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患者血清脂质水平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宁[1](2021)在《单核细胞计数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对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比较单核细胞计数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onocyte count to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ratio,MHR)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的变化,探讨2型糖尿病人群中的MHR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了解MHR是否可以作为2型糖尿病人群发生冠状动脉疾病的预测指标及其预测价值,为指导临床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提供循证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共444例。按照是否合并冠心病及糖尿病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单纯冠心病组(CHD组)、单纯2型糖尿病组(DM组)和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DM合并CHD组)。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单核细胞计数(MONO)和高密度脂蛋白(HDL)计算MHR。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MHR在评估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的预测价值。结果:1.与NC组比较,CHD组、DM组及DM合并CHD组MHR水平显着升高,HDL显着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CHD组、DM组比较,DM合并CHD组患者的MONO、MHR水平显着升高,HDL水平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MONO、Scr、FIB、TG、HDL、MHR水平在DM组与DM合并CHD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MHR与Scr、FIB、Hb A1c成正相关(P<0.05)。4.多因素Logistic结果提示MHR与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独立相关(OR=2.356;95%CI:1.657-3.349;P<0.001)。5.通过ROC曲线分析,MHR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的截点值为0.45(敏感性:71.79%,特异性:66.96%),曲线下面积为0.728(95%CI:0.663-0.793,P<0.001)。结论:1.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及单纯冠心病患者血清MHR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健康人。2.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MHR水平较单纯冠心病组患者及单纯2型糖尿病组患者显着升高。3.MHR是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4.MHR对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王耀振[2](2021)在《基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探究人参皂苷Rc改善内皮细胞胰岛素抵抗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及机制》文中提出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问题,其对血管可产生严重的危害作用,即糖尿病血管病变,这也是导致T2DM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作为T2DM的典型特点,不仅是促进其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还是代谢综合征导致内皮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内皮是血管的第一道屏障,承担多种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功能,而内皮功能障碍是血管功能障碍的早期致病事件,其与IR相互促进,共同在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是一种具有内分泌特点的肽能系统,主要负责维持血压和水电解质的平衡,其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Ang II)/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angiotensin type 1 receptor,AT1R)轴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该轴的关键效应分子-Ang II,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包括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纤维化、肥大和内皮功能障碍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血管紧张素1-7[angiotensin-(1-7),Ang-(1-7)]/Mas轴拮抗了ACE/Ang II/AT1R轴的功能,其保护作用不仅依赖于对Ang II的降解,还依赖于生成Ang-(1-7)作用于Mas所产生的抗氧化、抗炎、抗肥大、血管舒张及改善内皮功能障碍等作用。尽管有研究表明ACE2/Ang-(1-7)/Mas轴可改善代谢IR,并且Ang-(1-7)可改善db/db小鼠内皮功能障碍和Ang II诱导的内皮细胞IR,但ACE2/Ang-(1-7)/Mas轴与内皮IR的相关研究仍鲜有报道,因此进一步研究其与内皮细胞IR的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IR的分子机制,从而以新的角度防治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人参皂苷Rc是原人参二醇组皂苷的单体成分并且是人参皂苷的主要成分之一,有关人参皂苷Rc药理活性的研究相对较少,仅有少数研究报道了其具有强大的抗炎和抗氧化活性,而人参皂苷Rc对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是否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尚不清楚。其同分异构体人参皂苷Rb2与人参皂苷Rb3已被证实具有显着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并且还有研究表明了人参皂苷与RAS具有密切关系。鉴于炎症和氧化应激是导致IR的关键机制以及ACE2/Ang-(1-7)/Mas轴在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保护作用,我们推测人参皂苷Rc可能通过激活ACE2/Ang-(1-7)/Mas轴改善内皮IR与内皮功能障碍,故开展此研究对其进行初步验证。我们首先应用高糖(high glucose,HG)建立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IR模型(30 mmol/L D-葡萄糖处理24 h)。实验结果显示,HG对HUVECs的存活率和形态无明显影响;HG可显着降低HUVECs的NO分泌含量并升高ET-1 mRNA水平,提示其破坏了血管舒缩因子的平衡;HG可显着降低HUVECs的p-IRS1Tyr896、p-PI3K p85Tyr607、p-Akt Ser473及p-eNOSSer1177水平并升高p-IRS1Ser307水平,提示其损害了胰岛素信号转导;HG可显着减少HUVECs的ACE2及Mas蛋白表达,提示其可能损害了ACE2/Ang-(1-7)/Mas轴的保护作用。以上结果表明HG成功诱导HUVECs IR并可减少ACE2及Mas蛋白表达。我们进而加入人参皂苷Rc(25、50 mmol/L)与HG同步处理,观察其对HUVECs IR是否具有改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人参皂苷Rc可显着升高HUVECs的NO分泌含量并降低ET-1 mRNA水平,提示其纠正了血管舒缩因子的失衡;人参皂苷Rc可减少HUVECs的ROS产生,显着降低培养液上清MDA含量并升高SOD活性,提示其增强了HUVECs的抗氧化应激能力;人参皂苷Rc可显着降低HUVECs的TNF-α、IL-1β及IL-6 mRNA水平,提示其增强了HUVECs的抗炎能力;人参皂苷Rc可显着降低HUVECs培养液上清Ang II含量,进一步升高Ang-(1-7)含量,增加ACE2及Mas蛋白表达,而HG或人参皂苷Rc对ACE2及Mas mRNA水平无明显影响,提示人参皂苷Rc可通过非转录调控方式激活ACE2/Ang-(1-7)/Mas轴;人参皂苷Rc可显着升高HUVECs的p-IRS1Tyr896、p-PI3K p85Tyr607、p-AktSer473及p-eNOSSer1177水平并降低p-IRS1Ser307水平,提示其恢复了胰岛素信号转导;人参皂苷Rc可显着减少NOX2蛋白表达,降低p-IKKβSer177/181、p-JNKThr183/Tyr185及p-NF-κB p65Ser536水平,提示其抑制了IR相关的氧化应激和炎症信号。以上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c可能通过抗氧化、抗炎和上调ACE2/Ang-(1-7)/Mas轴改善内皮IR。为进一步明确人参皂苷Rc改善内皮IR的潜在机制,我们应用ACE2特异性抑制剂MLN-4760(100 nmol/L)与HG及人参皂苷Rc同步处理。实验结果显示,MLN-4760可显着抑制人参皂苷Rc纠正血管舒缩因子失衡、抗炎、激活ACE2/Ang-(1-7)/Mas轴、恢复胰岛素信号转导及抑制IR相关氧化应激和炎症信号的作用;然而,MLN-4760未能抑制人参皂苷Rc减少HUVECs的ROS产生、降低培养液上清MDA含量并升高SOD活性的作用,提示人参皂苷Rc具有独立于ACE2的抗氧化应激能力。