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文中短篇小说研究

李惠文中短篇小说研究

论文摘要

满族作家李惠文是20世纪中后期辽西文坛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致力于农村小说的创作,生动地记录了当代辽西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变化,作品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感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李惠文的创作取向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写农村,二是干预生活。农民出身,长期的农村生活经历,使李惠文对农民和农村具有深厚的感情。这既构成了他农村小说创作的自觉,也构成了其得天独厚的创作优势。对农村生活的敏感,使他能够充分发挥这种优势,获取有价值的创作素材。李惠文选择农村小说还与当时文学界对农村题材的强调有关,是对“写中心”的呼应。但李惠文对现实的配合更多的表现为“暴露”,他执著地揭示矛盾冲突,创作了许多“问题小说”,体现出积极干预现实生活的创作倾向。李惠文的中短篇小说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文革”前和“文革”后。“文革”前的小说主题思想都比较务实,常常围绕农村工作的具体问题来表现“先进”和“落后”的“内部矛盾”,追求作品的宣传功能和教育效果。李惠文在表达这些主题时,有意通过辽西乡村日常生活来展开,农村的人情风俗、伦理关系、自然风光等因素被纳入到作品中,增强了小说的生活实感。“文革”后的小说从主题上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诉说“文革”创痛、继续揭示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关注农民的道德情感。其作品的生活空间逐渐变得宽广,并且对社会转型期农民道德观、价值观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其作品的思想厚度。大众化和乡土化是李惠文所追求的艺术风格。他的中短篇小说无论是在布局谋篇、人物塑造还是语言使用上,都尊重了农民的审美口味。讲故事首尾圆合、秩序井然,巧妙利用线索,从纵向来展开主要情节,从横向上穿插具有“点缀性”的故事,积极拓展生活的容量。人物塑造上采用中国传统小说的白描手法,依托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描写和细节描写来活化人物,同时巧妙利用对比设计,对思想性格迥异的人物、性格存在交叉点的人物都进行了细致的比较,使人物鲜活立体。在语言使用上,李惠文吸纳了大量的辽西民间语言,乡土味儿扑面而来,地域文化气息浓郁,辽西民俗的许多方面都通过他使用的民间熟语折射出来。由于受到民间文学艺术的熏陶,李惠文努力追求语言的简洁精练,无论是刻画人物还是描写景物,都能做到生动传神。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李惠文的创作取向
  • 第一节 农村题材的选择
  • 第二节 干预生活的创作倾向
  • 第二章 李惠文中短篇小说创作的两个阶段
  • 第一节 “文革”前的小说创作
  • 一、50年代末:“外部矛盾”向“内部矛盾”的过渡
  • 二、60年代:集中表现“内部矛盾”
  • 第二节 “文革”后的小说创作
  • 一、诉说创痛
  • 二、“问题小说”的继续
  • 三、对道德的关注
  • 第三章 李惠文中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 第一节 布局谋篇的技巧
  • 一、巧妙利用线索
  • 二、横向衍生故事
  • 第二节 人物塑造的技巧
  • 一、白描手法
  • 二、对比手法
  • 第三节 富有生命力的语言
  • 一、乡土语言
  • 二、民间说唱艺术的语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李惠文中短篇小说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