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和论文-赵海霞,白悦辰,陈惠,吴琦

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和论文-赵海霞,白悦辰,陈惠,吴琦

导读:本文包含了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金荞麦,ITS,PCR,序列分析

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和论文文献综述

赵海霞,白悦辰,陈惠,吴琦[1](2011)在《5份金荞麦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5份金荞麦为材料,对其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均获得长约700 bp左右的特异性产物。测序结果表明,金荞麦样品中ITS序列在638~797 bp之间。经软件Clustal X2.0和MEGA 4.0分析结果表明,当空位作为缺失处理时,ITS区全序列包括488个保守位点,248个变异位点,67个简约信息位点,175个单个碱基变化位点。通过与GenBank已登录的金荞麦的ITS进行序列比对后发现,其同源度在86.8%~98.8%,其变异位点主要存在于ITS1,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采用邻接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金荞麦主要分为两大类群,其遗传距离与其采集地有一定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王振东,武松,曲泽岚,齐永红,朱绪伟[2](2010)在《放养型和野生型柞蚕的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Ⅱ(ITS-2)的克隆与序列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Ⅱ(ITS-2)在物种间甚至种内群体间均表现出较高的差异,被用于种内或近缘种的研究。测定了放养型和野生型柞蚕(Antheraea pernyi)的rDNA ITS-2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GU073314、GU073315),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遗传差异。放养型和野生型柞蚕的rDNA ITS-2全长分别为1 111、1 112 bp,2个序列的GC含量达到61%,相似性高达98%。序列比对后得到1 117 bp的对齐序列,共鉴定变异位点19个,其中转换位点8个,无颠换,有11处发生核苷酸的插入/缺失。基于K2P模型计算的2条rDNA ITS-2序列的遗传距离为0.007,这一数值与估算的鳞翅目昆虫rDNA ITS-2序列种内平均遗传距离(0.009)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0年01期)

师永霞,幸芦琴,洪烨,李小波,郭波旋[3](2008)在《广东国境口岸五种蚊种核糖体基因第2内转录间隔区分子鉴定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国境口岸不同蚊种的核糖体基因第2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2)分子鉴定方法及其系统进化关系。〔方法〕针对蚊虫的rDNA核酸序列保守性,设计扩增rDNA-ITS2编码区的PCR引物,对广州机场、江门和湛江等国境口岸采集的致倦库蚊、叁带喙库蚊、白纹伊蚊、中华按蚊、骚扰阿蚊等成蚊和实验室喂养的蚊幼虫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并与GenBank中已知蚊虫的rDNA-ITS2进行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不同蚊虫的rDNA-ITS2扩增片断长度不同,M2引物对致倦库蚊、叁带喙库蚊、白纹伊蚊、骚扰阿蚊和中华按蚊的扩增片断分别为447bp~520bp、432bp~438bp、527bp~586bp、439bp~448bp和644bp。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关系显示,尖音库蚊组和叁带喙库蚊聚类为库蚊属,再与白纹伊蚊和骚扰阿蚊聚类为库蚊亚科,库蚊亚科再与中华按蚊进行聚类,分子进化与蚊虫形态学鉴定的亲缘关系保持一致。〔结论〕建立的rDNA-ITS2分子鉴别技术可成功地应用于国境口岸范围内成蚊和幼蚊的亚科、属和种的区分和确定系统发育关系。这可以弥补蚊虫形态特征信息量的不足等传统分类系统的缺点,对国境口岸范围外来的或新发现的蚊种的鉴别提供了分子水平的技术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期刊2008年01期)

王林玲,陈克平,姚勤,高贵田,赵远[4](2006)在《柞蚕微孢子核糖体基因和转录间隔区的序列及系统进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柞蚕微孢子(Nosemaantheraeae)的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ITS)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为柞蚕微孢子的分类和系统进化分析提供分子生物学方面的依据。方法采用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克隆和测序。用DNAStar软件,用ClustalW的比对方法得到遗传距离和系统进化树。结果得到柞蚕微孢子的核糖体小亚基rRNA(SSUrRNA),转录间隔区(ITS),5SrRNA的全长,得到核糖体大亚基rRNA(LSUrRNA)的部分序列。结论柞蚕微孢子的核糖体基因排列顺序为LSU-ITS1-SSU-ITS2-5S与Nosemabombycis相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排列方式。将微孢子SSUrRNA基因和ITS结合起来分析微孢子的亲缘关系是一个新的尝试。(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6年08期)