以上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c的抗氧化及抗炎作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上调ACE2,并且其通过上调ACE2改善了内皮IR。基于体外实验结果,我们应用T2DM模型的db/db小鼠和MLN-4760,进一步观察人参皂苷Rc是否对在体的内皮功能障碍同样具有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是否同样依赖于上调ACE2。实验结果显示,人参皂苷Rc对db/db小鼠体重、空腹血糖、血清脂质(TC、TG、LDL-C、HDL-C)及胰岛素含量无明显影响,提示其无降血糖及调血脂的作用;人参皂苷Rc可显着降低db/db小鼠血清TNF-α含量,提示其在体内同样具有抗炎作用,而这种作用被MLN-4760显着拮抗;人参皂苷Rc对db/db小鼠血清Ang II、Ang-(1-7)及主动脉Ang-(1-7)含量无明显影响,但可显着降低主动脉Ang II含量并增加ACE2及Mas蛋白表达,提示其在体内同样可上调ACE2及Mas,而这种作用被MLN-4760显着拮抗;人参皂苷Rc可显着改善db/db小鼠胸主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并恢复Akt/eNOS信号转导,提示其在体内可改善内皮功能,而这种作用被MLN-4760显着拮抗;人参皂苷Rc可显着减少db/db小鼠主动脉NOX2及NOX4蛋白表达,提示其在体内同样具有抗氧化作用,而MLN-4760可一定程度拮抗这种作用。以上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c可改善db/db小鼠主动脉内皮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更依赖于降解Ang II而不是生成Ang-(1-7),且不依赖于对血糖和血脂的调节。综上所述,本研究从细胞水平和整体动物水平上,证实了人参皂苷Rc可通过上调ACE2蛋白改善HUVECs IR及db/db小鼠内皮功能障碍,不仅发现了人参皂苷Rc的新作用及其潜在机制,还为防治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提供了新的视角。
魏梦婷[3](2021)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红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近些年来,关于胆红素在糖尿病部分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其在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未明确。本研究将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点,分析血清胆红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观点。方法我们收集了2019年01月至2020年07月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13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各种临床和实验室参数。纳入患者均完善颈动脉超声,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2组,其中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T2DM合并CAS组)患者141名,男性73名,女性68名;2型糖尿病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T2DM无CAS组)患者72名,男性42名,女性30名。使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糖尿病病程、年龄及收缩压高于2型糖尿病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性别、体重指数、舒张压、吸烟史无统计学意义(P>0.05)。(2)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素氮及纤维蛋白原均高于2型糖尿病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而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2型糖尿病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糖代谢实验指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肌酐、尿酸、白蛋白的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3)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高血压的比例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发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脂肪肝的比例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4)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增加(OR=1.080)及较高的收缩压(OR=1.068)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生理范围浓度内较高水平的总胆红素(OR=0.069)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性因素。(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总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r=0.787)、间接胆红素(r=0.950)、白蛋白(r=0.332)呈正相关(P<0.001),与年龄(r=-0.349)、空腹血糖(r=-0.172)、尿素氮(r=-0.150)、总胆固醇(r=-0.16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153)及纤维蛋白原(r=-0.209)呈负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舒张压、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肌酐、尿酸、BMI无相关性(P>0.05)。(6)按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四分位数分组后结果显示:低胆红素浓度组(≤9.15)至高胆红素浓度组(>13.25),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逐渐下降(P<0.001)。结论(1)两组临床特征相比较有显着差异:与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相比较,未合并组年龄偏小、糖尿病病程较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尿素氮相对较低,三种胆红素均相对较高,且较少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在生理浓度范围内,高水平的总胆红素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因素,高龄及高收缩压可能是其危险因素。(3)在生理浓度范围内,总胆红素水平与年龄、空腹血糖、尿素氮、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纤维蛋白原呈负相关,与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白蛋白呈正相关。
胡敬谦[4](2021)在《血清25(OH)D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及糖尿病肾病患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CASP)时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25(OH)D]水平,进一步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与T2DM及DKD并发CASP的关系,为防治T2DM合并DKD并发CASP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8月于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和在肾内科住院的非糖尿病性的其他肾病患者的病史资料。2.分组:T2DM患者为A组;T2DM未合并肾病者(Without kidney disease,WKD)为B组;T2DM合并DKD患者为C组;非糖尿病性的其他肾病(Non-diabetic kidney disease,NDKD)患者为D组。3.记录并收集符合标准的以上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性别、年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病程、吸烟史、饮酒史、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压(Blood pressure,BP):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空腹血浆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小时血糖(2-h postprandial glucose,2h PP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 A1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rinary albumin/creatinine ratio,UACR)等生化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25(OH)D水平。4.资料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多组间对比采用卡方(?2)检验;多组间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采用Spearman方法进行25(OH)D与各变量的相关性分析;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或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的T2DM患者共504例。