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啮齿动物群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内蒙古贺兰山,啮齿动物,分布型,群落多样性
啮齿动物群落论文文献综述
石锐,李宗智,高惠,庞博,燕永彬[1](2019)在《内蒙古贺兰山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可以反映生态环境特征。本研究对处于阿拉善荒漠区呈"孤岛"状态的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啮齿动物的种类、分布型及群落多样性进行系统研究。将内蒙古贺兰山划分为5种生境类型,于2013年春、夏、秋3季共布设有效铗日18 748个,捕获啮齿动物235只,分属2目5科11属13种。在整体研究区域,阿拉善黄鼠(Spermophilus alashanicus)为优势种。明确了喜湿型是本研究区域的主要分布型,占捕获啮齿动物的54%,并且在中低海拔区域,随着海拔的升高,喜湿型所占比例增加。受"边缘效应"的影响,山地荒漠和荒漠草原生境以及山地草原灌丛生境的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高于其他生境,除环境因素外,啮齿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受两种因素的影响,既可随群落内物种数量的增加而增大,同时又受制于群落内部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植被高度、植被盖度、灌木(乔木)高度和海拔4个环境因子是决定啮齿动物群落结构最主要的环境因子,其中植被盖度与群落多样性呈负相关,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多样性指数随之减低。(本文来源于《兽类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殿伟,姚旭,金志民,蔡赫,徐春雨[2](2019)在《张广才岭东部山地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4月—2018年11月,在张广才岭东麓林区横道河子和叁道林场的温带森林中,分别利用铗捕法、笼捕法和红外相机技术对主要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横道河子和叁道林场铗捕方法的捕获率分别为6.54%和11.34%,笼捕方法的捕获率分别为9.88%和9.04%,两种方法无显着差异。红外相机技术可以克服铗捕和笼捕两种调查方法无法直接观测动物的不足。叁种方法共记录啮齿动物7种:朝鲜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黑线姬鼠A.agrarius、棕背鼠平Myodes rufocanus、大仓鼠Tscherskia triton、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花鼠Tamias sibiricus和松鼠Sciurus vulgaris。横道河子林区优势种是朝鲜姬鼠,叁道林场林区优势种是黑线姬鼠和朝鲜姬鼠,叁道林场的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均高于横道河子林场,不同植被类型的啮齿动物多样性存在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森林病虫》期刊2019年05期)
金志民,田新民,王兴波,杨春文,刘铸[3](2018)在《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群落结构与格局的形成原因,掌握林区啮齿动物群落动态及发展趋势。于2012至2015年在柴河林区的新房子、大青沟和二道河子地区,对针阔混交林、阔叶林、草甸、沿河林和农田5种生境类型,采用铗日法对小型啮齿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棕背?(Clethrionomys rufocanus)和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为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的优势物种,针阔混交林为棕背?最适生境,阔叶林为大林姬鼠最适生境;黑线姬鼠(A.agrarius)和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为农田优势物种,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仅在草甸中发现。随生境垂直分布区海拔高度的降低,总捕获率逐渐减低,其中棕背?的种群变化起主要作用;大林姬鼠的捕获率逐渐增加,其对农业经济的干扰适应性更强;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的分布规律受居民点分布比例影响;红背?(Clethrionomysrutilus)主要分布于海拔相对较高的针阔混交林。通过与孙儒泳等20世纪60年代在此地区的研究结果的比较,最后认为近几十年原始森林的破坏,伴生的次生林和人工林,致柴河林区的针阔混交林向阔叶林的过渡失去先前的典型特征。并发现小型啮齿动物的群落格局变化,虽呈现出自然条件的垂直变化和农业活动影响的规律,但同时存在生境变化的适应性改变,也表现出各地区的区域生境特征对取样点微生境啮齿动物分布的巨大影响。