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慢性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每年新感染人数约为1-3例/100000,实际感染病人数显然高于此数字。它属于祖国医学“黄疸”、“胁痛”、“疫毒”、“肝瘟”等病症范畴。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中医诊疗的主要方法。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湖北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调查,揭示其年龄分布规律、感染途径特点、感染病程以及证候分布特征,为慢性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临床观察依据,为提高慢性丙型肝炎的诊疗水平奠定了基础。方法通过对2009年7月-2010年12月在湖北省中医院就诊的4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历资料,统一填写流行病学调查表,中医症候积分表,健康调查简表及慢性肝病量表,将一般资料、四诊信息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统一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3.0医学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频数分布法、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探寻慢性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资料及证候分布规律情况。结果1.调查的湖北地区4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5,平均年龄47.55岁,40岁-60岁占52.5%。符合慢性丙型肝炎发病流行病学规律。2.在40例患者中,由输血感染者33例,占82.5%,说明慢丙肝的主要感染途径仍为输血。但近年,本病的感染途径趋于多样化,包括母婴传播、牙科治疗等。3.被调查的患者中,病程一般都较长,感染10年—20年者占62.5%,但由于本病症状具有隐匿性,故病程难以明确。4.此次调查共收集症状和体征89个,频率较高的依次为小便发黄(85%)、倦怠乏力(80%)、烦躁易怒(72.5%)、口干(70%)、.头晕(67.5%);积分较高的依次为小便发黄(90%)、倦怠乏力(85%)、头晕(80%)、自汗(77.5%)、口渴(75%)。说明频率与积分是不同的,频率反映症状出现的次数,而积分则反映症状的轻重程度。5.根据SPSS13.0软件对40例患者的聚类分析结果,结合专家组意见,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型可分为6类:第一类为肝郁脾虚共16例;第二类为肝肾阴虚共12例;第三类为脾肾阳虚共5例;第四类为湿热内阻共3例;第五类为正虚邪恋共3例;第六类为瘀血阻络共1例。6.探讨中医各个证型与肝功能检查结果关系表明,肝功能结果与各个证型间并无明显相关性。7.健康调查简表有21例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满意,符合本病症状隐匿的特点。慢性肝病量表中典型的症状、体征为:易激动、乏力等以及有30例患者担心本病不可治愈,提示患者对本病的担忧。结论6类证型符合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候的特点,其基本病机为湿热疫毒侵袭人体,损伤肝脾,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湿内阻,气滞血瘀,最终形成虚实夹杂的局面。将具有现代特色的生存质量量表引入中医辨证体系,将更有效的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