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我国融资结构失衡的法律制度研究

克服我国融资结构失衡的法律制度研究

论文摘要

研究融资结构的目的在于揭示融资结构、金融法律制度和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这种关系可概括为:通过完善金融法律制度能够优化融资结构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同时,金融和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历史说明:单一、失衡的融资结构不利于经济发展,而均衡、多元的融资结构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的融资结构问题,对此是从下面三个层次展开的:第一,融资结构的应然状态是什么。我国目前的融资结构是一种实然状态,要分析和评价我国融资结构就必须将其置身于融资结构的应然状态之中,也就是要用融资结构应然的理论体系来检视我国的融资结构,只有通过理论检视所得出的结论才是科学的,所提出的建议才具建设性。因此,本文首先抽象出融资结构应然的理论体系,主要论述的有两项:一是融资结构内涵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融资结构内部应该由那些要素构成。对此本文从两个视角来揭示:从金融资源配置的视角而言,它是政策性(政府)、市场性(正规金融组织)和民间性(非正规金融组织)金融资源配置方式相互组合和搭配的产物。这是从宏观层面揭示了金融资源借助于政府或市场的力量将其配置给资金需求主体的过程,要求不同配置方式均衡发展而不能相互替代,共同完成金融资源在社会经济部门之间的合理流动;从储蓄到投资转换的视角来说,它是法定融资方式和融资工具在社会融资中的组合和比例,这是从微观层面说明储蓄到投资转换运动过程的。它要求各融资方式和工具协调发展,社会融资中不同的融资方式和融资工具应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不能过分依赖某一种融资方式或融资工具,这样才能加速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实现社会资金的供求平衡。可见,完备性是对融资结构内部要素最根本的要求。二是融资结构系统的外部环境因素是否对融资结构的形成有影响。运用系统理论对融资结构系统进行分析后可知:金融法律制度、经济发展阶段及金融文化等外部因素对融资结构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外部因素共同构成影响融资结构生成的外部环境。因此,适宜性是对融资结构外部环境因素最根本要求。本文重在说明金融法律制度是影响融资结构形成的最重要外部因素,它的完善程度和执法水准直接影响到合理融资结构的形成。至此,可以将融资结构的应然状态概括为:融资结构应该是完备的内部要素和适宜的外部环境因素的完美结合。第二,我国融资结构到底存在什么问题。用上述融资结构应然理论中的“完备性”和“适宜性”对我国融资结构检视后发现:因我国社会融资主要依赖国有商业银行,其他融资方式和工具不健全,使融资结构内部要素的“完备性”不够;同时,由于金融法律制度供给不足或缺失,使形成合理融资结构的外部环境的“适宜性”不足。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融资结构处于一种失衡状态,具体表现为:一是金融资源配置方式发展失衡,即重商业性金融资源配置方式轻政策性金融资源配置方式,歧视民间性金融资源配置方式;二是融资方式搭配失衡,即在储蓄到投资的转化上重间接融资方式轻直接融资方式,国有商业银行在社会融资中处于垄断地位;三是融资工具比例失衡,即重债权型融资工具轻股权型融资工具。从法律制度的视角看,造成我国融资结构失衡的原因是政府对金融法律制度的强制性变迁,其结果使我国融资法律制度缺失或供给不足进而导致融资结构失衡。这种强制性制度变迁虽然保证了政府对金融资源的控制,但使融资方式和融资工具非均衡发展,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市场地位和单一的资本市场结构以及对民间融资的歧视。融资结构的失衡状态对经济和金融本身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其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从宏观层面看是融资公平和效率的缺失。就融资公平而言,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的公平融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所体现出的融资非公平。就融资效率而言,主要体现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不高和整体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二是微观层面上是导致企业缺乏长期资金支持以及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无力提供长期融资和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使企业缺乏长期资金支持。同时,我国目前阶段实行的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的债务型融资结构,是与以股东为中心型的公司治理模式不相匹配,其结果是弱化了企业公司治理的效率。三是对金融自身层面而言是滋生了民间融资异常活跃,弱化了金融调控功能。第三,如何完善或优化我国融资结构。通过上述分析,我国融资结构失衡是由于融资结构内部要素的“完备性”不够造成的,其实质是因我国融资法律制度缺失或供给不足,形成合理融资结构外部环境的“适宜性”不够导致的。