其中男性333例,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19.56±7.42)ng/mL,血清25(OH)D缺乏299例(占89.79%);女性171例,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18.45±7.33)ng/mL,血清25(OH)D缺乏163例(占95.32%)。老年(年龄≥65岁)患者209例,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19.34±7.32)ng/mL,血清25(OH)D不足与缺乏191例(占91.39%);中青年(年龄<65岁)患者295例,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19.07±7.46)ng/mL,血清25(OH)D不足与缺乏271例(占91.86%)。血清25(OH)D水平以及其不足与缺乏率在性别、年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一般临床资料比较:T2DM、WKD、DKD、NDKD4组患者中,中青年的患病率均高于老年患者:A组(58.53%VS 41.47%)、B组(57.94%VS 42.06%)、C组(59.56%VS 40.44%)、D组(62.80%VS 37.2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不同血清25(OH)D水平在各组间的构成比比较:B组的25(OH)D不足与缺乏率为92.83%,高于A组(91.67%)、C组(89.62%)、D组(84.30%)。且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T2DM患者中颈动脉内膜变化的人数及构成比比较情况:CASP整体发生率在各组中分别为:A组81.55%、B组84.11%、C组77.05%、D组78.51%。即:C组低于A组、B组和D组。且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4组患者间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比较:一般资料中的BMI、DM病程、SBP、DBP和生化指标中的FPG、2h PPG、HBA1c、TG、血清25(OH)D水平等指标经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C、LDL-C的组间比较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P>0.05)。(6)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血清25(OH)D与T2DM的DKD患者的病程(r=-0.433,P<0.001)、HBA1c(r=-0.374,P<0.001)、LDL-C(r=-0.351,P<0.001)、UACR(r=-0.51,P<0.001)有相关性;而与年龄、SBP、DBP、BMI、FBG、2h PPG、TG、TC无相关性(P>0.05)。(7)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25(OH)D是T2DM的DKD患者并发CASP的独立保护因素(OR值为0.940)(P<0.001);而DM病程、HBA1c、LDL-C为CASP形成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652、1.533、1.477)(P<0.001)。结论:(1)T2DM、尤其DKD的患者普遍存在25(OH)D的不足与缺乏;(2)25(OH)D不足与缺乏有可能是促使DKD并发CASP的危险因素之一,临床上应该重视维生素D在DKD诊疗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及可能带来的积极作用。
张扬[5](2021)在《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在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与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3,ANGPTL3)在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依据依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建议,采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规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选取符合标准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87例,另于体检中心选取健康对照组43例。收集受试者性别、年龄、T2DM病程、身高、体重、血压等评估参数,检测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Hb A1c)、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B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血脂、血肾功能、尿肾功及其他相关生化指标,使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胰岛素抵抗稳态模型(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共同评估胰岛素抵抗情况,使用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评估肾功能。根据2013版中国糖尿病肾病诊断分期标准,按照T2DM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creatinine protein ratio,ACR)的不同将87名T2DM患者分为2组:(1)单纯T2DM组:43例[单纯T2DM组,ACR≤2.5mg/mmol(男),ACR≤3.5mg/mmol(女)];(2)早期糖尿病肾病组:44例[DN组,2.5mg/mmol≤ACR≤30 mg/mmol(男),3.5mg/mmol≤ACR≤30 mg/mmol(女)]。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受试者的血清ANGPTL3水平。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资料,取P<0.05时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单纯T2DM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HOMA-IR、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lyceride and glucose,Ty G)、FBG、Hb A1c、甘油三脂(triglycerides,TG)、尿白蛋白较健康对照组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较健康对照组降低(P<0.05)。DN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HOMA-IR、Ty G指数、TG、ACR、尿白蛋白均较单纯T2DM组升高,血白蛋白较单纯T2DM组降低(P<0.05)。2.单纯T2DM组血清ANGPTL3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DN组血清水平高于单纯T2DM组(P<0.05)。3.血清ANGPTL3与各评估参数相关性分析显示:在所有参与者中血清ANGPTL3与SBP(R=0.249*,P<0.05)、DBP(R=0.293**,P<0.01)、BMI(R=0.359**,P<0.01)、HOMA-IR(R=0.424**,P<0.01)、Ty G指数(R=0.525**,P<0.01)、FBG(R=0.427**,P<0.05)、Hb A1c(R=0.451**,P<0.01)、FINS(R=0.180*,P<0.05)、TG(R=0.422**,P<0.01)均呈正相关,与HDL-c(R=-0.261**,P<0.01)呈负相关。4.多元线性回归提示TG(β=24.564,P<0.01)、LDL-c(β=66.409,P<0.05)、Hb A1c(β=7.615,P<0.05)、ACR(β=1.441,P<0.05)为ANGPTL3的正向影响因素。5.ACR、尿白蛋白与DN评估参数相关性分析显示:ACR与SBP、DBP、BMI、HOMA-IR、Ty G指数、FBG、FINS、Hb A1c、TG、ANGPTL3均呈显着正相关(R值>0.01,P<0.05),与血白蛋白呈负相关(R值<-0.01,P<0.05);尿白蛋白SBP、DBP、BMI、HOMA-IR、Ty G指数、FBG、FINS、Hb A1c、LDL、ANGPTL3均呈显着正相关(R值>0.01,P<0.05),与血白蛋白、e GFR呈负相关(R值<-0.01,P<0.05)。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BP(OR=1.121,P<0.05)、HOMA-IR(OR=2.456,P<0.05)、Ty G指数(OR=5.398,P<0.05)、ANGPTL3(OR=1.017,P<0.05)是DN的危险因素。7.应用ROC曲线分析ANGPTL3对早期DN的诊断价值,结果提示血浆ANGPTL3诊断早期DN的临界值为193.51mg/L,诊断准确度为74.6%,敏感度为77.3%,特异性为70.0%。结论:ANGPTL3作为独立危险因素与早期DN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陈苏伟,陈宏,钟永亮,乔志钰,里程楠,葛翼鹏,于海,朱俊明,孙立忠[6](2020)在《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是常染色显性遗传的结缔组织病,同时累及心血管、肺、眼、骨骼肌肉等多个系统[1]。90%的MFS患者在10~12年内发生主动脉事件。主动脉扩张形成动脉瘤或夹层导致破裂成为MFS患者的最常见死因。如果未接受有效治疗,平均寿命不超过45岁。有效的外科干预改善了MFS患者的预后[2]。随着研究的深入,应用药物预防MFS主动脉扩张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尚梦丽[7](2020)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与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即大血管并发症与血脂(Serum lipid)、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寻找影响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因素,为临床上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并评估其严重程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01月至2020年01月于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60例,根据有无糖尿病相关大血管并发症将其分为2型糖尿病未合并大血管并发症组(单纯糖尿病组)和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并发症组(糖尿病并发症组)。