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岱海河蟹养殖试验

内蒙古自治区岱海河蟹养殖试验

一、内蒙古自治区岱海河蟹养殖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骆仁军[1](2019)在《基于稳定同位素和矿质元素的中华绒螯蟹产地溯源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名河蟹、大闸蟹,为方蟹科,绒螯蟹属的种类,广泛养殖于在长江、黄河、辽河等水系中,并以长江水系为主;因其独特的风味和富含营养物质,成为我国几千年来传统的名贵水产品之一。其养殖业作为现今我国水产品的一大支柱产业,至2017年年产量已达75万吨。在国内,中华绒螯蟹地理标志产品同时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农产品标志产品保护》和《商标法》等国家法律法规保护。然而,中华绒螯蟹在实际管理应用中,因标签的丢失、标签信息不完全,甚至虚假标签等原因造成信息链的缺失或中断,导致类似于“仿冒蟹”和“洗澡蟹”等问题屡禁不止。目前,还没有一套科学有效的产地溯源技术对中华绒螯蟹地理标志产品进行有效地监督和保护。对中华绒螯蟹的不同群体或产地之间的形态学、分子生物学,脂肪酸(包括风味物质)等差异的研究均未建立起有效的产地溯源模型。元素指纹对中华绒螯蟹的产地溯源的初步研究已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为了较为深入地评价稳定同位素和矿质元素中华绒螯蟹产地溯源潜力,本研究将尝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索:1.稳定同位素应用于中华绒螯蟹产地溯源的潜力探讨本研究尝试将稳定同位素技术应用于中华绒螯蟹产地产地溯源。利用IRMS对长江中游和下游5个湖泊围网养殖区中华绒螯蟹的第3步足进行了碳、氮稳定同位素比的分析测定,δ13C和δ15N在5个产地间单因素方差分析中(one-way ANOVA)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而Duncan多重比较检验对5个产地两两之间差异显着性的分析结果显示,固城湖δ13C显着高于其他产地,其他4个产地之间差异不显着,梁子湖和固城湖的δ15N均与其他产地有显着性差异。利用δ13C可以将固城湖区大体上区分开,结合δ13C和δ15N几乎可以完全将固城湖完全区分。因此,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具有作为产地溯源指标应用于中华绒螯蟹的产地溯源的潜力。2.不同产地蟹、水、泥中元素的产地差异性分析目前,化学计量学的模式识别技术在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改进,已变得非常成熟。在本研究中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自组织映射(Self-Organizing Map,SOM)、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tion Analysis,LDA)、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对长江中游和下游5个湖泊围网养殖区的中华绒螯蟹10种元素含量建立不同的产地判别模型。从不同模型的分类效果可以看出,PCA和SOM两种非监督分类方法中的P C A在对数据降维后利用另个主成分对各产地样本区分效果并不理想,各产地样本重叠较多,而SOM将样本聚为5类。对应5个产地的聚类顺序依次是梁子湖、固城湖、滆湖、军山湖和骆马湖。从测试样本比例角度分析SVM和ANN等两有监督分类方法时发现,当样本测试比例达到20%时,SVM、ANN正确率都达到最高,分别为90.0%和90.4%,但LDA交叉验证正确率可达99%,故LDA产地分类效果应该更好。因此,本研究推荐利用SOM和LDA进行中华绒螯蟹的产地溯源。在对长江中下游5个产地10种元素相关性分析中,发现蟹与水之间Na、Sr则显着正相关,蟹与泥之间Zn显着负相关,Sr显着正相关,另外,水和泥之间Sr也极显着正相关,由此可以看出,螃蟹中元素与环境中元素存在着联系,而Sr在三者之间均存在显着相关性。3.稳定同位素和矿质元素在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产地溯源中的应用潜力为了分析结合稳定同位素和矿质元素对长江下游中华绒螯蟹产地判别效果,本研究对产地范围相对较小的江苏内7个产地及附近长江口东滩等8个采样点进行样品分析。在本研究结果中,长江下游8个产地中华绒螯蟹中,阳澄湖蟹的各项元素均处于中等水平,但是813C最低以及δ15N最高。其附近巴城镇养殖蟹A1、K、Cu在8个产地中最高,而长江口东滩的野生捕捞蟹具有最低的Na、K、Ca元素。在本研究中PCA可以初步区分各产地,LDA分析中仅2个稳定同位素判别正确率为85%,仅10个元素达到95.7%,而结合稳定同位素和元素则达到了 99.4%。此外,依据前文推荐的20%测试样本建立的SVM分类模型,其训练集和验证集正确率分别为100%、96.9%。因此,三种模式识别方法均表明稳定同位素结合矿质元素对相对产地范围较小的中华绒螯蟹产地具有较高溯源能力。4.长江水系蟹-水-泥间元素的相关性分析本研究对长江下游8个中华绒螯蟹产地水和底泥间17种元素的元素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其中Ni、Sr、Ba在水-泥间存在显着正相关(P<0.05)。与蟹相同的10个元素中,蟹和水之间K以及蟹和泥之间Sr具有极显着相关性(P<0.01)。另外,环境中重金属含量是否超标对评价中华绒螯蟹食品安全有重要意义。参考《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中重金属Cd、Pb、Cr、Cu、Zn、As的标准值(mg/L),水样重金属元素含量均未超标;依据《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15618-2018),As、Cu、Pb、Cr、Zn、Ni等重金属最高值仍然在风险筛选值范围内,说明螃蟹养殖采样地未受到重金属污染。5.稳定同位素和矿质元素在其他水系中华绒螯蟹产地溯源中的应用潜力辽河水系的辽宁盘锦大闸蟹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PGI),辽宁营口大闸蟹经过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GI)的认证,山东黄河口大闸蟹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AGI)。因此,对此3个产地溯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了评价长江水系外其他水系的中华绒螯蟹产地判别研究的效果,对以上3个产地稳定同位素和矿质元素的研究表明,SOM的分类及其可视化分析在中华绒螯蟹的产地鉴别中将具有较好的前景。逐步判别分析利用元素筛选出Na、Al、K、Zn、Sr、Ba等6种矿质元素用于建立判别函数可以区分3个产地,正确率达到95%;而结合稳定同位素和矿质元素筛选出δ13C、δ15N、K、Zn、Ba等5个因子用于建立的判别函数具有更高的产地判别正确率,达到96.7%。因此,利用部分元素或部分元素结合稳定同位素均可以对不同水系中华绒螯蟹产地进行鉴别,且稳定同位素和元素的结合有最高的产地鉴别效果。6.基于稳定同位素和矿质元素的16产地中华绒螯蟹溯源潜力的总体评价及13产地蟹-水-泥元素间相关性基于前文研究,本论文还对16产地324个中华绒螯蟹样本分别进行了 2种稳定同位素和10中矿质元素的总体分析评价。将这16产地进行12个因子的综合判别分析发现,在仅用元素的条件下,不同蟹产地的判别正确率为92.0%,而将元素结合稳定同位素进行判别时,相关正确率可提高到95.1%。这进一步表明稳定同位素结合元素在大范围的中华绒螯蟹产地溯源具有较好的潜力。以上研究一共对中华绒螯蟹13个产地蟹、水、泥中相同的10种矿质元素进行了分析,蟹-水,蟹-泥之间,Sr元素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623和0.644,均是正相关。水-泥之间元素有Mg、Al、Ca、Sr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23、-0.625、0.742和0.758,其中Mg、Ca、Sr是正相关,A1是负相关。由此可见,不同产地中华绒螯蟹生境中水、泥、蟹之间同类元素含量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以上10种元素,仅Sr元素在蟹-水、蟹-底泥、水-底泥中具有稳定的显着相关性。

