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

牡丹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

论文题目: 牡丹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作者: 陈笑蕾

导师: 何松林

关键词: 牡丹,组织培养,增殖,根诱导,愈伤组织

文献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以牡丹不同品种的鳞芽为外植体,探讨了不同生长调节物质和不同环境因子在鳞芽的萌发、增殖以及诱导生根过程中的作用,分析不同培养过程中主要影响因子有效浓度的范围;同时以牡丹幼嫩叶柄、叶片为外植体,探讨在愈伤组织的诱导、增殖以及分化过程中主要的影响因子及其有效浓度范围,并筛选出牡丹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防止褐化的有效措施。实验结果如下: 1.采用0.1%HgCl2对外植体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外植体采用处理时间有所差异,牡丹鳞芽合适时间以5~7min较好。叶柄处理时间以5min为宜。 2.采用‘洛阳红’、‘胡红’、‘肉芙蓉’、‘鲁荷红’、‘乌龙捧盛’和‘朱砂垒’6个牡丹品种的鳞芽诱导培养,结果表明:品种之间的增殖率差异表现为‘乌龙捧盛’>‘鲁荷红’>‘胡红’>‘洛阳红’>‘朱砂垒’>‘肉芙蓉’,综合萌芽率和增殖系数,‘乌龙捧盛’品种表现较好。 3.以‘乌龙捧盛’鳞芽为材料,比较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NAA、IAA和6-BA)和不同的基本培养基类型(1/2MS、MS、WPM和MS+Ca2+)对鳞芽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鳞芽增殖过程中,各个因素对鳞芽增殖系数的影响依次为:NAA>基本培养基类型>6-BA>IAA;培养基MS+Ca2+(WPM)+6-BA2.0 mg.L-1+IAA0.3 mg.L-1和MS+Ca2++6-BA1.0 mg.L-1+IAA0.1 mg.L-1有利于试管苗的增殖。三个继代时间(35d,45d和55d))相比较,继代培养时间应低于35d。 4.在生根培养过程中,通过生根率、平均根数、平均根长等生长指标调查,结果表明:IBA和基本培养基类型是影响牡丹试管苗生根率的主要因素,培养基1/2MS+IBA1.0 mg.L-1+IAA1.0mg.L-1+蔗糖20 g.L-11有利于根的诱导;基本培养基类型和蔗糖浓度是影响牡丹试管苗平均根长的重要因素,培养基WPM+IBA1.0 mg.L-1+IAA1.0 mg.L-1+蔗糖40 g.L-11有利于根的生长;IAA浓度和蔗糖浓度是影响牡丹试管苗根数的重要因素,培养基1/4MS+IBA3.0 mg.L-1+IAA3.0 mg.L-1+蔗糖30 g.L-1和培养基1/2MS+Ca2+(WPM)+IAA3.0 mg.L-1+蔗糖40 g.L-1有利于根数的增加;综合比较培养基1/2MS+Ca2++IBA1.0 mg.L-1+IAA1.0 mg.L-1+蔗糖20~30 g.L-1有利于试管苗的生根率、平均根长和生根数的增加。 5.分别采用叶柄、叶片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及分化培养,结果表明:各个因素对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6-BA>2,4-D>材料类型>NAA>IAA:采用近枝干叶柄为材料,并培养于1/2MS+2,4-D0.5 mg.L-1+NAA1.0 mg.L-1+IAA0.2 mg.L-1培养基中,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在愈伤组织的增殖培养过程中,6-BA和NAA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以1/2MS+NAA0.3 mg.L-1+6-BA2.0mg.L-1+IAA0.5 mg.L-1为培养基,增殖系数较高。 6.采用不同的措施防止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化,结果表明:木质化程度低的材料褐化现象较木质化程度较高的材料轻;在采用的三种基本培养基类型(MS,1/2MS和WPM)中,褐化率相当,但褐化程度依次为MS>1/2MS>WPM;母株预处理、暗培养和在培养基中添加PVP均能有效地降低褐化率和褐化程度,而生长调节物质在牡丹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对褐化的影响较小。