选取同期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科健康体检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对象均在禁食12h后,于清晨抽取静脉血测定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分析各组对象上述检测指标的变化。所有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结果:1.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糖尿病并发症组的甘油三酯分别为(1.07±0.37)mmol/l,(2.09±0.67)mmol/l,(2.72±1.25)mmol/l;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糖尿病并发症组的总胆固醇分别为(4.39±0.83)mmol/l,(5.24±1.18)mmol/l,(6.01±1.14)mmol/l;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糖尿病并发症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为(2.56±0.50)mmol/l,(3.08±0.67)mmol/l,(3.71±0.56)mmol/l;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糖尿病并发症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为(1.51±0.32)mmol/l,(1.27±0.38)mmol/l,(1.03±0.28)mmol/l。经统计学分析,糖尿病合并症组TG、TC、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和对照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单纯糖尿病和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TG、TC、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hs-CRP在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糖尿病并发症组分别为(1.43±0.66)mmol/l,(4.58±1.068)mmol/l,(6.80±2.93)mmol/l。经统计学分析,糖尿病合并症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hs-CRP与血脂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hs-CRP与TG、TC、HDL-C、LDL-C的相关指数r分别为0.403、0.616、-0.449、0.551,P值均小于0.05,说明hs-CRP与血脂各指标之间均具有相关性,其中hs-CRP与TG、TC、LDL-C之间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P<0.05),与HDL-C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r<0,P<0.05)。4.各指标诊断大血管并发症的ROC曲线分析结果:TG、TC、HDL-C、LDL-C、hs-CRP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2、0.683、0.727、0.772、0.748,对应P值均小于0.05,说明各指标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均有诊断价值。TG诊断大血管并发症的阈值为2.26,对应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73.3%;TC诊断大血管并发症的阈值为5.06,对应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56.7%;HDL-C诊断大血管并发症的阈值为1.34,对应灵敏度为86.7%,特异度为56.7%;LDL-C诊断大血管并发症的阈值为3.175,对应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60.0%;hs-CRP诊断大血管并发症的阈值为5.385,对应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76.7%。说明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诊断中,.hs-CRP与血脂各指标对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并发症均有诊断价值,其中LDL-C灵敏度最高,hs-CRP特异度最高。结论:1.hs-CRP与血脂各指标之间均具有相关性,其中hs-CRP与TG、TC、LDL-C之间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P<0.05),与HDL-C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r<0,P<0.05)。2..hs-CRP与血脂各指标对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并发症均有诊断价值,其中LDL-C灵敏度最高,hs-CRP特异度最高。由此可见,hs-CRP、血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风险,为2型糖尿病及其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数据参考。
成林[8](2020)在《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目的:本研究从整体、组织等综合评价不同干预方式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的影响,其中尤以AGEs为重点、对以伏邪理论为指导的参芪复方干预代谢记忆,保护大血管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2.实验方法:将4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采用高脂高糖饮食加腹腔注射STZ的方法进行造模;正常组大鼠则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72小时后检测大鼠血糖,并以血糖值>16.7mmo1/L为标准判断模型是否成功。随后将血糖达标的大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模型组、参芪复方组和二甲双胍组,并采用灌胃的方式对大鼠进行药物干预,具体剂量如下:参芪复方组1.44g/kg.d,二甲双胍组0.1g/kg.d,正常及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5.0ml/kg.d。8周后取材,对各组大鼠行胸主动脉形态学、血脂、OX-LDL、PAI-1、MDA、SOD、AGEs等病理检测。3.实验结果:1.一般情况: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精神差、毛发干、行为反应慢,饮水与摄食量显着增多;治疗组一般情况虽不及正常组,但相较于模型组而言呈好转趋势。2.大鼠的胸主动脉形态:相较于正常组大鼠,模型组可见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且出现泡沫细胞;治疗组大鼠胸主动脉形态均得到相应改善,内皮细胞稍肿胀,可见少量泡沫细胞,受损状况介于正常组与模型组之间。3.大鼠空腹血糖及血脂:药物干预前,和正常组对比后发现,造模组大鼠的空腹血糖水平显着提高(P<0.01);药物治疗后,相较于模型组而言,治疗组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降低(P<0.01);血脂方面,相较于正常组而言,模型组TC、TG含量增长明显(P<0.05);和模型组对比后发现,治疗组血脂水平虽出现下降,但并无显着差异(P>0.05)。4.大鼠OX-LDL、PAI-1、MDA、SOD、AGEs水平:相较于正常组,模型组大鼠OX-LDL、AGEs含量显着增加(P<0.01),PAI-1含量明显增加(P<0.05),MDA水平虽有增加但差异不显着(P>0.05),SOD含量则显着减少(P<0.01);相较于模型组而言,二甲双胍组OX-LDL含量显着减少(P<0.01),SOD含量增长明显(P<0.01),PAI-1、MDA及AGEs水平虽有下降,但差异并不明显(P>0.05);相较于模型组,参芪复方组PAI-1含量下降明显(P<0.05),血清OX-LDL、MDA、AGEs浓度减轻,SOD含量提升,但均与模型组接近(P>0.05)。4.结论:1.参芪复方能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的精神状况、行为反应等一般情况产生影响,并减轻相应症状。2.以伏邪理论为指导的参芪复方可通过降低AGEs水平阻断代谢记忆,发挥保护大血管的作用。