本文认为:通过完善以下几方面的金融法律制度是能够克服我国融资结构失衡状态的:一是完善规制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地位的法律制度,具体为:完善商业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以优化商业银行体系的市场结构、规范我国民营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以强化商业银行之竞争、完善政策性银行立法以剥离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业务、构建国有商业银行共同治理法律制度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二是完善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法律制度以扩大融资渠道,包括构建二板市场法律制度、完善企业债券法律制度以及完善投资基金法律制度。三是完善民间融资法律制度,使其能够规范发展以满足不同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并正式成为我国融资结构的组成部分。本文分三编十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编理论篇:融资结构、金融法律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编是本论文的理论基础部分,重点阐述了融资结构、金融法律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三者关系可概括为:通过完善金融法律制度可以优化融资结构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本编分为四章,具体内容是:第一章:融资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这是写作本文的逻辑起点,即研究融资结构的目的在于优化融资结构从而促进经济发展。首先,从两个层面界定了融资结构的内涵:即从金融资源配置方式来说,融资结构是金融资源不同配置方式相互组合的产物;从储蓄到投资转化的角度来看,融资结构是不同融资方式和融资工具相互搭配的产物。进而论述了融资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动态变革性、法定性、弹性和系统性。其次,阐述了融资结构产生的客观和主观基础:前者是指随着融资方式和融资规模的扩张以及其结构性矛盾的凸现,为从结构上研究融资问题奠定了物质基础,即随着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融资结构进一步复杂化,从结构上分析融资问题成为必要和可能;后者是指为减少融资风险和提升融资效率,需要研究融资结构内部要素如何保持合理的比例和组合状态,使优化融资结构的研究成为必要。最后,阐述了单一、失衡的和多元、均衡的融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揭示了融资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二章:融资结构的内部要素。首先,在系统论理论的指导下对融资结构系统进行了分析,论述了融资结构作为一个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和开放性,进而论述了完备的融资结构内部要素是保证其发挥整体功能的关键。其次,从金融资源配置方式的视角认为融资结构是不同金融资源配置方式的组合,进而分析了政策性、商业性和民间性金融资源配置方式的特征和功能。最后,从储蓄到投资转换的视角认为融资结构是不同资方式和融资工具在社会融资中的比例和搭配,进而说明了基础性要素和派生性要素对融资的作用。第三章:影响融资结构的外部因素——法律及其它。本章重点论述了融资结构系统与外部环境因素的关系,说明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可以改变融资结构。首先,论述了法律为何对金融发展重要。在介绍了“法律决定论”和“法律金融学”的观点之后,认为法律对金融重要源于金融的脆弱性和虚拟性。其次,论述了金融法律制度对融资结构的影响。对这一问题是从金融法律制度为什么能够影响以及如何影响融资结构两方面来说明的。最后,论述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阶段和金融文化对融资结构的影响。第四章: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融资结构及启示。首先,介绍了英国和美国的“市场导向型”融资结构和日本和德国的“银行导向型”融资结构的特点及比较优势。其次,论述了这两种融资结构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构建我国融资结构的启示。第二编实践篇:我国融资结构实践。我国融资结构是随着会融体制改革而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从金融发展的历史来看,我国融资结构一方面是从单一走向多元,融资效率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融资结构的内部要素未能得到均衡发展,突出的表现在银行产权的国家垄断和金融市场竞争中的国有银行垄断,这种“双垄断”使国有商业银行在融资结构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这种状况不仅抑制了其他融资方式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使融资结构发展呈现出失衡状态,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我国融资制度强制性变迁是造成融资结构失衡主要原因,其表现在克服我国融资结构失衡的金融法律制度缺失或供给不足,其本质就是缺乏形成合理融资结构适宜的外部法律环境。本编分三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五章:我国融资结构的变迁及其特征。首先,介绍了我国融资结构历史变迁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1983年以前计划经济时期的以财政为主的阶段;二是1983-1990年经济转型期以银行信贷为主阶段;三是1990年以后的融资结构逐渐多元化阶段,并分析了各阶段融资结构的特点以及存在不足。其次,指出了我国融资结构主要特征是结构失衡,表现在:金融资源配置方式发展失衡、融资方式搭配失衡和融资工具比例失衡,这三种失衡最终集中地体现在国有商业银行在融资结构中处于垄断地位。第六章:我国融资结构失衡的负面效应。本章从宏观、微观和金融自身发展等方面说明了融资结构失衡的负面效应。