论文目录: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牡丹的繁育历史和现状

1.2 外植体的选择与处理

1.2.1 外植体的遗传因素

1.2.2 外植体的种类及取材时间

1.2.3 外植体的处理

1.2.4 外植体的极性

1.3 培养基成分

1.3.1 基本培养基

1.3.2 生长调节物质

1.3.2.1 生长调节物质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1.3.2.2 生长调节物质对根诱导的影响

1.3.2.3 生长调节物质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1.3.3 碳源

1.4 环境因素

1.5 其它影响因素

1.6 问题与展望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外植体的选择及处理

3.2.2 诱导培养

3.2.3 增殖培养

3.2.3 生根培养

3.2.4 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

3.2.4.1 愈伤组织诱导

3.2.4.2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3.2.4.3 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化的防治

4 结果与分析

4.1 外植体的消毒

4.1.1 不同消毒时间对鳞芽污染率的影响

4.1.2 不同消毒时间对叶柄污染率的影响

4.2 诱导培养

4.3 增殖培养

4.3.1 不同基本培养基和生长调节物质对试管苗增殖率的影响

4.3.2 不同培养基和继代时间对试管苗增殖率的影响

4.4 生根培养

4.4.1 不同处理对试管苗生根率的影响

4.4.2 不同处理对试管苗根数的影响

4.4.3 不同处理对试管苗根长的影响

4.5 愈伤组织的培养

4.5.1 不同激素处理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5.2 不同因素对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

4.5.3 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化的研究

4.5.3.1 不同基本培养基类型对褐化现象的影响

4.5.3.2 不同种类抗氧化剂和吸附剂对褐化的影响

4.5.3.3 不同生长调节物质对褐化的影响

4.5.3.4 母株预处理对褐化的影响

4.5.3.5 光照对褐化的影响

4.5.3.6 不同取材季节对褐化的影响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材料的无菌处理

5.2.2 不同品种对增殖率的影响

5.2.3 增殖培养

5.2.4 生根培养

5.2.4.1 生长调节物质对牡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5.2.4.2 蔗糖和基本培养基对牡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5.2.4.3 暗期培养和生长调节物质互作现象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5.2.5 愈伤组织培养

5.2.6 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化现象研究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图版

发布时间: 2005-09-09

参考文献

  • [1].树莓组织培养快繁体系的建立[D]. 李君.山东农业大学2017
  • [2].一品红组织培养技术体系研究[D]. 潘远智.四川农业大学2001
  • [3].垂丝海棠组织培养技术体系[D]. 张玲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 [4].紫斑牡丹不同芽的形态解剖结构及其组织培养的研究[D]. 陈怡平.西北师范大学2001
  • [5].大花君子兰组织培养技术研究[D]. 武志文.吉林农业大学2016
  • [6].红掌组织培养及栽培应用技术[D]. 牛月波.东北林业大学2004
  • [7].朱顶红组织培养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其相关研究[D]. 王培军.山西农业大学2004
  • [8].太行菊(Opisthopappus taihangensis)组织培养及其快速繁育技术研究[D]. 刘彬.郑州大学2016
  • [9].百合组织培养快速繁殖[D]. 刘华夏.大连理工大学2009
  • [10].福建山樱花组织培养技术研究[D]. 徐楠.福建农林大学2008

相关论文

  • [1].牡丹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D]. 王军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 [2].牡丹种子穴盘育苗试验研究[D]. 刘心民.北京林业大学2006
  • [3].牡丹组织培养技术的初步研究[D]. 陈莉.河南农业大学2006
  • [4].秋水仙素诱导牡丹多倍体的初步研究[D]. 高静.北京林业大学2007
  • [5].牡丹组织培养技术的优化研究[D]. 吴丹.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
  • [6].黄牡丹种子萌发及其营养物质和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研究[D]. 王志芳.东北林业大学2007
  • [7].牡丹组培离体再生系统的建立[D]. 安佰义.东北林业大学2005
  • [8].开花过程中牡丹碳水化合物的分配及牡丹花衰老生理的研究[D]. 丰亚南.山东农业大学2006
  • [9].紫斑牡丹不同芽的形态解剖结构及其组织培养的研究[D]. 陈怡平.西北师范大学2001
  • [10].牡丹初始外植体褐变机理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吴银凤.山东农业大学2003

标签:;  ;  ;  ;  ;  

牡丹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