王丽康[9](2020)在《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中医证型与空腹C肽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C肽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常见中医证型及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探讨C肽与中医证型及大血管病变的关系,为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西医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5月-2019年3月在某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病程、吸烟史、饮酒史等,对所有患者行C肽(FCP)、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生化指标检测,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按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分为单纯T2DM组(T2DM组)和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T2DM+CAS组),并按湿热困脾证、气阴两虚证、血瘀脉络证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T2DM组和T2DM+CAS组组间各项指标的比较:T2DM+CAS组FCP、年龄、病程、吸烟、饮酒、BMI、Hb A1C、TG、TC及LDL-C均高于T2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水平较T2DM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进入方程的变量是FCP、年龄、吸烟、Hb A1C、TG(P<0.05)。3.T2DM组和T2DM+CAS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T2DM+CAS组三种常见证型分布为气阴两虚证最多(46例,占45.10%),其次为血瘀脉络证(33例,占32.35%),湿热困脾证最少(23例,占22.55%);T2DM组三种证型分布为血瘀脉络证最多(42例,占45.16%),其次为湿热困脾证(34例,占36.56%),气阴两虚证最少(17例,占18.28%)。两组的证型分布情况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4.年龄:T2DM+CAS组三种中医证型年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两比较显示气阴两虚证的年龄明显高于血瘀脉络证(P=0.000<0.05),血瘀脉络证的年龄明显高于湿热困脾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气阴两虚证患者以60岁以上为主,血瘀脉络证患者以50-60岁人数最多,湿热困脾证以小于50岁患者为主;5.病程:T2DM+CAS组三种中医证型病程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比较显示气阴两虚证的病程高于湿热困脾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0.05);6.FCP:T2DM+CAS组气阴两虚证平均FCP(2.39±1.91)ng/m L,血瘀脉络证平均FCP(2.30±1.15)ng/m L,湿热困脾证平均FCP(3.14±1.55)ng/m L,三种证型FCP无统计学差异(P>0.05);7.T2DM+CAS组三种中医证型BMI、Hb A1C、FPG、TG、LDL-C、HDL-C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2型糖尿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与FCP、年龄、吸烟、饮酒、BMI、Hb A1C、血脂呈正相关;2.C肽、Hb A1C、年龄、吸烟、TG为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3.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以气阴两虚证为主,血瘀脉络证次之,湿热困脾证最少;4.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随年龄和病程的增加演变顺序依次为湿热困脾证、血瘀脉络证、气阴两虚证,这与疾病的发展趋势密不可分;5.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三种中医证型的平均FCP由小到大依次为血瘀脉络证、气阴两虚证、湿热困脾证,但无明显相关性。
冷玉琳[10](2020)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的文献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降维升阶”的证候学研究思想指导下,探索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归纳总结疾病发生发展病机转化的关键证候要素,为临床辨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采用数据挖掘研究方法,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文献进行检索,提取中医四诊资料、证候要素、证候要素靶位等信息,进行数据规范化及统计分析,总结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2、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在5个研究中心纳入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325例,及糖尿病本病期患者120例,采集其一般资料、四诊资料、颈动脉及下肢血管彩超、实验室检查(TC、TG、LDL-C、HDL-C、Cys-C、Hcy)等信息,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辨证,运用描述性分析、Spearman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探索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不同病程阶段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结果:1、文献研究:(1)纳入2型糖尿病本病期文献287篇,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文献48篇,2型糖尿病本病期高频症状前十位依次是:口渴、乏力、多饮、多尿、尿频、大便秘结、多食易饥、腰膝酸软、咽干、少气懒言;大血管病变期高频症状前十位依次是:肢体疼痛、乏力、口渴、心悸、头晕、肢体麻木、大便秘结、小便短黄、畏寒肢冷、咽干。(2)2型糖尿病本病期高频证候要素前四位依次是:阴虚、气虚、实热、痰湿;大血管病变期高频证候要素前四位依次是:阴虚、血瘀、气虚、痰湿。(3)2型糖尿病本病期高频证候要素靶位前三位依次是:肾、脾、胃;大血管病变期高频证候要素靶位前三位依次是:脉、脾、肾。2、临床研究:(1)一般资料:2型糖尿病本病组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组间性别、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血管病变组平均年龄、糖尿病病程高于本病组(p<0.01)。对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分级后比较,随着年龄、病程增加,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严重程度逐渐增加(p<0.05)。(2)中医症状分析:本病组患者高频症状前十位依次是:口渴、尿频、多饮、多尿、腰膝酸软、体重减轻、乏力、健忘、多梦、多食易饥;大血管病变组患者高频症状前十位依次是:乏力、健忘、腰膝酸软、尿频、多梦、多饮、小便短黄、尿浊、失眠、口渴。(3)中医证候要素分析:(1)BMI、病程在各证候要素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平均年龄最高(p<0.05);实热证与阴虚证的性别分布差异有(p<0.05);(2)两组高频证候要素前两位均为气虚证、阴虚证,出现频率大于50%;痰湿证、血瘀证在大血管病变组的分布明显高于本病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3)进一步比较不同血管病变程度分级的证候要素分布,气虚证、阴虚证、痰湿证、血瘀证、实热证在各级间分布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阳虚证、血虚证、气滞证、实寒证在各级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证、阴虚证在0级~Ⅲ级中均为高频证候要素,痰湿证随疾病进展从0级~Ⅳ级频率依次增加,血瘀证频率整体呈上升趋势。(4)临床指标分析:(1)TC、HDL-C在不同血管病变程度分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L-C、TG、Cys-C、Hcy在不同分级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ys-C、Hcy随病情加重逐渐升高。(2)将证候要素与一般资料、临床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痰湿证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病、分级及Hcy水平具有相关性,血瘀证与患者年龄、病程及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病、病情分级具有相关性,实热证与男性性别具有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管损伤程度风险证候要素,痰湿证、血瘀证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的中医证候要素风险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进展并发大血管病变的过程中,气虚、阴虚是贯穿疾病始终的主要病机;疾病早期痰湿、血瘀之象已伏匿孳生,随着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邪势鸱张,症状繁复,进行性损伤血管,痰湿、瘀血是大血管病变进程中的关键病理要素。临证应根据疾病进程中正邪强盛、邪气性质准确辨识、动态防治,进行扶正、驱邪序贯治疗,达到保护大血管的作用。
二、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患者血清脂质水平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患者血清脂质水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单核细胞计数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对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比较 |
2.2 2 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
2.3 2 型糖尿病患者MHR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2.4 ROC曲线分析MHR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单核细胞计数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探究人参皂苷Rc改善内皮细胞胰岛素抵抗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表 |
第1章 绪论 |
综述1 胰岛素抵抗与内皮功能障碍 |