(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金志民[4](2018)在《黑龙江省张广才岭林区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至2016年,在黑龙江省张广才岭地区采用铗日法等方法调查啮齿动物区系组成、群落格局和群落动态等,采用胃容物分析法和样方法等研究调查啮齿动物的食性及其对林木的危害,并与1959年孙儒泳先生在同区域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多时间尺度下啮齿动物群落格局与动态,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本次调查共记录啮齿动物和食虫动物共28种,隶属3目8科17属,其中古北界23种,广布种5种,在动物区系组成上以古北界为主。啮齿动物种群数量存在显着的季节差异和年间差异。啮齿动物数量随季节变动情况呈单峰型,3、4、11月份捕获率最低,7~8月份捕获率最高;在6年的调查期内尚未表现出年际变化周期性。从单一鼠种来看,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和棕背评(Clethrionomys rufocanus)为优势种群,两种群在年内数量波动呈显着正相关。不同生境的啮齿动物多样性和均匀度均存在差异,阔叶林和林间草甸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而林间草甸和针叶林的均匀度较高。不同年份啮齿动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波动较平稳,变化不大;不同月份啮齿动物多样性和均匀度变化较大,其中3月份最高,3~10月份呈下降趋势,11月份上升。2、柴河林区不同生境中各种鼠类的分布有所差异,针阔混交林以棕背鼪和大林姬鼠为主,优势种为棕背评;阔叶林以棕背评和大林姬鼠为主,但大林姬鼠多于棕背(?);草甸中鼠的种类分布较多,棕背(?)占比较高。不同生境的丰富度草甸>田地>针阔混交林>阔叶林;不同生境啮齿动物的均匀指数草甸>阔叶林>田地>针阔混交林。与1959年调查结果对比:(1)针阔混交林中啮齿动物捕获率有所下降,物种数量减少,在阔叶林中,啮齿动物捕获率有所上升,但物种数量仍减少,在沼泽地中啮齿动物捕获率棕背(?)和大林姬鼠有所上升,其它有所下降,物种数量增加。针阔混交林的啮齿动物物种更替率最高;Sorenson相似性指数沼泽地>阔叶林>针阔混交林;Whittaker相似性指数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沼泽地。(2)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中的啮齿动物丰富度大幅下降,沼泽地中的啮齿动物丰富度有所提升;针阔混交林中啮齿动物多样性大幅下降,阔叶林中啮齿动物多样性变化不明显,沼泽地中啮齿动物多样性有所上升;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和沼泽地的均匀度都出现提升。(3)啮齿动物的生物量都出现了消长,干扰程度较小和中等的样地生物量出现下降,而干扰最强的样地却出现上升。3、本研究调查分析了松鼠(Sciurus vulgfaris)、花鼠(Eutamis sibiricus)、大仓鼠(Cricetulus titon)、棕背(?)、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的食性。大林姬鼠、花鼠和松鼠均取食红松籽等坚果;花鼠、棕背(?)、大林姬鼠对植物茎叶、果实均有利用;大仓鼠和黑线姬鼠以农作物种子为主要食物;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也利用植物种子。食物资源的年际变化、分布、类型和数量等与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动态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4、在黑龙江省东部山区,棕背(?)、大林姬鼠、黑线姬鼠和松鼠是危害林木的主要鼠种,针叶树种和人工种植树种是主要受害树种。不同调查地之间受啮齿动物危害的程度有所差异,但危害情况相似。森林鼠害也同啮齿动物群落格局特性存在联系,优势种及其分布与森林鼠害相关,而种群数量季节变化趋势与森林鼠害负相关。(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8-09-01)
杨素文[5](2017)在《呼伦贝尔大针茅草原不同放牧方式下啮齿动物群落特征及优势种种群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啮齿动物因其分布范围广、对环境变化敏感以及研究采样方法简单等特点一直以来都是生态学家们的研究的热点对象之一。自然环境中的一些资源以及放牧和人类干扰对动物的生存起到限制性作用,限制性资源的分布与丰富度通常会影响动物对生境中定居点的选择。本研究地点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大针茅草原,于2013-2016年每年的5月、7月、9月(春、夏、秋)在连续放牧、过度放牧、按月轮牧、季节轮牧4种不同放牧方式以及对照区禁牧方式下进行啮齿动物群落调查,应用标志重捕法对啮齿动物数量进行调查。统计种群数量、物种数并计算群落香农维纳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等生态学指标,应用Spss19.0对其各生态学指数季节差异、不同放牧方式间差异以及物种间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草原黄鼠(Citellusdahuricus)占比最大(46%)为该地区啮齿动物群落中主要优势鼠种,黑线仓鼠(Cricetulusbarabensis 以次之,而黑线毛足鼠(Phodopussungorus)在禁牧数量极少,草原黄鼠数量在季节波动中呈单峰型,在7月份(秋季)最高。