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杂交种亲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甘蔗,河八王,DNA甲基化,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
杂交种亲本论文文献综述
刘昔辉,桂意云,张荣华,李海碧,韦金菊[1](2019)在《河八王杂交种F_1、BC_1及其亲本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河八王及后代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和遗传模式变化,以河八王及其后代F_1和BC_1为材料,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结合毛细管电泳技术(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分析亲本及后代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和遗传模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母本‘GT05-3256’的MSAP比率是59.6%,父本‘GXN1’则是60.5%,其杂交种F_1的MSAP比率是56.4%~59.0%,均低于双亲;BC_1的母本‘YC94-46’的MSAP比率是59.4%,父本‘T6-3’则是59.0%,BC_1MSAP比率是56.9%~69.8%,整体平均为62.8%,平均值高于双亲。BC_1世代总甲基化水平略高于F_1世代水平。F_1和BC_1基因组CCGG位点发生甲基化的方式整体上以内部胞嘧啶双链甲基化为主。在F_1和BC_1中均检测到70种甲基化类型,并进一步分为A、B、C、D和E等5大类,其中A类是亲本向杂交种的甲基化遗传类型;B类是去甲基化类型,表示杂交种相应于其亲本的甲基化减弱;C类是过或超甲基化类型,表示杂交种相应于其亲本的甲基化增强;D类是次甲基化类型,杂交后代甲基化水平比双亲均要低;E类为不定类型。结果显示,B、C、D、E是杂交种的甲基化变异类型;F_1的甲基化遗传类型(A类)比例明显低于BC_1,但变异类型B、C、D、E高于BC_1;杂交形成F_1和BC_1过程中,基因组DNA普遍发生了超甲基化修饰。(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张颖,钟军弟,陈燕,黎海利,袁长春[2](2019)在《红树族自然杂交种和其亲本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树族植物是红树林的重要建成种群,表现出丰富的自然杂交现象。为了明确杂交子代与亲本的亲缘关系,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国红树科(Rhizophoraceae)红树2属6种(2杂交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供试植物叶片上、下表皮细胞形状都为近多边型,垂周壁式样都为平直或微弯;气孔只分布于下表皮,气孔形状都为椭圆形,且气孔器类型为无规则型;气孔密度、气孔指数和表皮细胞密度等数量性状指标在属间存在显着差异;下表皮角质层空腔为红树属(Rhizophora)植物特有性状;聚类分析将供试植物分为2个类群,杂交子代与母本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聚类传统形态学分类和分子验证结果相符,表明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在区分红树族植物以及分析杂交子代和亲本的亲缘关系方面具有分类学意义。(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吴地,卢石圣,陈德健,蒋益敏,蒙成[3](2019)在《不同收获期对甜糯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种子活力和幼苗长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华南地区甜糯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种子的适宜采收期,为甜糯玉米种子生产提供依据,以玉米甜糯杂交种南8424×bw 1992、糯单隐自交系南8424、甜糯双隐自交系bw 1992种子为材料,于授粉后20~52 d收获果穗,通过室内发芽试验与室外育苗试验,研究其种子活力和幼苗长势差异。结果表明,杂交种的幼苗高度、生物产量和活力指数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糯自交系次之,双隐自交系最弱;授粉后不同收获期对种子发芽势、发芽率、成苗率、幼苗高度、幼苗干重和活力指数的影响均达到显着差异水平,随着授粉后收获时间的延迟,各项测定指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杂交种南8424×bw 1992制种以授粉后36 d收获为宜,而糯自交系南8424种子繁殖以授粉后40 d收获为宜,双隐自交系bw 1992种子繁殖以授粉后40~44 d收获为宜。(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9年06期)
张素娟,王存纲,孙永霞,章慧玉,王要闯[4](2019)在《玉米杂交种永优618亲本繁殖及制种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永优618是鹤壁市农科院组配选育的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杂交种。该品种具有耐高温、高产、优质、抗逆、生态适应性广等特点,笔者研究并集成了其亲本繁殖与杂交种制种技术,总结了经验和做法,为促进该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和应用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06期)