1.1 胰岛素信号通路 |
1.2 炎症与IR |
1.2.1 炎症信号 |
1.2.2 炎症介导IR的机制 |
1.3 内皮功能障碍 |
1.3.1 内皮分泌的主要血管活性物质 |
1.3.2 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 |
1.3.3 血管内皮的胰岛素信号通路 |
1.3.4 IR与内皮功能障碍的相互关系 |
1.4 结语 |
综述2 经典RAS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作用与ACE2/Ang-(1-7)/Mas轴的生物学功能 |
1.1 经典RAS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作用 |
1.1.1 经典RAS的构成 |
1.1.2 经典RAS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
1.2 ACE2/Ang-(1-7)/Mas轴的构成 |
1.2.1 ACE2 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激动剂和抑制剂 |
1.2.2 Ang-(1-7)的生物学特性 |
1.2.3 Ma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激动剂和拮抗剂 |
1.3 ACE2/Ang-(1-7)/Mas轴在几种常见疾病中的作用 |
1.3.1 ACE2/Ang-(1-7)/Mas轴与高血压 |
1.3.2 ACE2/Ang-(1-7)/Mas轴与动脉粥样硬化 |
1.3.3 ACE2/Ang-(1-7)/Mas轴与心衰 |
1.3.4 ACE2/Ang-(1-7)/Mas轴与中风 |
1.3.5 ACE2/Ang-(1-7)/Mas轴与糖尿病 |
1.4 结语 |
第2章 ACE2 在高糖诱导HUVECS胰岛素抵抗中的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HG对HUVECs存活率的影响 |
2.3.2 HG对HUVECs形态的影响 |
2.3.3 HG对HUVECs NO分泌含量及ET-1 mRNA水平的影响 |
2.3.4 HG对HUVECs胰岛素信号通路IRS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2.3.5 HG对HUVECs胰岛素信号通路PI3K/Akt/eNOS蛋白表达的影响 |
2.3.6 HG对HUVECs ACE2及Mas蛋白表达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3章 人参皂苷RC改善高糖诱导HUVECS胰岛素抵抗的作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3.2.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人参皂苷Rc对HUVECs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3.2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 NO分泌含量及ET-1mRNA水平的影响 |
3.3.3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 ROS产生的影响 |
3.3.4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培养液上清MDA含量及SOD活性的影响 |
3.3.5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促炎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 |
3.3.6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培养液上清Ang Ⅱ及Ang-(1-7)含量的影响 |
3.3.7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 ACE2及Mas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8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 ACE2及Mas mRNA水平的影响 |
3.3.9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胰岛素信号通路IRS1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10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胰岛素信号通路PI3K/Akt/eNOS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11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 NADPH氧化酶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12 人参皂苷Rc对HG处理HUVECs IR相关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基于ACE2 探究人参皂苷RC改善高糖诱导HUVECS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4.2.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1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 NO分泌含量及ET-1 mRNA水平的影响 |
4.3.2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 ROS产生的影响 |
4.3.3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培养液上清MDA含量及SOD活性的影响 |
4.3.4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促炎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 |
4.3.5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培养液上清Ang Ⅱ及 Ang-(1-7)含量的影响 |
4.3.6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 ACE2及Mas蛋白表达的影响 |
4.3.7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 ACE2及Mas mRNA水平的影响 |
4.3.8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胰岛素信号通路IRS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4.3.9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胰岛素信号通路PI3K/Akt/eNOS蛋白表达的影响 |
4.3.10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 NOX2蛋白表达的影响 |
4.3.11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HG处理HUVECs IR相关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5章 基于ACE2 探究人参皂苷RC改善DB/DB小鼠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及机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动物 |
5.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5.2.3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5.3.1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db/db小鼠体重和空腹血糖的影响 |
5.3.2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db/db小鼠血清脂质及胰岛素含量的影响 |
5.3.3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db/db小鼠血清促炎因子含量的影响 |
5.3.4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db/db小鼠血清和主动脉Ang Ⅱ及 Ang-(1-7)含量的影响 |
5.3.5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db/db小鼠主动脉ACE2及Mas蛋白表达的影响 |
5.3.6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db/db小鼠胸主动脉内皮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的影响 |
5.3.7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db/db小鼠Akt/eNOS信号通路的影响 |
5.3.8 人参皂苷Rc和MLN-4760对db/db小鼠主动脉NADPH氧化酶蛋白表达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6章 讨论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本论文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红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1.引言 |
2.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 |
2.1.1 一般资料 |
2.1.2 诊断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资料采集 |
2.2.2 专科检查 |
2.2.3 生化实验室指标检测 |
2.2.4 实验室指标参考范围 |
2.2.5 统计学分析 |
3.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3.2 研究对象生化指标比较 |
3.2.1 两组间糖代谢指标比较 |
3.2.2 两组间脂代谢指标比较 |
3.2.3 两组间其他生化指标比较 |
3.3. 研究对象并发症比较 |
3.4 研究对象脂肪肝、高血压患病率比较 |
