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油气地球化学场及判别模型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矿产普查与勘探
作者: 汤玉平
导师: 彭大钧
关键词: 地球化学场,准则,化探判别模型,微运移,机理
文献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首次提出了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区域地球化学场划分准则。对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区域地球化学场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指出了自西部盆地向东部盆地地球化学背景场渐渐降低,变异性则不断增高的变化特征。 首次根据参数特征、光谱指纹特征、轻烃指纹特征、数据结构等特征探讨建立了川西浅、中层天然气藏化探判别模型。依据费歇尔准则建立的判别模型表明,物上气甲烷作用最大,反映了物上气在井中化探判别天然气储层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性研究了油气化探技术的理论定量化、模型化,推动了油气化探向定量化及正、反演方向发展。 首次对某油田油井、边缘井、干井进行了地球化学效应对比分析和联井剖面研究。发现油气藏不同部位钻井中有不同的指标强度特征和各异的运移效应,指标浓度及变化梯度均显示出边缘井>>油井>干井的变化特征。揭示了油气藏不同部位数据结构的差异性,反映了各异的烃类垂向微运移的地球化学效应,较好地解释了地表普遍发育的环异常的成因问题。 首次依据地表和井中地球化学成果,根据油气井中普遍存在的烃类向上趋轻的结构梯度和各指标正向运移梯度及晕源对比,揭示了烃类垂向微运移的客观存在。对微运移机理进行了讨论,强调了微裂缝网络系统的重要性,较好地解释了地表化探异常的成因机理。
论文目录:
第0章 引言
0.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0.2 课题的开题意义
0.3 研究内容和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0.4 研究方法
0.5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1章 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地球化学场特征研究
1.1 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化探参数统计特征
1.2 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区域地化场划分标准
1.3 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地球化学场分布规律
1.4 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区域地球化学场特征的成因分析
1.5 小结
第2章 四川盆地地球化学场分析
2.1 区域地化场特征
2.2 油气化探有效指标研究
2.3. 近地表化探异常模式及组构异常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油气藏上置化探异常成因机理研究
3.1 油气藏上方不同部位地球化学效应的差异性及其成因讨论
3.2 烃类垂向微运移的直接证据
3.3 化探异常成因机理研究
3.4 小结
第4章. 四川盆地天然气藏化探判别模型研究
4.1 烃类垂向微运移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4.2 四川盆地钻井剖面烃类垂向变化规律
4.3 四川盆地烃类垂向微运移的地球化学效应
4.4 四川盆地天然气藏化探判别模型研究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6-11-01
参考文献
- [1].油气微渗漏理论与检测技术研究[D]. 夏响华.成都理工大学2003
相关论文
- [1].含油气储集岩油气地球化学研究[D]. 潘长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0
- [2].地球化学场的分形与多重分形特征[D]. 谢淑云.中国地质大学2003
- [3].油气微渗漏理论与检测技术研究[D]. 夏响华.成都理工大学2003
- [4].陆相盆地油气充注史的油藏地球化学研究[D]. 罗小平.成都理工大学2004
- [5].天然气的再分配及其成藏研究[D]. 付晓文.西南石油学院2004
- [6].酒西坳陷的生烃条件与油气源研究[D]. 陈建军.西南石油学院2004
- [7].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煤成烃地质地球化学特征[D]. 石昕.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2000
- [8].储层有机包裹体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D]. 宫色.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
- [9].非常规油气藏形成机理及开发关键技术[D]. 杨克明.成都理工大学2005
- [10].成藏地球化学研究[D]. 李延钧.西南石油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