首先,从宏观层面而言导致融资公平和效率的缺失。就融资公平而言,农村地区和非国有企业公平融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就融资效率来说,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低下和整体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其次,从微观层面来说导致企业缺乏长期资金支持和企业公司治理效率低下。最后,从金融自身而言表现为滋生民间融资异常活跃,削弱了金融宏观调控功能。第七章:我国融资结构失衡的成因分析。从制度变迁视角来说,融资制度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导致我国融资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本章的主要内容为:首先,介绍制度变迁的两种方式即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说明了二者的适用范围、适用结果以及其哲学基础,最终的结论是过分适用某一种制度变迁形式都不利于良好制度的形成;其次,论述了我国融资制度强制性变迁在银行制度、资本市场制度及民间融资制度中的具体体现;最后,论述了我国融资制度强制性变迁两种后果:即制度变迁的动力不足和制度供给不足或缺失。第三编救济篇:完善金融法律制度以优化我国融资结构。本篇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提出了克服融资结构失衡的法律对策,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克服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地位的法律制度建设;另一方面是完善其他融资渠道的法律制度建设。本篇共分三章,具体内容如下:第八章:完善规制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地位的法律制度,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完善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以优化其市场结构;二是规范我国民营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以强化商业银行市场竞争;三是完善政策性银行立法以剥离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业务;四是构建国有商业银行共同治理法律制度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第九章: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法律制度。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构建二板市场法律制度,为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二是完善债券市场法律制度,以优化资本市场结构;三是完善投资基金法律制度,为风险投资和高科技成长型企业开辟投融资渠道。第十章:完善民间融资法律制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从融资法定和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对我国民间融资生存空间的困境进行了辨证分析,从理论层面揭示了应该正视并“善待”民间融资。二是分析了我国目前民间融资的生存状况以及对其进行监管的具体措施,认为我国目前对民间融资的监管手段单一、打击过重,不利于民间融资的生存和发展;最后对如何规范我国民间融资提出了若干法律制度建议。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此问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此问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对象及思路
  •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 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思路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 (一) 法律金融学的研究方法
  • (二) 制度分析的研究方法
  • (三)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及可能存在的不足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编 理论篇 融资结构、金融法律制度与经济增长
  • 第一章 融资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第一节 融资结构的界定
  • 一、法律语境下的融资内涵
  • (一) 文献综述
  • (二) 融资内涵
  • 二、从两个层面界定融资结构
  • (一) 从结构上研究融资的意义
  • (二) 融资结构的界定
  • (三) 融资结构的特征
  • 第二节 融资结构产生的基础
  • 一、客观基础——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的不断丰富
  • (一) 信用的本质
  • (二) 信用的发展阶段
  • (三) 现代信用的形式与信用工具
  • 二、主观基础——融资风险和效率的考量
  • (一) 单一融资结构——加剧金融风险
  • (二) 多元融资结构——化解融资效率和风险的矛盾
  • 第三节 融资结构的单一、失衡及优化
  • 一、融资结构的学理分类
  • (一) 单一的和多元的融资结构
  • (二) 均衡的和失衡的融资结构。
  • 二、单一、失衡融资结构的负面效应
  • (一) 对金融体系自身的不利影响
  • (二) 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 三、优化融资结构——多元、均衡融资结构的评价体系