3.5. 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6. Pearson相关性分析总胆红素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 |
3.7. 按血清TBIL浓度四分位数分组后各组间比较 |
3.7.1 四组患者CAS发生率比较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清胆红素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血清25(OH)D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T2DM患者基本资料 |
2.2 组间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2.3 血清25(OH)D水平在各组间的构成比比较 |
2.4 504例患者中颈动脉内膜变化的人数及构成比比较 |
2.5 4组患者间各生化指标比较 |
2.6 血清25(OH)D与各指标的相关分析 |
2.7 2 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25(OH)D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5)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在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与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糖尿病肾病的流行情况与特点 |
1.2.血管生成素样蛋白 3 参与糖脂代谢紊乱 |
1.3 ANGPTL3 与糖尿病性肾病的相关性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一般资料 |
2.1.2 诊断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分组 |
2.2 实验方法 |
2.2.1 临床基线资料测定 |
2.2.2 人血清ANGPTL3 测定实验原理 |
2.2.3 实验过程 |
2.3 实验结果分析及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各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 |
3.2 DN组、单纯T2DM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ANGPTL3 比较 |
3.3 血清ANGPTL3与T2DM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4 ANGPTL3 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 |
3.5 ACR、尿白蛋白与各临床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3.6 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分析 |
3.7 ANGPTL3 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 |
第四章 讨论 |
4.1 ANGPTL3在2 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升高 |
4.2 ANGPTL3 与 DN 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4.3 ANGPTL3 对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
4.4 ANGPTL3 在糖尿病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 |
4.5 实验不足与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 3 与 2 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马方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概述 |
2.药物治疗现状 |
3.思考与展望 |
(7)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与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选择 |
2.1.2 病例分组 |
2.1.3 病例入选标准 |
2.1.4 病例排除标准 |
2.2 研究设备 |
2.2.1 仪器 |
2.2.2 试剂 |
2.3 研究方法 |
2.3.1 一般资料的收集 |
2.3.2 血脂,hs-CRP的测定 |
2.3.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三组研究对象基本资料比较 |
3.2 三组研究对象血脂指标比较 |
3.3 三组研究对象hs-CRP水平比较 |
3.4 2型糖尿病患者hs-CRP与血脂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5 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大血管并发症的因素分析 |
3.6 各指标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大血管并发症的ROC曲线分析 |
4 讨论 |
4.1 血脂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 |
4.2 hs-CRP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 |
4.3 血脂、hs-CRP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与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引言 |
2.实验研究 |
2.1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2 实验动物 |
2.3 实验饲料 |
2.4 实验环境 |
2.5 实验药品 |
2.6 实验仪器、耗材及试剂(见下表1,2) |
3.实验方法 |
3.1 分组及造模方法 |
3.2 给药方法 |
3.3 标本采集与处理 |
3.4 观察项目及检测方法 |
(1)一般情况 |
(2)空腹血糖检测 |
(3)血脂检测 |
(4)胸主动脉病理形态学观察 |
(5)免疫组化检测胸主动脉组织PAI-1蛋白表达 |
(6)血清OX-LDL水平检测 |
(7)血清MDA水平检测 |
(8)血清SOD活力检测 |
(9)血清AGEs含量测定 |
3.5 统计学方法 |
4.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大鼠的一般情况 |
4.2 实验大鼠空腹血糖 |
4.3 实验大鼠血脂水平 |
4.4 实验大鼠血清OX-LDL水平 |
4.5 实验大鼠胸主动脉组织PAI-1蛋白含量 |
4.6 实验大鼠血清MDA水平 |
4.7 实验大鼠血清SOD水平 |
4.8 实验大鼠血清AGEs水平 |
4.9 实验大鼠胸主动脉HE染色观察 |
4.10 小结 |
5.讨论 |
5.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认识 |
5.1.1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病理因素 |
5.1.2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主要病理变化 |
5.1.3 代谢记忆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 |
5.1.4 AGEs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
5.1.5 AGEs与氧化应激的关系 |
5.1.6 氧化应激的概念 |
5.1.7 氧化应激水平的测定 |
5.1.8 氧化应激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
5.2 传统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认知 |
5.2.1 伏邪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形成的核心病机 |
5.2.2 伏邪理论的溯源 |
5.2.3 正虚络空、脏腑不调为伏邪产生之本 |
5.2.4 .痰瘀内结为病情深化的重要潜在病理因素 |
5.2.5 脉络受损是血管病变的中心环节 |
5.2.6 “脉搏坚病”是伏邪引发的直接恶果 |
5.2.7 伏邪与AGEs的关系 |
5.3 药物选择 |
5.3.1 参芪复方药物分析及方解 |
5.3.2 参芪复方改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前期机制研究 |
5.3.3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
5.4 糖尿病大鼠大血管病变模型的建立 |
5.4.1 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大血管病变模型的诊断标准 |
5.4.2 本实验光镜结果 |
5.4.3 本实验动物模型的评价 |
5.5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治疗的分析探讨 |
5.5.1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5.5.2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空腹血糖的影响 |
5.5.3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血脂的影响 |
5.5.4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血清OX-LDL水平的影响 |
5.5.5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胸主动脉PAI-1蛋白含量的影响 |
5.5.6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血清MDA水平的影响 |
5.5.7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血清SOD水平的影响 |
5.5.8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血清AGEs水平的影响 |
