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2P网络的流媒体技术研究

基于P2P网络的流媒体技术研究

论文题目: 基于P2P网络的流媒体技术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软件工程

作者: 马凌霄

导师: 董金祥,尹建伟

关键词: 应用层组播

文献来源: 浙江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近年来,Internet上的流媒体应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然而媒体的质量并不能然人满意,主要原因在于Internet的原始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端对端系统的需求,传统的基于单播的传输方式很容易导致服务器端的性能瓶颈,并不能有效的支持流媒体的大规模数据分发。因此,研究人员提出了IP组播技术:在网络层提供把数据包发送到共享相同IP地址的一个主机组的服务,然而IP组播技术有其自身固有的限制而难以部署,主要包括协议本身的复杂性、网络异构性、以及缺少支持组播的可靠的、具有扩展性的拥塞控制机制等。因此尽管IP组播技术已经存在了数十年,仍然没有大规模的商业应用。 为了提高Internet上的流媒体的QoS,研究人员提出了基于P2P网络的媒体分发技术:P2PStreaming技术,即把组播的功能从网络层移到了应用层。本文首先介绍了P2PStreaming的技术框架,并对P2PStreaming的典型模型进行了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的模型都是试图在网络带宽效率(bandwidth efficiency)、延时(delay)和可靠性(reliability)之间做出某种权衡。 本文提出了一新的模型CoopStreaming(Cooperative Streaming),该模型融合了P2P技术和C/S技术的优点。可以在网络带宽效率、延时和可靠性三者之间做出更好的权衡。CoopStreaming通过C/S的方式组织节点而通过P2P的方式分发数据,其主要特点为:1)易于实现,节点通过服务器集中管理,无需构造和维护复杂的组播树,也不需要部署复杂的P2P组通讯协议。2)健壮性(robust),节点不依赖于任何其它特定的节点。3)扩展性(scalability),通过P2P的方式分发数据,用户越多,分发越快。4)带宽适应性(heterogeneity adaptive),通过部署FGS,用户可以根据带宽情况控制自己的QoS。 此外,文章还对不同的P2PStreaming模型进行了抽象,提出了一个分层可扩展的P2PSteaming的设计框架,讨论了一些P2PStreaming设计与实现方面的问题。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内容发布技术

1.2.1 传统的Client-Server架构

1.2.2 多媒体代理服务器

1.2.3 CDN概述

1.2.4 P2P网络

1.3 IP组播技术及问题

1.3.1 网络协议的复杂性

1.3.2 网络和终端系统的异构性

1.3.3 组播的可靠性

1.4 P2PSTREAMING的提出及挑战

1.4.1 基于树状拓扑的协议及扩展

1.4.2 基于Gossip的协议

1.5 文章的研究内容及组织

第2章 P2PSTREAMING的技术框架

2.1 P2PSTREAMING技术框架概述

2.2 媒体压缩技术

2.2.1 普通编码技术

2.2.2 分层可扩展性编码技术(Layered Scalable Coding)

2.2.3 精细的可扩展性编码(fine granular scalable coding)

2.2.4 多重描述编码(MDC)

2.3 应用层的QOS控制

2.3.1 拥塞控制(Congestion control)

2.3.2 差错控制(error control)

2.4 应用层组播技术

2.5 视频服务器技术

2.6 媒体同步技术

2.7 流媒体传输协议

2.7.1 TCP/UDP

2.7.2 RTP/RTCP

2.7.3 RTSP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P2PSTREAMING典型模型分析

3.1 概述

3.2 PEERCAST模型

3.2.1 新节点的加入

3.2.2 节点的正常离开

3.2.3 节点的非正常中断检测

3.3 ZIG-ZAG模型

3.3.1 逻辑结构:簇管理结构

3.3.2 物理结构:组播树

3.3.3 控制协议

3.3.4 节点加入

3.3.5 节点退出

3.3.6 簇的分割及合并

3.4 SPLITSTREAM模型

3.4.1 构造SplitStream的条件

3.4.2 底层架构

3.4.3 树的构建

3.5 基于GOSSIP协议的模型:DONET

3.5.1 节点的加入与管理

3.5.2 数据的表示和交换

3.5.3 数据调度算法

3.5.4 错误恢复与伙伴的优化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COOPSTREAMING模型

4.1 概述

4.2 COOPSTREAMING的模型

4.2.1 模型

4.2.2 数据的表示和组织

4.3 COOPSTREAMING客户端

4.3.1 节点的架构

4.3.2 伙伴的管理与优化

4.3.3 数据的调度策略

4.3.4 节点的QoS控制

4.4 COOPSTREAMING服务器

4.4.1 服务器的架构

4.4.2 启动延时的优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分层可扩展的P2PSTREAMING框架

5.1 P2PSTREAMING模型抽象

5.2 分层的P2PSTREAMING框架

5.3 PEER抽象层

5.3.1 Peer抽象层的API

5.3.2 典型应用

5.4 COOPSTREAMING中的PEER抽象层

5.5 P2PSTREAMING框架的可移植性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及对未来的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3-24

参考文献

  • [1].P2P流媒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刘晓琴.天津大学2006
  • [2].P2P流媒体监管关键技术研究[D]. 樊鹏翼.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
  • [3].基于P2P流媒体的数字版权管理的研究[D]. 赵欢.重庆大学2008
  • [4].局域网监管中的P2P流媒体流量识别与阻断技术研究[D]. 刘振天.北京工业大学2012
  • [5].P2P流媒体激励机制研究[D]. 黎爱坤.中山大学2011
  • [6].基于复杂网络的P2P流媒体网络拓扑构建[D]. 朱建雷.西安科技大学2013
  • [7].P2P流媒体识别技术研究[D]. 杨楷.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3
  • [8].基于动态摘要匹配的P2P流媒体共享技术[D]. 戴文彬.浙江大学2007
  • [9].关于P2P流媒体流量识别的研究与实现[D]. 雷蕾.华东师范大学2008
  • [10].P2P流媒体测量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王浩然.郑州大学2012

相关论文

  • [1].基于P2P网络的流媒体直播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夏凤君.南京理工大学2007
  • [2].基于P2P网络的流媒体直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守彦.大连理工大学2006
  • [3].基于P2P的流媒体应用研究[D]. 方建国.上海交通大学2007
  • [4].基于P2P技术的流媒体系统研究与实现[D]. 蔡幸波.同济大学2007
  • [5].基于P2P的流媒体技术研究[D]. 阳天保.中南大学2007
  • [6].基于P2P的流媒体直播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李倩.中南大学2007
  • [7].P2P实时流媒体分发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雷云斌.南昌大学2006
  • [8].P2P流媒体传输与编码研究[D]. 林岗.电子科技大学2006
  • [9].P2P技术在视频流媒体网络中的研究和应用[D]. 窦凌云.电子科技大学2006
  • [10].基于P2P网络的流媒体直播系统设计[D]. 王希忠.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标签:;  

基于P2P网络的流媒体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