  • (一) 完备的金融资源配置方式
  • (二) 多元、竞争的金融机构体系
  • (三) 丰富多样的融资工具体系
  • (四) 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 (五) 规范有序的民间融资体系
  • (六) 适宜的金融法律制度和金融文化等外部环境
  • 第四节 融资结构的优化与经济增长
  • 一、融资结构与金融发展
  • 二、融资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
  • (一) 金融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 (二) 融资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
  • 第二章 融资结构的内部要素
  • 第一节 系统理论与融资结构
  • 一、系统一般理论
  • 二、融资结构的系统观
  • (一) 融资结构系统的整体性
  • (二) 融资结构系统的相关性
  • (三) 融资结构系统的开放性
  • 第二节 从两个层面界定融资结构内部要素
  • 一、从金融资源配置的视角界定融资结构内部要素
  • (一) 商业性金融资源配置方式
  • (二) 政策性金融资源配置方式
  • (三) 民间性金融资源配置方式
  • (四) 法律对金融配置方式的规制
  • 二、储蓄到投资转化的视角界定融资结构内部要素
  • (一) 基础性要素
  • (二) 派生性要素
  • 第三章 影响融资结构的外部因素——法律及其他
  • 第一节 法律对金融发展的重要性
  • 一、"法律决定论"的观点
  • 二、法律金融学的观点与争议
  • (一) 国外学者的观点
  • (二) 国内学者的观点
  • (三) 对上述观点的简单评述
  • 三、法律对金融重要的原因
  • (一) 金融内涵与法律功能的契合
  • (二) 金融脆弱性与法律规制
  • (三) 金融虚拟性与法律规制
  • 第二节 法律制度对融资结构的影响
  • 一、法律制度能够影响融资结构的原因
  • (一) 法律制度是影响金融生态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
  • (二) 法律制度是影响融资结构形成最重要的外部因素
  • (三) 金融资源配置方式需要法律的规范和制约
  • 二、法律制度影响融资结构的途径
  • (一) 金融立法对融资结构形成的先导性作用
  • (二) 法律对投资者保护与融资结构
  • (三) 法律对金融机构规制与融资结构
  • (四) 法律对多层次资本市场规范与融资结构
  • (五) 金融监管与融资结构
  • 第三节 影响融资结构的其他外部因素
  • 一、经济发展的阶段对融资结构的影响
  • 二、金融文化对融资结构的影响
  • (一) 金融文化的内涵
  • (二) 两种金融文化观及对融资结构的影响
  • 第四章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融资结构及启示
  • 第一节 有代表性的两种融资结构模式
  • 一、英国和美国的"市场导向型"融资结构
  • (一) "市场导向型"融资结构的特点
  • (二) "市场导向型"融资结构的比较优势
  • 二、日本和德国的"银行导向型"融资结构
  • (一) "银行导向型"融资结构的特点
  • (二) "银行导向型"融资结构的比较优势
  • 第二节 两种融资结构模式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 一、业务上的融合趋势
  • 二、对企业监督与治理上的融合趋势
  • 三、对我国融资结构的启示
  • (一) 形成背景不同可比较的空间不大
  • (二) 两种融资结构是互为补充而非相互替代
  • (三) 融资结构选择受内外部条件的制约
  • 第二编 实践篇 我国融资结构实践
  • 第五章 我国融资结构的变迁及其特征
  • 第一节 我国融资结构的历史变迁
  • 一、财政为主、银行为辅的融资结构
  • (一) 主要特征
  • (二) 思想基础
  • (三) 成因分析
  • (四) 绩效评价
  • 二、银行信贷为主的融资结构(1983——1990)
  • (一) 融资结构改革的必要性
  • (二) 改革的主要内容
  • (三) 对改革的评价
  • 三、银行信贷为主、资本市场为辅的融资结构(1990年至今)
  • (一) 前阶段融资体制改革的不彻底性
  • (二) 本阶段融资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 第二节 我国融资结构的特征——结构失衡
  • 一、我国融资制度演进的基本特征
  • (一) 强制性
  • (二) 渐进性
  • (三) 滞后性
  • 二、我国融资结构失衡的主要表现
  • (一) 金融资源配置方式发展失衡
  • (二) 融资方式搭配失衡
  • (三) 融资工具比例失衡
  • 第六章 我国融资结构失衡的负面效应
  • 第一节 宏观效应——融资公平和效率的缺失
  • 一、对融资公平的影响
  • (一) 农村地区融资的非公平性
  • (二) 非国有企业融资的非公平性
  • 二、对融资效率的影响
  • (一) 经营效率低下——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例
  • (二) 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 第二节 微观效应——企业缺乏长期资金支持与公司治理低效率
  • 一、企业缺乏长期资金支持
  • (一) 国有商业银行无力提供长期融资
  • (二) 政策性银行长期融资功能残缺
  • (三) 资本市场缺乏资源配置效率
  • 二、融资结构对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影响
  • (一) 企业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的相关性
  • (二) 我国企业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模式不匹配及其后果
  • 第三节 融资体制自身效应——滋生民间(非正规)融资异常活跃
  • 一、我国民间(非正规)融资异常活跃
  • 二、民间(非正规)融资对经济发展的两面性
  • (一) 积极效应
  • (二) 消极作用
  • 三、民间(非正规)金融产生原因