刘欣[2](2017)在《中国磷循环格局演变及其资源与环境效应》文中指出磷是地球上生命系统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并且具有不可替代性。磷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关乎着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质量。中国人口规模大,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磷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在全球磷矿资源分布极度不均衡的背景下,中国亦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断推动全球磷资源再分配。然而,当前中国的磷循环已经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状态,一方面磷矿资源消耗量大,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保障不容乐观;另一方面过量的磷排入地表水环境,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水生态系统平衡。因此,系统把握中国磷循环格局演变及其资源与环境效应,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磷循环过程机制,为制定我国磷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提供新思路和决策依据,对保障农业和粮食安全、改善水环境质量、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本研究从磷资源开发利用全生命周期过程的角度出发,统筹考虑磷元素的资源属性和环境属性,将磷资源开发利用与磷废物处理排放归一化考虑,建立了具有拓扑结构的中国磷循环全景分析模型,重建了 1600-2012年中国磷循环格局演变过程;其次,本研究改进了区域涉磷活动的富营养化潜势空间化评估方法,量化了“涉磷活动-磷排放-磷环境归趋-生态系统损害”之间的响应关系,基于磷循环格局刻画了 2012年人类活动向水体磷排放的空间格局和富营养化潜势图谱,识别富营养化潜势的“热点”区域;最后,本研究将国际贸易理论从商品层面延伸到元素层面,构建了全球磷贸易与供需分析模型,解析了 1988-2012年全球及中国磷资源可获得性随供应链贸易再分配的过程。具体结果及主要结论如下:(1)本研究采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建立了具有拓扑结构的中国磷循环全景分析模型,包括10类主要人类活动过程和4类环境介质(陆地、海洋、大气、水体),并基于独立核算优先原则构建了 102条主要磷流的核算方法。该模型是迄今为止基于过程质量守恒原理建立的、时间范畴跨度长、涉磷过程涵盖丰富、磷流路径剖析深入的国家层面磷循环分析模型,在全面性、细致性、科学性上具有突出的优势。(2)本研究运用自主研发的中国磷循环全景分析模型,首次重建了中国近四个世纪(1600-2012年)的磷循环格局演变过程,发现中国磷循环已从1600年左右以自然活动为主导的简单稳态模式转变为当今以人为活动为主导的复杂格局,磷贸易格局已经由净进口变成净出口,农田土壤中磷赋存量从“耗竭态”转变为“蓄积态”,农业面源已成为重要的地表水体磷负荷来源。(3)为了验证长时间尺度磷循环测算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对磷流的替代计算方法进行互动式交叉检查,验证了独立型核算磷流活动水平数据和涉磷参数的准确性。磷流核算结果对比前人研究,尽管存在一些不一致性,但总体结论基本一致。蒙特卡罗模拟的结果显示,早期磷流结果的不确定性更大,活动水平数据的不健全是造成大部分磷流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4)2012年中国人类活动向水体磷排放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的东部与中部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尤为明显,其中,最大单位网格磷排放量达到286吨,位于上海。相比于向水体磷排放的实物量,富营养化潜势的空间差异性更加明显,其中,长江中下游区域的富营养化潜势显着。究其原因在于,该区域不仅向水体排磷量大,并且水网密集,水生态系统对总磷浓度的变化也较为敏感。(5)全球磷资源可获得性从1988年的25.8 Tg-P yr-1增长到2012年的30.8 Tg-P yr-1。其中,中国的磷资源可获得性随磷净出口不断下降,但其全球占比上升快速。在磷供应链末端,约62%的磷资源可获得性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美国和巴西。公平性分析结果表明,全球磷资源可获得性空间分配的不公平程度随着时间和国际贸易的发生得到改善。