陈琳琳,孔晓瑜,周立石,陈丽梅,喻子牛[5](2005)在《魁蚶核糖体DNA基因转录间隔区的序列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相应引物PCR扩增魁蚶(Scapharcabroughtonii)的核糖体转录间隔子ITS 1和ITS 2片段,测序后得到长度分别为461bp和533bp的核苷酸序列(含引物)。其中A、T、G、C4种碱基的含量分别为21 91%、24 73%、28 20%和25 16%(ITS 1),27 02%、25 52%、25 52%和21 95%(ITS 2)。将这2个片段与其他双壳贝类的相应片段进行比较,发现ITS 1和ITS 2引物在贝类中具有良好的通用性。比较几种贝类的ITS 1片段发现有1~100bp长度不等、弥散状态的插入/缺失;对5种蚶科贝类的ITS 2相应片段进行比较,发现中间有75bp的保守区域,与本研究在魁蚶ITS 2群体序列研究中观察到的情况相同。(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05年01期)

田玉,陈建平,胡孝素[6](2004)在《山丘疫区杜氏利什曼原虫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构建我国山丘疫区杜氏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前鞭体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隔区 (ITS)片段克隆 ,并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 方法 提取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DNA进行PCR扩增 ,将扩增出rDNAITS片段克隆入pMD18 Tvector上 ,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序。 结果 扩增出约 10 0 0bp的rDNAITS片段。测序结果表明山丘疫区的2株利什曼原虫L .d .SC10和L .d .6分别为 10 2 7bp和 10 2 8bp。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L .d .SC10和L .d .6有一定差异。 结论 获得了我国山丘疫区杜氏利什曼原虫分离株L .d .SC10和L .d .6的前鞭体rDNAITS序列。(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04年05期)

彭德良,Sergei,A.Subbotin,Maurice,Moens,唐文华[7](2002)在《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和大豆孢囊线虫(H.glycines)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的PCR-RFLP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广义的禾谷孢囊线虫组(avenae group)现在包括蚤缀孢囊线虫H.arenaria,澳克兰孢囊线虫H.aucklandica,禾谷孢囊线虫H.avenae,双膜孔孢囊线虫H.bifenestra,菲力普孢囊线虫H.filipjevi,大麦孢囊线虫H.hordicalis,剪股颖孢囊线虫H.iri 麦类孢囊线虫H.latipons,稀少孢囊线虫H.mani,刺尾孢囊线虫H.spinicauda和土库曼孢囊线虫H.turcomanica和几种未描述的孢囊线虫。禾谷孢囊线虫组是夏合种群组,根据形态学和形态测量值区别该组的孢囊线虫种类非常困难,仅用单个个体不能鉴定到种的水平。以DNA为基础的分子诊断为解决复合种群的线虫种类鉴定问题提供有效的途径。核糖体(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2-04-01)

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Ⅱ(ITS-2)在物种间甚至种内群体间均表现出较高的差异,被用于种内或近缘种的研究。测定了放养型和野生型柞蚕(Antheraea pernyi)的rDNA ITS-2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GU073314、GU073315),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遗传差异。放养型和野生型柞蚕的rDNA ITS-2全长分别为1 111、1 112 bp,2个序列的GC含量达到61%,相似性高达98%。序列比对后得到1 117 bp的对齐序列,共鉴定变异位点19个,其中转换位点8个,无颠换,有11处发生核苷酸的插入/缺失。基于K2P模型计算的2条rDNA ITS-2序列的遗传距离为0.007,这一数值与估算的鳞翅目昆虫rDNA ITS-2序列种内平均遗传距离(0.009)基本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和论文参考文献

[1].赵海霞,白悦辰,陈惠,吴琦.5份金荞麦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1

[2].王振东,武松,曲泽岚,齐永红,朱绪伟.放养型和野生型柞蚕的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Ⅱ(ITS-2)的克隆与序列比较[J].蚕业科学.2010

[3].师永霞,幸芦琴,洪烨,李小波,郭波旋.广东国境口岸五种蚊种核糖体基因第2内转录间隔区分子鉴定方法研究[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8

[4].王林玲,陈克平,姚勤,高贵田,赵远.柞蚕微孢子核糖体基因和转录间隔区的序列及系统进化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6

[5].陈琳琳,孔晓瑜,周立石,陈丽梅,喻子牛.魁蚶核糖体DNA基因转录间隔区的序列特征[J].中国水产科学.2005

[6].田玉,陈建平,胡孝素.山丘疫区杜氏利什曼原虫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4

[7].彭德良,Sergei,A.Subbotin,Maurice,Moens,唐文华.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avenae)和大豆孢囊线虫(H.glycines)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的PCR-RFLP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2

标签:;  ;  ;  ;  

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和论文-赵海霞,白悦辰,陈惠,吴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