  • (一) 文献综述
  • (二) 本文观点
  • 第七章 我国融资结构失衡的成因分析——制度变迁的视角
  • 第一节 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
  • 一、制度的重要性
  • 二、制度变迁的理论
  • (一) 制度变迁的原因
  • (二) 制度变迁的两种方式
  • (三) 两种制度变迁的哲学基础
  • (四) 对两种制度变迁模式的评价
  • 第二节 我国融资制度的强制性变迁
  • 一、我国融资制度强制性变迁的动力
  • 二、强制性融资制度变迁的表现
  • (一) 银行制度的强制性变迁
  • (二) 资本市场制度的强制性变迁
  • (三) 民间融资制度发展缓慢
  • 三、"路径依赖"强化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的融资结构
  • 第三节 我国融资制度强制性变迁的后果
  • 一、我国融资制度的非均衡发展
  • 二、融资制度供给不足或缺失
  • (一) 规制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地位的法律制度供给不足
  • (二) 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法律制度供给不足
  • (三) 规范民间(非正规)融资的法律制度缺失
  • (四) 缺乏完善的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
  • 三、优化融资结构的思路
  • 第三编 救济篇 完善金融法律制度以优化我国融资结构
  • 第八章 完善规制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地位的法律制度
  • 第一节 完善商业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优化商业银行体系的市场结构
  • 一、商业银行准入管理的必要性
  • 二、我国商业银行准入管理的内容
  • (一) 机构准入
  • (二) 业务准入
  • (三) 人员准入
  • 三、市场准入条件过于严格的弊端及改进措施
  • (一) 市场准入条件过于严格的弊端
  • (二)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准入制度的途径
  • 第二节 规范我国民营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加强商业银行竞争
  • 一、民营银行对我国银行体系的独特价值
  • (一) 弱化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市场地位的需要
  • (二) 为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增加融资渠道的需要
  • (三) 规范民间融资的需要
  • 二、从法律上界定民营银行
  • 三、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途径
  • 四、建立与民营银行配套的法律制度
  • (一) 多级发牌制度
  • (二) 关联贷款制度
  • (三) 市场退出制度
  • 第三节 完善政策性银行立法——剥离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业务
  • 一、国有商业银行因承担政策性业务强化其垄断地位
  • 二、我国政策性银行存在的问题
  • 三、国外政策性银行法律制度及启示
  • (一) 国外政策性银行法律制度基本内容
  • (二) 对我国的启示
  • 四、对我国政策性银行立法的前瞻性思考
  • (一) 现行法律法规及其弊端
  • (二) 立法框架结构及主要内容
  • 第四节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共同治理法律制度——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
  • 一、"股东至上"治理模式下的国有商业银行
  • 二、构建共同治理法律制度
  • (一) 理论基础
  • (二) 存在的法律制度障碍
  • (三) 立法建议
  • 第九章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法律制度
  • 第一节 构建二板市场法律制度
  • 一、二板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 (一) 二板市场的含义与特征
  • (二) 二板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 二、我国建立二板市场的立法实践
  • (一) 1993年的《公司法》
  • (二) 深交所《创业企业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
  • (三) 2006年《证券法》
  • 三、构建我国二板市场法律制度的建议
  • (一) 立法原则及其市场模式
  • (二) 市场准入法律制度
  • (三) 信息披露制度
  • (四) 股本流通与风险资本退出机制
  • (五) 法人治理结构
  • 第二节 完善企业债券法律制度
  • 一、企业债券融资对优化资本市场结构的意义
  • (一) 债券融资的比较优势
  • (二) 债券市场发展滞后对我国融资结构的影响
  • 二、法律视角下我国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 (一) 发行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二) 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三、完善我国企业债券法律制度的建议
  • (一) 理念层面
  • (二) 发行市场制度改革
  • (三) 交易市场制度改革
  • 第三节 完善投资基金法律制度
  • 一、投资基金融资对优化我国融资结构的意义
  • (一) 投资基金的内涵
  • (二) 投资基金融资对优化我国融资结构的意义
  • 二、我国投资基金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法律制度的缺失