照日格图,斯日古楞,王瑞芳,王俊[3](2017)在《乌梁素海乌鳢养殖现状及效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乌醴是内蒙古乌梁素海成功引种的主要经济鱼类,目前乌梁素海及其周边乡镇的乌鳢养殖规模已达到75×104m2左右,年产商品乌鳢1 172t,年产值2 109.6万元,已形成以乌梁素海为中心,以环湖乡镇为半径的乌鳢养殖圈,这使得乌梁素海已发展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乌鳢养殖基地。近年来由于乌梁素海乌鳢养殖区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水质状况转好,再加上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使得乌梁素海养殖的乌鳢已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目前,乌梁素海乌鳢养殖在取得显着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赵娜[4](2014)在《盘山县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的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是盘山县的主导产业,特别是稻蟹种养产业更是农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经多年的探索、培育和发展,盘山县已从单一的稻田养蟹到“蟹田种稻、稻蟹综合种养”,水稻种植与河蟹养殖已经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形成了中国北方特有的种稻养蟹新模式——生态种养稻蟹双赢模式。目前,稻蟹种养已成为盘山县广大农民实现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然而,在现实生产中,仍然存在着影响实现稻蟹持续双赢的技术瓶颈问题。如何保证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确保农民持续增收,使稻蟹种养产业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食品安全型产业,是摆在盘山县农业科研部门的一大重要课题。本文就是针对以解决稻蟹生态种养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为突破口,提出研究开发新技术新路径、开展技术集成与示范、引入示范新品种、优化生产配置、建立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等建议。主要是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政策引导机制,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备受认可的科技创新机制,提供技术保障;建立完善的流转与服务机制,提供组织保障;建立高标准品牌效应机制,提供市场保障四个方面的措施,为稻蟹生态种养产业的长足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继风[5](2012)在《“盘山模式”——稻蟹立体生态种养新技术》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通过各地的实践,一大批以特种经济品种为主导,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为特征的稻田综合种养新模式不断涌现,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以及种稻农民的积极响应。其中,辽宁省盘山县总结形成的"大垄双行、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稻蟹双赢"的稻蟹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了水稻亩产超过1000斤,河蟹产值超过1000元的"双千"目标,成为产业发展的典范。辽宁省盘山县地处渤海之滨,辽东湾北畔,位于辽宁省沿海经济带中心地带。境内海岸线长49公里,内陆淡水水域24万亩,稻田72万亩,苇田85万亩。盘山县河蟹产业已经成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致

李文阁[6](2011)在《内蒙古西辽河流域渔业评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内蒙古西辽河流域所处地理位置主要在内蒙古东部的赤峰市和通辽市,行政区划包括赤峰市12个旗、县、区,通辽市的8个旗、县、区。水系绝大部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除河源部分在河北省外,上游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境内,下游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境内。上游为山区,下游则是冲积平原。西辽河流域现有大型水库7座,总库容33.52×108m3,兴利库容7.9×108m3。中型水库23座,总库容4.37×108m3,兴利库容2.42×108m3。小型水库84座,总库容1.56×108m3,兴利库容0.94×108m3。对西辽河流域两个地区的淡水渔业进行评估,可以客观反映该流域渔业的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利用能力,以为该流域地区的渔业管理、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这也是该篇论文选题的意义所在。灰色系统理论是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提出的处理不完全信息的一种理论。其基本理论是把一切随机量看作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灰色量并加以处理,将具有随机性的原始数据列转化为一个具有较强规律性的数据列,从而可以建立连续微分方程模型,弱化不确定性,强化规律性。灰色系统在较少量数据及在灰色信息的情况下较为适用。与传统方法比较,灰色建模不存在误差积累问题,可用于长期高精度的预测,弥补了常规统计方法的不足。渔业系统是个多因素、多层次、多目标的大系统,由诸多错综复杂的关系组成,因此渔业系统是典型的灰色系统,适用于灰色系统理论。然而灰色模型在淡水渔业上的应用尚不多见。因此,本论文应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对通辽市、赤峰市2009-2013淡水养殖产量和养殖面积进行了预测。本论文利用灰色模型对通辽市、赤峰市及其相关水库的渔业产量和渔业面积进行预测。对16组数据分析的结果中,用5年数据进行预测,共有7组数据预测精度达到一级,7组数据预测精度达到二级,1组数据预测精度达到三级,1组数据预测精度达到四级,二级以上精度占87.5%。用10年数据进行预测,有4组数据预测精度达到一级,有5组数据预测精度达到二级,有4组数据预测精度达到三级,有3组数据预测精度较差,不符合预测要求,二级以上精度占56.3%。用15年数据进行预测(其中通辽市渔业产量和养殖水面是12年的数据),有2组数据预测精度达到一级,有5组数据预测精度达到二级,有6组数据预测精度达到三级,有1组数据预测精度达到四级,有2组数据预测精度较差,不符合预测要求,二级以上精度占43.7%。用20年数据进行预测,有5组数据预测精度达到二级,有3组数据预测精度达到三级,有2组数据预测精度达到四级,没有一级精度。用23年数据预测赤峰市渔业产量,达到二级精度。可见,使用短期资料进行预测精度相对比较高,用中长期资料进行预测精度相对比较低,甚至不符合预测精度要求。利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分段建模进行预测,其精度变化也表明渔业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利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进行预测的过程中并不能排除极端气候或政策干预对渔业生产系统的影响,因此,预测过程中依赖于系统的稳定性。如利用通辽市1998-2001年的数据为依据,模型预测值回代的相对误差也极小,但是并不能准确预测2002年渔业产量的暴跌。因此,渔业系统的稳定性是预测准确的关键。而如何判断判断系统是否稳定,将是研究的重点。在目前,可以结合统计的方法,在明确灰色系统外界某些干扰因素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分段预测的方法,进行预测,这种方法也是基于一个基本的假设即短时间内系统不会发生剧烈的突变。因此可以认为灰色预测模型能够对生产相对稳定的短期预测是比较准确的,不宜做长期的外推应用。由于西辽河流域常年少雨干旱,灰色模型的预测结果表明,赤峰地区的渔业养殖面积仍有发展的空间,而通辽地区的渔业养殖面积在自然环境持续恶劣的情况下,不会有太大的起色。虽然两个地区渔业产量还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提升的潜力非常有限。在渔业管理中,实现最大可持续产量仍旧是其一个主要的目标。剩余产量模型是预测最大可持续产量(MSY)的经典方法,也是现代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的主要理论模型之一。它是把种群或资源群体作为一个研究分析的单位,研究一个资源群体的持续产量、最佳捕捞努力量和资源群体大小之间的平衡关系。其所要求的资料仅仅是多年的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或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的渔业统计资料,不需要资源群体本身的生物学资料。剩余产量模型因其简单和所需数据较少的特点为渔业资源评估所广泛采用。该模型是以种群增长S型曲线一般模型为理论基础,把资源群体的补充、生长、和自然死亡综合起来作为资源群体大小的一个单变量函数进行分析,然后推导出所需的剩余产量模型的数学式。在我国,自1973年开始应用Schaefer (1957)模型评估广东珠江口蓝园鲹资源以来,这个模型已成为我国有关渔业部门最熟悉的数学模型之一,并被广泛应用于我国海洋和内陆大水面水域渔业资源评估的分析研究。本论文应用了二个经典剩余产量模型,四个非平衡剩余产量模型,和二个由欧美科学家开发的软件对赤峰市渔业的最大持续产量和与最大持续产量相对应的捕捞努力量(渔船马力数)进行预测。对于赤峰市渔业统计数据,此文的结果显示不同的评估模型产生不同的参数估计。结合这些结果和原始数据分析,我倾向于建议赤峰市渔业的最大持续产量(MSY)大致在8000t左右。在此文应用到的产量模型中,线性非平衡产量模型(Schnute, W-H, D-Fox, I-Fox)的表现较好,其中W-H和D-Fox模型的平均相对估计误差(REE)值小于10%。对于Schaefer和Fox型的模拟数据,Schaefer和Fox型的产量模型对模拟数据的类型并不敏感,均可以获得较好的参数估计值。此文的结果还显示移动平均和白色噪音并不能显着地影响结果。根据剩余产量模型的预测结果可以得知,赤峰市渔业生产单位的渔业资源已基本上得到充分利用,如若拓展空间,任务十分艰巨。实施流域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促进流域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意义。本论文的建议如下:一是加强流域生态治理,提高水资源的再生能力。二是加强流域开发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能力。三是加强流域用水管理,提高水资源的节约能力。四是加强流域环保管理,提高水资源的防污能力。五是调整渔业产业结构,提高流域渔业生产能力。六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确保渔业生产稳步增长。七是加强基础工程建设,提高渔业生产保障能力。八是搞好渔业资源评估,为生产提供科学的依据。九是加强渔业执法管理,提高渔业生产管理水平。