2.在季节轮牧(6.33±1.86)和禁牧(5.67±1.76)处理下啮齿动物个体总数显着低于其他处理,而且在季节轮牧中辛普森指数(0.28±0.07)、均匀度指数(0.80±0.87)、丰富度指数(0.90±0.06)在季节轮牧处理在春季中较低,啮齿动物危害爆发可能性最低而且针对性防治最容易。3.按月轮牧(11.33土 1.45)及过牧方式(9.33±0.88)中啮齿动物数量以及群落生态各个指标最高,啮齿动物危害以及爆发几率最高。4.群落多样性较高的禁牧、过牧及连续放牧中负种间相关关系(5种)相对更多。综上所述,季节轮牧方式对呼伦贝尔大针茅草原鼠害生态防治效果最为理想。(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卢志宏,武晓东,杨素文,李燕妮,叶丽娜[6](2016)在《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对气候变化滞后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阿拉善典型温性荒漠为试验区,选取不同放牧干扰下2009~2014年4~7月啮齿动物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和2006~2014年气象因子,分别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模拟啮齿动物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对气候变化的滞后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干扰下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效果不同(拟合优度分别为0.9499、0.9442和0.8678),轮牧干扰优于禁牧和过牧;啮齿动物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禁牧、轮牧、过牧干扰下分别滞后3个月、3个月、1个月;根据滞后效应和滞后时间,可以提前预测不同放牧干扰下Shannon-Wiener指数的变化趋势,继而为鼠害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邵惠玲,朱家明,高子云,张星宇[7](2016)在《啮齿动物群落稳定性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荒漠地区啮齿动物在不同干扰下群落稳定性影响机制的问题,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一系列方法,综合分析了啮齿动物群落的稳定性与地上植物的生物量、种类、高度、盖度、密度等的关系,依托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给出了啮齿动物群落稳定性的评估方法,定性并且定量地揭示了干扰对于啮齿动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机制.(本文来源于《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卢志宏[8](2016)在《基于BP神经网络的荒漠啮齿动物群落对气候变化滞后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整体变暖,局部变冷)强烈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结构,物种的生长、繁殖与分布。气候变化导致沙漠更加干旱,强烈影响了荒漠动植物的生存、分布及格局。人类生产活动的干扰,严重影响了动植物的生存,使相同物种在不同干扰生境中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发生了变化,使物种与环境、物种与物种的关系更加复杂。神经网络模型是基于人脑对信息进行学习,建立模型,作出判断的数学模型,是一种非线性分析方法,能够模拟多个系统相互耦合形成新系统后的动态规律,实现对未来变化趋势的预测。本文利用BP神经网络模拟阿拉善荒漠不同人为干扰下啮齿动物群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利用2006~2014年每年4~10月啮齿动物捕获量数据与当地2003~2014年气象数据,研究啮齿动物群落与气候变化耦合形成耦合系统的动态规律,揭示啮齿动物对气候变化的滞后效应及滞后时间,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对啮齿动物群落优势种及多样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的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群落优势种数量、组成物种数量预测模型,不同时间尺度建立的模型存在差异,预测效果也不同。6年时间尺度较9年时间尺度预测效果好的模型有8个,依次为:轮牧群落组成物种、禁牧叁趾跳鼠、禁牧群落组成物种、过牧叁趾跳鼠、轮牧子午沙鼠、轮牧叁趾跳鼠、开垦群落组成物种和禁牧五趾跳鼠,拟合优度依次为0.9353>0.8895>0.8564>0.8290>0.8247>0.8121>0.7960>0.7090,隐含层节点数依次为16、18、19、18、1、20、11、7。9年时间尺度较6年时间尺度预测效果好的模型有6个,依次为:轮牧五趾跳鼠、过牧群落组成物种、开垦子午沙鼠、禁牧子午沙鼠、过牧五趾跳鼠、过牧子午沙鼠,拟合优度依次为0.9034>0.9008>0.8517>0.8474>0.8296>0.8046,隐含层节点数依次为24、23、11、4、8、28。