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198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转型性历史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建筑的本土原生环境和国际共生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面临总体重构的格局。20多年来,以西方当代建筑思潮为主的外来建筑思想对中国当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基于中国自身文脉的建筑思想却没有得到深入、系统的研究,存在比较严重的滞后现象。由于引进外国的许多建筑理论之不得要领,中国自己的建筑理论之缺乏进展,加上繁忙的建筑设计市场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使建筑实践远离基本的建筑理论,而建筑理论也远远不能适应规模巨大的建筑创作的需要。繁忙的建筑设计市场与萧条的建筑思想研究形成鲜明的反差。造成这种反差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在于对中国现有的建筑思想缺乏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从中提出一些建筑创作中值得汲取的经验和教训,为建筑创作的真正繁荣提供一些有现实意义的思路。本论文的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统计学和分类学的方法,对能够体现中国新时期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的统计分析。这些基础资料包括:新时期中国建筑思想的研究型学者在此领域进行的有意探索;四种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期刊(《建筑学报》《建筑师》《世界建筑》《新建筑》)以及四所高等院校建筑类的博硕论文。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80到2005年。论文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探讨新时期中国建筑思想的发展状况,总结了各种建筑思想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以及不同时期的不同意义和地位;研究了新时期中国建筑思想发展的轨迹,以时间为纵轴,分析了1980年代、1990年代、跨世纪三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创作背景以及建筑思想热点;提出新时期中国的建筑思想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论文的最后探讨了中国文脉下的建筑理论框架的前瞻性整合,总结了建构框架应当遵循的原则。以期对我国建筑理论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代中国建筑师肩负着21世纪中国建筑创作发展与进步的重任,因此必须明确中国建筑思想与理论前进的方向,牢牢把握建筑前进过程中的各种决定因素,构筑21世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建筑理论体系,为真正地繁荣建筑创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第一章 导论1.1 国内创作现状之急需1.1.1 盲目模仿和抄袭,创新能力退化1.1.2 脱离建筑本体,追求商业价值的建筑商业化1.1.3 专业外人员的意志指导建筑创作实践1.1.4 纯艺术与非艺术在建筑中的表现1.1.5 缺乏以国情和基本建筑理论为依据的建筑政策和法规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 相关概念的限定1.3.1 新时期1.3.2 建筑理论1.3.3 建筑思想、建筑思潮1.4 新时期的社会背景研究1.4.1 改革开放事业繁荣1.4.2 经济转型迎接挑战1.5 新时期建筑理论的必要与责任1.5.1 理论失落呼唤复归1.5.2 面临挑战担起责任1.6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1.6.1 论文研究方法1.6.2 论文研究框架1.7 论文创新点第二章 新时期中国建筑思想方面文献的统计分析2.