苏彩和[7](2011)在《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模式选择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广西实施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发展,深化广西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广西农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国内外农业标准化的研究成果,针对广西农业发展的现状,采用案例分析法、数据统计法和扎根理论研究法,重点研究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推广模式、影响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促进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广西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本文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分析国际主要农业标准化机构,论述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在发展农业标准化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概况,对比我国农业标准化“起步-停滞-复苏-发展-高速发展”历程和发展农业标准化做法,提出了我国在发展农业标准化方面值得借鉴的五条国际经验。第二,从广西区位、土地、气候等方面论述广西农业发展概况,分析广西农业呈现的特征;总结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做法,并采用指标体系法分析宾阳糖料甘蔗标准化示范区和田阳香米标准化示范区成效,采用生产函数模型增长速度方程分析钦州火龙果标准化示范区成效。第三,对政府主导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经济合作组织主导型、行业协会自律互动模式和市场拉动引导模式等五种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优缺点进行分析。通过容县沙田柚标准化的实施、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瘦肉型猪养殖标准化的实施和凌云白毫茶标准化的实施等进行模式系统分析,得出“政府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农户参与+标准化”的最佳模式。第四,通过对广西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当地政府相关人员、示范区技术人员、农业龙头加工企业负责人、农户等访谈,确定影响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政府因素、监管因素、标准因素、贸易因素、文化素质因素、市场机制因素、家庭承包责任制、龙头企业和农户关系因素等7类。结合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和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农业标准化经验,同时根据影响广西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障碍因素,提出发展农业标准化的十八条对策。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点:1、对广西各种类型的农业示范区进行了评价对比。系统研究了质量监督部门、农业管理部门等各方面的行政手段构造和监管模式及其对农业示范区建立的影响;分析了农业标准化内外部环境的具体情况,对中外标准化实施的状况进行了的比对;对各种类型的农业示范区企业的优劣、特点和成效进行了评价对比;2、研究了发展农业标准化的组织措施。综合分析了农业、质监、畜牧、林业、工商、财政等管理部门和农业示范区企业在发展标准化工作中的作用,提出必须紧紧依靠具体实施部门的努力,获得行政主管部门的鼎力支持、取得相关单位和广大农民朋友积极帮助;3、提出农业标准化的对策。通过深入研究目前国内外农业标准化相关的政策法规,比对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在深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企业和市场开展调研,征求并吸收了政管理部门和示范区企业的建设性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可行的农业标准化对策;4、建立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结合实施农业标准化企业的行业管理特点,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企业,建立了一个具有一定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衡量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

