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元素之一,以广泛多样的形式参与植物的生命活动。由于不可再生性和较低的有效性,磷是陆地生态系统,尤其是红壤区植物生长的关键限制因子。土壤中的有效磷较易被土壤颗粒,有机质和其他矿物所吸附固定,95%以上的磷在土壤中以难以利用的迟效形态存在,参与生物循环的磷只是全磷的很小部分。因此,开展磷素有效性研究对于植被恢复与森林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试验以南昌大学前湖校园中亚热带森林演替的4个典型阶段即:裸露地、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应用改良的Hedley分级法开展土壤磷素分级与有效性及其与氮素供应的耦合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森林土壤磷形态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波动,其中总有效磷的变化趋势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2)除声波磷外,树脂磷、NaHCO3磷、NaOH磷和酸性磷的含量基本表现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裸露地,即随着森林演替的进展而逐渐升高。(3)土壤NaOH磷随着森林演替的进展由5.7μg/g提高到30μg/g,始终是森林演替4阶段土壤磷形态中含量最高的组分和主要的有效磷源。(4)从裸露地到常绿阔叶林,土壤表层(0-15 cm)全磷含量由160μg/g升高到530μg/g,有效磷由13.8μg/g升高到105μg/g,速效磷(树脂磷和NaHCO3磷)由1.4μg/g升高到了10.7μg/g,这表明磷及其有效性的供应随着森林演替的顺行进展逐步得到改善。(5)裸露地到针阔混交林土壤全氮全磷之比逐步升高,至常绿阔叶林有所下降,而氮素年净矿化速率与有效磷之比、氮素年净矿化速率与速效磷之比却均表现为逐步升高。这表明氮磷供应随森林演替的顺行进展逐步优化,且在演替早期阶段磷的限制性明显强于氮。因此,本研究认为,植被恢复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氮磷供应能力,中亚热带丘陵红壤区以常绿阔叶林为植被恢复的最终目标是可行和理想的。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Priestley-Taylor模型的低丘红壤区水热通量变化及影响因素[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20(09)
- [2].南方红壤区环境因子及其侵蚀特征研究[J].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1(04)
- [3].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的特点与治理[J]. 中国水土保持 2009(01)
- [4].南方红壤区皇竹草栽培管理技术[J]. 福建农业科技 2015(11)
- [5].南方红壤区不同类型植物篱治理崩岗效益研究[J]. 水电与新能源 2013(04)
- [6].南方红壤区植被结构类型与降雨模式对林下水土流失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20(05)
- [7].闽西典型红壤区降雨侵蚀力变化特征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13(02)
- [8].分区五:南方红壤区[J]. 中国水利 2009(07)
- [9].滇东高原红壤酸处理后粒度增粗现象及原因探究[J]. 土壤 2018(02)
- [10].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抽样调查——以金衢盆地东阳样区为例[J]. 江苏科技信息 2016(35)
- [11].退化红壤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昆虫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分析[J]. 环境昆虫学报 2011(04)
- [12].南方红壤区药用水土保持草本植物初选[J].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6(03)
- [13].南方红壤区强降雨下不同农路水蚀过程及其防蚀效应[J]. 水土保持学报 2012(05)
- [14].亚热带红壤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有机碳δ~(13)C特征[J]. 核农学报 2020(11)
- [15].暴雨条件下典型红壤区不同恢复方式侵蚀过程与特征分析[J].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5)
- [16].南方红壤区农田道路强降雨侵蚀过程试验[J]. 农业机械学报 2012(09)
- [17].侵蚀红壤区缓坡地土壤物理性状对水土保持措施的响应[J]. 江西农业学报 2016(11)
- [18].不同母质红壤坡面产流产沙特征比较[J].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2)
- [19].南方红壤区林下水土流失成因及其治理措施[J]. 中国水土保持 2017(03)
- [20].红壤区花生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19)
- [21].丘陵红壤区多花黑麦草引种试验[J]. 中国草食动物 2011(02)
- [22].低丘红壤区旱田水热通量特征及其气象影响因素[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6(01)
- [23].红壤区受损湿地松林下6树种光合特性[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1(02)
- [24].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与循环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 福建农业学报 2013(11)
- [25].南方红壤区植被覆盖因子估算模型构建与验证[J]. 农业工程学报 2020(17)
- [26].近25年来典型红壤区土壤pH变化特征——以江西省余江县为例[J]. 土壤学报 2018(06)
- [27].低丘红壤区农田水热通量变化特征及气候学足迹[J].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1)
- [28].红壤区不同措施下的土壤水土保持效能评价[J].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18(05)
- [29].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治理研究进展[J].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4(03)
- [30].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对土壤惰性碳和酶活性的影响[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20(03)
标签:森林演替论文; 中亚热带丘陵红壤区论文; 磷素分级法论文; 土壤氮磷耦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