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理论框架2.1.1 基本范围2.1.2 理论框架2.1.3 建筑理论体系的变中之稳2.2 代表性建筑期刊2.2.1 1980-2005 年《建筑学报》有关建筑理论文章分类汇总2.2.2 1980-2005 年《建筑师》有关建筑理论文章分类汇总2.2.3 1980-2005 年《世界建筑》有关建筑理论文章分类汇总2.2.4 1980-2005 年《新建筑》有关建筑理论文章分类汇总2.2.5 1980-2005 年四种期刊有关建筑理论文章分类汇总2.2.6 四种建筑期刊统计结果小结2.3 四所建筑院校的博硕论文2.3.1 1980-2005 年同济大学有关建筑理论博硕论文分类汇总2.3.2 1980-2005 年东南大学有关建筑理论博硕论文分类汇总2.3.3 1980-2005 年清华大学有关建筑理论博硕论文分类汇总2.3.4 1980-2005 年天津大学有关建筑理论博硕论文分类汇总2.3.5 1980-2005 年四所院校有关建筑理论博硕论文分类汇总2.3.6 四所建筑院校博硕论文统计结果小结2.4 四种期刊文章与四所院校博硕论文选题的共同点2.4.1 建筑创作论——建筑界关注的重点2.4.2 居住建筑——人类永恒的主题2.4.3 建筑教育学——建筑体系的基石2.4.4 建筑生态学——时代发展的必然2.4.5 建筑评价理论——建筑创作的导向2.5 部分建筑理论家的探索活动2.5.1 张钦楠——从繁荣建筑创作到建构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框架.2.5.2 顾孟潮——从信息金字塔到建筑哲学2.5.3 吴良镛——从广义建筑学到《北京宪章》2.5.4 陈志华——从建筑理论系统到乡土建筑2.5.5 刘先觉——中外相通的建筑历史和建筑理论家2.5.6 彭一刚——建筑美学理论和立基传统的创新实践2.5.7 侯幼彬——从系统建筑观到中国建筑美学2.5.8 汪正章——从建筑本体构成到建筑创作学的理论架构2.5.9 郑时龄——从建筑理性论到建筑批评学2.5.10 布正伟——从自在生成论到建筑语言论2.5.11 十位建筑理论家的理论体系建构第三章 具有原创精神的若干建筑思想3.1 新时期建筑方针的再认识3.1.1 新时期重提建筑方针3.1.2 新时期建筑方针的内涵拓展3.2 建筑民族性向现代性深化3.2.1 不同时期建筑民族性呈现的特点3.2.2 建筑民族性的现代体现3.2.3 少数民族建筑民族性的现代革新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3.3.1 建筑地域文化的现代表达3.3.2 建筑形态的地域性3.3.3 建筑技术的地域性3.4 从小环境(园林景观)到大环境(城市环境意识)3.4.1 环境意识觉醒,适应自然的建筑环境创造3.4.2 山水城市的理想3.5 具有原创精神建筑思想的展望第四章 建筑思想的引进4.1 引进建筑思想的文献统计4.1.1 建筑期刊及博硕论文4.1.2 引进建筑理论系列丛书4.2 建筑思潮的引进——从经典现代到先锋式风格流派4.2.1 经典现代建筑的补课式引进4.2.2 现代建筑走向多样化4.2.3 现代建筑之后的建筑思潮——先锋式风格流派4.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4.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4.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4.4 外来建筑及其思想的进步意义与消极影响4.4.1 进步意义4.4.2 消极影响4.5 如何引进国外建筑思想与建筑理论4.5.1 全面了解理论产生的文化背景、社会根源及经济基础4.5.2 以社会和建筑的进步为尺度筛选国外建筑理论4.5.3 关注国情的对比性研究,以推动建筑思想发展为目的4.5.4 关注高新建筑技术的引进第五章 新时期中国建筑思想的发展历程5.1 1970 年代之前的建筑政治5.1.1 引入苏联所谓“社会主义建筑理论”5.1.2 1959 年建筑艺术座谈会及刘秀峰报告对建筑创作的总结..5.1.3 随大跃进而起的新技术、新结构高潮5.1.4 十年设计革命和文化革命5.2 1980 年代的全面开放与建筑思想的自由活跃5.2.1 建筑创作环境的新气象5.2.2 建筑创作思想的更新5.3 1990 年代的建设高潮与建筑思想的艰难探索5.3.1 建筑创作的“经济本位”与“形式本位”5.3.2 全球化背景下建筑文化的再认识5.3.3 建筑环境意识的日益深化5.3.4 建筑理论内涵的深化与外延的拓展5.4 跨世纪的大转折与建筑思想研究的新契机5.4.1 “北京宪章”为中国建筑理论研究注入新的活力5.4.2 外来建筑师占领国内高端建筑市场5.4.3 当前我国建筑理论与建筑创作的再定位第六章 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框架的前瞻性整合6.1 建筑创作的理论和实践要密切结合国情6.1.1 勤俭建国是我们长远的建设方针6.1.2 “贫资源”创造“高财富”的继承和发扬6.2 有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框架的建构原则6.2.1 创新+进步6.2.2 可知+可行6.2.3 普遍性+特殊性6.2.4 回归基本目标6.2.5 回归基本理论6.2.6 回归发展中国家的现实6.2.7 外来理论建筑化、中国化6.3 有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框架的建构6.3.1 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框架6.3.2 中国特色建筑思想的前瞻结语参考文献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新时期论文; 建筑思想论文; 文献统计论文; 发展轨迹论文; 前瞻性整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