刘英[8](2009)在《内蒙古敖汉旗热水汤地热田地热成因、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文中提出地热是新能源家族中的重要种类,对于改善能源结构意义重大。与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相比,地热资源释放出的温室效应气体很少,具有廉价、清洁、易开采、可直接利用和可再生等优点。我国的地热资源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约占全球地热资源的7.9%。我国利用地热的主要方式是高温地热发电和中低温地热直接利用。内蒙古自治区地下热水资源相对有限,敖汉旗热水汤为一天然热水矿泉,开发利用该地热资源对发展当地经济和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敖汉旗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初步认定研究区地热成因属活动构造断裂型。热源由地热增温提供。研究区位于阴山东西向复杂构造带的东段,是与新华夏构造体系大兴安岭褶皱带交接的隆起部位,这种构造为热水的形成、运移奠定了良好的地质环境。热水形成的基本模式为基岩山区地下水沿断裂带下渗进行深部循环,不断吸取围岩热量,经加热后再沿断裂带上升,进一步储存于断裂破碎带裂隙和砂砾岩孔隙、裂隙中,形成热田,热水水温66℃。热储的盖层由上更新统(Q3)黄土状粘砂土、中更新统(Q2)棕红色粘土、古近系和新近系(N2)泥岩及侏罗系(J3)砂砾岩组成,这套由中、新生界地层组成的盖层相对较厚,起到很好的隔热作用。根据地温测温、物探、钻探等工作证实研究区的热储层由花岗岩破碎带及胶结松散的砂砾岩组成。通过比较储量与可开采量的方法来评价地热储量。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使用热储法计算地热储量,采用降落漏斗法计算地热流体的可开采量。通过计算,地热流体储存量为1.12×1015m3,地热能储存量为1.18×1015J,地热流体的可开采量为1477.83m3/d。通过断裂带的地热流体补给量为1566.51m3/d,大于可开采量。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对地热流体分别进行医疗热矿水评价、饮用水评价、地热流体腐蚀性评价、地热流体结垢评价和温度评价。综合地热水的洗浴疗养、取暖和鱼塘养殖各种用途,对热水汤地热资源做出梯级利用方案,并在开发利用的同时考虑环境问题,提出环境保护措施,以达到地下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的。

乔明,刘正垣,白剑虹[9](2008)在《内蒙古渔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文中认为主导产业是渔业产业化发展的第一环节和基础。文章根据内蒙古渔业资源分布特点,提出以湖泊水库增养殖、池塘养殖、盐湖渔业开发利用、休闲渔业及水产品加工、流通市场建设为主的内蒙古渔业产业化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

王俊,朱存良[10](2007)在《哈素海水库渔业综合开发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哈素海渔业资源的分析研究,依据水库养殖生态学原理,在哈素海水库进行粗放式养殖,网围养殖,池塘养殖,垂钓养殖,得出提高哈素海水库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可行性生产模式,使渔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到更高水平。

二、内蒙古自治区岱海河蟹养殖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自治区岱海河蟹养殖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稳定同位素和矿质元素的中华绒螯蟹产地溯源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产地溯源
        1.1 产地溯源应用与技术
        1.1.1 植物源产品溯源
        1.1.2 动物源产品溯源
        1.1.3 产地溯源技术分析
        1.2 矿质元素和稳定同位素在水产品溯源中的应用
        1.2.1 矿质元素在水产品产地溯源中的应用
        1.2.2 稳定同位素在水产品产地溯源中的应用
        1.2.3 矿质元素和稳定同位素综合分析
        1.3 产地溯源的一些化学计量学方法
        1.3.1 化学计量学
        1.3.2 单因素方差分析与Duncan多重比较检验
        1.3.3 Pearson相关性分析
        1.3.4 主成分分析
        1.3.5 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
        1.3.6 线性判别分析
        1.3.7 人工神经网络
        1.3.8 支持向量机
    2 中华绒螯蟹及其产地溯源
        2.1 中华绒螯蟹的水产学背景
        2.1.1 中华绒螯蟹的习性
        2.1.2 中华绒螯蟹的水产价值
        2.1.3 中华绒螯蟹的养殖状况
        2.2 中华绒螯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2.1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政策
        2.2.2 中华绒螯蟹的地理标志产品
        2.3 中华绒螯蟹产地溯源研究
        2.3.1 种质资源保护
        2.3.2 品质分析
        2.3.3 产地溯源
    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1.1 探讨稳定同位素应用于中华绒螯蟹产地溯源的潜力
        3.1.2 通过多种模式识别技术分析中华绒螯蟹元素的产地差异性
        3.1.3 验证稳定同位素和矿质元素地理距离较近的产地判别能力
        3.1.4 蟹、水、泥元素的相关性分析及产地重金属含量水平分析
        3.1.5 将稳定同位素和矿质元素应用于黄河和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产地溯源潜力评价
        3.1.6 综合评价中华绒螯蟹16线性判别效果及13产地蟹、水、泥元素相关性
        3.2 技术路线
        3.3 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中华绒螯蟹碳、氮稳定同位素的产地差异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样品前处理
        1.2.2 稳定同位素测定
        1.3 多元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中华绒螯蟹元素的产地差异性及与生境元素的相关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中华绒螯蟹样品前处理
        1.2.2 元素测定
        1.3. 多元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产地蟹样元素分析
        2.2 基于元素分析的不同分类模型比较
        2.1.1 主成分分析
        2.2.2 自组织映射
        2.2.3 线性判别分析
        2.2.4 支持向量机和人工神经网络
        2.3 各产地水样和泥样矿质元素分析
        2.3.1 水样元素差异分析
        2.3.2 泥样元素差异分析
        2.4 蟹-水-泥中元素含量的相关性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稳定同位素和元素的长江水系8个产地中华绒螯蟹溯源潜力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多元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稳定同位素比和矿质元素分析
        2.1.1 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分析
        2.1.2 矿质元素分析
        2.2 主成分分析
        2.3 判别分析
        2.4 支持向量机SVM: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长江水系8个产地中华绒螯蟹及生境水和沉积物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多元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样矿质元素差异分析
        2.2 泥样元素矿质元素差异分析
        2.3 主成分分析
        2.4 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稳定同位素及元素的黄河、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产地溯源潜力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多元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稳定同位素和矿质元素产地差异分析
        2.2 自组织神经网络分析
        2.3 线性判别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七章 中华绒螯蟹稳定同位素和元素产地差异性的总体形成规律及溯源潜力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结合16产地螃蟹稳定同位素和元素差异分析
        2.2 线性判别分析
        2.3 水和泥不同产地差异性
        2.4 蟹、水、泥之间10种元素的相关性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结论
全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其它论文与专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会议