5.5.9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胸主动脉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5.5.10 推测参芪复方可以益气健脾、养阴生津之功效促进抗氧化物歧化酶的生成;以活血化瘀、祛邪通络之功效促进氧化产物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排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引发血管损伤的机制探析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9)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中医证型与空腹C肽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一、古代中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 |
(一)病因 |
(二)病机 |
(三)糖尿病并发症 |
二、现代中医学对糖尿病中医证型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
(一)糖尿病证型与年龄、病程的关系 |
(二)糖尿病证型与空腹C肽的关系 |
(三)糖尿病证型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 |
(四)糖尿病证型与脂质代谢的关系 |
(五)糖尿病证型与体重指数的关系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病例来源 |
二、基本资料 |
三、诊断与纳入排除标准 |
(一)西医诊断标准 |
(二)中医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病例中止标准 |
四、研究方法 |
(一)一般资料收集 |
(二)实验室检查 |
(三)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 |
五、分组方法 |
六、统计学处理 |
(一)数据录入 |
(二)统计方法 |
七、研究结果 |
(一)T2DM组与T2DM+CAS组各项指标的比较 |
(二)T2DM发生CAS危险因素的分析 |
(三)T2DM组和T2DM+CAS组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 |
(四)T2DM+CAS组不同中医证型年龄分布情况 |
(五)T2DM+CAS组中医证型与年龄、病程、BMI的比较 |
(六)T2DM+CAS组中医证型与空腹C肽(FCP)的分析比较 |
(七)T2DM+CAS组中医证型与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血糖(FPG)的分析比较 |
(八)T2DM+CAS组中医证型血脂水平的分析比较 |
讨论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T2DM合并CAS患者发病与C肽的相关性 |
三、T2DM合并CAS与各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
四、T2DM合并CAS的证型选择及研究意义 |
五、两组的中医证型分布 |
六、T2DM合并CAS中医证型与年龄、病程、BMI的分布 |
七、T2DM合并CAS中医证型C肽的分布 |
八、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C肽在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10)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的文献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病率高,危害巨大 |
1.2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防控形势严峻,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疗效确切 |
1.3 证候要素研究是明确疾病证候特征规律、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要基础 |
1.4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证候研究面临的问题 |
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2.1 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变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的文献研究 |
2.2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
第一部分 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变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的文献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建立数据库 |
1.5 数据预处理 |
1.6 统计方法 |
1.7 研究流程图 |
2 研究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文献出版年计量分析 |
2.3 基于文献的中医症状分布情况分析 |
2.4 基于文献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分析 |
2.5 基于文献的中医证候要素靶位分布情况分析 |
第二部分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制定中医证候要素调查表 |
3.2 观察指标 |
3.3 样本量 |
3.4 建立数据库 |
3.5 数据预处理 |
3.6 统计方法 |
3.7 质量控制 |
3.8 伦理审查 |
3.9 技术路线图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
4.2 中医症状分布情况 |
4.3 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 |
4.4 中医证候要素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 |
4.5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疾病进展风险因子分析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认识 |
2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认识 |
3 证候要素研究是探讨疾病证候特征规律的清晰有效研究方法 |
3.1 证候是中医药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
3.2 证候要素方法体系在临床辨证和证候研究中的优势 |
4 本研究中临床研究的方案设计 |
4.1 多中心、横断面研究是明确慢性疾病证候规律的优势方法 |
4.2 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评价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有效手段 |
5 研究结果及意义 |
5.1 一般资料分析 |
5.2 中医症状分析 |
5.3 证候要素分布特征分析 |
5.4 临床指标分析 |
6 从证候要素分布特征探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证治规律 |
结论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证候临床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 中医证候要素调查表 |
附件二 临床研究伦理审查批件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患者血清脂质水平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单核细胞计数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对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的预测价值[D]. 高宁.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2]基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探究人参皂苷Rc改善内皮细胞胰岛素抵抗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及机制[D]. 王耀振. 吉林大学, 2021(01)
- [3]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红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D]. 魏梦婷. 大理大学, 2021(09)
- [4]血清25(OH)D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研究[D]. 胡敬谦.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5]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在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与临床意义[D]. 张扬. 兰州大学, 2021(12)
- [6]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J]. 陈苏伟,陈宏,钟永亮,乔志钰,里程楠,葛翼鹏,于海,朱俊明,孙立忠.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12)
- [7]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与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探讨[D]. 尚梦丽. 河南大学, 2020(02)
- [8]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影响[D]. 成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中医证型与空腹C肽关系的研究[D]. 王丽康.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10]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的文献及临床研究[D]. 冷玉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