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光宗程效刚山东省寿光市第二中学262713
摘要: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再是原有的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单向、轻多维、重积累、轻探索的模式.而是在对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情境以及教学方法上进行变革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基本目的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物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指的是一种新的方式被发现并被应用于某种事物处理中的一个思维活动。创新活动的进行与创造力的体现都离不开创新思维。通过创新思维,我们可以揭露事物的客观本质,同时产生独特的、新颖的想法,并进一步由内在联系提出具有创造性的见解与思考。作为物理学中的高级思维活动过程,物理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自身拥有的物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物理现象,产生新的方法意图。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思维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创新思维教育”的理解差异。在基础教育过程中,人们对创新思维教育的理解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误认为创新思维教育是没有知识、没有考试、不用升学的教育,或者仅仅把创新思维教育当做小部分的课外活动。更有一些教师和学生以为上活动课、把百分制改为“等级加评语”就是创新思维教育。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表明,注重基础知识教育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灵魂。取缔考试制度不但不能挖掘学生的创新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只会造成反作用。
2.过分注重知识的评价结果。我国中小学在实行教育教学的主要问题是:过分看重知识的评价结果,严重影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挖掘。当前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中,因为过分看重对已有知识的记忆,仅仅把掌握了知识当做教学与学习的最终目的,把掌握知识量与准确度当做评价教学和学习质量的考核和评价的方式,这样与当前的中小学创新思维教育的实施相违背。
3.教育形式和内容太局限。以往的教育形式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思维教育的落实。目前的教材对学生创新能力开发所需要提供的资源还远远不够。在以往的教学观念里,课程仅仅就是传递知识的工具与载体,仅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教育主体往往都忽略了课程的其他教育功能和价值。当今高中物理课程教材过于注重知识的理解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
4.教师的观念陈旧。教师在教学中是否采用创新教育决定了学生是否具备创新的能力,因此要努力提倡高中物理教师采取创新教育。目前高中物理教师的落后观念主要体现在:仅仅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目的;以学生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学质量;把知识填进学生的脑海里;把老师的话当做权威。此外大部分物理教师对讲授法、记忆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了如指掌,但是对创新教学所提倡的课堂教学法,比如发现法、问题法、探究法等依然了解不够深入。
二、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
1.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教学环境。在物理教学中创设物理教学的情境,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地探索过程,让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获得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还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2.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流畅性。每一个人的心智活动中都包含着一定的创新思维,而流畅性是创新思维的主要特质。这种特质表现为学生能快速思索并回答出许多可能的构想。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通常采用“结论——验证——应用”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思维创新也因此被压抑。在物理教学中将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将传统模式改为“观察——提出问题——猜想——验证——交流——结论——应用”的模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散,情感得以体验和交流。
3.启发质疑,促进、强化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造思维的开始,也是创造思维的动力。物理学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不断质疑、不断探究、不断创新的过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掌握创新的思维方法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极好内容,首先演示:静止的小车用力推它就运动起来,撤掉推力后又会停下来→(引发错误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学生分析思考、探究讨论→发现了“摩擦力”因素→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产生质疑→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除非物体受到外力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归纳得出牛顿第一定律。探究讨论中学生非常有兴趣,充满了好奇,积极热烈地探究讨论,争议辩驳、分析思考,通过上述的互动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要求。
4.合理选材,丰富、想象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如“人造卫星和宇宙速度”的教学中,物理(必修2)上有一幅“牛顿设想的人造卫星发射”的原理图,即牛顿的猜想:从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一次比一次离山脚更远。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远不会落到地面上,它将围绕地球旋转,成为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牛顿的想象在今天变成了现实,这也说明想象在科学研究与创造活动中是多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