(2)中国磷循环格局演变及其资源与环境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科学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论文框架及主要章节说明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磷循环格局刻画方法
    2.2 磷循环的环境效应评估方法
    2.3 磷循环的资源保障评估方法
第3章 中国磷循环格局演变过程重建方法
    3.1 中国磷循环全景分析框架构建
    3.2 主要磷流梳理及核算模型构建
        3.2.1 大气(N_1)
        3.2.2 非耕地(N_2)
        3.2.3 内陆水体(N_3)
        3.2.4 海洋(N_4)
        3.2.5 磷矿采选(N_5)
        3.2.6 磷化工生产(N_6)
        3.2.7 农业种植(N_7)
        3.2.8 畜禽养殖(N_8)
        3.2.9 水产养殖(N_9)
        3.2.10 农产品加工(N_10)
        3.2.11 居民消费(N_11)
        3.2.12 废水处理(N_12)
        3.2.13 固废处置(N_13)
    3.3 中国磷循环测算系统边界与数据来源
        3.3.1 时空范畴
        3.3.2 活动水平数据来源
        3.3.3 涉磷参数来源
    3.4 中国磷循环全景分析模型的优势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近四个世纪磷循环格局演变分析
    4.1 中国磷资源开发与利用
    4.2 中国磷进出口贸易平衡
    4.3 中国农业-畜禽-人类食物链特征
    4.4 中国含磷废物及其环境排放
        4.4.1 土壤磷库存变化
        4.4.2 向水体磷排放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磷循环测算结果的准确性验证
    5.1 磷流交叉检查
    5.2 自然磷流对比
        5.2.1 大气沉降
        5.2.2 风蚀
        5.2.3 入海径流
        5.2.4 海洋飞沫
    5.3 人为磷流对比
    5.4 未考虑磷流总结
        5.4.1 燃烧
        5.4.2 生物气溶胶颗粒
        5.4.3 火山爆发
        5.4.4 磷化氢
    5.5 不确定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磷循环的富营养化潜势评估
    6.1 人类活动向水体磷排放的空间格局刻画
        6.1.1 空间分配方法原理
        6.1.2 空间分配因子数据来源
    6.2 富营养化潜势空间化评估方法
        6.2.1 环境归趋因子
        6.2.2 生态损害因子
    6.3 中国2012年向水体磷排放格局
    6.4 中国2012年富营养化潜势图谱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球背景下的中国磷资源可获得性
    7.1 全球磷资源贸易与供需分析模型构建
    7.2 数据来源与处理
        7.2.1 数据来源
        7.2.2 国家分类
    7.3 全球背景下的中国磷贸易格局
    7.4 全球背景下的中国磷资源可获得性格局
    7.5 磷资源可获得性的公平性评价
        7.5.1 公平性分析方法简介
        7.5.2 磷资源可获得性的公平性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磷循环测算的编程代码
    1.1 基础数据准备过程
    1.2 底层磷流运算代码
    1.3 磷流结果整合代码
    1.4 磷流运算执行命令
    1.5 蒙特卡罗模拟代码
附件2: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3)乌梁素海乌鳢养殖现状及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乌梁素海及周边地区乌鳢池塘养殖现状及其经济效益
    2.2 乌梁素海及周边地区乌鳢池塘养殖的生态效益
    2.3 乌梁素海及周边地区乌鳢池塘养殖的社会效益
3 结论

(4)盘山县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意义
        1.1.3 目的
    1.2 相关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
    2.1 生态养殖技术的内涵
    2.2 农业生态学理论
    2.3 技术推广的运行机制
    2.4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2.4.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涵与基本思想
        2.4.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第三章 盘山县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现状
    3.1 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的由来
    3.2 盘山县河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3.3 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的发展历程
        3.3.1 河蟹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3.3.2 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3.3.3 建设河蟹出口示范区
    3.4 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的优势
        3.4.1 科技优势
        3.4.2 潜力优势
    3.5 示范引领优势
    3.6 综合效益优势
    3.7 推广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的前景
第四章 稻蟹生态种养模式与一般水稻种植模式效益对比分析
    4.1 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4.1.1 稻田试验对比数据
        4.1.2 ——结论
    4.2 生态效益对比分析
    4.3 社会效益对比分析
第五章 稻蟹生态种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5.1 成蟹养殖及主要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5.1.1 成蟹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5.1.2 养殖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5.1.3 其它技术问题
    5.2 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5.2.1 规模化、产业化配套不完善
        5.2.2 资金和科技支撑缺乏
    5.3 种蟹培育上存在的问题
    5.4 饵料开发上存在的问题
    5.5 水稻种植中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盘山县稻蟹生态种养模式发展对策
    6.1 建立养殖与推广基地,提供推广渠道
    6.2 建立政策引导机制,提供资金保障
    6.3 建立科技创新机制,提供技术保障
    6.4 建立流转与服务机制,提供组织保障
    6.5 建立品牌效应机制,提供市场保障
参考文献

