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汉时期弱势群体的社会救济

论秦汉时期弱势群体的社会救济

论文摘要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与占有详实史料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弱势群体的社会构成与社会救济为视角,来探讨秦汉时期朝廷、社会与弱势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分为三大部分,共四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即第一章,考察先秦时期社会救济思想与实践,分别论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社会救济思想,以明确秦汉时期社会救济思想与措施的渊源。第二部分,即第二、三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中考察秦汉时期弱势群体的社会构成及其产生原因,关于弱势群体的社会构成,本文根据贫弱者的不同情形划分出四大类型:一类是高年、鳏寡孤独、废疾、幼年与贞妇;二是灾民、流民与失业者;三类是贫困农民;四类是奴婢等其他弱势者。关于弱势群体的产生原因,主要归纳为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两大方面。第三章考察秦汉时期社会救济的措施及其特征,重点考察了国家与社会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济,其中国家对高年、鳏寡孤独、废疾、幼年、贞妇、灾民、流民、失业者、贫困农民的救济方式,以及民间社会中富人、宗族内部、宗教组织的社会救济。在此基础上,分析秦汉时期社会救济的主要特征:以物资救济为主,精神救济为次,是后世“重养轻教”慈善的先例;社会救济措施制度化、法制化程度较低;始现社会救济的神秘性与宗教化。第三部分,即第四章,从弱势群体的社会救济的视角来考察秦汉时期朝廷、社会与弱势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重点探讨了朝廷、地方政权与弱势群体三者关系和考察民间救济对民间组织、民间社区发展的影响。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现状的述评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资料来源
  • 第一章 先秦时期社会救济思想与实践
  • 一、儒家社会救济思想
  • 1、民本思想
  • 2、大同思想
  • 3、仁爱思想
  • 二、道家社会救济思想
  • 三、先秦社会救济实践
  • 第二章 秦汉时期弱势群体的社会构成及其产生原因
  • 一、弱势群体的社会构成
  • 1、老年、鳏寡孤独、废疾、贞妇
  • 2、灾民、流民与失业者
  • 3、贫困农民
  • 4、奴婢等其它弱势者
  • 二、产生弱势群体的原因
  • 1、自然因素
  • 2、社会因素
  • 第三章 秦汉时期社会救济的措施及其特征
  • 一、国家救济的措施
  • 1、优抚老年、鳏寡孤独、废疾、贞妇
  • 2、抚恤灾民及其家属
  • 3、赈贷粮食、衣服、种子与农具等
  • 4、安辑流民、移民就食
  • 5、假民公田、赐民公田或赋民公田
  • 6、蠲免租赋、赈济医药
  • 二、民间救济的方式
  • 1、吏民捐献财物——“让财救患”
  • 2、宗族内部救济与民间互助
  • 3、宗教组织救济弱势群体
  • 三、秦汉时期社会救济的特征
  • 1、以物资救济为主,精神救济为次,是后世“重养轻教”慈善的先例
  • 2、社会救济措施制度化、法制化程度较低
  • 3、始现社会救济的神秘性与宗教性
  • 第四章 秦汉时期朝廷、社会与弱势群体的关系
  • 一、朝廷、吏民与弱势群体
  • 1、皇帝颁诏责已责官,体恤弱势群体
  • 2、派遣使者循行天下问民疾苦
  • 3、朝廷责令郡国县上报灾民、流民数量和赈济灾民、流民
  • 4、朝廷极力表彰救助弱势群体的吏民
  • 二、民间救助与民间社区的发展
  • 1、民间救助促使了社区组织的形成
  • 2、民间救济行为促进了民间力量的扩张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论秦汉时期弱势群体的社会救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