史磊,王国宏,王延波,王大为,赵海岩[5](2019)在《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灌浆速率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辽宁省推广面积较大的6个杂交种及其12个亲本自交系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系统分析玉米籽粒干质量和灌浆速率变化规律以及灌浆速率同主要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杂交种(自交系)的籽粒干质量在灌浆过程中呈"S"形曲线上升趋势,即慢-快-慢的上升趋势;杂交种(自交系)的籽粒灌浆速率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授粉后24 d前后。无论是籽粒干质量还是灌浆速率,杂交种都整体略大于自交系,这可能是一定杂种优势的表现。杂交种灌浆速率在不同灌浆时期、品种间和密度间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平均灌浆速率与单穗产量、穗行数、行粒数、穗粗、百粒质量等正相关。(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张瑞平,周联东,王文洁,孙佩,王蕊[6](2019)在《玉米杂交种新科891及其亲本SSR指纹图谱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构建杂交种新科891及其亲本的指纹图谱。结果表明:从56对均匀分布在玉米10条染色体上的SSR引物中筛选出7对条带清晰、多态性及重复性好的引物,分别是:bnlg439w1、umc2007y4、umc2015k3、bnlg2291k4、umc1705w1、bnlg1702k1以及phi0801k15。这7对引物共检测出23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可以检测到2~4个,平均3.29个。将这7对引物扩增的杂交种新科891及其亲本的条带数字化,计算出现与其相同数字指纹图谱的概率均为1.19×10-7,概率极低,所构建的指纹图谱是特有的,因此,用这7对引物鉴定杂交种新科891的真实性和纯度是可行的、结果是可信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种业》期刊2019年05期)
鲁珊,阎旭东,毛彩云,肖荷霞[7](2019)在《玉米杂交种DK516亲本的耐盐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不同浓度的NaCl、Na_2SO_4,对玉米杂交种DK516亲本的萌发期和苗期2个生长阶段进行胁迫处理,以对其进行耐盐性鉴定。结果表明:除发芽率不受影响外,发芽势、胚芽长度、胚芽鲜重、胚芽干重、胚芽含水量、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出苗率、株高和生物量等指标均随盐浓度的升高呈整体显着下降趋势,综合表现为DK516♀耐盐性优于DK516♂;DK516亲本的地上部分对盐胁迫较地下部分敏感,DK516♂根系较DK516♀发达,初步推断DK516♂抗倒伏能力相对较好,但此推断有待大田试验进一步验证。(本文来源于《作物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李振通,成美玲,田永胜,唐江,马文辉[8](2019)在《杂交种“云龙石斑鱼”与亲本的形态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杂交种"云龙石斑鱼"及其亲本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和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 3个群体的7个可数性状和20个可量性状进行统计与测定,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方差分析法进行比较分析。卡方检验结果显示,3个石斑鱼群体之间可数性状差异不显着。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云龙石斑鱼与母本云纹石斑鱼的差异较小,与父本鞍带石斑鱼的差异较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6个反映形态特征信息的综合性指标,贡献率分别为24.585%、17.985%、10.410%、9.970%、6.542%和5.542%,累积贡献率为74.945%,3个群体之间在形态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偏离,云龙石斑鱼有其独特的形态特征。通过判别分析筛选出对判别石斑鱼贡献率最大的4个形态特征,分别为X_3(吻长/头长)、X_6 (体高/体长)、X_8 (尾柄高/体长)与X_(14) (腹鳍基部至臀鳍基部前端/体长),以此拟合出能够判别以上3个群体的典型判别函数(F_1=21.108X_3+38.413X_6-97.206X_8+2.223X_(14)-6.849, F_2=-10.344X_3+21.570X_6+21.931X_8+26.901X_(14)-17.406)与分类判别函数(Y_1=217.572X_3+750.765X_6+1425.499X_8+413.410X_(14)-336.464,Y_2=318.678X_3+839.713X_6+1020.377X_8+358.203X_(14)-319.723与Y_3=258.526X_3+672.660X_6+1334.033X_8+311.962X_(14)-269.278),综合判别率为96.43%,认为由逐步判别分析法筛选出的4个形态性状对3个群体的初步鉴定是可行的。方差分析多重比较显示,除X_(11) (胸鳍基部至腹鳍基部长/体长)外,3个石斑鱼的形态差异均达到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云龙石斑鱼与鞍带石斑鱼有14个形态性状达到极显着(P<0.01),云龙石斑鱼与云纹石斑鱼有12个形态性状达到差异极显着(P<0.01)。本研究结果为石斑鱼杂交种"云龙石斑鱼"与云纹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的种质鉴别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学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4期)