(6)内蒙古西辽河流域渔业评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选题的背景
    0.2 选题的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状况
    0.4 本文的研究方法
    0.5 论文框架和主要内容
    0.6 研究的创新性
第一章 西辽河流域概况
    1.1 地理位置
    1.2 地形地貌
    1.3 河流水系
    1.4 气象与水文
    1.5 渔业生态特征
    1.6 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第二章 通辽市渔业状况
    2.1 通辽市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状况
        2.1.1 地理位置和面积
        2.1.2 行政区划与人口
        2.1.3 交通条件
        2.1.4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2 通辽市自然环境与生物资源
        2.2.1 地形特点
        2.2.2 水域类型
        2.2.3 水体的理化特征
        2.2.4 气候特征
        2.2.5 生物多样性特征与生物资源
    2.3 渔业生产的发展状况
        2.3.1 渔业生产的历史
        2.3.2 渔业生产的现状
        2.3.3 渔业管理生产结构
        2.3.4 市场情况
    2.4 小结
第三章 赤峰市渔业状况
    3.1 赤峰市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状况
        3.1.1 地理位置和面积
        3.1.2 行政区划与人口
        3.1.3 交通条件
        3.1.4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3.2 赤峰市自然环境及生物资源
        3.2.1 地形特点
        3.2.2 水域类型
        3.2.3 水文特征
        3.2.4 气候特征
        3.2.5 水域环境评价
        3.2.6 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资源
    3.3 渔业生产的发展状况
        3.3.1 渔业生产的历史
        3.3.2 渔业生产的现状
    3.4 小结
第四章 灰色预测模型
    4.1 灰色预测模型理论
        4.1.1 简介
        4.1.2 灰色系统建模原理
        4.1.3 GM(1,1)模型构建及解析
    4.2 数据
        4.2.1 通辽市渔业产量
        4.2.2 通辽市孟家段水库渔业产量
        4.2.3 通辽市莫力庙水库渔业产量
        4.2.4 通辽市小塔子水库渔业产量
        4.2.5 通辽市渔业面积
        4.2.6 通辽市孟家段水库渔业面积
        4.2.7 通辽市莫力庙水库渔业面积
        4.2.8 通辽市小塔子水库渔业面积
        4.2.9 赤峰市渔业产量
        4.2.10 赤峰市红山水库渔业产量
        4.2.11 赤峰市沙那水库渔业产量
        4.2.12 赤峰市达里湖水库渔业产量
        4.2.13 赤峰市渔业面积
        4.2.14 赤峰市红山水库渔业面积
        4.2.15 赤峰市沙那水库渔业面积
        4.2.16 赤峰市达里湖水库渔业面积
    4.3 预测结果
        4.3.1 通辽市渔业产量预测
        4.3.2 通辽市孟家段水库渔业产量预测
        4.3.3 通辽市莫力庙水库渔业产量预测
        4.3.4 通辽市小塔子水库渔业产量预测
        4.3.5 通辽市渔业面积预测
        4.3.6 通辽市孟家段水库渔业面积预测
        4.3.7 通辽市莫力庙水库渔业面积预测
        4.3.8 通辽市小塔子水库渔业面积预测
        4.3.9 赤峰市渔业产量预测
        4.3.10 赤峰市红山水库渔业产量预测
        4.3.11 赤峰市沙那水库渔业产量预测
        4.3.12 赤峰市达里湖水库渔业产量预测
        4.3.13 赤峰市养殖面积预测
        4.3.14 赤峰市红山水库渔业面积预测
        4.3.15 赤峰市沙那水库渔业面积预测
        4.3.16 赤峰市达里湖水库渔业面积预测
    4.4 讨论
        4.4.1 GM(1,1)灰色模型预测精度的分析
        4.4.2 渔业生产系统的稳定性与GM(1,1)灰色模型预测的准确性
        4.4.3 灰色模型预测的适应性
        4.4.4 灰色模型的有限性
        4.4.5 灰色模型在通辽市、赤峰市渔业生产上的应用
第五章 剩余产量模型
    5.1 剩余产量模型理论
        5.1.1 简介
        5.1.2 平衡剩余产量模型
        5.1.3 Fox非平衡剩余产量模型
        5.1.4 连续Schaefer形剩余产量模型
        5.1.5 ASPIC和CEDA
        5.1.6 Monte Carlo模拟仿真
    5.2 数据
    5.3 结果
    5.4 讨论
        5.4.1 剩余产量模型参数的计算方法
        5.4.2 参数r、K和q的相关性
        5.4.3 剩余产量模型结果可靠性检验的标准
        5.4.4 剩余产量模型在赤峰市渔业统计数据和相应模拟数据上的应用
        5.4.5 CEDA模型的比较
第六章 讨论
    6.1 渔业资源评估的意义
        6.1.1 灰色预测模型(Grey Prediction Model)
        6.1.2 剩余产量模型(Surplus Production Model)
    6.2 内蒙古西辽河流域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6.2.1 灰色模型和剩余产量模型预测结果的启示
        6.2.2 内蒙古西辽河流域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7)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模式选择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中国三农问题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1.1.2 绿色贸易壁垒与农产品标准化
        1.1.3 广西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的必要性
    1.2 论文内容和创新点
        1.2.1 论文内容
        1.2.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农业标准化概念及文献综述
    2.1 农业标准化定义
        2.1.1 标准
        2.1.2 标准化
        2.1.3 农业标准和农业标准化
    2.2 农业标准化特点
        2.2.1 主要对象是生命体或有机体
        2.2.2 地区性
        2.2.3 复杂性
        2.2.4 文字标准与实物标准同在
    2.3 国外农业标准化研究
        2.3.1 有机农业领域的研究
        2.3.2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研究
    2.4 国内农业标准化研究
        2.4.1 我国实施农业标准化存在问题研究
        2.4.2 推动农业标准化发展措施研究
        2.4.3 农业标准化成效研究
第三章 国内外农业标准化发展概况
    3.1 国际主要农业标准化机构介绍
        3.1.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3.1.2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3.1.3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
        3.1.4 国际种子检验协会(ISTA)
    3.2 欧、美、日国家农业标准化发展概况
        3.2.1 欧盟
        3.2.2 美国
        3.2.3 日本
    3.3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历程及做法
        3.3.1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历程
        3.3.2 我国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做法
    3.4 国外农业标准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3.4.1 政府法规力推农产品标准执行
        3.4.2 政府加大农业标准化投入
        3.4.3 实行农产品质量识别标志
        3.4.4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和采用国际标准
        3.4.5 涉农部门通力合作
第四章 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现状分析
    4.1 广西农业发展概况
        4.1.1 以种植业为主转变为林、牧、渔业共同发展
        4.1.2 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
        4.1.3 实施农业产业化
        4.1.4 推进农业对外开放
    4.2 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
        4.2.1 广西农业标准化取得成效
        4.2.2 广西农业标准化主要做法
    4.3 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成效分析
        4.3.1 宾阳县糖料甘蔗生产标准化示范区效果分析
        4.3.2 钦州火龙果生产标准化示范区效果分析
        4.3.3 田阳香米生产标准化示范区效果分析