2、预测效果最好的多样性指数模型有10个,6年时间尺度有6个,9年时间尺度有4个。6年时间尺度比9年时间尺度预测效果好有6个,依次为:轮牧辛普森指数、轮牧一过牧梯度Jaccard指数、过牧一禁牧梯度Sorenson指数、开垦一过牧梯度数量属性cody指数、开垦一过牧梯度数量属性Jaccard指数、过牧一禁牧梯度数量属性Sorenson指数模型,隐含层节点数依次为7、8、3、16、8、3。9年时间尺度比6年时间尺度预测效果好的有4个,依次为:轮牧香农-维纳指数、轮牧均匀性指数、开垦一过牧梯度二元属性cody指数、轮牧一过牧梯度数量属性Bray-Curitis指数模型,隐含层节点数依次为1、7、17、23。3、不同人为干扰生境中啮齿动物群落优势种、组成物种数量对气候变化存在滞后效应,不同时间尺度的滞后时间存在差异。6年时间尺度下:叁趾跳鼠在轮牧干扰下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滞后时间为12个月,过牧滞后1个月;五趾跳鼠在轮牧干扰下滞后24个月,过牧干扰下滞后24个月,禁牧干扰下滞后2个月;子午沙鼠在开垦、轮牧干扰下滞后2个月,过牧干扰下滞后12个月;群落组成物种在开垦干扰下滞后2个月,轮牧干扰下滞后2个月,过牧干扰下滞后3个月,禁牧干扰下滞后12个月。9年时间尺度下:叁趾跳鼠在轮牧干扰下滞后2个月,过牧干扰下滞后1个月,禁牧牧干扰下滞后2个月;五趾跳鼠在轮牧干扰下滞后2个月;子午沙鼠在开垦、过牧、禁牧干扰下滞后12个月,轮牧干扰下滞后2个月。群落组成物种在开垦干扰下滞后36个月,过牧滞后2个月,禁牧干扰下滞后36个月。4、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对气候变化存在滞后效应,在不同时间尺度,不同人为干扰下,滞后时间存在差异。6年时间尺度下:香农—维纳指数在轮牧、禁牧干扰下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滞后时间为3个月,过牧干扰下滞后1个月;pielou均匀性指数在轮牧干扰下滞后12个月,过牧干扰下滞后2个月,禁牧干扰下滞后1个月;辛普森指数在轮牧干扰下滞后24个月,过牧干扰下滞后3个月,禁牧干扰下滞后1个月。9年时间尺度下:香农—维纳指数在轮牧干扰下滞后1个月、过牧干扰下滞后2个月,禁牧干扰下滞后12个月;pielou:均匀性指数在过牧干扰下滞后2个月,禁牧干扰下滞后36个月;辛普森指数在轮牧干扰下滞后12个月,过牧干扰下滞后1个月,禁牧干扰下滞后3个月。5、不同人为干扰影响了啮齿动物群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p多样性指数对气候变化存在滞后效应,滞后时间在不同人为干扰生境梯度上存在差异,不同时间尺度上表现出来的滞后时间也不同。6、数量属性的p多样性指数考虑了个体数量在生境梯度上变化趋势的信息,而二元属性数据夸大了稀有种的作用,数量属性数据有效克服了二元数据的缺点。同时模拟二元属性cody、Jaccard、Sorenson指数的数量属性P-cody、P-Jaccard、P-Sorenson指数在不同环境梯度物种多样性变化与气候变化滞后响应的网络模型中进行了尝试,在开垦—过牧梯度上6年尺度的拟合优度达到了0.9076、0.9258;9年尺度,拟合优度达到了0.8973,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白萨如拉,袁帅,满都呼,武晓东,付和平[9](2016)在《呼伦贝尔典型草原的利用方式对地上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7、9月及2013-2014年5、7、9月,采用标志重捕法研究了连续放牧、季节轮牧和禁牧对呼伦贝尔典型草原啮齿动物捕获率、捕获量比例、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啮齿动物捕获率表现为连续放牧>季节轮牧>禁牧,连续放牧区显着高于禁牧区(P<0.05)。2)不同放牧方式使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连续放牧区主要以草原黄鼠(Citellus dauricus)为主,捕获量比例为38.60%;季节轮牧区以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和草原黄鼠占的比例较大,捕获量比例分别为37.30%和31.50%;禁牧区以黑线仓鼠为主,捕获量比例为38.89%。3)连续放牧区啮齿动物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为最高;季节轮牧中均匀性指数为最高;禁牧中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性指数均为最低。连续放牧中的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显着高于禁牧(P<0.05)。不同放牧方式明显改变了啮齿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综上,本研究结果表明,季节轮牧方式更利于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并且能够抑制鼠害发生。(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卢志宏,武晓东,郭利彪,付和平,满都呼[10](2015)在《基于Elman神经网络的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组成物种数量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群落的数量变动及预测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将神经网络技术应用到啮齿动物群落数量预测中是一种新尝试。