王莉月,王辉,刘艳芝,姜童,林多[9](2018)在《簇生椒杂交种及亲本的指纹图谱构建和亲缘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完善辣椒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补充辣椒指纹图谱库,本文通过表型差异大的8份辣椒材料筛选出的25对扩增稳定、条带清晰、有多态性的引物,建立3个簇生朝天椒杂种一代和亲本的数字化指纹图谱并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对杂交种及其亲本进行扩增,共扩增出123个位点,多态性的位点51个,无多态性位点72个,多态性比率为41.5%,并构建了数字化DNA指纹图谱。分别对3个辣椒品种及其亲本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亲本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36~0.59之间,母本16002-1和父本16026、16027在0.47处归为一类,父本16030单独一类。杂交种遗传相似系数在0.49~0.6之间,杂交种F16007和F16008在0.49处归为一类,杂交种F16011单独一类,与亲本的亲缘关系远近趋势一致。(本文来源于《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岳玲,金欣烨,黄希云,钟粤桥,许梦[10](2018)在《家蚕杂交种F1及其亲本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杂种优势是所有育种者关注的问题,家蚕的杂种优势现象也已经有相关研究报道,但关于家蚕杂种优势机制的研究却鲜有报道。家蚕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动物与鳞翅目模式昆虫,关于它的肠道微生物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以家蚕的杂交种F1(黄42皓皓×L6JJ♀、黄42皓皓×L6JJ♂)及其亲本(黄42皓皓♀、L6JJ♂)为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了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比较杂交种F1与其亲本的肠道微生物差异及其功能,以期寻找到杂交种F1特异肠道微生物或功能与家蚕杂种优势的关系。通过多种分析家蚕的肠道微生物样本数据可靠,所有样本的总体肠道微生物菌群分布为优势菌为:放线菌、变形菌、硬壁菌;其次为,蓝藻菌、拟杆菌;其他菌。结果表明与亲本相比F1肠道微生物的物种组成、相对含量及群落结构更为丰富,F1肠道微生物的功能比亲本更强,呈现出一定杂种优势。杂交种F1雌性和雄性在属水平上的优势菌群没有差异,均为青枯菌属和红球菌属。杂交种F1雌雄性别间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也无显着性差异。两个亲本在属水平上的优势菌群存在明显差异。对于阐明家蚕杂种优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蚕学会第十四届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家(柞)蚕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7-23)
杂交种亲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红树族植物是红树林的重要建成种群,表现出丰富的自然杂交现象。为了明确杂交子代与亲本的亲缘关系,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国红树科(Rhizophoraceae)红树2属6种(2杂交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供试植物叶片上、下表皮细胞形状都为近多边型,垂周壁式样都为平直或微弯;气孔只分布于下表皮,气孔形状都为椭圆形,且气孔器类型为无规则型;气孔密度、气孔指数和表皮细胞密度等数量性状指标在属间存在显着差异;下表皮角质层空腔为红树属(Rhizophora)植物特有性状;聚类分析将供试植物分为2个类群,杂交子代与母本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聚类传统形态学分类和分子验证结果相符,表明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在区分红树族植物以及分析杂交子代和亲本的亲缘关系方面具有分类学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杂交种亲本论文参考文献
[1].刘昔辉,桂意云,张荣华,李海碧,韦金菊.河八王杂交种F_1、BC_1及其亲本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变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
[2].张颖,钟军弟,陈燕,黎海利,袁长春.红树族自然杂交种和其亲本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J].湿地科学.2019
[3].吴地,卢石圣,陈德健,蒋益敏,蒙成.不同收获期对甜糯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种子活力和幼苗长势的影响[J].种子.2019
[4].张素娟,王存纲,孙永霞,章慧玉,王要闯.玉米杂交种永优618亲本繁殖及制种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9
[5].史磊,王国宏,王延波,王大为,赵海岩.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灌浆速率初步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9
[6].张瑞平,周联东,王文洁,孙佩,王蕊.玉米杂交种新科891及其亲本SSR指纹图谱的构建[J].中国种业.2019
[7].鲁珊,阎旭东,毛彩云,肖荷霞.玉米杂交种DK516亲本的耐盐性研究[J].作物研究.2019
[8].李振通,成美玲,田永胜,唐江,马文辉.杂交种“云龙石斑鱼”与亲本的形态差异分析[J].渔业科学进展.2019
[9].王莉月,王辉,刘艳芝,姜童,林多.簇生椒杂交种及亲本的指纹图谱构建和亲缘关系分析[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岳玲,金欣烨,黄希云,钟粤桥,许梦.家蚕杂交种F1及其亲本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差异研究[C].中国蚕学会第十四届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家(柞)蚕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标签:甘蔗; 河八王; DNA甲基化;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