第五章 广西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选择
    5.1 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模式
        5.1.1 政府主导型模式
        5.1.2 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
        5.1.3 经济合作组织为主导模式
        5.1.4 行业协会自律互动模式
        5.1.5 市场拉动引导模式
    5.2 广西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模式案例分析
        5.2.1 政府主导型
        5.2.2 龙头企业带动型
        5.2.3 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标准化
    5.3 广西实施农业标准化模式的选择
第六章 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6.1 政府因素
        6.1.1 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的影响
        6.1.2 农业标准化经费的影响
    6.2 监管因素
        6.2.1 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认证机制的影响
        6.2.2 农产品质量安全多部门管理的影响
    6.3 标准因素
        6.3.1 农业标准体系不健全的影响
        6.3.2 农业标准的宣传培训欠缺的影响
    6.4 贸易因素
        6.4.1 东盟自由贸易区实施“零关税”的影响
        6.4.2 农产品绿色物流落后的影响
    6.5 文化素质因素
        6.5.1 农民文化素质的影响
        6.5.2 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素质的影响
    6.6 市场机制因素
        6.6.1 农产品配套流通渠道缺乏的影响
        6.6.2 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效益不高的影响
    6.7 农村家庭承包制度因素
        6.7.1 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影响
        6.7.2 龙头企业和农户关系不稳定的影响
第七章 促进广西农业标准化发展对策研究
    7.1 提高认识、制定规划和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7.1.1 提高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
        7.1.2 制定好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7.1.3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7.2 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农业监测体系和监管制度
        7.2.1 健全农业标准体系
        7.2.2 健全农业监测体系
        7.2.3 健全五项监管制度
    7.3 培育品牌农产品
        7.3.1 创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7.3.2 抓农业龙头企业
        7.3.3 培育广西农产品品牌
    7.4 打造优质优价“标准化”产品渠道
        7.4.1 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标准化培训宣贯
        7.4.2 培育和引进一批农业标准化人才
        7.4.3 推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产品与市场对接
    7.5 实施土地流转的信贷优惠政策和建立风险基金
        7.5.1 使有限的土地向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集中
        7.5.2 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提供金融优惠政策
        7.5.3 以风险基金保护农户和龙头企业双方利益
    7.6 扩大广西与东盟农产品贸易
        7.6.1 做强做大优势特色产业
        7.6.2 在东盟国家推广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7.6.3 建立健全广西农产品输出的绿色物流体系
第八章 结论和不足
    8.1 结论
    8.2 不足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内蒙古敖汉旗热水汤地热田地热成因、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地热资源的研究利用现状
        1.2.1 地热研究现状
        1.2.2 地热利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地热成因分析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质构造特征
        2.2.2 地层概况
        2.2.3 侵入岩及火山岩
    2.3 地热地质条件分析
        2.3.1 地热异常分布特征
        2.3.2 覆盖层特征
        2.3.3 热储层特征
        2.3.4 地热流体富集规律及温度变化规律
    2.4 地热田地球物理特征
    2.5 地下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2.5.1 地下热水
        2.5.2 地热异常区上层潜水
        2.5.3 常温潜水
    2.6 地热形成机制
3 地热储量计算与评价
    3.1 热储模型
    3.2 地热储量的计算方法
        3.2.1 地热能储量计算公式
        3.2.2 地热流体储存量计算公式
    3.3 地热储量计算参数的确定
        3.3.1 几何参数
        3.3.2 物理参数
        3.3.3 地热流体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
    3.4 地热储量计算
        3.4.1 地热能储量计算结果
        3.4.2 地热流体储量计算结果
    3.5 地热储量评价
        3.5.1 地热流体天然补给量及热能补给量
        3.5.2 地热流体可开采量评价
4 地热流体质量评价
    4.1 医疗热矿水评价
        4.1.1 物理特征
        4.1.2 化学成分
        4.1.3 放射性物质
        4.1.4 各种有效成分的医疗作用
    4.2 饮用水评价
    4.3 腐蚀性评价
        4.3.1 影响腐蚀的主要因素
        4.3.2 对金属制品的腐蚀性评价
        4.3.3 对水泥制品的腐蚀性评价
    4.4 结垢评价
    4.5 地热流体开发利用温度评价
5 地热资源开采与利用方案设计
    5.1 开采方案设计
        5.1.1 边界概化
        5.1.2 水位降深计算公式
        5.1.3 生产井现状开采量及含水层参数
        5.1.4 开采方案
    5.2 开发利用方案设计
        5.2.1 国内外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5.2.2 内蒙古自治区地热开发利用现状
        5.2.3 研究区地下热水开发利用方案设计
    5.3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5.3.1 地热的环境优势
        5.3.2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措施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四、内蒙古自治区岱海河蟹养殖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稳定同位素和矿质元素的中华绒螯蟹产地溯源潜力研究[D]. 骆仁军.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2]中国磷循环格局演变及其资源与环境效应[D]. 刘欣. 南京大学, 2017(06)
  • [3]乌梁素海乌鳢养殖现状及效益分析[J]. 照日格图,斯日古楞,王瑞芳,王俊.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6)
  • [4]盘山县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的研究[D]. 赵娜. 延边大学, 2014(02)
  • [5]“盘山模式”——稻蟹立体生态种养新技术[J]. 继风. 中国水产, 2012(02)
  • [6]内蒙古西辽河流域渔业评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李文阁. 中国海洋大学, 2011(10)
  • [7]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模式选择及对策研究[D]. 苏彩和. 天津大学, 2011(06)
  • [8]内蒙古敖汉旗热水汤地热田地热成因、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D]. 刘英.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08)
  • [9]内蒙古渔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发展方向[J]. 乔明,刘正垣,白剑虹.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03)
  • [10]哈素海水库渔业综合开发可行性研究[J]. 王俊,朱存良. 华北农学报, 2007(S3)

标签:;  ;  ;  ;  ;  

内蒙古自治区岱海河蟹养殖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