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中国开始了社会转型,原有的社会经济格局被打破,长期被忽视的农村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和理论界的关注,也引起研究者和决策者的高度重视。虽然经过20多年的反贫困努力,我国农村反贫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进入2000年以后,农村贫困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反贫困行动收效甚微。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有所缩小的城乡差距迅速拉大,这种扩大趋势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形成了社会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的局面。研究转型时期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和机制,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中国农村贫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为制定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从社会排斥角度来研究农村贫困问题,通过对社会排斥与贫困进行详尽的理论分析,总结出了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的因果模型,主要研究集中在对农村贫困的成因分析,提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贫困是由于历史因素、自然条件、农民个体因素以及政策体制性社会排斥相互作用的结果。尽管历史因素、自然条件、农民个体因素成为影响农村发展的制约因素,但是,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二元化”社会政策和体制对农村社会造成的排斥,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市场行为,增强了农村原有的政策体制性社会排斥力量,加剧了农村的贫困。中国农村贫困是历史因素、自然条件、农民个体因素以及并未消失的政策体制性社会排斥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这将导致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的艰巨性和长期化,并可能固化农村贫困,催生新的农村贫困与相对贫困。通过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应该从减少农村的社会排斥和实施发展型社会政策、提升农民自我积累与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农村反贫困的政策设计。本文共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研究选题缘起与意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以及文章的基本框架、创新点、不足与研究中存在的困难。第二章主要是通过对社会排斥与贫困理论研究的文献梳理,分析了前期研究的贡献与不足,并对社会排斥及贫困概念作出了自己的界定,介绍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任务。第三章以湘赣丘陵山区农村贫困为例,通过对湘赣丘陵山区农村居民贫困状况调查资料的分析,归纳出湘赣丘陵山区农村贫困的特点,以及农村反贫困的成就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村贫困的因果模型。第四章主要通过对湘赣丘陵山区贫困农村的微观数据以及宏观数据分析,阐述了历史因素、自然条件、农民个体因素对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以及我国政策体制性因素在经济、福利制度、社会生活、政治及文化教育等五个方面对农村社会造成的排斥,揭示出,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并继续存在的“二元化”政策体制对农村造成的社会排斥,是农村社会落后的深层次根源,并分析了农村社会排斥的特点。第五章从消除政策体制性社会排斥和实施发展型社会政策、提升农民自我积累与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时期农村反贫困的政策建议。第六章讨论与结语,分析了贫困对农村社会的巨大影响,指出消除社会排斥给农村带来的种种不平等,以及在农村进行制度创新,保障农村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生活,还农村社会一个公平的发展环境,是彻底消除农村贫困,促进全面建设小康事业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性选择与必由之路。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农村贫困老年人的潜在医疗需求研究——基于倾向评分匹配的反事实估计[J]. 经济评论 2017(02)
- [2].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阶段反思及发展趋势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24)
- [3].“精准扶贫”不是什么?——农村转型视阈下的中国农村贫困治理[J]. 新视野 2017(02)
- [4].当代中国农村贫困现状和反贫困模式的探讨[J]. 农技服务 2017(04)
- [5].中国农村贫困原因及对策分析[J]. 时代金融 2017(23)
- [6].营养健康与中国农村贫困代际传递[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21)
- [7].后脱贫时代中国农村贫困的逻辑研判及其应对[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9)
- [8].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模式创新及制度选择[J]. 荆楚学刊 2015(01)
- [9].中国农村贫困标准的估计及其讨论[J]. 农村经济 2010(11)
- [10].中国农村贫困动态特征及其区域差异[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11].基于模糊集理论的中国农村贫困测度[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6(23)
- [12].共享发展理念下的中国农村贫困治理:逻辑演变与路径再造[J].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6(03)
- [13].中国农村贫困与社会发展论坛(2013)在京隆重举行[J]. 社会保障研究 2013(01)
- [14].消费风险、科技抑制与中国农村贫困化——基于湖北、安徽两省的实证分析[J]. 中国人口科学 2014(03)
- [15].贸易、就业与中国农村贫困[J]. 改革 2020(09)
- [16].中国农村贫困的财政根源探究[J]. 全球化 2013(03)
- [17].新时期中国农村贫困的特征、扶贫机制及政策调整[J]. 宏观经济研究 2008(10)
- [18].中国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研究[J]. 劳动保障世界 2018(06)
- [19].中国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研究——基于演化经济学视角[J]. 当代经济 2017(04)
- [20].中国农村贫困代际传递实证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06)
- [21].中国农村贫困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中国农村贫困与社会发展论坛会议综述[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 [22].2020年后中国农村贫困的类型、表现与应对路径[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23].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现状与实践路径管窥[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19)
- [24].中国农村贫困现状及影响因素[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01)
- [25].当代中国农村贫困:性质、原因及政策选择——基于社会排斥视角的分析[J]. 理论与改革 2008(04)
- [26].扶贫政策、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变动影响因素研究[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27].中国农村贫困居民消费结构研究[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28].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与分解——基于2010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的农户数据[J]. 人口学刊 2015(02)
- [29].从中国农村贫困的特征分析看反贫困战略的调整[J]. 社会科学家 2012(02)
- [30].邻里效应作用下的人口流动与中国农村贫困动态[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10)
标签:中国农村贫困论文; 社会排斥论文; 二元化政策体制论文; 反贫困论文; 发展型社会政策论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