Elman神经网络通过在前馈网络中增加延时算子,实现了记忆功能,能够对啮齿动物组成物种数量进行动态模拟和预测。以腾格里沙漠东缘荒漠为试验区,以啮齿动物数量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志重捕法,逐月监测2006─2014年每年的4─10月捕获量,建立Elman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利用2006─2013年的捕获量建立训练网络,以2014年的数据进行验证与测试,比较3种数据处理方法建立预测模型后的平均误差和拟合度,确立最优模型,预测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组成物种数量动态。结果表明:(1)未经归一化处理预测结果的平均误差mse为5.30,最小误差1.52%,拟合度为0.80;(2)经[0,1]归一化处理的预测结果平均误差mse为4.51,最小误差1.54%,拟合度为0.82;(3)经[-1,1]归一化处理预测结果的平均误差mse为5.03,最小误差1.63%,拟合度为0.69;(4)3种归一化处理后Elman神经网络模型差异不显着。通过平均误差和拟合度的比较,文章认为采用[0,1]归一化建立的Elman神经网络能较好的预测荒漠啮齿动物数量的变化规律,应用该网络可以预测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组成物种数量变化趋势,对指导当地鼠情监控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啮齿动物群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5年4月—2018年11月,在张广才岭东麓林区横道河子和叁道林场的温带森林中,分别利用铗捕法、笼捕法和红外相机技术对主要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横道河子和叁道林场铗捕方法的捕获率分别为6.54%和11.34%,笼捕方法的捕获率分别为9.88%和9.04%,两种方法无显着差异。红外相机技术可以克服铗捕和笼捕两种调查方法无法直接观测动物的不足。叁种方法共记录啮齿动物7种:朝鲜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黑线姬鼠A.agrarius、棕背鼠平Myodes rufocanus、大仓鼠Tscherskia triton、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花鼠Tamias sibiricus和松鼠Sciurus vulgaris。横道河子林区优势种是朝鲜姬鼠,叁道林场林区优势种是黑线姬鼠和朝鲜姬鼠,叁道林场的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均高于横道河子林场,不同植被类型的啮齿动物多样性存在显着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啮齿动物群落论文参考文献
[1].石锐,李宗智,高惠,庞博,燕永彬.内蒙古贺兰山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J].兽类学报.2019
[2].李殿伟,姚旭,金志民,蔡赫,徐春雨.张广才岭东部山地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调查[J].中国森林病虫.2019
[3].金志民,田新民,王兴波,杨春文,刘铸.柴河林区小型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变化[J].动物学杂志.2018
[4].金志民.黑龙江省张广才岭林区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动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8
[5].杨素文.呼伦贝尔大针茅草原不同放牧方式下啮齿动物群落特征及优势种种群动态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
[6].卢志宏,武晓东,杨素文,李燕妮,叶丽娜.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对气候变化滞后效应的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2016
[7].邵惠玲,朱家明,高子云,张星宇.啮齿动物群落稳定性影响机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6
[8].卢志宏.基于BP神经网络的荒漠啮齿动物群落对气候变化滞后响应[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
[9].白萨如拉,袁帅,满都呼,武晓东,付和平.呼伦贝尔典型草原的利用方式对地上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6
[10].卢志宏,武晓东,郭利彪,付和平,满都呼.基于Elman神经网络的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群落组成物种数量预测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5