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朦胧” ——威廉姆·燕卜荪诗歌探寻

“天赋朦胧” ——威廉姆·燕卜荪诗歌探寻

论文摘要

威廉姆·燕卜荪(William Empson,1906-1984)是英国的一位大批评家兼诗人。他把主要精力和天才都用在了文学批评领域,因而诗歌产量甚少,一生所写诗歌不超过80首,并且几乎一大半是在剑桥大学学生时期完成的(1926-1929)。他的诗歌并不畅销,但销量并不说明一切,不足以用来评判他的诗歌才能和在英国诗坛的地位。他杰出的诗歌成就和其对英国诗歌传统的贡献都显示了他在英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本论文着重分析威廉姆·燕卜荪的早期诗歌,因为它们最能体现他的诗歌成就。他在诗歌创作方面似乎过早地江郎才尽,这的确让人遗憾,但是迄今为止,他的诗作从未在时间的寂静中褪色。比如《晨歌》(Aubade),《遗失的日子》(Missing Dates),比如,《蚂蚁》(The Ants),《最后的疼痛》(This Last Pain)等等至今依然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燕卜荪通过科学来表达人与宇宙、心灵和身体的关系;他在诗歌中引用莎士比亚、弥尔顿、蒲伯;从邓恩、马维尔和霍普金那里借鉴传统诗歌风格。他的诗歌表达了人类与非人类,诗意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个人的与非个人的关系,并致力于探寻解决这些关系的态度。例如,《戏弄者》(The Teasers)对现代世界的恶劣环境牢骚满腹。这首诗歌节奏的生动性和多样性反映了变化着的方向和主题的张力,它呈现的不是普通人类的状况,而是把个人当作特别的重要位置中心。燕卜荪在他举世闻名的批评著作《朦胧的七种类型》(Seven Types of Ambiguity)里扩充了“朦胧”的涵义,指出任何一首伟大的诗歌都是朦胧的。他的理论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举个例子,《高空跳水》(High Dive)中通过技术术语的使用和对它们的交叉引用(如:“无漩涡的”,“位函数”,“坐标的同位的”),大大强化了朦胧感。诗中许多短语,尤其是括弧中的短语就像是纵横字谜中的线索。陈述的朦胧、类比以及结构的复杂性都是燕卜荪杰出的诗歌创作技巧,也正是这些让他在那个时代中脱颖而出。本论文试图通过语义分析方法,从诗歌的主题和形式出发探索燕氏朦胧及其呈现方式。本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影响较大的几位理论家朦胧的定义,尤其重点围绕燕卜荪的定义,并介绍了语义分析法。燕卜荪吸收了导师理查兹的批评方法和理论,并在后者的影响下建立了一系列的朦胧类型,以此充分展示了他对文学作品的过人感悟力和理解力。第二章把燕卜荪诗歌中常用的主题总结成三组。第一组是数学与科学,由于燕卜荪对邓恩的模仿以及他科学知识的广博,所以这一组主题在其诗歌中很常见。第二组是神话和宗教。许多诗歌中的主题都来源于希腊神话和圣经,并且有许多关于宗教中上帝以及佛教教义的描写。第三组是动物和自然。燕卜荪假借动物之名来描写人类的困惑;用大自然来比喻人类社会,所处的环境,面临的困境等等。第三章通过修辞形式、音乐形式和文体形式分析燕卜荪的诗歌。燕卜荪坚持严格按照传统诗歌的原则和形式来创作诗歌。燕氏朦胧在此也得以体现。