  • (二) 法律制度的缺陷
  • 三、完善我国投资基金法律制度的建议
  • (一) 制定统一的《投资基金法》
  • (二) 对完善基金治理机制的建议
  • 第十章 完善民间融资法律制度
  • 第一节 金融创新与融资法定之冲突——民间融资生存空间之分析
  • 一、民间融资属于金融创新范畴
  • (一) 金融创新内涵
  • (二) 民间融资也是一种金融创新
  • (三) 金融创新对经济和金融的积极作用
  • 二、融资法定与金融创新的关系
  • (一) 金融立法滞后与金融创新
  • (二) 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
  • 第二节 民间融资及其监管
  • 一、民间融资的内涵
  • 二、民间融资对优化我国融资结构的意义
  • (一) 是我国融资结构的组成部分
  • (二) 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作用
  • (三) 为中小和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 三、民间融资监管
  • (一) 需要监管的理由
  • (二) 监管特点和具体内容
  • (三) 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 第三节 规范民间融资的法律对策
  • 一、目前规范民间融资的法律措施
  • (一) 清理整顿民间融资
  • (二) 鼓励正规金融为中小、私营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支持
  • 二、规范民间融资的建议
  • (一) 理念层面
  • (二) 制度建设方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谁来治理民间融资的乱象[J]. 财富时代 2019(12)
    • [2].民间融资行为的法律规制:理念检视与路径转换[J]. 中国商论 2020(11)
    • [3].我国民间融资利率法律规制的反思与重构[J]. 江淮论坛 2019(01)
    • [4].民间融资风险治理机制研究——以法律经济学为分析视角[J]. 河南社会科学 2019(09)
    • [5].在我国刑法下的民间融资的界限研究——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为切入点[J]. 法制与社会 2019(29)
    • [6].对于营利性民间融资治理的思考[J]. 法制博览 2019(27)
    • [7].民间融资发展现状与规范化的法律路径[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
    • [8].民间融资的内涵界定:权利视角[J]. 理论建设 2017(05)
    • [9].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困境、成因及其出路[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8(03)
    • [10].浅谈民间融资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机制[J]. 法制与社会 2018(10)
    • [11].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现状、风险与路径选择[J]. 企业经济 2018(05)
    • [12].河北省民间融资新的发展态势与风险防范[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4)
    • [13].河北省民间融资问题研究[J]. 现代交际 2018(13)
    • [14].河南省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现状及问题研究[J].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8(08)
    • [15].法律视角下规范民间融资行为的思考与建议[J]. 经贸实践 2017(04)
    • [16].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民间融资的新趋势——以浙江台州为例[J]. 台州学院学报 2017(04)
    • [17].民间融资市场情况调查——以黑龙江省为例[J]. 黑龙江金融 2017(09)
    • [18].民间融资规模测算:理论与实证——以湖南岳阳为例[J]. 武汉金融 2015(12)
    • [19].民间融资与非法集资关联度实证研究[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5(12)
    • [20].民间融资市场与金融稳定——相关理论与实证[J]. 金融经济 2016(02)
    • [21].小城市企业民间融资特点及引导适度发展建议——以吉林省延边州为例[J]. 吉林金融研究 2016(02)
    • [22].对民间融资风险问题的思考[J]. 财经界(学术版) 2015(36)
    • [23].民间融资理财公司乱象[J]. 中国金融 2016(04)
    • [24].中小企业民间融资问题探讨——以浙江省为例[J]. 商场现代化 2016(28)
    • [25].首开民间融资备案罚单意义深远[J]. 金融经济 2015(03)
    • [26].民间融资发展探析——以岳阳为例[J]. 银行家 2015(03)
    • [27].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民间融资运行的特点及趋势[J]. 黑龙江金融 2015(03)
    • [28].对民间融资的若干思考[J]. 知识经济 2015(12)
    • [29].民间融资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措施分析[J]. 商 2015(39)
    • [30].保定市民间融资风险管理分析[J]. 大众投资指南 2018(14)

    标签:;  ;  ;  

    克服我国融资结构失衡的法律制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