
5.2 红树林保护对策 |
5.2.1 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
5.2.2 加强保护宣传教育,积极开展造林建设 |
5.2.3 完善管理制度,增强保护意识 |
5.2.4 增加人员与资金投入,提高保护管理技术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浅议红树林资源调查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市南沙区红树林资源现状与保护[J]. 李海生,吴灿雄,欧阳美霞,曾婷,刘经健,杨光华,董华杰,张彩婵,刘阳. 湿地科学, 2020(02)
- [2]基于深度学习与无人机监测的龙海九龙江口红树林群落识别研究[D]. 高弋斌.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3]水产养殖废水排放对红树林沉积物氧化亚氮(N2O)通量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陈家辉. 厦门大学, 2019(09)
- [4]互花米草入侵和养殖污染对红树林土壤挥发性气体释放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李珂珂. 厦门大学, 2019(09)
- [5]红树林下人工养殖拟穴青蟹养殖性状及营养成分研究[D]. 林沛然. 集美大学, 2018(01)
- [6]基于海岸带发展指数的闽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 田海燕. 厦门大学, 2018(08)
- [7]湛江市公园植物景观热带特色研究[D]. 梁亮.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8]厦门红树林天然宜林地空间评价初探[J]. 胡杰. 绿色科技, 2016(16)
- [9]红树林面积量算方法的比较探讨[J]. 劳智文,孟祥丽,刘一鸣. 林业调查规划, 2016(03)
- [10]广西北部湾海岸带红树林变化的遥感监测[D]. 张威. 广西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