论文目录

  • 摘要/关键词
  • Abstract/ Key Words
  • Introduction
  • Chapter 1 Ambiguity Theory and Semantic Analysis
  • 1.1. Empsonian Ambiguity Theories
  • 1.2. Definition of Ambiguity by other scholars
  • 1.2.1. Definition by Kaplan and Kris
  • 1.2.2. Definition by Rimmon
  • 1.2.3. Definition by Peter Newmark
  • 1.3. Method of Semantic Analysis
  • Chapter 2 Empson's Ambiguity in Poetic Subject-matter
  • 2.1. Motifs of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 2.1.1. "The World's End"
  • 2.1.2. "Plenum and Vacuum"
  • 2.1.3. "Letter I"
  • 2.2. Motifs of Myth and Religion
  • 2.2.1. Myth
  • 2.2.2. Religion
  • 2.3. Motifs of Animal and Nature
  • Chapter 3 Empson's Ambiguity in Poetic Form
  • 3.1. Metaphor and Pun
  • 3.2. Music of the line
  • 3.3. Villanelle and Other forms
  • 3.3.1. Villanelle
  • 3.3.2. Other Forms
  • Conclusion
  • Notes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燕卜荪复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局限——以《朦胧的七种类型》为中心[J].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04)
    • [2].威廉·燕卜荪研究现状与思考[J]. 诗探索 2019(01)
    • [3].威廉·燕卜荪与“诗歌分析方法之争”[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 [4].威廉·燕卜荪在西南联大[J]. 学术探索 2008(06)
    • [5].燕卜荪诗学思想对诗歌创作的影响与启示[J]. 写作 2012(07)
    • [6].燕卜荪诗学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J]. 文学界(理论版) 2012(07)
    • [7].含混与复意:燕卜荪与刘勰意蕴论比较[J]. 求索 2008(01)
    • [8].住在布鲁姆斯伯里的燕卜荪[J]. 书屋 2012(10)
    • [9].燕卜荪“关键词分析法”的概念史视野[J]. 人文论丛 2019(01)
    • [10].浅谈袁可嘉“新诗现代化”对燕卜荪“朦胧”诗学的吸收与创新[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9(01)
    • [11].燕卜荪诗学在中国的本土化[J]. 群文天地 2012(20)
    • [12].燕卜荪与西南联大诗人群的诗艺探索[J]. 江汉论坛 2019(05)
    • [13].置身名流:燕卜荪对中国现代派诗歌和诗论的影响[J]. 外国文学 2018(06)
    • [14].威廉·燕卜荪在北京大学:1947-1952——读约翰·哈芬登的《燕卜荪传》[J]. 国外文学 2013(04)
    • [15].学术视野中的“关键词”(下)[J]. 读书 2008(05)
    • [16].威廉·燕卜荪“中国作品”中的文化、身份与种族问题[J]. 当代外国文学 2012(03)
    • [17].燕卜荪田园诗思想的现代文学批评视野[J]. 华中学术 2019(01)
    • [18].中英文化的碰撞与协商:解读威廉·燕卜荪的中国经历[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1)
    • [19].《Seven Types of Ambiguity》之“ambiguity”的译名研究[J].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03)
    • [20].“诗义”分析的越位之思——朱自清“解诗”法的理论背景与实践指向[J]. 浙江学刊 2013(04)
    • [21].威廉·燕卜荪:从朦胧到复杂[J]. 国外文学 2020(02)
    • [22].燕卜荪与作为现代文学批评概念的“含混”[J]. 当代外国文学 2013(04)
    • [23].威廉·燕卜荪传 第一卷 在名流中间[J]. 读书 2016(11)
    • [24].威廉·燕卜荪笔下的W.H.奥登[J]. 思想战线 2012(04)
    • [25].“教学”与“创作”:燕卜荪在中国的教学传播轨迹及影响[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 [26].断章就理:中国文艺学研究中的燕卜荪模式[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1(01)
    • [27].例谈《老王》的反讽[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5(01)
    • [28].燕卜荪对穆旦诗歌风格的影响[J]. 才智 2011(28)
    • [29].论燕卜荪与英美新批评派之间的理论关联与分歧[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4)
    • [30].爱情中的物质理性——《艰难爱情》的反讽修辞[J]. 剧影月报 2008(06)

    标签:;  ;  ;  ;  

    “天赋朦胧” ——威廉姆·燕卜荪诗歌探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